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2997604

大小:1.19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3-09-26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在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了如图的金面具,这是该遗址首次出土完整金面具。三星堆遗址代表了与夏商王朝同一时期的古蜀文明。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又有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对材料的解读最恰当的是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古蜀黄金冶炼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两地之间出现类似的青铜器,这说明两地之间应该存在联系,即在不同地区兴起了类似的文明,这是文明多元一体的表现,C项正确;青铜器类似并不能说明古蜀文明就领先中原,也不代表夏商直接管理古蜀,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青铜器铸造,不是黄金冶炼,排除D项。故选C项。2.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军机处、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B.察举制、中书省、二府三司制C.废丞相、节度使制度、世卿世禄制D.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和所学可得出皇帝制加强君主专制,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的体现,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权,排除A项;中书省与君主专制有关,排除B项;节度使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3.中国传统礼仪强调避讳,而东晋时期王羲之

1儿子却取名王献之。这是因为“之”字是五斗米道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即使最重家讳的家族,“之”“道”等字都在不避之列。同时,道教也日益重视不同辈分弟子之间的礼仪差异。这说明当时A儒学已丧失主流思想地位B.儒学与道教相互影响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书法家博采众家之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魏晋时期,重视礼仪的士族在为子弟取名时受到道教观念影响,同时道教受儒家影响,日益重视礼仪等,说明儒学与道教相互影响,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主流思想地位,排除A项;材料既与佛教无关,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项排除;书法家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体现的是当时门第观念依然较为浓厚,也说明当时科举制并非是唯一的选官方式,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高级官员多是进士科出身的结论,排除A项;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征,考风不正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主要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但是考查的内容并非是经世策论,排除C项。故选D项。5.据《石林燕语.卷三》载:“太祖始以赵中令(赵普)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翰林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对曰:‘唐有参知政事’,遂以命之。”后来,宋朝在乾德二年(964年)四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九月任命薛居正为参知政事,任期9年5个月;开宝五年(972年)二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五月,任命刘熙古为参知政事,任期1年3个月。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A.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B.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C.设置参知政事是宋朝削弱地方势力的手段

2D.北宋参知政事属于中央内侍机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分化相权设置副丞相即参知政事,但不确定其任期,反映出当时皇权的强化,A项正确;北宋时期参知政事负责行政而非财政事务,排除B项;宋代在中央设置参知政事,削弱了相权而非地方势力,排除C项;参知政事是中央法定行政机构中设置的职官,并非内侍,排除D项。故选A项。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没有能够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对外,排除A项;C项只针对指南针,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7.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査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优待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C.改变了夷夏观念实现了民族平等D.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D项正确;材料与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优待民族上层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民族平等真正实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故选D项。8.

3据统计,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人民币;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660.8元人民币。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B.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较高C.赋税征银加剧了白银货币化D.对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万历年间白银相比唐朝大大贬值,明朝银子的购买力比唐朝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对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数量激增,购买力下降,所以D正确;明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发达,A项说法错误,所以A错误;明代耕作技术更加进步,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产量比唐代高,所以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白银购买力的下降,而不是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所以C错误。9.清代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民间舆论。康熙后期,撰写奏折的人员已扩展到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及一部分朝廷大臣。雍正时,一部分中下级官员也获得了此项权力。奏折撰写人员的扩大A.有利于皇帝多渠道了解下情B.降低了奏折制度的保密性C.扩大了参与政务决策的范围D.意味着军机处的权势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让一些在外公干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民间舆论”“已扩展到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及一部分朝廷大臣”可以看出奏折撰写人员的扩大,使皇帝有更多的渠道,更加全面了解国家的情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保密性的问题,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员并没有决策权,排除C;康熙时期没有军机处,排除D。10.某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指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A.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B.中国传统经济的破产C.鸦片战争战败的必然D.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4据材料“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即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故A错误;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是向近代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材料与探究战争战败的原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1894-1904年,日本东洋史学逐渐成型,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由聚焦于汉族中国历史文化转向对中国四裔(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日本A.争夺中国史研究优势地位B.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C.受中国经世致用学风影响D.学术研究服务对外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正是日本在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日本学术界研究方向的转向正是配合政治上的殖民扩张,D项正确;争夺学术研究的优势不一定要研究边疆问题,排除A项;边疆历史地理不属于传统文化,排除B项;日本对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是在近代史学思想指导下的研究,与中国传统史学下的边疆地理研究差别巨大,排除C项。故选D项。12.1911年张聿光在《民立画报》上发表了题为《袁世凯骑木马》的漫画(如图)。漫画中袁世凯身穿清朝官服,骑在木马上摇来摇去。漫画显示武昌起义后的袁世凯A.忠于清朝全力镇压革命B.思想守旧落后时代潮流C.意图利用乱局谋取私利D.幻想依靠武力复辟称帝【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漫画中袁世凯看似努力前进支持革命但实质是原地不动,用假象蒙蔽革命党人,是假革命,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对革命党采取打和拉的政策,并没有全力镇压,后逼清帝退位,并没有忠于清朝,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体现袁世凯在两种势力之间摇摆,排除B项;D选项与时间不符,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排除。故选C项。

