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

ID:82873329

大小:271.94 KB

页数:140页

时间:2023-09-24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1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2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3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4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5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6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7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8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9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平铺式教案)含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2.幼苗长大了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6.沙漠中的植物7.水里的植物8.石头上的植物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10.声音的传播11.不同的声,至4年完身边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3.纸14.金属15.塑料第5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17.云量和雨量18.风向和风力19.天气和气候

11.种子发芽了【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3.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

2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科学态度: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

3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1.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教学重点】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观察内容。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各种各样的种子(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新朋友1.师:今天有两位新朋友跟咱们一起上课。不过它们想和同学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一些与它们有关的线索,同学们依次阅读线索,猜一猜它们到底是谁?如果你们猜出来了,按照要求填写活动单。2.师:你猜到你们组的小伙伴了吗?能不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小伙伴的样子?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单,学生回答。生:我们组的小伙伴是黄瓜种子,它的个头大一点也长一点,是黄色的,表面比较光滑;生:黄瓜种子的壳很硬;生:我们组的小伙伴是西红柿种子,它的个头很小,扁扁的,是褐色的,上面有一些细细的绒毛;[设计意图:认识新朋友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通过介绍新朋友,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活跃了

4气氛,奠定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1.师:没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新朋友。西红柿和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维生素含量高,味道甜美,还可以美容养颜。我们的新朋友要长大成熟,必须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几个过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发芽的过程。(板书:种子发芽了)二、一起种植物1.种子的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观察一下。观看视频《种子发芽了》2.师:你们愿意也来试一试,让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发芽吗?(愿意)你们打算怎么种植西红柿或者黄瓜种子?生:准备2个花盆,把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埋入土壤;生: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放在温暖的地方。[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3.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为了把种子种的更好,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观看视频《种植西红柿和黄瓜》)4.师:老师是怎么种的?谁愿意来说一说?生描述实验步骤:(1)把土壤放进花盆里,填满到距离花盆边缘1根手指的地方;(2)在土壤上面放上两粒种子,两粒种子中间隔一点距离;(3)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土,看不见种子即可;(4)用塑料瓶浇水,等花盆底部有水流出即停止浇水。师:种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生阅读①四人为一个小组;②分工明确,一人扶着花盆,一人放土壤,一人放种子,一人浇水;③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④记得把试验台收拾干净,恢复原样。5.师:是的,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盘,我们用5分钟时间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给你们组的小伙伴一个温馨的家。活动一:种植西红柿和黄瓜(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师:种子种好了,我们接下来把它放到哪里呢?

5生:窗台上生:有阳光的地方。[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兴趣得到培养,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三、我是记录员1.师: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那里有阳光照射,比较温暖。现在还是冬天,种子需水量少,每隔三天浇点水,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种子就会发芽,来看看老师两个星期前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种子,看看它们长成什么样子。展示图片(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发芽-长叶)。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叶子的颜色和大小变了;生:植物长高了;生:叶子数量变多了。2.师:同学们很细心,如果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更好了。老师教大家一些记录方法。植物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量出?(尺子)用尺子量出之后,我们可以用涂格子的方式把它记下来,一厘米涂一个格子,不到1厘米涂半个格子。叶子的数量我们也可以涂一涂,长出几片叶子,就用绿色彩笔把几片叶子涂成绿色。植物的形状可以用笔画出来。当然,我们还可以描出一片叶子,记录它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叶子多的话,也可以摘下一片叶子,夹在书里做成书签保存。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教的记录方法观察老师带来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3分钟时间,看哪一组做的好看又准确。请同学们阅读活动单,按要求完成。活动二:观察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学生查找资料、成果展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察能力。]四、拓展活动1.师:刚才一起学习了这么多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你们能为你们组的小伙伴写一份这样的观察日记吗?如果你有不一样的发现,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观察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同学们可以向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求助,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网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记录种植观察日记。)[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并记录植物种子发芽过程,培养持之以恒的耐心,

6确保学生对照料、观察和记录做到心中有数。]1.每位同学收集植物的种子2、3种,下节课带到课堂。【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了西红柿种子=>发芽叶黄瓜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一周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学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2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生:猜测,花生。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师:你们说的很对。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7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学生交流汇报:(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瓢,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1.师: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2.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师:玉米豆可不是玉米的种子哟!它是玉米的果实,玉米豆外皮剥掉,里面才是它的种子哦!师:(出示草莓)你知道它的种子在哪里吗?生:草莓上面的小点点是种子。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草莓的种子不在草莓里面,而是长在草莓的外面!师:(出示香蕉)香蕉有种子吗?生:猜测没有种子。师:香蕉的种子就在香蕉内部黑色的地方,只是香蕉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久而久之,香蕉的种子就退化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多样性。通过特殊种子的举例,使学生会找种子。]三、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知道种下去的种子,想要萌发时必须需要哪些条件吗?生:大胆猜测:需要阳光、水、空气、适合的温度……2.师:要想知道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咱们就这样猜测可不行,还得亲自试试呢!

8看,这是什么?生:豆芽。师: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了泡好的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等材料,和大家一起利用绿豆来研究一下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要想确定这些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那么咱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进一步的验证。你们想如何设计呢?生:设计对比试验。在6个瓶子里各放2张纸巾。(出示图片)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师:如果设计对比实验,接下来的几组你想如何设计?生:交流。在2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不放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在3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很多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4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放在冰箱里,制作低温环境。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盖紧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6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瓶外用黑布遮挡,制作无光环境。师:仔细观察6组种子种植的条件是什么?生:分析条件、完成表格。序号水空气温度阳光预测发芽情况发芽情况1号77常温q2号X7常温q3号W常温q4号7q寒冷q5号qX常温q6号qN常温X3.师:(出示6个培养瓶)刚才同学们设计了种子萌发对比实验,老师这有一周前准备好了这套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6个瓶子里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9生:我发现了1号瓶、6号瓶的种子萌发了。师:2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生:2号瓶的种子没有水。师:3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生:3号瓶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啦。师:为什么4号瓶也没有萌发呢?生:4号瓶放在冰箱里温度太低了。师:为什么5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生:因为5号瓶瓶盖拧紧了,没有新鲜的空气。师:那我们看一看1号瓶它为什么可以萌发呢?谁来总结一下?生:1号瓶和6号瓶有空气、温度合适、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4.师:通过实验,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生: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不一定需要阳光。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将知识再巩固一下。生:观看视频。5.师:我们一起完成活动手册吧!生:完成活动手册。师:核对活动手册。[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种子萌发必备的三点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四、拓展应用1.师:特别热的环境种子能发芽吗?生:不能。师: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生:不能。2.师:种子发芽虽然与充足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有关,但是种子本身得是健康的种子才有机会发芽哦![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活的种子才可以萌发。]【板书设计】

101.种子发芽了f活的种子种子萌发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1适宜的温度

111.幼苗长大了【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西红柿或黄瓜幼苗的特征,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了解叶的构造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体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一个活动:观察、描述西红柿或黄瓜各部分的样子,每周量一量幼苗的高度,用数据描述幼苗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是分别对根、茎、叶进行研究,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认识根的作用,通过回顾二年级《栽小葱》一课中“小葱生长变化”观察活动,启发学生总结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活动二,研究茎的位置和作用,通过观察插入红色水中后茎的颜色变化、茎的切片实验和资料的阅读视听,让学生直观认识茎的运输作用;活动三,认识叶的构造,讨论“如果把幼苗的叶子摘光,植物还能成活吗”,让学生做出猜想,留下悬念,为高年级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埋下伏笔。【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学习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教师在前期种植期间,可以采用透明花盆进行种植,方便学生观察到根的变化,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对幼苗生长数据进行跟踪记录,保证展示汇报的完整性,还可以通过视频学习,实验探究,便于学生理清植物构造的名称及作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种植、观察与记录认识到植物幼苗生长的过程,认识根茎叶的部位与结构。2.知道根有吸收、茎有运输、叶有制造养分的作用。科学探究:1.通过长期观察、数据记录、绘图描述等方式了解植物的幼苗形态特征。2.能通过回顾,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植物根和茎的作用。3.通过资料查阅、讨论等方式了解叶的构造及作用科学态度:1.能坚持进行植物观察,乐于长期照料植物。2.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究,加深对植物的了解。3.能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养成数据记录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爱护和保护植物。

