大学语文纲要

大学语文纲要

ID:83049041

大小:135.37 KB

页数:51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无敌小子
大学语文纲要_第1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2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3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4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5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6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7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8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9页
大学语文纲要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大学语文》纲要一、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美国大学联合会80年代提出,高校核心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发展推理和分析批判能力,获得历史观点,理解人类创造力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日本高教改革计划提出,大学普通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对科学、科学方法、文化史、文化价值,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中国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学会做人>有信念,有良知,有人文关怀;>有教养、有情趣、有文化品味;>有丰富的情感,能够感悟生命之美;“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学会与人相处和交往。学会学习>有批判意识,能对知识进行消化、鉴别和选择;>善于独立思考,对价值有判断力;>善于联系比较、举一反三,能提出问题:>能够自觉汲取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就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1、深化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2、增强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3、增进对美的感悟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当借助于学习古代文化来探索现代历史的前景。因此大学生应当学习历史、哲学、美术和音乐,学习现代的思想,学习古代史和现代史。——耶鲁大学教学计划有文化的人,要能够用本国语在说话和写作两方面,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不仅会妨碍给别人传达思想,而且会妨碍发展思想。——引自耶鲁大学教学计划>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线索——以文带史,以史串文>单元——历代经典文本与代表性文体

1与中学语文的区别1、体系的差异,纵向结构2、更注重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几个问题1、史的系统性与学时有限的矛盾2,中西古今之争有的人只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象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睛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单调无味的。爱因斯坦《论古典文学》三、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方法>以史为经,串联以往阅读的积累;>专题讲授为纬,以篇带组,以篇带类;>知识的系统性与有重点地深入理解、感受相结合;>引入多种视角,注重分析比较;>课内外结合,精讲多读,举一反三。四、当前大学生语文知识的缺乏>当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文学知识非常缺乏,尤其是语言文字学知识。>现在的大学生,语言文字学知识非常缺乏,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的。>有很多很典型的例证,我们试举一隅,来看下面的一则题为《高校汉语知识竞赛让人大跌眼镜洋人汉语胜国人》的报道中的几段:>新华社上海4月26日专电:某高校的一场汉语知识竞赛,居然“洋人”胜过了中国人。在日前举行的《咬文嚼字》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评委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对此深感痛心,疾呼:“必须加强汉语教育。一个不重视母语的民族,不可能自强于世界」……>这次参赛有中文、新闻、法学、数学和留学生5个队。竞赛内容完全是汉语基本知识。比如,成语解答、词义阐释、汉字结构等等。应该说,这其中也有一些比较难答的题目。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人的母语,有一定文化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然而,最后取得第一名的却是由在校各国“洋学生”组建的留学生队。……>在这次座谈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说起了另一件令他痛心的事:上海举办英译汉的翻译比赛,参赛选手来自世界各国。将英语翻译成汉语,也应该是中国选手的“强项”。不料,我们的一些选手,不是译文不准,就是词义表达不清,汉语水平很低。结果,这次比赛一等奖空缺,唯一的二等奖获得者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小伙子。>对于这样的现状,做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本人觉得有义务有必要去努力尝试改变这种现状,也寄希望于同学们能够正视现实,直面缺点,尽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重视语、文,学好语、文。>学习是一项智力体操。>社会需要多功能的综合型人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文:文饰。野:粗俗。史:虚浮不实。彬彬:结合适中的样子

2>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第一讲先秦文学《诗经》文学常识1.关于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他在各种文体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2.关于《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周南》、《召南》、《邢风》、《鄢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风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采自15国,共160篇。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剥削、徭役、战争、婚姻等多方面的现实生活都有反映,特别是有些作品在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时,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愤懑、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荐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荐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氓【诗经•国风•卫风】

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土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沉溺。脱)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唾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通怛,诚恳貌)【诗经.国风.邢风】bei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胸蹦。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悌女美。自牧归英,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雅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统治阶级朝会宴飨的乐歌,共105篇。雅即所谓正调,多数是宫廷和土大夫的作品,少数是古代的祭歌和民歌。其中有歌颂祖先和先王的功绩,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恶德及其对人民的奴役、剥削。《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独犹之故。不遑启居,㈱犹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鞭,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驶验。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猫猊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颂是宗庙祭祀配合舞的曲调。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数是宗庙的祭歌和统治阶级的颂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4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多为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二、娱乐。三、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汉代传诗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燕人韩婴)、毛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邂涧从之,道阻且长。邂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邂泄从之,道阻且跻。邂游从之,宛在水中垠。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滨。邂洞从之,道阻且右。邂游从之,宛在水中泄。典型的诗经样式一、四字句式二、重章叠句(短章复沓)三、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一、景中有情水边二、寓情于景>理想目标的距离感>追求不得的挫败感>可望不可即的失落感三、情景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间离的美

5>朦胧的美>欠缺的美>隽永的美原来爱情是这样的:看了《神雕侠侣》知道年龄不是问题:看了《断臂山》明白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发现物种不是问题;看了《人鬼情未了》懂得死活不是问题;读了《兼葭》得出:距离并非障碍,有无不是问题。关于《兼葭》诗的内涵分析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深化:把《兼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楚辞一湘夫人引子我先秦七大文化圈就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圈关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圈就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圈就中原北面的北方文化圈就西南的巴蜀滇文化圈并陕甘的秦文化圈就北中国的理性精神和南中国的远古传统就相对独立的源流,成熟较晚的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南蛮鸿舌之人,越人断发文身,尊大事鬼以求其福。颛顼、祝融之后『楚文化」释要我何谓“楚文化”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楚文化的特点邦物态文化发达找漆器、丝织品找青铜编钟就制度文化体系不完整相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别具一格先巫风巫仪的盛行把丰富的神话思维

6就道家思想的发祥地长江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但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丹纳《艺术哲学》“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赤手空拳,知识未开的人只能受环境的包围,陶冶,熔铸;他的头脑那时还象一块软和而富有伸缩性的粘土,会尽量向自然界屈服,听凭搓捏。”r楚辞」释要就“楚辞这个名称最早由《史记》提出,是入汉后形成的概念。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我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歌改造而来的新诗体。就《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后朱熹作《楚辞集注》,又增补了“楚辞后语”部分,收录了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50余首。楚辞的产生与发展1、屈原创制《诗经》之后三百年间,诗坛长期荒凉,到了战国后期,楚辞异峰突起。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楚地巫风的盛行;把楚地民间音乐的浸润;邦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先天才诗人屈原的创造。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短小篇幅鸿篇巨制②神话传说深沉挚烈的个体情感③文词鄙陋高华秀朗④集体创作个人创作故《文心雕龙》断定“不见屈原,岂见离骚”。2、宋玉、唐勒、景差继之。屈原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从容辞令,终不敢直谏。其中宋玉有较大影响。代表作品如《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尤以《九辩》之悲秋著称。