513.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尖锐指出,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具有崇洋媚外的民族心理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C.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D.理性照搬西方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全面肯定西方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有崇洋媚外的民族心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体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不是理性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结果是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A.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革命纲领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完善C.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28年的“没收一切土地”到1929年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再到1931年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土地法的变化发展逐步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法进行及时调整,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革命纲领,A项正确;当时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土地法,不能体现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排除C项;土地法的调整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所以“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7年8月,上海等地的大量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这反映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6B.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意图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故A项错误;此时全民抗战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我国经济中心一直位于东部地区,故D项错误;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组织大量民营工厂开始内迁,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从而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B项正确。16.如图为电影《长津湖》海报。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的条件下,与美军王牌第10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长津湖战役A.反映美国的霸权已经衰落B.发生在两极格局形成之后C.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D.彰显新中国保家卫国决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津湖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也彰显了新中国保家卫国决心,D项正确;当时美国的霸权并未衰落,排除A项;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因此长津湖战役发生于两极格局形成之前,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7.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图为“一带一路”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B.坚持全球治理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D.可持续性发展

7【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用以促进我们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从宣传画中两人握手的场景可得出其主旨是携手合作,共同繁荣,C项正确;从图片中看不出“绿色环境”,排除A项;BD项都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18.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普罗泰格拉认为城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公共事务讨论时,倾听了每个公民的建议,而每个公民对于城邦公共事务的关注则是其具备的美德。这一言论说明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是城邦得以延续的关键,B正确;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并未涉及雅典城邦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排除A;通过普罗泰格拉的言论可知,公民的美德指的是其对于城邦事务的关注,而非其本身的道德品质,排除C;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未提及城邦教育,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并非所有公民都具备良好的教育,这与题干中“每个人的建议”不符,排除D。19.中世纪前期,……西欧的学校都设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学校主要为培养教士和封建统治需要的人员。……11世纪以后,西欧兴起了一大批非教会学校。这些学校一般都办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出现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求B.世俗学者阶层的不断壮大C.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D.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11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逐渐兴起,市民阶层产生并发展壮大,因此这一时期非教会大学逐渐兴起,旨在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以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非教会学校的兴起而非世俗学者阶层的壮大,排除B项;正是工商业的发展,才导致世俗学者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B项源于A项,不是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是材料变化的影响而非原因,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文艺复兴兴起时间是在14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820.公元7~13世纪,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A.统一阿拉伯半岛B.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C.建立了伊斯兰教D.沟通东西,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体现的是阿拉伯学者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D项正确;材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及伊斯兰教的建立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21.下图所示材料反映了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地区间的物种交流B.各地民众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趋同C.区域经济互补促进统一世界市场形成D.世界联系的加强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的新旧世界的沟通,尤其是物种之间的交流,这意味着世界联系的加强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D项正确;A项错在“开启”,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而非趋同,排除B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C项。故选D项。22.荷兰的银行家和商人们发现,在英格兰进行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贷款给英格兰工业家,如马修·博尔顿于1769年从阿姆斯特丹借了8000英镑。据此可知A.英荷殖民竞争趋于缓和B.国际资本推动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重商主义政策已经破产【答案】B【解析】