12【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回顾、实验、讨论了解植物根茎叶的基本构造及作用。【教学难点】了解植物叶的构造及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西红柿幼苗。学生材料:种植好的西红柿、黄瓜幼苗、每周绘图册、植物“身高测量表”。【教学过程】一、种植展1.师:前几周我们勤劳的小园丁团队,种植了西红柿、黄瓜,每个小组精心呵护,从播种、萌芽到现在长成了幼苗,都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劳作与精心呵护,老师收集大家欢乐种植的照片,做成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2.学生欣赏种植视频3.师:大家给小苗进行了特写,也测量了“身高”,现在各组将你们认为最好的“特写”和这几周测量的数据通过平板发送上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4.学生选取幼苗“特写画像”及“身高测量表”,交流种植心得。5.师:从种子萌发,长出子叶,再到长出真叶,就到幼苗期,植物在很长时间都在幼苗期中渡过,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观察咱们的幼苗,探究他们各部分的结构与作用,通过学习,让我们获得让幼苗们更好成长的方法。(板书课题:幼苗长大了)[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前期的种植和观察,让学生有成就感,想继续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二、认识根的作用1.师:(出示一组幼苗生长图片)仔细观察这组图片,说说幼苗的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生:小苗长高了,长出了不一样的叶子;生:叶子变大了;生:从土里长出了茎,茎上有细小的绒毛(软刺),长高后茎有了分岔;生:土壤里的根也在生长;2.师:观察真细致!孩子们你们刚才提到的根、茎、叶都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探究。

131.师:(出示小葱根吸水的实验图)这是我们二年级时做的小葱吸水的实验,谁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实验?学生根据之前的记忆描述实验过程。2.师:在这个实验中小葱的根有什么作用?生:吸收水分。3.植物的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根。(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生:抓紧土壤(稳固植株);生:吸收养料;生:贮藏养料和水分等作用;4.师:我们一起看看植物博士是怎么说的吧(观看视频)。[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实验,学生回忆根吸收水分的作用,欣赞不同植物的根,感受根的不同作用。再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三、认识植物的茎1.师:根的作用还真多呀。根会帮助植物牢牢地固定在了土里,同时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吸收后的这些物质去哪里了?生:储存起来;通过茎输送到植物“全身”。2.师:观察我们种植的西红柿的茎,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并在下发的活动记载表上,将植物的茎描成红色。学生用红色水笔完成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圆圆的、直直的;生:细细长长的,上面还有一些“小刺”。小结:连接根和叶之间的这个部分就是茎。(板书:茎)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西红柿的茎是直直的,是直立茎。还有不同的形态的茎,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出示各种各样植物的茎。(播放视频)学生欣赏不同形态的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哪些部分是植物的茎。展示不同形态的茎,让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4.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形态的茎,你知道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呢?生:直立茎能支撑植物;生:茎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

141.师: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我们可以怎样验证?这个问题请大家好好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茎的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为探究植物的茎的输导作用做铺垫。]【板书设计】2.幼苗长大了「根:吸收水分、营养、固定植株<茎:输送水分、营养、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红色墨水,一株油菜,小刀,放大镜,镜子,彩色笔、记录单、各种树叶。【教学过程】一、双色花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朵漂亮的康乃馨?仔细瞧瞧,它和你平常看到的康乃馨有什么不同?生:平常的康乃馨是一种颜色,这是两种颜色。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左手白色康乃馨,右手双色花)老师变了一个魔术,就把白色的康乃馨变成了双色的康乃馨,神奇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变魔术的吗?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植物的茎。[设计意图:双色花魔术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二、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1.虽然不同植物的茎形态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生猜测:可能有输送水分的作用。2.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生:实验3.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插入红水杯子中的芹菜茎、刀、刀板。小组讨论一下,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把芹菜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变化。

15师追问:你觉得芹菜茎里面会有什么变化?生:芹菜的茎会变红;生芹菜的茎内部会有红水;生:芹菜的茎可能被红水染红。1.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我们需要眼见为实。请同学们先观察放置一段时间的芹菜有什么现象,再像老师这样用刀分别横向切芹菜的茎和纵向切芹菜的茎(教师演示),观察茎的变化。清楚了吗?2.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实验,有以下几个友情小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2)注意用刀安全。(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学生操作观察,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名称茎的作用第一组记录人:实验假设植物的茎有()的作用。实验用品烧杯、红墨水、小刀、一株有茎和叶的芹菜。实验步骤、方法1.把植物茎放在有红水的烧杯里,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现象?2.取出枝条,用小刀横切或纵切,观察切面的情况。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植物的茎变()了;横切发现在切面上有一圈();纵切发现切面上有().实验结论说明植物的茎具有()的作用。小组汇报:生:浸泡过红水的芹菜切开后,看到芹菜的茎变红了;生:浸泡过红水的芹菜,红水被芹菜引到上面了,芹菜茎里有红丝。3.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其实染红的部位就是茎的导管,它能帮助植物运输水分。茎除了运输植物所需的水分,还能输送各种养料,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红柿或者黄瓜的茎、学生经历猜想思考——引导设计实验——实验——图片或实物验证的过程,发现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4.师:(出示双色康乃馨)学到这里,知道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了吗?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老师的双色花是把白色康乃馨的茎切成两半,一半插入红水中,一半插入蓝水中。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双色花确实是这样做的,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其实,在生活,还有许多特殊的茎,老师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土豆、洋葱.•…这些是变态的茎,有的可以供我们人类实用。

16[设计意图:承接开头的双色花魔术,运用茎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巩固对茎的认识,并拓展植物界千姿百态的茎,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求知欲。]三、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1.师:刚才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下来继续研究植物的叶。请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西红柿幼苗的叶正面和反面,发现有什么不同?生:颜色深浅不同;生:表面光滑度也不同;2.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等会儿请你们拿出自己带的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小组内介绍叶片。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角度进行描述。学生小组内互相描述自己的叶片。3.师:哪个小组展示你们的叶片?小组展示的有梧桐叶、银杏叶、从不同角度描述。4.师:表扬观察仔细和表达清晰的小组,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不同的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叶子表面有很多纹路、有长长的柄。5.师:是的,像叶子表面的纹路称为叶脉;长长的柄称为叶柄,从叶子顶端到下端,不包括叶柄,称为叶片。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画出一片叶子,将叶脉、叶片、叶柄分别标注在叶片结构图的旁边,这是叶的基本构造。6.师:如果老师把这颗西红柿幼苗的叶子全部摘除,幼苗还能活吗?为什么?同桌之间讨论,统计认为能活的同学人数,认为不能存活的同学人数,一切猜想需要实验验证。7.(播放视频)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提醒:视频结束,说一说幼苗没有树叶能活吗?为什么?)生:植物的叶子能制造生长所需的养料;8.师:是的,绿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绿叶中的叶脉有传输养料的作用和维持了叶子的基本形状,叶柄有疏导和支持的作用。关于植物的叶的作用,我们将会在高年级中继续去研究。[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为高年级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乐于坚持种植,乐于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9.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植物生长,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运输到植物体的其它部分去的呢?生:通过茎运输到植物的其它部分。10.师:(播放视频)完整了解植根、叶片制造的养料,通过茎运输到植物的其它部分,也是从运输水分的管子里运输养料吗?