7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愫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3、汉代以后的模拟之作汉代:贾谊《吊屈原赋》,杨雄《反离骚》,东方朔《七谏》,淮南小山《招隐土》,刘向《九叹》,王褒《九怀》,王逸《九思》建安以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王粲《登楼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楚辞的历史地位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关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楚辞的特点把楚辞和《诗经》相比特点并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我句式参差,以五言为多,较少重章就章法多鸿篇巨制虚词如“兮''大量使用,使语气深婉悠长,深情荡漾我诗不配乐,而强调本身节奏、韵律、声调的旋律美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幻想为题材就文辞华丽铺张,多用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我注重意境创造,以境传神包含作者际遇,深沉炽烈的个体情感和作者个性的个人创作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秘归县)人。屈原的生平概括为:“一个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两次流放”: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遭受第一次流放,被放逐于汉北.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在武关盟会,屈原极力劝阻,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极力怂恿,结果怀王被秦人扣留不得回国。怀王失陷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子兰执政,成为令尹。由于屈原曾怒斥子兰,子兰对他怀恨在心,结果屈原被再次流放于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都城郢,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据传时为五月五日。“三种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四种忧愤":''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骚人屈原我屈原的一生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我天赋生命,修身养性,选择理想,与楚国事业共存(失败)随波逐流(不为)独善其身(不为)朝秦暮楚(不为)诗歌创作,自杀(矛盾交织)生之有限一追求无限我生之高贵一活的屈辱找个体自由一宗族使命主要作品㈱屈原的作品大部分写于两次放逐的生活中,包括《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加上《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

8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主要思想我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道家思想及其他关于《离骚》释“离骚”遭遇忧愁离忧、别愁就牢骚楚歌曲名,同“劳商”,抒忧郁之情一般采用第一个解释。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坎坷际遇和的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湘夫人》赏析《湘夫人》内容分析简介《湘夫人》写湘君在洞庭的北渚等待湘夫人,久候不至,焦躁不安,继而又想象湘夫人来临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但湘夫人竟是未赴约,湘君失望至极,却又绝不移情,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1、首段写景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萧瑟秋景衬托凄迷苦闷的心情。2、写了哪些不合情理之景?为什么?鸟、曹、糜、蛟;焦急、烦闷3筑室水中一段是真是幻?湘君在湘夫人未能如约时的幻想4、湘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诗把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希望与失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缠绵哀怨的情调,从中寄托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她们的感情始终是那么强烈而真挚;当其满怀希望时,是那样缠绵俳恻,神动心移:当其失望时,又是那样忧郁苦闷,凄凉冷落。艺术特色L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幻想与现实交织,塑造了兼具神人双重特点的湘君形象。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3.诗中景物描写缤纷多彩,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拓展练习思考与练习1.以《湘夫人》为例,具体分析《九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2.理解本诗前四句秋景的描写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致性背诵七律.答友人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9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第二讲先秦诸子散文■古代散文的概念无韵,区别于诗与赋。散行单句的行文方式,区别于骈文。■先秦散文的兴起商代的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易经》中的爻辞《尚书》中的早期公文《老子》、《论语》的格言体、语录体《春秋》、《左传》的编年体先秦散文的分类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历史散文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一、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关于诸子子一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指师长。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一子书。本部分拟讨论以下问题:1、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2,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3、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1、百家争鸣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1、学术下移与“土”阶层的产生。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团对人才的争夺一“养土”之风。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朱自清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20世纪曾提出关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600年前后的一个时期(约前1000—前200)世界上几个大的文明都出现了很重要的“精神的飞跃”,形成一个民智大开的局面。它是在新石器时代的缓慢发展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

10轴心时代文化的共同性是什么?有人称为“超越的突破”,即超越的思想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突破。(史华兹)还有人称为“第二序反思”,即思考的思考。要想探索现实后面的一些基本元素、基本价值。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几大古老文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希月品立足于对自然界的根源和奥秘进行反思的哲学与科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对超越的向往,使个人与梵结合的思想。■中东:摩西时代的犹太教:一元的上帝的观念。影响及于后来的三大宗教。■中国: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心是对人的反思。宗教性被人伦精神所取代。如儒家的为己修身之学,强调通过自觉反省使人成为完美的人,把人当作一个道德的存在和创造价值的存在,而而不仅是生物的存在。参与争鸣的主要学派■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汉书・艺文志》列举了儒、道、墨、法、名、阴阳、兵、农、杂、纵横、小说家等主要派别。其中儒、道、墨、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派。■后来,这些学派进一步分化,“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如儒家的思孟学派、孙氏之儒,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等。在各学派间热烈的探讨和争鸣中,产生出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诸子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称:凡诸子189家,4324篇。“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一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2、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特点: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特点: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3、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

11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1、“仁”作为政治学说,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主张实行礼治与德治。同时将“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个体人格修养的标准。2、主张以道德的自我修炼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作为政治的起点,然后通过由己及人的推恩达到治理天下。3、“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4、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5、重义轻利的价值观。6、整体特征:实用理性。后人评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ti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l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齐桓晋文之事背景资料:从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发了新旧势力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社会主流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在当时却行不通。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受到过齐威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解题: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距齐桓晋文之事已三百多年,所以齐宣王只听得他们的名声,却要向孟子请教他们的情况。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前者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而儒家弟子是崇尚王道,反对霸道的,因此孟子才会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也,臣未之闻也。”借此把话题引开,转而谈论王道。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13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文本内涵解析1.巧妙地转换称霸的命题,引出“保民而王”的王道主张,针对霸政,提出更远大的目标。(以王道统一天下)2.肯定齐宣王具有君子的仁心和能力。3.举出实行推恩于百姓(仁政)的良好效果,从反面指出图霸的危害。4.正面论述仁政的具体内容。论辩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明白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而是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说明事理;2.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逐步解说,使宣王明白「保民而王」、「不忍之心」、I■不能」与I■不为「、「推恩」的道理;3.善用比喻:运用比喻把哲理形象化,如用「察秋毫之末」、I■见舆薪」来说明效果;4.模拟推理:用相似之事例来推论,如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5.正反对比:如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善用例证:运用事例加强说服力,如以羊易牛之事论证仁心。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毂解”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3.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

14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文本艺术分析1、气势充沛、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2、引人入鼓、步步紧逼的辩论术;3、生动形象、贴切精辟的比喻。老庄及道家思想老子生平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的哲学思想(1)以“道”为核心。“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老子》的哲学思想(2)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守弱、不争的谋略与战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章四下八)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办法体现。《老子》的艺术特色(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章六)(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章五)(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得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陈鼓应《老子译著及评介》庄子及其思想