9【详解】据题意可知,荷兰的银行家和商人发现在英国投资有利可图,因此他们将资本贷款给英格兰的工业家,这就使英格兰的工业家获得了更多的资本,从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即国际资本推动了工业革命,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荷兰资本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AD项都和这一主旨不符,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B项。23.1884年,英、德等15国召开柏林会议,签署总议定书宣称:“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最大河流上自山通航的利益;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这次会议A.消除了西方列强在非洲的矛盾B.促进了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可知,列强为了协调在非洲地区的矛盾而召开了柏林会议,大大加速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故选D项;柏林会议只是局部缓解了列强在非洲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柏林会议中列强的目的是为了瓜分非洲,不利于非洲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柏林会议导致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更加剧烈,使非洲逐步沦为欧洲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C项。24.美国学者斯塔夫里河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一书中指出。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哲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系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B.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一战给欧美各国的经济带来重创D.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卷入世界大战可知,一战会严重消耗各国实力进而影响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间是19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并非英国外交大臣想表达的“灯光正在欧洲熄灭”的中心主旨,排除B;C项错在“欧美”,重创欧洲但不是美国,排除C。25.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材料反映出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10A.排除了采用暴力的可能B.未得到当时民众的支持C.深受传统佛教教义影响D.具有明显的非暴力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体现的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有明显的非暴力色彩,这也反映出了非暴力特色,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受到佛教教义影响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1950年7月20日,美国出台《国家心理战计划》,其中提到“美国绝不将本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美国愿意将本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与苏联民众的自由和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二战后初期A.美苏关系逐步趋向于缓和B.美国改变了霸权主义政策C.美国冷战政策具有隐蔽性D.美国加强了对苏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发起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心理战,可以美化美国形象,欺骗相关国家民众,为实现冷战战略目标服务,C项正确;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逐步升级,“趋向于缓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心理战是服务于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美国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政策,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不适用于苏联,美国没有对苏实施经济援助,排除D项。故选C项。27.有学者指出:“由于冷战中的迫切需要,东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开了奇特的竞争。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设法不仅从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而且还从莫斯科和北京获取最大的援助。”据此可知,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B.冷战形势发展的推动C.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D.宗主国涌现反殖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随着冷战进程的发展,冷战双方加大了对中间地带的争取,而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最终壮大了自身,冲击了殖民统治,这说明殖民体系遭到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冷战形势发展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欧洲霸权的衰落,排除A项;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于殖民体系的冲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反殖民运动的信息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等经济显著发展,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A.积极发展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经济B.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C.致力于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D.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韩国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沙特阿拉伯是海湾产油国,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石油经济,实现经济起飞。由此可见,三国都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所以B正确;“积极发展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是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沙特阿拉伯,所以A错误;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属于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属于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以C错误;“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属于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沙特阿拉伯,所以D错误。29.如图是刊登在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它反映了美国A.推行虚假的民主,实质专制独裁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打击报复C.实行强权政治,唯英国马首是瞻D.霸权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漫画信息可知,牛身上是世界地图,表示当今世界,挤奶者代表美国,奶桶上面标有“美国利益”,而牛踢人,则意味着美国已经难以掌控世界局势。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霸权衰落,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未涉及美国民主的特征,排除A项;B项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B项;C项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美国并非唯英国马首是瞻,排除C项。故选D项。30.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和发展导致国际贸易内容、形式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未能适应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需求,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和政策更新迟滞。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B.国际治理体系弊端丛生

12C.各国的依存程度趋向加深D.多边贸易规则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和发展,导致国际贸易内容、形式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而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和政策更新迟滞,无法适应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需求。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贸易体系存在问题,无法说明国际治理体系弊端丛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国的依存程度深,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和政策更新迟滞,未体现多边贸易规则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材料二我们的领土太大,根本不适合民主制,甚至也不适合贵族制。——美国《独立指南报》1782年7月20日材料三他(托马斯﹒杰斐逊)的一生都是为确保人民的自由、民主而奋斗。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设计了一套缜密的措施。其中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这表现为不仅横向上各级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联邦与地方层层分权,两者纵横交错构成立体的防护体系。——施德军《论杰斐逊“立体制衡”分权思想的实践来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根本缺陷”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适合美国的“民主制”形式是什么?分析其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套缜密的措施”的设计原则。结合所学,概述“立体的构架”的主要内容。【答案】(1)根本缺陷: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影响: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2)形式:直接民主(雅典式或小国寡民式)。原因:与雅典国情不同(3)原则:分权与制衡。主要内容: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3【解析】【详解】(1)根本缺陷:根据材料“(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2)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民主(雅典式或小国寡民式)。原因:根据材料“我们的领土太大,根本不适合民主制,甚至也不适合贵族制”可知,与雅典国情不同。(3)原则:根据材料“其中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可知,分权与制衡。主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32.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可以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势的完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材料二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答案】(1)新变化: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2)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

14(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三级考试制度……实行了“锁院”制度……在殿试中实行誉录”可知,北宋时期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等。(2)根据材料二“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从文官知识结构及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进行概括阐述。(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人才选拔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注重多方面考查,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材料二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程质的出访法59次。——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2)概括指出材料二图中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5【答案】(1)成因:建国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特点: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可知“出访次数”非常少,原因主要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进行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出访次数大幅度增加,并且出访主要是“亚洲”“东欧中亚”“西欧”等世界各国,结合此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可以从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回答。意义:结合材料内容可以从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来回答历史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