17小结: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设计意图:通过视须了解叶具有制造养料的功能,从而了解植物的营养器官是都有重大作用的。]四、拓展延伸1.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师:我们的小番茄、小黄瓜还在成长,小园丁们我们要继续观察,继续记录,期待它们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只有精心呵护,我们的幼苗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板书设计】2.幼苗长大了此根、茎、叶都是营养器官3.植物开花了【教材分析】本课围绕认识花的构造和功能安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观察,了解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则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使学生认识到花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活动二,对照教材中的图片观察黄瓜花,学会辨别雌花和雄花。活动三,阅读资料,知道只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才有可能结出果实,同时利用图文资料了解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和人工辅组授粉几种常见的植物传粉方式。活动四,尝试为黄瓜进行辅助人工授粉,感受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意义和价值。本课的四个教学活动就是在事实成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为本单元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从能力培养上看,主要是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本课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应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魅力,满足和提升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花的多样性、掌握花的结构及作用,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认识花的多样性,并会辨别黄瓜的雄花和雌花,并适当扩展找出更多类似结构的花。【学情分析】花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但对于儿童来说,植物的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他们知道花的美丽多姿、形态各异;知道各种花开放的时间、气候条件等外部条件各不相同;

18却很少有目的地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对花的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缺乏了解。前面学生经历了西红柿和黄瓜从种子发芽到幼苗成长过程,并学习了植物的根、茎和叶的有关知识,接着按植物的成长顺序学习植物的花。这节课的教学以西红柿和黄瓜花为例来进行研究,指导学生能用镜子解剖花,从而学习花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本课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通过研究花的构造,使学生对植物的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花的构造,知道西红柿花有雌蕊和雄蕊,黄瓜花有分雌花和雄花。2.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3.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花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爱护花朵。【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的雌花与雄花,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教学难点】能够辨别雌蕊和雄蕊。【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西红柿花、黄瓜花,放大镜、镜子、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之前我们栽种的西红柿和黄瓜已经开花了,同学们想看看它们开出的花是什么样的吗?生:想。

19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板书:植物开花了)[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主要的两种植物,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探究花的构造1.师,轻轻摘下一朵西红柿花,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它?生:把它分解。2.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解剖。要想解剖西红柿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镜子,你会使用它么?(师示范镜子的使用方法,生尝试)3.师: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顺序,那么解剖西红柿花也要按一定顺序,你知道么?活动时该注意些什么?生:用力要小,手要轻;生:按解剖顺序摆放,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生:仔细看一看,闻一闻。4.师:在解剖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内要进行观察讨论,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把它画下来,并猜一猜西红柿花各部分的功能,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大家能完成么?(学生分组动手解剖西红柿花,)[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并进行解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西红柿花的构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思考。]5.师:利用投影和大家展示分享。生:首先,在花的最外层围绕着一圈绿色叶片状的是花萼,它具有保护花蕾的作用;接着,向内一层是花瓣,这朵西红柿花有5片花瓣;在中间的这一部分是花蕊。西红柿的花蕊是雄蕊把雌蕊包在了中间,我们需要先将雄蕊这一层打开,取下来。最中心的这一部分就是雌蕊了。我们可以观察到西红柿的雄蕊,雄蕊上黄色部分是花粉。小结:在科学上我们把观察到的四部分,分别称之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萼片能够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设计意图:用解剖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怎样解剖花,应注意什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花,观察花的各部分,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对花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三、观察黄瓜的雌花和雄花1.师:那黄瓜的花也有这些结构吗?请同学们像老师刚才那样,解剖黄瓜的花。学生动手解剖并观察黄瓜花,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并展示小组的记录单。2.师:在刚才的解剖过程中,你看有没有发现黄瓜花与西红柿花的不同之处?

20生:黄瓜的花里缺了一样东西;生:我们组的花没有雄蕊(雌蕊)。1.师:有的黄瓜花中只有雄蕊,有的黄瓜花中只有雌蕊。让我们对比西红柿的花和黄瓜的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西红柿的花里既有雌蕊也有雄蕊,而黄瓜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一朵花内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四个部分都具全的,叫做完全花。西红柿的花就是一朵完全花。一朵花内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多部分的,叫做不完全花。黄瓜的花就是一朵不完全花。2.师:我们观察发现黄瓜花里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像这样只有雄蕊的叫做雄花,只有雌蕊的叫做雌花?[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观察、解剖黄瓜的花,让学生加深对花结构的认识。并能注重到雌花与雄花的本质区别。]3.师:请大家再一次观察黄瓜的花,并找到雄蕊,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生:粉粒,光滑。4.师:雄蕊会制造花粉,而且花粉易脱落。在观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花的雌蕊长在花的什么位置?生:中央位置;生:黄瓜雌花后面会跟着一个“未来的小黄瓜”。引导小结:黄瓜花和西红柿花不一样。黄瓜有两种不同的花,一种后面有个“小黄瓜”,;另一种没有。5.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棒!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最终就会发育成种子一一未来的小黄瓜。我们把花粉落到雌蕊的过程叫传粉。(板书:传粉)6.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你能判断它们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么?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判断:百合花,月季花,玫瑰花,桃花,马蹄莲花,南瓜花等花的实物或图片,其所属花的种类后填充实验报告单。[设计意图:通过对黄瓜花的进一步观察,辨别出黄瓜的雌花和雄花。自主发现异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预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板书设计】3.植物开花了r萼片黄瓜花\花瓣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21雄花雌花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第二课时一、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1.师:为什么黄瓜的雌花后面会跟着一个“未来的小黄瓜”呢?花里的雌蕊和雄蕊是什么作用呢?生:这个小黄瓜会慢慢长大。2.师:我们见过许多的开花植物,那你们有见过我们的主要粮食一一水稻的花吗?我们来了解下水稻的雄蕊和雌蕊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花粉的。(视频:水稻花)生:昆虫可以帮忙传递花粉;生:大自然中的风可以为花传粉;[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一种植物的传份方式,再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花粉的传播形式是很多种的。并了解花的共同作用,植物繁衍的一种手段。]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1.师: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师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一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2.师分发实验材料,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结束进行汇报,师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生:桃花和油菜花主要靠蜜粉传授花粉;生:豌豆和小麦自花传粉;生:玉米和杨树依然大自然的风传粉;生:有些植物依靠人工传粉。3.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学生观察视频。4.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们刚才的想法一样么?[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

221.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生:人工授粉。2.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3.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4.人工授粉一般采用有软毛的笔,譬如毛笔……(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5.师:同学们做的真棒!相信我们的黄瓜花都会结出大黄瓜。[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四、课后延伸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板书设计】3.植物开花了‘昆虫传粉“异花传粉<风力传粉

23传粉方式人工授粉自花传粉1.植物结果了【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植物的一生》中的最后一课,内容非常丰富,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对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认识,探讨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交流分享的一课,同时也要完成对植物最后长出的器官一一果实的认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整理和展示种植观察记录表,并进行评价;活动二,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找出它们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是认识果实,完成对六大器官的系统认识。活动一,解剖果实,初步认识果实的内部构造,并能够据此辨别果实。活动二,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器官的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学情分析】经历了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学习种植、观察、记录经验和知识储备,但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系统整理、归纳的过程,也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植物。因此,本课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是带领学生认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有成就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果实的特征。2.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3.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科学探究:1.通过整理和交流种植记录表,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2.能够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植物、保护环境。【教学重点】通过比较,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特征。

24【教学难点】知道植物的可食部分是哪个器官。【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课件、视频。学生材料:观察记录表、西红柿、黄瓜、小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教师携带2株学生栽种的西红柿进教室。谈话:同学们,你们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西红柿终于长大了,你们还记得刚见到它时,它是什么样子的吗?(种子)2.师:这些西红柿和同学们一起成长,也帮助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利用前知回答:植物的根、茎、叶、花……)3.师: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经历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栽种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结果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栽种的西红柿,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展示唤醒学生的前知记忆,展开接下来的学习。]二、西红柿种植观察活动交流汇报会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西红柿的时候它长什么样吗?它现在长什么样?(学生描述西红柿过去和现在的样子,教师适时出示学生拍摄的西红柿照片辅助其描述。)2.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看着西红柿一天天健康长大的欣喜和自豪。那么,在西红柿长大的过程中,有哪些瞬间让你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呢?请展示你的观察记录单,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单,汇报种植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播种、发芽、长叶、开花……)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多位学生观察记录单,适时指导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和交流。4.师提问:从同学们的观察记录中,你们找到了什么共同点吗?(下发记录单,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单,思考并发言。)5.教师出示视频:西红柿的生长过程、黄瓜的生长过程。6.师提问:这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共同点?生:都会生长;