15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庄子思想核心:顺应自然1、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2、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3、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4,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先秦历史散文引子■不成文之史□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成文之史口始自《诗经》中的史诗。譬如《玄鸟》、《生民》记叙周国开国的历史。□《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为后稷。......”概要■崇古重史的中华传统“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一一梁启超□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史官“禀笔直书”□史学发达■体裁: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内容:正史,杂史,传记,制度史♦先秦历史典籍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语言风格古奥。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语言表述简略,字句皆有特定含义,称“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有《春秋三传》。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课堂任务

16♦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重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所体现的谋略才智和政治能量。作者简介《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枳极影响。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权要竞相收揽各种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养士之风盛行。著名者如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孟尝君尤其出名,据说门下食客有三千之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士的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多种类别。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尽管《战国策》的作者非止一人,但是对士的赞赏褒扬却高度•致。这是《战国策》一书一个明显的思想倾向。这一倾向本身虽无可厚非,但有的作者过分夸大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甚至爱屋及乌,对一些士的权谋、诡辩、不择手段猎取功名富贵亦持欣赏态度,则显然是不能令人首肯的。本文作者通过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颂扬了士的谋略才智及政治能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内容述评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二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时的情状;三、四、五三段为第二部分,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经过;其余为第三部分,写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思想内容有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是对民心向背的重视;二是对“士”的褒扬和称颂。艺术赏析一、欲扬先抑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二、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17三、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思考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辑评三番弹锲,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碗儡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致。……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精工,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此冯谖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三)秦晋毅之战左传©一.《左传》简介。二.写作背景©三.层次分析◎四.艺术特色«(-)优秀的历史著作:◎《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详细具体记我历史事实的编年体史书。O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2.《左传》与《公羊传》、《毂梁传》比较《左传》简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260年间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也就是说《左传》是解释《春秋》的,因此,说到《左传》,就不能不提到《春秋》。《春秋》为什么需要解释呢?这要与《春秋》叙事特点有关。(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但历代学者对此说法都有异议,很多学者认为,左氏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无名氏,《左传》记录了一些战国史实。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但只有鲁国的史书保存下来,《春秋》就成了鲁国史官所编史书的专称。以前说《春秋》的作者是孔子,但是专家考证并非孔子所作,而是鲁国史官所著,孔子对它进行了整理、加工、修订,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因如此,《春秋》也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以鲁国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载了242年间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大事件。

18«《春秋》的叙事特点: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用词极其简练、准确、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就是所谓的一字寓褒贬,如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赵盾并没有杀晋灵公,但是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他对上没能劝谏晋灵公改过自新,对下没有能阻止臣子杀君王,虽然不知情,但弑君事件发生时又没有逃出晋国国境,因此对于弑君事件他必须全权负责;因为是臣杀君,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故用“弑”字;因为晋灵公是昏君,故直书其名“夷皋'’(古人除父母时子女、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外,对他人不称其名而称其字,以示尊敬。)但由于《春秋》用词太简洁,如果不加以解释,它的微言大义人们无法理解;另外,由于《春秋》的叙事太简单,人们从中无法知道这件历史事实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因而,在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解释的同时,还需要对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补充。©例如《春秋》鲁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只用了9个字,只告诉人们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他的弟弟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但是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为什么骨肉相残、兵戎相见?他们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激化的?如何解决的?从这一句话中是无法知道的,到了《左传》用了540个字,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文章的叙述有起因、有经过、有人物对话、有情节细节等。(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大意)«把《春秋》和《左传》作比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合称为“春秋三传”为什么《左传》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而其他两部却没有这样的评价?«它与另外两部解经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也不同,这两部著作是对《春秋》单纯的解释,是依经立传,对《春秋》逐字逐句进行解释,间或有一些叙事的段落,若抽取解经的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中的解经文字大多游离于《左传》叙事之外,即使将它们抽取,《左传》依然可独自成书,而且,有专家怀疑,《左传》中的解经文字是后人加上的。◎《左传》不仅详细具体记载了历史事实,而且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对重大的政治、外交、军事事件的记载,又有对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意识如祭祀、婚丧、宗法、礼制、气节、时令、星象历法等方面的描述,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因此,虽然《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但是由于它的记载太过简单,而《左传》就成为一部完整系统、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形象的春秋史.◎(二)杰出的文学著作:。1、善于叙事。2、善写战争。3、善写人物。4、善写辞令(1)首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运用写实手法叙述史实《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叙事性作品,如何将头绪复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作者在书中显示出了惊人的叙事能力。《左传》叙事的特点(1)首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所谓白描手法,就是不加渲染,不制造悬念,不烘托气氛,不虚构,不夸张,按事件的本来面目叙述描述事件的经过或重大场面,这样叙事真实可信,但是其缺点是不生动。按时间顺序叙容易将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但是其局限性是容易写成流水账。这种手法的缺点和局限由下面的特点来弥补。(2)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把史实同传说、趣闻结合起来《左传》叙事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把史实同传说、趣闻结合起来,使

19叙述故事化、趣味化。弥补了白描和顺叙的不足。传说和趣闻会使事件的真实程度降低,从记载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特点未必可取,但是《左传》是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加一些想象、揣摩和虚拟。增加了《左传》的文学性。例如A.赵盾事件中,晋灵公派人行刺赵盾,还未到上朝时间,赵盾已经服装端正坐在朝廷办理公务,刺客觉得杀了这样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就会成为千古罪人,是不义;而如果不杀赵盾就是对君王的背叛,是不忠;不忠不义,有何面目苟活于人世,于是自尽而死。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刺客的心理是作者的揣测。可是刺客自杀是历史的真实。B.《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寤生”也是传说趣闻。郑庄公兄弟、母子不和是历史的真实。C.如鲁宣公十二年《晋楚邮之战》晋楚两国交战,楚国获胜,晋国兵败,晋国有的兵车陷入坑中,不能继续前进,楚兵教给晋兵把车前的横板卸掉,兵车才稍微能前进,后来驾车夫人马又不能前进了。楚人又教给晋人拔掉军旗放在车上,晋国的兵车才从坑中出来,晋人一边逃跑一边调侃楚人说:我们晋国不如楚国常打败仗,逃跑时知道如何使兵车脱险。(即脱扃、拔旅、投衡快跑,而晋兵解嘲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这些描写,诙谐风趣,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战争思想:影响或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起因、性质、民心向背、道义、士卒的士气斗志、将帅的谋略战术、地理位置、天时条件、外交)©略写:战争大斗的场面和过程。e春秋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有君臣之战,有诸侯之战,有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有中原诸侯和戎狄外族之间的战争,大大小小几百场战役,《左传》特别善于记述这些错综复杂的战争,对于一些重大战役的描写,堪称经典,例如鲁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即中学学过的《曹刿论战》)鲁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之战,鲁僖公二十二年的宋楚泓之战,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鲁僖公三十二年的秦晋毅之战,鲁宣公十二年的晋楚邺之战,鲁成公二年的齐晋赛之战,鲁成公十六年的晋楚鄢陵之战,鲁定公四年的吴楚柏举之战,等等。《左传》在记载这些战争时,写法不同,各有侧重,条理井然,有声有色,特别突出的是剪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写战争思想:注重探讨战争的起因及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如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它决定人心的向背。重视人(将帅、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战争双方战前的谋略、交锋的过程战术的运用,战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及战争的影响等,而对战争的打斗场面则写得较为简略。例如:《曹刿论战》详写了“何以战”考察鲁庄公的民心向背;“一鼓作气”既涉及了士气斗志,又涉及战术谋略的运用,如同《田忌赛马》;“旗靡辙乱”一同样涉及到谋略的运用。由于《左传》出色的战争描写被后人誉为兵书之祖。如果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战争经验理论性的阐述,那么《左传》就是记录具体战例的军事教科书。(清李元春评辑《左氏兵法》,其序言曰:“左氏固兵法之祖也。孙、吴所言,空言也,左氏所言,验之于事者也。”见《先秦文学史》P214)&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之中,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画性格、塑造形象©《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1400多个,有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左传》以记事为主,写人物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限制,主要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性”;另一种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或可称为“闪现型”。无论是“累积性”还是“闪现型”,作者都能在记事中写人,即把人物放在典型的事件中或事件的矛盾冲突之中,用人物自身具体的语言和行动细节表现人物、刻画性格,也就是说作者注重写这个人物自身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以此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例如《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阴险、狡诈、狠毒,共叔段的愚蠢、无知、贪婪,姜氏的乖戾、昏愦无不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春秋》中,我们只能读到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在《左传》中,我们不但能读出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我们还能够知道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而知道人物的性格特点。《左传》侧重写人物的言行、不注重或很少对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外貌肖像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战国策》、《

20史记》等就是在《左传》开创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处于弱势或弱小国家行人、使者的外交辞令:外柔内刚、寓刚于柔、刚柔相济©春秋期间各国的斗争不仅反映在政治军事领域,还体现在外交领域,行人使者就是外交斗争的主角,他们代表自己的国家出使他国,同时也就代表了国家的荣誉、尊严、利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只言片语,可能招来灭顶之灾,也可能挽狂澜于既倒。尤其一些弱小国家或处于弱势的行人,他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往往能讲出一些有礼貌、有道理、有分量又有说服力的语言,他们外交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外柔内刚,寓柔于刚。说话的语气温和、谦虚、热情、礼貌、客气,不触怒大国强国,不给他们留下军事打击的把柄或借口,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则分毫不让,立场坚定,态度强硬,针锋相对,理直气壮,维护和保全了自己国家的荣誉、尊严、利益,《左传》对此作了精彩的记录和加工处理。中学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篇杰出的辞令描写。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却抓住秦国向东发展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了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惟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本来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然是无懈可击,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行人的说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说辞的内容、观点、态度、立场坚定鲜明,针锋相对,理直气壮;但说辞的形式却彬彬有礼,温婉和气,使得说辞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弦外有音,意在言外,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风格。◎1.秦晋关系o2.战争起因«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01、晋文公显灵«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04、弦高犒师©5、皇武子辞师。6、先轸论伐秦师。7,秦晋靖之战。8、文赢请三帅09、孟明谢赐®10、秦穆公哭师O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突出特色。。1、善于叙事02、善写战争®2、善写人物«4、善写辞令第三讲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一、汉乐府1、汉乐府的含义“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的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

21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一变而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概念延伸: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代“乐府”中的“雅乐”是僵死的庙堂文学,无大价值。代表汉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中的民歌部分。它出自汉代下层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直接道出了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悲愤和反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特别是东汉社会的尖锐而复杂的矛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富有劳动人民的粗犷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颗明珠。2、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1)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触摸民间和底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⑵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3)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情感尽情释放。(4)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3、汉乐府民歌主题(1)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陌上桑》太守凭借权势,调戏民间女子罗敷,被奚落了一番,无趣之极。《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两极分化,乱世把人逼上梁山,男人因家庭饥寒拔剑谋出路。(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极言战争惨烈《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人,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无亲人,只看到累累荒冢。(3)爱情婚姻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上山采熊芜》:

22上山采熊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缴,故人工织素。织缭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绿来比素,新人不如故。”(4)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对劳动美的表现《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汉乐府民歌有: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生与死的复杂表现;乐与恶的经典抒发:这一切根源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4、汉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1)首先表现在缰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一“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一”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2)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3)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叙事手法举隅:(1)生活镜头的选取捕捉诗意镜头,及时摄入画面,注重偶然性、突发性、奇特性。(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有完整情节,不限于只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4)叙事详略得当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第一,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第二,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第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5)寓言诗的创作(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植物和人对话)