25生:开花、结果;师生共同小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会,了解学生种植观察活动的开展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热爱观察、热爱植物的情感。]三、认识植物的果实1.提问:我们的西红柿开花之后会怎样呢?(结果)你知道西红柿的果实长什么样吗?生:西红柿的果实是红红的。生:黄光的果实是细细长长的,还有很多毛茸茸的刺。2.师: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同学们种出来的西红柿,还带来了和它大不一样的黄瓜。同学们来找一找,圆圆的西红柿和长长的黄瓜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活动一:用小刀小心切开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师示范和指导操作步骤)分组实验,师提醒注意事项。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小结:切开西红柿和黄光,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称之为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统称果皮,所以种子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都有外皮(果皮)、果肉(可能出现)和种子。3.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部分必不可少?学生讨论、发言。4.教师出示花生果实图片,提问:花生的果实也具有这些结构吗?学生观察,修正结论:植物的果实一般由果皮和种子组成。5.出示图片,学生辨认: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6.观看视频:果实的结构。[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简单的解剖植物果实的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不同植物果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通过出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观察、思考和归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社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四、了解植物的作用1.提问:刚才在汇报果实的共同点时,很多同学说了“能吃”。当然,大部分植物的果实是可以吃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呢?2.(出示教材图片)提问:这些我们食用的植物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如果不是,它又是

26植物的哪个部分呢?(学生根据果实的特征进行判断。)1.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平时吃的植物并不都是它的果实部分,部分植物的根、茎、叶、花也是可以食用的。2.提问:植物除了可以用来吃,还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言回答。)3.观看视频:植物的作用。4.小结:植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保护植物,保护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判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前知和教师介绍,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五、总结拓展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植物有了哪些了解呢?2.师生总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3.师:今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西红柿的生命历程还没有结束。回去之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种出的西红柿,为爸爸妈妈做一道菜,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吧![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和课后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优良品质。]【板书设计】4.植物结果了■果皮果实种子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7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2.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教材分析】《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一课。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植物,知道植物具有生命、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学会了用感官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征。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认识不同植物有适应不同环境的本领,建立植物与环境的整体和具体关联。本课围绕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分两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整体了解不同形态的植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包括两个连贯的活动。活动一,教材用图片呈现五种不同形态的植物,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活动二,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四种典型的环境,调用学生的前概念,分析活动一呈现的植物适合生活在这里的哪种环境中,将植物的形态与植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建立联系,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认识两种植物(大叶黄杨和杨树)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包括两个递进的活动。活动一,观察活动,包括即刻观察和延后观察。在即刻观察中,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树叶的表面光滑程度和厚度,发现大叶黄杨树叶厚且具有蜡质覆盖物,而杨树树叶薄且没有蜡质覆盖物。在延后观察中,要求学生观察这两种植物在秋、冬季的落叶情况,发现大叶黄杨能安然度过严冬,而杨树则落叶过冬。活动二,启发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即:长有厚且具有蜡质覆盖物叶子的大叶黄杨能保持绿色,而长有薄且没有蜡质覆盖物叶子的杨树则在秋、冬季出现树叶变黄、脱落的现象,从而发现大叶黄杨与杨树适应寒冷环境的秘密。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鼓励学生获得植物适应寒冷环境的更多知识。【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对于植物的科学知识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一年级通过学习《动物和植物》了解了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做了知识背景的铺垫;二年级学习

28了《土壤与生命》,认知到植物生存的外部条件,对本课的第二个认识不同的环境特点夯实了基础。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点,特别是叶和茎的形态差异,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运用眼睛和皮肤两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叶,是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技能,但是如何将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秋冬寒冷环境特点联系起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个主题是学生本课要达到的彼岸。学生在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后还要能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实践研究常青植物是否落叶制定计划。【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的不同形态适应不同的环境。2.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3.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变化。科学探究:1.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2.能够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科学态度: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教学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存在关联性。【教学难点】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材料:大叶黄杨树叶、杨树树叶、白纸。【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能介绍你熟悉的一种植物,说说它长什么样?

291.师:出示不同的植物图片: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师:它们是什么样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植物的一些细节放大图,仔细观察,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说出你的发现。3.学生交流: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形态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外显的根、茎、叶、花、种子等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重点关注到植物的茎、叶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二、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1.师: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几种植物,就生活在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这几种环境中。2.师: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不了解的组织学生阅读书P13页的内容)3.师:小结:沙漠里的降水很少。白天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高山上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旱,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季风影响。4.师: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分别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的理由是什么?注意及时追问:水瓶树是怎样适应去适应这样旱季雨季极其分明的环境的?它的茎又粗又壮,对水瓶树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水瓶树的叶特别少,对它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水瓶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水瓶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仙人柱的叶都退化成了刺,对仙人柱生活在沙漠中有什么帮助?仙人柱的茎表面有厚厚的蜡质膜,对仙人柱生活在沙漠有什么帮助?仙人柱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仙人柱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椰树的叶像羽毛一样,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这样经常有大风大雨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椰树的茎坚韧牢固,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有什么帮助?椰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椰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芭蕉树的叶都向两边垂坠下来,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这样经常有大风大雨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芭蕉树的茎分生快,对芭蕉树生活在热带沿海有什么帮助?芭蕉树的树叶呈螺旋有序生长在茎上,对芭蕉的生长有什么帮助?芭蕉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芭蕉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松树的叶都变成了有蜡质膜包裹的针状,对松树生活在高山这样寒冷、降雪多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松树的树形呈三角形,对松树生活在降雪多的高山有什么帮助?松树的茎又粗又壮,笔直向上,对松树生活在降雪多的高山有什么帮助?松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松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5.活动:连一连:将不同植物和它们事宜生存的环境连线,并说出你的发现。

301.小结:植物的形态各不相同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互相适应。[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三、比较植物的局部特征,与植物适应环境建立联系1.师: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我们来看看大叶黄杨和杨树的树叶,它们有什么区别?2.师: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大叶黄杨的叶子和杨树的叶子,你会怎么观察它们呢?3.学生交流观察方法。4.小结:可以摸一摸两种树叶,感受叶片的表面光滑程度和厚度。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46页上。5.学生拿出树叶,观察树叶的正反面、记录、交流。6.汇报小结:大叶黄杨的叶子的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形,表面光滑,叶片较厚;杨树的叶子的形状是心形,表面粗糙,叶片较薄。7.师:冬天或寒冷天气来临时,大叶黄杨的叶子会掉落一部分,看起来还是绿绿的枝繁叶茂,但是杨树会树叶变黄、脱落、最终落光叶子。植物的这种自然现象和它们叶子的特点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呢?8.学生交流。9.师:千姿百态的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大叶黄杨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帮助大叶黄杨顺利地过冬;杨树把自己的叶子都掉光,减少营养的消耗和水分的流失,来让自己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10.师: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像大叶黄杨这样冬天也能常绿的植物?还有哪些像杨树一样冬天会落叶的植物?[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对比、观察,发现大叶黄杨叶和杨树叶的特征,帮助学生从局部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植物形态对其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思考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1.师:大叶黄杨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帮助它们顺利地过冬,那么大叶黄杨就不会掉叶子了,是吗?它们是一片叶子都不会掉,还是会掉叶,只不过不会一下子全部掉光叶子?12.师:请设计研究大叶黄杨是否会落叶的研究方案。1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4.师:研究大叶黄杨是否会落叶可以采取的方案有:一、冬季到大叶黄杨下去看地上是否有落叶。二、选定一根枝条,在秋冬季每天观察。[设计意图:在认识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叶的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实验设计,了解常绿植物的落叶规律和落叶植物的落叶规律,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31四、拓展延伸1.师:今天,我们详细了解的大叶黄杨树和杨树适应环境的情况,其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2.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3.师:课后,请同学们到校园里,选择一颗植物进行观察,将它适应环境的特征记录下来,分享给同学。[设计意图:通过对更多环境中的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实例中,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现象的普遍性,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参与探究活动,体会植物的多样性。]【板书设计】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形态适应环境水瓶树(茎粗壮叶少)热带草原仙人柱(蜡质膜,刺状叶)沙漠椰树(茎坚韧,叶像羽毛)热带沿海芭蕉树(茎分生快,叶垂坠)热带沿海松树(茎粗壮,叶针状)高山

325.沙漠里的植物【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教材分析】本课聚焦沙漠环境,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分三个部分依次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观察一些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教材出示了一组较为典型的沙漠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强化对沙漠植物的认识;下面列出的芦荟和石莲花是两种不典型的沙漠植物,是为后续