23《战城南》赏析《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晓歌》十八曲之一。“晓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一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堪称开军歌之奇格。怎一个奇字了得!“战城南,死郭北古以内城为城、外城为郭。“城”之南,亦正“郭”之北。抒写一场惨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开笔之奇,即已令读者惊讶。诗人来到这块战场,展现于眼际的,竟是无人掩埋的遍野尸身、“哑哑”啄食的一天乌鸦,该怎样毛骨悚然?按照通常的写法,诗人接着该声泪俱下地悲悼死者了。此歌却不然:诗人未及吟叹,死者却先开了口:“为我谓乌,且为客豪(即“嚎”,哀号)。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设想横陈之尸,竟会告语诗人,请求飞禽为他们哀悼,已属奇想;而告求的飞禽,恰恰又是最为贪婪而面目可憎的乌鸦,希冀这样的恶禽为战死者号哭,就更匪夷所思了。不过,乌鸦在啄食尸身以前,确实总要在空中盘旋一下,“哑哑”地嚎叫几声,使人联想到它仿佛在为死者哀号。相比之下,那些驱使士卒战死沙场又不闻不问,任其尸身暴露腐烂的贪功之将,则是连禽兽心肠都不如了!用如此“壮”语,写士卒无可告想的哀愤,真可令读者慨然而叹:奇思!悲怆的诗人,在惨不忍睹的荒野久久瞬躅。此刻,荒野的河水,又怎知士卒的遗恨,依然泛着清亮的波光;昏沉的暮色中,唯有苍苍的蒲苇,还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为死者叹息。枭雄的战骑,当初曾载着勇士们奔驰杀敌,而今却倒毙满野,再不见那”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雄风;远处,却又时时传来凄长的嘶鸣,那是幸存的鸳马在荒野上孤寂徘徊……诗中以河水“激激”(清澈貌)之明,衬蒲苇“冥冥”之暗,以“鸳马”嘶鸣之音,衬“枭骑”战死之寂。对仗自然工整,描摹情景如画,展现了一幅何其凄凉、荒寂的战场暮景!这些描述,与上文尸陈遍地、乌鸦群至的景象交织一片,不构成了表现诗人悲怆之情的奇境?执殳前驱、杀敌报国,本是好男儿的壮心。也正在这首镇歌产生的同时代,人们曾发出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语,表现了一种定国安邦、以战弭战的时代壮志。不过战争这东西非同寻常:和剑与火的壮丽进军所伴随的,往往是田园荒废、城池倾颓的破坏;在斩将搴旗、功封万户的背后,则是成千成万热血男儿的捐躯。壮丽和惨酷、豪迈和悲怆,就这样相辅相成、相倚相伏,构成了战争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当诗人对死者长声悼叹时,他的心情颇为矛盾。“梁筑室”以下五句,就运用似断似续的问句,排比而下,表达对战争创伤的咨嗟、战士饥馁的伤悯,写得如怨如诉,诗行间正有几多愤懑在盘旋、奔突;“思子良臣”二句,则以蝉联句式,抒写对“良臣”的思念,债懑一变为哀惋,回环往复,读来如闻呜咽吞泣之音;最后的“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将“良臣”战死疆场的悲壮一幕,如快镜头一样,又重新在读者眼前拉过,留下的是人亡景存、既壮又悲的不尽缅怀……这就是《战城南》在发为告语乌鸦的奇思、鸳马哀鸣的奇境后,所抒发的奇情:战争惨酷,而英雄当敬!《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第三讲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曹操、曹丕、曹植)一、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第一,乱世出文学。动乱促使人们思考,也给人注入新思想和素材。•第二,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皆爱好和奖励文学创作,四处招揽文士,形成文学集团,激发创造欲望。

24•第三,开始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探索,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评价,使文学与美、哲理融合。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二、建安风骨与“三曹”1、建安风骨:从整体上来看,建安文学“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在后世被称为“建安风骨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主要以建安文学为典范,陈子昂曾标举“汉魏风骨”。作品内容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和民生的疾苦,情调悲凉慷慨,文辞刚健遒劲,风格朴素明朗,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2、三曹、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璃、应璟、徐干曹操,魏武帝。沛国谯人。年二十,举孝廉。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十三年(208),进位丞相。二H^一年(216),封魏王。二十五年(220),卒。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长期作为反面人物出现在文艺作品中。那么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呢?试看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评价:苏轼:“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翻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胡适与钱玄同:三国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盖操固然是坏人,刘备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操。论居心不良,刘曹正是半斤八两……害得一班愚夫愚妇,无端为刘备流了多少眼泪,大骂曹贼千刀万刮。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给予曹操定论的名篇。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毛泽东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写到: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日:“吾持此槊……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尚作歌,汝等和之。歌日:“对酒当歌……:大学者大诗人欧阳洵却因为它的主题暧昧,句断断续续,将其删去一半。那么,在我们今天看来,曹操欲通过此诗抒发何种情感?其主题究竟应该作何解?《短歌行》题解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的“长歌正激烈”以及曹丕的《燕歌行》中的“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就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创作背景

25♦作于建安十三年,这时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此时,曹操已网络了天下名士,文有“建安七子”,智有司马懿、荀攸,武有张辽、夏侯渊等大将。名家点评《短歌行》❖钟噪: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敖陶孙: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评》❖钟惺: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古诗归》❖张玉毂: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陈沆: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沈德潜: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就由眼前歌舞场面发出强烈的人生感慨:人生是美好的,但又苦于短暂。❖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本是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来再次表达自己欢迎贤才的心情。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非常懂得人才的重要,认为“将贤则国安”,“天地间,人为贤”。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曾亲自颁发《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诗中一再表露的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与他的远大政治抱负是完全一致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6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月明星稀的夜晚,眼前出现一群南飞鸟鹊,在一株大树周围绕来绕去,无枝可依,无处停留,诗人联想到天下尚未统一,许多贤才还在四方投奔,选择主子,因此更加觉得自己应当赶快招纳他们,而且愈多愈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短歌行》作为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精髓,将慷慨悲凉之情,贯于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或借古以讽,化而用之,或托物遣兴,古为今用。诗歌意境深远而优美,风格别致而多姿,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曹丕,魏文帝。沛国谯人。八岁,能属文,知骑射。建安十五年(210),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立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继魏王。同年十月,登基为帝,建立魏朝。代表作品《典论•论文》,诗作《燕歌行》等。《燕歌行》其一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傩愫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艺术评析:❖A、情景交融,婉转缠绵。开头景领情先,从思妇的满眼秋景入笔。萧瑟的秋风,阴凉的天气,凄冷的露霜,摇落的草木,辞归的燕、雁,渲染出凄清的环境氛围,既交代了背景,又烘托下文思妇缠绵俳恻之情,同时,这满眼秋景还勾起了思妇的思念、怀归之情。接着,情因景起,诗人写思妇的离情盈怀,由想念良人思乡之苦到直抒自己独居之悲,又为两人的共同命运而“泪下沾衣裳”,终至“短歌微吟不能长”,感情的抒发由彼及己,步步深入,层层加深;情感的表达从内到外,由含蓄细腻的内心刻画到以外部动作来表现难以抑制的心情,这角度和手法的变化,把思妇心波迭起的内心世界表露的细致曲折。诗的最后部分,融情于景,以秋夜星空牵牛、织女遥遥相望的憾恨来寄托思妇的无穷愁思。全诗情与景浑融契合,情感表达婉转缠绵。❖B,音节谐美,语言清丽。每句三节,节拍整齐,句末押韵,音律优美,语言清新秀丽,自然流畅。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死棱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少聪敏,有才华,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风华美,骨气奇高。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畅。今

27有《曹子建集》传世。白马篇(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楮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曹氏三父子诗歌风格比较曹操: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他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关注百姓疾苦,比如《蒿里行》,抒写自己的人生抱负和雄心壮志,比如《短歌行》。曹丕:其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燕歌行》是他的一个代表作,写得哀碗动人。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才高八斗,文辞富丽,诗歌风格兼具父兄之所长,有悲壮激愤之作,也有婉约秀丽之词,他的《白马篇》,《名都篇》等都造诣极高,文采非常富艳。曹植的赋也极具文学价值,比如《洛神赋》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项羽本纪》简介: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垓下之围》赏析层次结构与作者思想:1.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日”的一段评述。2.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3.《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4.司马迁在“太史公日”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霸王别姬(情)环境:严峻、危急歌谣:悲壮、苍凉细节:勇猛、多情东城快战(勇)