33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第二部分,以多浆植物中学生较容易见到的仙人掌和芦荟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一部分以动手探究为主,分三个活动递进式展开。活动一,找仙人掌的茎和叶,引导学生发现它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活动二,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构特征:内部含有大量水分。活动三,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仙人掌(或芦荟)储水的秘密。第三部分,以骆驼刺和梭梭为例,介绍这类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一起,为学生总结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大致认识了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生存的需要条件,然后通过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他们认识了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作用,并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植物,包括身边养殖的仙人掌,他们知道沙漠的存在、沙漠缺水,在多数学生的前概念中,他们认为在沙漠上是没有植物的,因为无法满足植物喝水的必要生存条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沙漠中只有仙人掌这一种植物,对沙漠中的其它植物知之甚少。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典型沙漠植物的叶片、茎、根系,从而认识叶片、茎能够储水、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等特点,使学生更易理解沙漠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其环境的联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沙漠中的植物。2.认识仙人掌的形态结构。3.知道仙人掌和芦荟能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仙人掌,找出它的茎和叶,并画下来。2.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骆驼刺和梭梭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本领,体会沙漠环境下植物生存的不易,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34【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教学难点】能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的,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仙人掌盆栽、仙人掌、芦荟、放大镜、湿巾、蜡纸。学生材料:勺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提问:植物能生长在哪些环境?(出示图片)生:土里、水里、沙漠、森林2.(出示植物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生长在哪里?(沙漠)3.谈话:很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沙漠里的植物》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从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引出课题《沙漠里的植物》。]二、认识沙漠里的植物1.提问:一提起沙漠,大家对它有什么印象?生:干旱/缺水2.提问:沙漠除了干旱还有什么特点?3.播放视频《沙漠中的生命》4.提问:视频看完啦,谁来说一说沙漠的环境条件怎么样?生:缺水、炎热、土地贫瘠、日照强烈、风大沙大……5.提问:沙漠环境如此恶劣,里面有生命存活吗?(有)6.提问:那你知道哪些能在沙漠中生存的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存本领?生:仙人掌,有很多刺,扎手/仙人掌切下来再种下去还可以成活(生命力顽强)7.谈话:看,这些植物也能在沙漠中生存。(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说说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点击图片超链接局部图)[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沙漠的认识往往只限于资料,亲身体会沙漠环境的是少之又少。而对于沙漠中植物的认识,大多仅限于认识仙人掌、仙人球,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沙漠中的植物为了适应沙漠环境所具备的形态特点,为后面研究仙人掌的叶子做好铺垫。]

35三、观察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1.(出示某植物的图片)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大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2.(出示仙人掌图片)提问:那仙人掌的茎和叶在哪?学生指出,并在ppt中标出茎和叶的位置3.提问:用什么方法观察茎和叶?如果想观察得更清楚呢?生:放大镜4.提问:使用放大镜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①观察时放大镜对准物体,调整好与物体的距离②拿的时候握住镜柄的位置。③不能用手摸镜片,否则会使观察到的像变模糊。④镜片是玻璃,拿的时候轻拿轻放。⑤不能用放大镜对准着太阳或其他光源观察(注意安全!)5.提问:观察仙人掌时还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注意事项:小心仙人掌的刺,不能用手摸!(再次强调安全问题)6.指导记录单的填写。(注意观察仙人掌的表面和刺,画出仙人掌的茎和叶)7.学生分组实验(仙人掌盆栽、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8.学生汇报(投屏展示记录单)生:茎上面的皮是绿色的,上面有很多刺,刺是黄色的,尖尖的。追问:这些尖尖的刺是?(叶子)还有补充的吗?生:仙人掌的茎的扁扁的,比较宽。追问:伸出手,看一下像什么?(手掌),这种形状称为掌状。除了我们观察到的,仙人掌的茎还有什么形状?(柱状)生:表面看起来滑滑的;提问:茎的表面覆盖的这层很光滑的是蜡层,不透水。9.提问:茎的表面上除了蜡层、叶刺,还能观察到什么?生:上面有细细的毛,看上去毛茸茸的。10.谈话:我们观察到仙人掌的表面很光滑,有蜡层、叶刺和毛,它的叶子是针状的,茎是掌状的。(出示仙人掌的局部放大图)11.师生小结:仙人掌的茎是绿色的,呈掌状或柱状,比较肥厚,茎的表面有光滑不透水的蜡质层和针状叶。[设计意图:仙人掌是常见的沙漠植物,它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比较便于小

36学生观察。本环节通过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仙人掌的外形特征,知道它的表面有蜡层、叶刺和毛,茎是掌状的、叶是针状的,为后续探究储水秘密做铺垫。]四、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1.(出示仙人掌图片)过渡:除了仙人掌,老师今天再带大家认识一个来自沙漠的新朋友,噎噎噎,(出示芦荟的图片),没错,就是芦荟。2.提问:仔细观察,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有什么相同点呢?生:都是绿色的/都鼓鼓的。3.提问:为什么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都长得这么肥厚(鼓鼓的),里面有什么?学生猜测:里面有空气/有水4.提问:你要怎么研究,验证你的猜想?生:拿刀切开观察/用手压/用榨汁机试一试5.谈话: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较硬,用手难以挤压出水分。而且,它们都有刺,易扎伤手,所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拔掉刺的仙人掌、去皮的芦荟、勺子和盘子,你们可以试着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6.示范实验方法:把剥皮的的芦荟和仙人掌分别放在盘子中央,大拇指按在勺子上,其余四指握住勺子柄,压住它们的上、中、下位置,反复用力按压、摩擦,直至没有东西流出。7.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注意事项:①小心刺,注意安全!②整个实验都要在盘中进行③分工合作,不争不抢。④认真填写记录单。⑤试验完成,把材料放回原位,整理好卫生。8.指导记录单填写9.学生分组实验10.提问:仙人掌和芦荟挤压前和挤压后是怎样的?你发现了什么?11.学生汇报①挤压前很厚/鼓鼓的。②从切开的侧面看过去是透明的;③挤压后有汁/液体/水流出;挤出来芦荟的液体是黄色的;④挤压出来的东西有点像果冻,粘粘的。12.提问:仙人掌和芦荟挤压后流出这么多汁,说明什么?(它们里面含有很多水分)13.小结: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比较肥厚,能够存储大量水分,以帮助它们适应干旱

37的沙漠环境。[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肥厚的叶片和粗壮的茎中有充足的水分,进而理解植物该结构是为了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同时为接下来探究仙人掌储水秘密的活动做铺垫。]五、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1.提问:通过挤压发现仙人掌的茎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可在沙漠的高温环境中为什么水分没有散失呢?可能跟仙人掌的什么结构有关?(出示仙人掌的图片)学生猜测:叶子是针状的、茎的表面有蜡质层能减少水的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2.(出示湿巾)谈话:我们利用这张平铺的湿巾来模拟普通植物的宽大叶子,这里还有两张湿巾和一张不透水的蜡纸,你能否结合刚才观察的仙人掌茎和叶的特点,利用以上材料来模拟仙人掌某个结构?生:把湿巾卷起来模拟仙人掌的针状叶;表面用蜡纸包住,模拟仙人掌表面的蜡层。3.提问:那你们怎么知道仙人掌这样的结构到底有没有减少水的蒸发?生:摸一摸,看3张湿巾谁比较湿。4.提问: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才能确保实验结果是准确呢?生:三张湿巾放在相同的地方、间隔相同的时间观察湿巾的干湿情况......5.谈话:因为这个实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结果,我们课堂上来不及完成。所以上课之前,老师已经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将它放到太阳下晒了一个小时。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湿巾,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记录单上。(出示记录单)6.学生汇报生:平铺的纸巾水分最少;卷起来的纸巾水分较多;卷起来并用蜡纸包住的纸巾水分很充足;7.提问:这个实验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生:沙漠中的植物的叶片会有蜡质层或者退化成针状,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更好的在沙漠中生存;[设计意图: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先明确模拟项目和控制无关条件,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验三种叶片的不同之处。将仙人掌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征相联系,揭示仙人掌针状叶的形态特点和表面蜡层的结构特点,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在茎里储存更多的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六、了解沙漠植物的根1.谈话:为了更好的适应沙漠环境的的特点,沙漠植物茎、叶的形态都各具特点,那它们的根是否也有过人之处?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本17页,并将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38生:阅读课本。1.提问:沙漠植物的根有什么特点?

39生:它们的根很长,可以扎的很深。1.提问:扎的很深的根是如何帮它更好的适应沙漠环境的呢?生:根是植物的主要吸水器官,庞大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更多的吸收水分,在沙漠的地下存在着地下水,庞大的根系可以让植物扎根地下更好的吸收水分。2.提问:除此之外,庞大的根系还有没有其他作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生:观看视频,庞大的根系还可以帮助植物更好的固着在沙漠中。3.拓展视频:胡杨的根系(图片超链接本地视频)4.提问:我们这节课认识了这么多形态个异的沙漠里的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出示沙漠植物图片)5.谈话:为了适应沙漠炎热干旱的环境,沙漠的的植物往往拥有强大的根系,为了能吸收尽量多的水,而且有自己的储水结构,叶片比较细小、表面有蜡质尽量减少水分蒸发,这些都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本领。6.谈话:这些顽强的植物就像这片沙漠的守护者,点点绿色闪烁的是生命的光芒,为了阻止荒漠化,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也要努力,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希望有一天,漫漫黄沙能被一片青葱所覆盖。7.课后任务:请大家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沙漠植物。[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再呈现视频,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锻炼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过早呈现视顽固化学生思维,将视须放在后面起到一个补充、拓展的作用,最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6.沙漠里的植物结构特点功能干旱环境

407.水里的植物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江雅【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三课《水里的植物》。本课从学生讨论池塘里生长的植物,其形态、生长位置的不同,到对水族箱里的植物提出自己

41的疑问。在学生的各种问题下,展开本课的教学。经历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观察金鱼藻的特点、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莲藕)观察它们的特点这一系列探究过程,发现水里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从淡水延伸到海水,通过扩展性阅读了解红树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本领。最后,将课堂带到课外,通过栽种碗莲活动,了解碗莲的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池塘里多种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绍它们的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植物的形态和它们分别是生活在水中、水面还是水底,以确定本课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以缩小的人工水环境一一水族箱为观察对象,启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研究具体的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由三个动手活动组成。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验证方法为把水葫芦压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挤压水葫芦的茎、掰开水葫芦的茎。三个方法依次采用,暗含从发现现象到找寻原理的过程。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两个步骤,验证活动为分别观察搅动水时、加水后金鱼藻的表现。活动三,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这里也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验证活动为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进行观察。这些活动为学生小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铺平了道路。第四部分,通过阅读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点,重点介绍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这一部分与前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认识水生植物的内容。第五部分,在学习栽种碗莲的过程中,了解碗莲适应水环境的特点。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材在此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栽种碗莲的方法,呈现出了碗莲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的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栽种,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周边事物的实验观察保持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对于植物的观察,孩子们在此之前大多集中在校园里、公园里的植物,或是生活中手能接触到的植物上。水中的植物他们可能在家里、花鸟市场看到过,但是缺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的经验。在本课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将会出现植物身体各部分名称及作用这样的知识性信息,也会有运用观察猜想和实验验证去获得探究体验的过程与方法,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已经逐步积累的知识及能力,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得到巩固和延展。

42在阅读活动中,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语文课的训练中具备了提取段落主要信息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后进行分享交流,就是学生合理进行信息处理的表现。持续性的观察活动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不少体验,在种植睡莲的过程中可以对孩子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比如:留心观察睡莲叶片的变化。希望通过此课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在已有的探究能力和植物知识基础上收获更多。【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得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点:长有许多支持根和呼吸根。科学探究:1.结合讨论、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在分析现象中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征。科学态度: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观察金鱼藻的特点,观察莲的地下茎。3.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水里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水族箱,课件,视频。学生材料:水葫芦、塑料水桶、金鱼藻、莲的地下茎(莲藕)、碗莲种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43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学课堂,今天要带大家进入植物的世界,你们知道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吗?生:土壤里、水里、沙漠里……(图片: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水里、土壤、高山上)2.谈话:是的,植物可以在不同环境里生存下来,(图片:荷花、水芙蓉、金鱼藻)那这些植物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水里。3.那这节课就要来一起学习《7.水里的植物》(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植物世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植物生长的环境到水里的植物层层渗透揭开本课的课题。]二、初步感知水里的植物1.(出示池塘图片)提问:池塘里生长着各种植物,它们的形态有什么不同?生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学生讨论回答。生:有的生活在水面上、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岸边。追问:叶子的大小,茎的粗细、长短,花的形态等有什么不同。3.(呈现水族箱图片和实物)老师今天,把我们的池塘里的植物请到了课堂里,就在我们的水族箱。提问:对水族箱里的植物,你有什么疑问?4.学生提出疑问:水葫芦是怎么漂在水面上的,水里的植物怎样获得空气呢?(让学生畅所欲言)5.谈话: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挑选了几种水里的植物一起来研究它们漂浮和在水里生存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水里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点。]三、探究水里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1.谈话:水葫芦它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你想怎么研究?学生交流:把它放到水里试试看,把它掰开来看一下。2.谈话: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把水葫芦压入水中松开手,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再掰一块水葫芦用手挤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将水葫芦掰开,你看到了什么?3.实验注意事项:

44(1)爱护植物,掰1〜2片水葫芦研究。(2)及时在记录单上记录你的发现。(3)注意保持桌面整洁,有水用抹布擦干。1.学生实验。2.提问:你发现了水葫芦的什么秘密?31:它的叶柄像海绵一样。42:它体内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5.小结:水葫芦体内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在水面上。(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1.谈话:金鱼藻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你想怎么研究?生1:我想把它放到水里看看。生2:我想观察它的根、茎、叶长什么样子。生3:金鱼藻生活在水底,我想试试看加水,用手搅一搅,看看金鱼藻有什么变化。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有趣。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用手摸摸金鱼藻,仔细观察金鱼藻的茎有什么不一样。观察结束后,把它放到水里,你又发现了什么?3.学生实验。4.提问:你发现了金鱼藻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生:用手搅动水槽里的水,我发现金鱼藻也随之游动,往水槽里加水后,金鱼藻随着水面也上升了。它很柔软,适合在水里生存。5.小结:金鱼藻能够漂浮,它的茎比较柔软,适合在水里生活。(三)观察莲的叶柄和地下茎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水里的植物,水葫芦它生活在水面上,金鱼藻生活在水底,有一种植物它有的部分在水里,有的部分可以伸出水面上,它是?生:荷花。2.谈话:莲的这一部分是它的叶柄,莲藕是它的茎。你猜猜看看它的茎可能是什么样子的。3.学生讨论。41:我吃过莲藕,莲藕粉粉的很好吃,我吃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很多洞。52:我也吃过,里面有洞。4.谈话:老师已经帮你们把莲藕切好了,仔细观察莲的茎什么样的,把它画下来。试着

45画一画它的叶柄可能是什么样的。5.提问:你发现了莲的地下茎它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长成这样呢?生1:莲的地下茎里面有很多的洞,我猜可能是要储存氧气。生2:我发现,莲的地下茎很重,会沉在水里。应该是要帮助固定莲。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它的秘密。(播放视频:芦苇、莲的叶柄、茎)6.小结:它的叶柄很长可以帮助叶子伸出水面,它的叶柄和茎上都有小洞,可以帮助它运输空气。7.提问:那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它们的特殊本领在哪里呢?生1:水里的植物有的叶柄变得像海绵一样,很轻。生2:像金鱼藻它的茎很柔软,可以适应水里的环境。生3:莲它的叶柄和茎里有很多孔洞,可以输送大量氧气。8.小结:水里的植物能适应水中的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孔洞,有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可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水里植物生存的秘密,他们适应环境的本领。]四、红树在海水中生长的秘密1.谈话:前面,我们研究的淡水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咸水植物的生存本领。仔细阅读以下材料,红树有什么特殊本领。2.播放红树视频。3.师:为什么红树要长出支持根和呼吸根?41:红树的支持根能支持它在水中生存。52:呼吸根帮助红树呼吸。4.小结:红树的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物稳定。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涨潮时帮助植物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设计意图:从淡水植物延伸到海水中生长的植物,通过红树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渗