28环境:日暮途穷快战突围:大将风度风格:冲锋陷阵气势:所向无敌语言:恃勇自负乌江自刎(义)愧见父老——知耻良知赐马亭长——知恩图报赠送头颅一知情重义成功主要体现在:1.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2.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3.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4.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5.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失败原因研讨个人英雄,但不重团队军事奇才,但政治弱智刚柔并济,但情商低等慷慨自负,但无争天下威武一时,但文化弱势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评价:“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张爱玲

29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踞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颔。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小结: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第四讲汉魏散文陶渊明诗歌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有《陶渊明集》。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的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3、诗歌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1等。咏怀诗和咏史诗: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如《饮酒》、《咏荆轲》。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陶渊明的美“居”意识“园田居”、“山泽居”、“闲居”、“幽居”、“穷居”“庐,,、“舍,,、“宅”“园田”、“丘山”、“旧林”、“故渊”

30“身体之居”与“心灵之居”诗意栖居后世园林每每以陶诗文命名,如苏州的“涉园”、“五柳园”、“三径小隐”、“归田园居”;扬州的“容膝园”、“寄啸山庄”;上海的“日涉园”;杭州的“皋园”;常州的“东皋草堂”等等。归去来兮辞三、乐天安命的情怀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讨论:陶渊明“桃花源”似的人生归宿是否可取?陶渊明:酒、菊渊明一生酷爱菊与酒,这与他的生日重九有密切的关系。“菊为重阳冒雨开”。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九月俗称“菊月”,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也称“菊花节”,而重阳登高,开菊花宴,喝菊花酒,成为中国人一个很独特又富诗意的习俗。菊花的真正知己应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后人们就以陶渊明做为九月的菊花神。结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首次摆脱了儒家人生状态,而以本真朴实的生命主体的面貌出现。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所言,“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开始自觉抛弃道德理想,回归个人心灵。陶渊明的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第五讲唐诗(李白-蜀道难)唐诗概述:唐代文学中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二、政治开明,思想宽松;三、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四、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

31五、南北文化的交流。唐诗兴盛的原因一、帝王的提倡二、科举的影响三、诗的写作范围扩大四、诗歌本身的发展唐诗的分期一、初唐:初唐四杰;二、盛唐:诗歌繁荣的顶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三、中唐:诗歌数量、流派最多;四、晚唐:小李杜。李白,字,号。盛唐代表作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他的诗歌风格“杜甫曾说他“”李白之死有三种说法:其一是醉死。《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其二是病死。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其三是溺死。民间传说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溺死。李白的思想与个性1、天才横放,强烈的自我意识,自信、自负、自命不凡。“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其义气。”(《与韩荆州书》)“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诗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上安州裴长史书》)2、好剑术,任侠仗义,轻财好施自称十五好剑术。剑术高超,常使“四座皆扬眉”魏颖《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3、狂狷独立,傲视权贵,笑傲王侯•“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诗视巢许。”•“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4、具有执着的理想信念,乐观豪迈的精神“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一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32李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一•)主要思想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古风》59首是代表作品。《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誓欲斩鲸鲸,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3、描绘自然风景,歌颂高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歌颂爱情和友谊o“愿同尘与灰”(《长干行》)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艺术特色1、高度个性化,强烈的主观情感。——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诗人傲岸不屈、咨意反抗、潇洒放旷、纵情欢乐的为人和愤世嫉俗、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个人自由的性格。2、想象丰富奇特,意象纷繁变幻。比如写相思、写离愁:•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乡送韦八之西京》)•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汶水,无日不悠悠。蜀道难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剑门关在广元市南45公里处。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3细读课文,读懂内涵•作者是怎样突出蜀道之“难”?1.高2.险3.战祸之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第五讲唐诗(杜甫-登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1、自幼受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2,受盛唐风气的影响,有高远的政治理想。3、20岁开始漫游,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这一时期乐观自信、奋发向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诗风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至44岁):1、入长安后,应试落第。2、天宝14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的性格逐渐由轻狂转为深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名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安史之乱时期或为官及流亡时期(45至48岁):1、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受左拾遗。2、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异常丰富,创作也较多,今存诗二百四十九首。《春望》《月夜》《羌村三首》“三吏”、“三别”。3、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1、入蜀成都筑草堂定居。此后乂辗转到夔州。2、大历三年决计携家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3,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空前丰收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

34杜甫之死有四种说法:1、溺水而死。2,自沉而死。3、食牛肉白酒醉饱而死。4,老衰病死。杜甫的思想1、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2、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能不忘泽民”。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3、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坎坷一生及其全部创作中。4、最宝贵的是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心想人民,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没有停止跳动。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的真实,有“诗史”之称。1、杜诗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杜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3、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诗圣”“诗史”杜甫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杜诗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被称为“诗史”。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提供了史的事实。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因素。所谓“沉郁顿挫''是指杜诗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忧愤郁勃;形式上的波澜老成,顿挫变化;语言上的精炼准确,含蓄蕴藉。从而形成了千汇万状、地负海涵、博大宏远、真气淋漓的美学风貌。2、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杜诗善于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3、杜诗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

3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集前人之大成,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背景材料: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读诗要抓住信息句,品味要品情景语。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信息句?它有什么作用?提示:“万里悲秋常作客”,“悲秋”是情景语,透露了诗人内心的信息。这句诗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它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了。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猿啼声始终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鸟飞回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久客思乡的孤独和凄凉。颔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痛。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至此,作者在“境”中给出了哪些“意”?作客思乡久客孤独壮志难酬悲秋苦病人在暮年有家难回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有不能解的深沉苦闷啊——沉郁!

36白居易与《长恨歌》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邦(现陕西省渭南县)。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的一生以四十四岁因上书言事而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后期则是“独善其身''的时期。2、作者创作(1)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存诗2806首。(2)他曾把诗编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四类中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这类诗与他“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也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讽喻诗共七十二首。代表作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后人评价:“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寄唐生》)3、诗歌理论与特色: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与元九书》和《策林》、《新乐府序》中阐明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核心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等。讽喻诗因关心民疲和社会问题最为人称道。诗风平易通俗,富于变化,用常得奇。二、关于《长恨歌》创作:感伤诗共210首,是他“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歌咏者。”的成就。《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和著名诗篇,主题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诗人35岁,属于前期的作品。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有感而作此诗。三、历史上的唐明皇与杨贵妃脏唐烂汉之说。杨于735年册立为寿王妃,时年18岁。740年度为女道土,号太真。744年召入宫,时唐明皇61岁,杨27岁。756年6月9日,安史叛军入潼关。6月12日玄宗奔蜀。6月14日马巍坡杨贵妃被缢。此月长安沦陷。四、关于主题争论焦为:1、讽喻说2、爱情说3、感伤说4、双重主题说5、托事言情说五、内容分析:第一部分:诗由“汉皇重色”起笔,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写悲剧的起因。第二部分:由“安史之乱”为起因,写失家(千乘万乘西南行),失色(宛转蛾眉马前死),失权(君王掩面救不得)。写悲剧的开始。

37第三部分:以萧索为人物感情的基调,使男主人公真正进入痛失爱情、重写失魂。--悲剧的继续。第四部分:仍以感情为线索,写上天入地的寻色。再表心愿。点出主题:千古的悲剧,历史的永恒。六、人物形象与思想内容:作者对女性认识的突破。作者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主要表现在塑造了女性的悲剧。人物分析的前提:杨贵妃作为全诗表现的唯一的女性,被笼罩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作者写贵妃的悲剧,她仅为个人的悲剧,而是把她作为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的典型,提高到社会悲剧来认识。这首诗古往今来劝讽之意很浓重,现实意义重大:重色害国害民;重色误前程;于己于民于国皆不利。讨论:?双重主体说阐释与辨析:1、歌颂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亘古爱情。2、关于讽谏思想的阐释犀利而明晰。主题综述:1、女性的悲剧。诗人在本诗中揭示的很重要的内容,也表现作者对女性认识的突破。白居易告诉我们:得宠也好,失宠也好,在封建社会女人的最终命运都是悲剧。作者写贵妃的悲剧,不是把她仅仅作为个人的悲剧来写,而是把她作为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的典型,提高到社会悲剧来认识,进而使这一典型更有社会价值。2、关于“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取名“长恨”,恨什么?为何而恨?恨因求色误国的君主悲剧;恨因君主的悲剧而导致的国家的悲剧;恨因社会的悲剧而导致的女性的悲剧。七、艺术特色:1.诗歌选材富于新意,对比描写、心理描写精巧。语言俗雅得当,富于张力。文章抒情性、感染力强。2.此诗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3.最突出的特色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八、拓展练习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本诗的长恨主题。2、分析“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深刻内涵。3、《长恨歌》反映出的女性悲剧意识。扩展阅读:《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讲宋词一、宋代文学概说三个特点:1、娱乐性2、学者化3、爱国主义倾向

38二、词的基本知识“词别是一家”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二、词的基本知识1、词谱:每一种词牌的写作格式。2、填词: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格式来写词。3、词大都分两段,令曲一般只有一段,少数慢曲也有三段、四段。4、词的韵数、韵位、韵调、韵声依曲而定。词的句式参差多变。5、词在字声方面须讲究。6、词有宫调,宫调由七音和十二律吕组成。有28个宫调。7、词讲究布局,重起结过片。“词起结最难,而结犹难于起。”三、宋词概述•词兴于唐,盛于宋,衍于元明,复盛于清。•宋词有两大类型:一类偏于阴柔之美;另一类偏于阳刚之美。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四、宋词流派婉约派词的特点:1、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2、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3、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4、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四、宋词流派豪放派词的特点:1、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2、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3、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4、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陆游、刘过等人。五、北宋词总论词在北宋时期,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承袭“花间”余绪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势和内容后期

39苏轼、周邦彦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火”,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2、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0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大致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在黄州期间他带着家人在城东开荒,自食其力,自号“东坡”。(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4)远谪惠、僧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僧县(僧州)。宋徽宗即位,大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HH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病逝。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有东坡的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东坡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苏轼的思想1、苏轼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一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2、另一方面,经历宦海风波,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苏轼巧妙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4、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苏轼的文艺多面手形象:•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41苏轼的词学贡献:1、第一次尝试将诗言志与词缘情结合起来。2、词的地位空前提高。3、词的题材重大突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4、苏轼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5、在语言方面,“以诗为词”,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土,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离。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不含存疑之作,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约3500字。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前期词•后期词•力主词“别是一家”说。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意出奇,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赏析作品:声声慢内容简介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晚年的词人家破夫亡,无奈而流离江南。全词通过对秋的感受,写家破夫亡,忧患余生的孤苦和悲哀。词中的沉痛感情,是死别之永恒与长久的孤独和悲哀。加之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哀痛,愁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也曲折地反映出忧时伤乱的爱国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1.此词以情开篇,以情结响,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孤寂悲愁的主观情绪。2.在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被“愁”笼罩溶涵的艺术世界和词人复杂隐秘的情感流程。3.词主要选取典型的时间和空间写典型的感情,即凄凉秋景中窗前的一角,把她的身世之感,沉痛之情表达得极为集中而强烈。艺术特点:1、巧妙铺叙,达到情景交融。2、此词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舌齿两声的词字,使外在的声情口吻和内在的情感律动浑然统十四字全为唇齿音,声调压抑,且两字一叠,读来节奏急迫,语言越来越重,恰与悲哀激促的感情相适应,将深重的愁苦一下喷发出来,可谓声情并茂。拓展练习思考练习:

421.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析词开头七组十四字叠字的深刻寓意。扩展阅读:《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七讲元曲一、元代文学概说1、社会概况(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2、文学概况(1)古代文学以元代为转折,诗文为代表的正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世俗文学逐渐发展壮大。(2)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有关汉卿《望江亭》、《救风尘》《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两世姻缘》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3)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4)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二、关于元曲1、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2、元曲主要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类文体。3、散曲:是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可雅俗共赏的、可和乐而唱的新诗体。只用于清唱,又称“清曲”。4、杂剧:于曲文之外,还夹杂宾白、科介,以表演故事为主的戏剧形式。元曲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王国维盛赞元曲为“一代之绝作”、“千古独绝之文字”三、元曲分类(一)北曲:1.散曲(元代的新诗)