46透保护红树的情感。]五、总结拓展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水里植物的秘密,知道了水里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有的体内有大量气体,比较轻、有的茎比较柔软,有的体内有孔洞,下课之后我们一起来种碗莲,在种碗莲的过程中一起来发现更多水里植物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栽种碗莲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能力。]【板书设计】7.水里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478石头上的植物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陈景生【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四课《石头上的植物》。本课从聚焦石头周边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指认和研究为核心依次展开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观察石头上的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知道青苔的表面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次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的耐旱力极强;再者引导学生做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后进一步拓展研究,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对沙漠和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他们长在石头的哪里,它们有什么在石头上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48科学探究: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青苔的结构特点。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3.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借助工具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2.能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制作)等科学方法认识事物。【教学重点】了解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教学难点】知道石头上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手持显微镜、青苔、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牙签、烧杯和清水,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植物一般生长在哪些环境?(土壤、沙漠、水里等一一本单元前两课)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里,也有一些植物能生长在沙漠、水里以及寒冷的地方,那么石头上能长植物吗?2.课件示图,提问:这些植物长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头表面、边缘、石缝)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石头上的植物。(板书课题:8石头上的植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课件展现几种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景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49二、观察研究青苔1.谈话:在这些石头上的植物中,大家平时见过吗?相对比较熟悉的是哪种植物?(课件呈现教材中三种植物,从左往右分别是南庭芥、青苔、虹如玉)2.提问:大家对青苔相对比较熟悉,青苔长什么样呢?谁能来说一说?3.谈话:青苔有没有根茎叶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怎么观察?太小看不清楚怎么办?(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时要注意什么?4.课件示图,介绍实验方法、提出实验要求:⑴用两根牙签轻轻地从事先培植、选择好的苔解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⑵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准确、轻巧。⑶用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株青苔的样子,组内进行交流,会画的可以画下来。5.分组观察、交流、记录:青苔是否有根、茎、叶6.课件展示显微镜下青苔的图片,汇报交流:青苔是否有根、茎、叶7.课件示图,谈话:这是其它植物的根茎叶,青苔的根、茎、叶与它们相比较是否一样?(青苔的“根”比较短小)它能满足植物吸水的需要吗?8.课件展示青苔的资料卡片,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9.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青苔通过什么来吸收水分的?(青苔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它的根是假根,起到固定植物的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青苔通过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10.提问: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青苔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潮湿)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这对青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快速吸收水分)11.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苔辞12.小结:青苔为什么能生活在石头上这种环境?[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动手观察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神奇。通过观察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石头上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点。]三、体验卷柏的生理特点1.出示干枯的卷柏图片,谈话:这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看起来怎么样?(干的、死的)它是活着的吗?如果把它种回土里或放到水中会怎样?2.讲述:这种植物叫卷柏,也是一种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本领,其中,有些植物的耐旱本领十分惊人。请大家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你

50能从中读取什么关键信息?卷柏为什么被称为“九死还魂草”?1.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人们把卷柏称为“九死还魂草”?2.小结:卷柏有什么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卷柏不同于青苔生理特征,且耐旱力超强。)3.观看视频:《卷柏-生命的力量》4.谈话:想不想了解一下让干燥的卷柏复苏过来?5.介绍实验方法:⑴把干燥不同的卷柏放到清水里,观察并记录它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⑵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拍照)。6.课件示图,分组活动:不同时间段拍摄的卷柏复苏情况照片,顺序打乱了,请你给复苏的卷柏排排序。课件示图(卷柏复苏前后对比图),小结:卷柏复苏的时间要根据干枯程度不同的情况,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复苏。7.讨论交流: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的耐旱本领有什么不同?卷柏的这种本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卷柏的耐旱本领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8.小结[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做中学,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卷柏,通过对比试验直接感受,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9.拓展:课后制作卷柏标本。⑴把几片新鲜的卷柏夹在书页里,让纸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10干燥的卷柏固定在A4纸上,贴上标签(写上相关信息),塑封。四、了解长在石头上其他植物的生存本领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石头上的青苔和卷柏这两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那么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2.讨论交流3.阅读资料4.小结: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石头上的植物的生存本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五、总结拓展

51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2.拓展:寻找周围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观察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强调注意安全!)[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制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板书设计】8.石头上的植物石头表面、边缘、石缝苔群:表面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假根(固定作用)卷柏:超强耐旱9.声音的产生【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2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531.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教学难点】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镀、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音频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打雷声-要下雨了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

54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1.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5.教师控制:开始!——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A、摸喉咙(摸着喉咙,发出“啊一一”的声音,用手感受)B、钢尺(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钱(敲击音钱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

55D、泡沫和矿泉水瓶(把泡沫屑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对着瓶口吹,泡沫的运动)1.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2.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发声物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声时运动轨迹(画图)摸喉咙钢尺音钱泡沫和矿泉水瓶我们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569.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10.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钺、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11.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1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5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又通过反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认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4.学生回答。(声音)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9.学生汇报。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自然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57产生”知识点的前后呼应。]五、拓展应用1.拓展练习1: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关于声音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板书设计】9.声音的产生动作方式:敲摩擦振动►声音吹打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589.声音的传播【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观察描述、归纳总结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2.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2.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课。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59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与学生交流我们能听到铃声和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三、观察振动传递,类比认识人耳以类比实验活动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从观察鼓面振动引起其他物体振动的传递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第四、制作活动,拓展应用动手制作“土电话”,研究它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2.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科学探究:1.比较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2.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科学态度:

60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点】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问题,导入新课1.谈话: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铃声能传入我们的耳朵。3.谈话: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为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声音的传播)[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聚焦问题,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论。]二、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2.提问: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生:空气(板书:空气)3.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见声音吗?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611.提问:声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2.师:目前我们知道了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3.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①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②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4.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5.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板书:固体)6.师:空气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生:作出猜测7.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8.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9.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生: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补充完整(声音通过空气、固体、液体传播)10.过渡:在刚才的三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声音无论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它都只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传播吗?11.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12.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穿插进行,让学生能有松有驰的研究完成三个问题,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能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三、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声音通过固体、水、空气传播,那我们通过哪个器官听到声音的呢?2.师:关于耳朵你知道些什么?3.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师:看来同学们对耳朵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认识下耳朵的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师:根据这个模型和ppt图片,我们一起简单画一画耳朵的结构好不好?先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一一然后是小管道(外耳道)一一像鼓面一样(鼓膜)一一然后

62是我们人体最小的骨头,由三块骨头组成(听小骨)一一然后像蜗牛形状的(耳蜗)——最后就是听神经,传递给我们的大脑。(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师:这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视频来了解一下。1.活动二:认识鼓膜的作用师:视频中说鼓膜有什么作用?生:回答师:因为鼓膜在耳朵里,我们看不见,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下耳膜,这是一个纸屏,上面还有一个泡沫小球,一个小鼓,请你拎起小鼓,鼓面对准纸屏,连续敲击,观察纸屏和小球的变化。生:学生小组实验。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小球的跳动。师:为什么小球会跳动?(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波传至纸屏,纸屏振动小球振动。)总结:其实这个纸屏相当于我们耳朵的一一鼓膜,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详细的描述实验现象,在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通过类比认识,让学生了解看不见的鼓膜的振动作用。]三、制作土电话1.谈话:老师这个有个玩具(出示土电话),你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2.生:找两名同学演示3.师:它为什么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呢?4.生:棉线能传播声音。5.师:你想不想也有一个你自己的土电话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因为时间关系,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制作。[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土电话,这样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板书设计】10.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3方向:四面八方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声源一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图片的形式)

6410.不同的声音【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5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6.1.3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教材分析】学生每天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都出自物体的振动,然后这些声音又以声波的形式,从各个方向传到耳朵,被人体感受到。但是这些声音有哪些具体的区别,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课上,这些问题更加凸显。本课继前两课研究与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对声音的认识。本课围绕''不同声音的区分与辨识及与物体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做猜声音的游戏,认识到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各具特点,进而延伸出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形成探究声音不同之处的兴趣与动机。第二部分,分别制造音量、音调不同的声音,对比分析音量、音调不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小组合作击打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合奏一首乐曲。第四部分,认识噪声,交流讨论保护听力的办法。【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已经感知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只是对于声音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刻,而“音量”和“音调”本身又是相互交叉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学生对于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是很难正确区分和表达的,但对于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66【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2.区分音调和音量。科学探究:4.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声音的音调、音量与什么因素有关。5.能利用不同的音调和音量制作简单乐器。科学态度:在小组合作的制作与演奏游戏中运用相关概念,形成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分享与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认识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教学重点】能辨识声音在音量、音调方面的区别,了解声音与发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物体声音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发生装置【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眼罩一个,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小皮鼓,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敲击棒,装有不同水试管、试管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一、活动导入,聚焦话题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你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呢?生: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谈话: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一一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找一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猜猜我是谁”,让这位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如果猜对了,其余同学击掌一下。)