43a.小令:单支的曲子。b.散套(套数):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组成。1.杂剧(元代的歌剧):有曲、科、白。(二)南曲:又称“传奇”四、元散曲的题目由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内容提示。如马致远的一支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马致远的一套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双调”是调式,“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秋思”是内容提示。五、题材与作者1、题材:元曲作品多率真抒发,以穷形尽相、酣畅淋漓为本色,主要选材集中在叹时刺世、遁世归隐、闺情相思三类。2、作者:分前后两期,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后期: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天净沙•秋思》作家简介::-马致远(1250?T1321-?力宇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因二代戏曲作家、曲曲家。马致远与关、门;,汉卿、郑光祖、白朴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效‘黑霓物意境优美“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这一小令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象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王国维认为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为这首小令,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九种景物渲染悲凉的气氛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44作品成就被誉为“秋思之祖”。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一起。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藤、树、鸦、桥、水、家(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道、风、马。(引出行路者),略显苍凉,那么,再加上枯、老、昏、古、西、瘦这样的程度形容词,则更显凄凉,衬着夕阳,极尽悲凉之情,加上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把人物感情推倒了无可言说的极至。纯白描的写实手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地。浪子浪迹天涯的无限悲凉之状,溢于笔端之外。具有诗情画意。有素描、有国画。艺术特色白描、景物描写、景为情设,情为景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思乡图”。达到自然天成的境地,无以复加。寄情于物。元代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Xie]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XX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男角色称末行,分正末(男主角)、副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角色称旦行,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净行: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细酸(穷秀才)、学(b6)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辨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45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F、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元人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国四大名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鲁斋郎》《拜月亭》散曲四块玉闲适旧酒没新酷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他鹅闲快活马致远:曲状元/诗剧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梅花酒》:“呀!俺想着徊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粮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散曲[仙吕•寄生草•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醯两个功名字,酷流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故事溯源故事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但是《窦娥冤》的主要思想锋芒是指向元代社会的。因此,这个剧本富有时代精神,剧中对政治黑喑与腐败的揭露,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意义。有记载说:“数十年来风俗大坏,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己不为耻人也不以为怪说这几十年以来,社会风气很坏,做官的人习惯于贪污,他们的作为与盗贼没什么区别,他自己不感到耻辱,别人也不以此为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冤狱冤案很多,据元史记载大德七年一年,发现的冤案就有

465176件,因为贪赃过错被革职的官员有18437人,这个数字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倍受压迫、欺凌,因此窦娥的悲剧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就有了必然性。《窦娥冤•第三折》一、解读《窦娥冤》谋篇立意《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穷秀才之女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了为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她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并在十七岁成亲。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命。一天,婆婆去赛卢医家讨债,赛图谋将她勒死赖债,刚要动手,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路遇相救。张氏父子以救命索赏为由,赖在蔡家,威逼婆媳俩与他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在汤里投毒想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反而毒死自己的父亲。但他反诬窦娥投毒害命。断案昏官竟将窦娥判处死刑。临刑前,窦娥面对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倘若死得冤屈,颈血不落地而飞上白练;六月飞雪掩埋其尸;当地干旱三年。死时,果然感动天地,样样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回乡察访。窦娥托梦给父亲,终于昭雪了这件冤案。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主要人物窦娥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反抗典型,临刑前她所呼喊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抗议,几百年来一直震撼读者的心。剧本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生动、富于表现力。是关汉卿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窦娥冤》是个感天动地的大悲剧,诚如王国维所言“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主要表现的是人与冥冥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冲突的话,则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就是性格悲剧,它揭示了人的性格弱点所引起的悲剧冲突,而关汉卿的《窦娥冤》则是一部社会悲剧,着重表现的是善良弱小的百姓和强大的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它是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二、解读课文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一)理解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对天地鬼神的猛烈谴责。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起初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自己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这个腐败、丑恶、恶人横行、正义难伸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谴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招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勇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二)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分析这一细节刻画的作用。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7(三)解读文章结尾处的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让“四个里都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誓愿: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大旱三年,老百姓怎么活?那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当然,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的“亢旱三年”,真正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百姓有粮食吃,而官家没有,那还叫贪官吗?但是,当时的窦娥只能想到这些了。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牌,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四)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窦娥冤》语言质朴自然、鲜明生动。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像下面这段普遍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

48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漫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第八讲明清小说《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清代高鹑所著。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中国清代小说家,名客(zhan),字梦阮(ru6n),号雪芹。他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之第三十三、三十四回宝玉挨打词语解读1.惶(hu£ng)悚(sbng):惶恐。例句: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2.草莽:旧指民间,这里引申为低贱。例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莽,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3.克夺:取舍。例句: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殒轻生的祸来!4.冠带家私:指家产官位。官带,官爵。家私,家产。例句:今日再有人来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就交与他和宝玉过去。5.门客: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49例句: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赶着上来,恳求夺劝。1.对景:与有关的事物、情况对照,相互符合。例句:袭人听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然后回来,只见众人都替宝玉疗治停完备。2.大故:大的事故、变故,这里指死亡。例句: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3.沉心:放在心上,感觉有负担、不愉快。例句: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_4.造次:鲁莽,轻率。例句: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5.栉(zhi)沐(mii):梳头、洗发。例句: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栉沐。文章段落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宝玉挨打的缘由。第二部分:写宝玉挨打。第三部分:写有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内容分析宝玉挨打是父子矛盾的大爆发。这种矛盾酝酿已久,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宝玉挨打又不仅仅是一父子矛盾,它和贾府的许多矛盾勾连着。对于宝玉来说,这是一个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对于贾政、王夫人、贾母来说,是一个培养目标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1)冷落贾雨村(2)与琪官结交(3)金钏儿投井(4)贾环诬告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贾政与贾宝玉父子间的一向冲突,即封建的所谓正统思想与叛逆性格的冲突。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俟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批判宝玉,这是必然的。因为两者不可调和。在这场冲突中贾政其实是失败了,孝的要求本身就包含着悖论,贾政要孝贾母就无法再要求宝玉孝自己。贾政可以向来劝的门客指出宝玉的问题会发展到“弑君杀父”的地步,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却不敢向贾母抬出这种的大帽子。贾政的虎头蛇尾使挨打一事带上了喜剧性色彩。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李纨是想念贾珠,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指挥若定;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钗、黛的表现,尤其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50宝玉挨打,宝钗与黛玉都很关心,宝钗早早地就赶往宝玉房中探伤,黛玉却很晚才到,两人到场后的言行也大不相同,这样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两人怎样的思想性格?宝玉挨打,宝钗与黛玉都很关心,宝钗早早地就赶往宝玉房中探伤,黛玉却很晚才到,两人到场后的言行也大不相同,这样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两人怎样的思想性格?内心是通过外部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关键是宝钗善做表面文章,黛玉则是真情流露,她和宝玉才是真的心心相印。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分析贾母。贾府的最高尊长,具有至高的权威,对儿子的乱施淫威,极为愤怒,又有所节制,善讲道理,疼爱宝玉。表现出长者的气度、态势。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人物形象要郑重从人物与情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细节三个角度入手,要注意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精妙之处,同时分析一下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贾政。封建势力的代表。把毒打宝玉看成是维护“正统的正义”之举,对宝玉的叛逆充满仇恨,必置之死地而后快。表现出凶狠、残暴、冷酷的一面;但事后在贾母面前又有软弱、顺从的一面。其性格具有多面性。王夫人。表面一副菩萨心肠,内心却盘算个人利益。贾宝玉。在挨打的过程中显得可怜、柔弱、没有能力作正面的、直接的反抗;但又有叛逆的一面,对贾政强加的“使命”全不理会;在挨打中决不求饶,因此,他的性格也具有多面性。《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下面我们就以小说“宝玉挨打”中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赏析下列精彩段落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函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暧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白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这些话既表现了他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