67注意: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5位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可根据课堂时间调整人数)6.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猜的这么准确?(答案预设: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XXX的声音很细,XX的声音很高.……)4.小结: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各有特色,声音有高低的变化,声音还有粗细变化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声音。5.板书课题:11.不同的声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声音入手,初步感知声音的不同,聚焦探究的问题。]二、制造声音探究影响发出不同音量的相关因素1.(放一段相同的音乐,放两次强弱不同)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两段音乐?听听有什么不同?(答案预设:声音强弱不一样)2.科学上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音量)3.提问:那么音量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猜一猜。答案预设: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大,音量就大;用力小,音量就小。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小鼓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敲,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5.学生活动,交流音量的变化6.提问:为什么用力大的时候,声音就大(强),用力小的时候,声音就小(弱)?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得借助一个小助手。(小纸屑)7.课件出不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纸屑,先用小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2.再用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思考边探究。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等会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1: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低,声音弱;12: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很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很低,声音弱;是不是这样呢?8.谈话:纸屑跳得高,说明振动后纸屑跳起的距离大,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比较大,(教师配以手势);纸屑跳得低,说明振动后纸屑跳起的距离小,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

68比较小,(教师配以手势)。8.师:现在看来声音的强弱跟什么有关?9.学生总结:跟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较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越弱。[设计意图:把不能看到的振动,通过纸屑进一步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三、探究影响发出不同音调的相关因素1.谈话: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PPT钢琴曲)。声音有什么特点?生1:声音有时低,有时高;生2:声音有时悦耳,有时刺耳;生3:声音有时好听,有时难听;2.声音中除了有强弱的变化,还有高低的变化。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音调】3.提问:你会制造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吗?现在提供给你们器材,水量不等的瓶子、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想想看,怎么去做?4.师:友情提醒:用相同的力去做下面的实验,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敲击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完成记录单。5.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单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记录单研究方法什么情况下发出的音调最高水量不等的瓶子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6.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7.交流汇报:水少的瓶子、长度较短的管子、长度较短的铝片音调高。8.提问:这些发出音调高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音调低的物体呢?(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9.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制作小乐器,合奏一段音乐,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学生小组合作。上讲台来展示。10.谈话:同学们的自制乐器真不错,老师带来了一段自制乐器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

69展示水杯琴。[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粗细、长短等有关。这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做有效的探究。]四、噪音的来源、危害以及保护听力的方法1.提问:音乐非常的美妙,听起来很舒服,你有听过让你不舒服的声音吗?(喇叭声…)2.老师这里有几个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几个噪音(喇叭声…),你有什么感受?3.谈话:这些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和废水、废气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长期遭受噪音侵扰,对人体危害很大。(出示噪声相关资料)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4.提问: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说一说噪音的危害)3.师:听力非常的重要,请你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谈一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小组讨论)(答案预设:不随便挖耳朵,不长时间带耳机,不制造噪音,必要的时候可以带耳罩保护)[设计意图:阅读资料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出示噪音相关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科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噪音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丰富了科学学习方式,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板书设计】11.不同的声音音量:声音的强弱音调:声音的高低噪音: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科学探究:

70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分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材料及轻重、

71厚薄、颜色等特征,因此学生对材料已有了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课是带领学生深入认识身边的材料多样性,继而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月青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初步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轻重、厚薄等特点,但对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材料的分类和性能还不够了解。一些学生容易依据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在实验过程中,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精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腊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棉花和精纶棉。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观察周围的物品展开对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学完本课后还能保持对身边材料研究的兴趣,以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增加使得人造材料越来越多,要珍惜天然材料,保护环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和思考,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进行简单分类。2.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72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性能有异同。科学探究:1.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科学态度:1.能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乐于交流结论。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愿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性能有异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棉花,月青纶棉制品,烧杯,培养皿,量筒,镜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问题1.仔细观察下我们这间教室(或看教室图片),里面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教师可以提前放置一些物品量杯等)2.生答:桌子-木材;窗帘-布料;量杯-塑料;窗户-玻璃;书-纸等3.木材、布料、塑料、纸、玻璃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而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物品。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731.教室内的物品是用一些材料做的,那建造一座教室这样的房子又会用到什么材料呢?2.生答材料有砂石、水泥、钢筋、木材、混凝土等。3.我们身边的材料还真多啊(课件出示材料图片),这么多材料哪些来自大自然?哪些是人造的?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板书)[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教室内的物品入手激发孩子思考材料的问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些材料哪些来自大自然,哪些是人造,自然导入课题。]一、研讨交流分类1.请小组内每两人互相轻声说说以上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2.生上台指材料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可能部分同学会认为简单加工木材是人造材料)3.同学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分还有些意见不统一,到底依据什么区分呢?4.引导:(课件出示)出示砂石、木材、棉花,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5.生:大自然。6.师总结: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7.(课件出示)玻璃、塑料、纸,这些材料我们怎么得来?生阅读课本118页文字和三幅图。8.学生回答:木质纤维浆化成纸、沙粒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玻璃、石油加工制成塑料。师补充:玻璃或塑料加工过程视频。9.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10.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它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不是天然材料。11.木材经过人简单加工后做成桌子,那做桌子的材料还是天然的吗?12.生:是天然材料。13.师总结:(课件出示)只有像玻璃、塑料、金属、陶瓷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不能依据是否有人的参与就叫人造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材料分类,倾听质疑别人的观点。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

74一步知道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分类]一、实验探究发现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我们家里做棉胎的两种常用材料,棉花和睛纶棉(图示和实物),你知道哪个是天然材料?哪个是人造材料吗?为什么?2.生答:棉花是天然材料,糖纶棉是人造材料。(预设有学生不知道精纶棉,教师也可直接告知)。3.它们都带有一个“棉”字,都能保暖,但是它们的保暖性能和其他特点是否一样?怎样来观察比较呢?小组讨论计划。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预设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提出用看一看颜色、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等方法。5.引导:如果把棉花和廉纶棉分别放到自己的手背上,会有什么感觉?【提示】棉花和月青纶棉保暖性都好。我们还可以用浸一浸入水的方法研究棉花与糖纶棉吸水本领。你们觉得该如何实验呢?(暗含着条件的控制,教师引导。)6.生答师生交流。把同样大小的棉花与睛纶棉的一端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7.引导: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用来观察和区分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就是烧一烧的方法。观察棉花与精纶棉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如果用烧一烧的方法你们打算如何观察呢?小组讨论。8.学生汇报,师生交流。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燃烧后的灰烬:(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9.引导:做这个实验要用到火,要注意些什么?谁能大家一些安全提醒?10.生答师生交流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与要求(1)把棉花和精纶棉分别放入玻璃器皿中。(2)用火柴点燃,把燃烧的火柴放进烧杯中。(3)注意观察火焰的颜色、大小。(4)观察产生的烟的大小、颜色。(5)闻一闻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味。(6)观察灰烬的颜色、形状。(7)用手按按灰烬会发生什么变化。(8)温馨提示①点燃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②观察时不能离火焰太近。③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11.引导: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来比较一下棉花与晴纶棉,找一找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实验时要互相合作,做好活动记录。

75比较方法棉花晴纶棉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烧一烧保暖性相似之处1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13.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活动过程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完成活动记录表的填写。比较方法棉花晴纶棉看一看白色白色摸一摸有弹性有弹性浸-浸吸水性强吸水性弱烧一烧燃烧时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粉末状灰烬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有黑色固体灰烬保暖性保暖性好保暖性好相似之处弹性较好、蓬松性好、保暖性好、手感柔软14.小结:通过刚刚的比较,我们发现棉花与晴纶棉特点比较相似。其实,不仅棉花与晴纶棉,其他的一些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都有一些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会辨别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学会研究它们的特点。15.当然除了我们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自己发现的棉花和月青纶棉的特点,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看下视频介绍。[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棉花与聘纶桶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探究前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实验难点都是为了使得学生的探究有序进行。]四、拓展统计应用1.今天我们学习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你知道自己穿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吗?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同桌互查看衣服标签。

761.生答衣服材料有棉、涤纶、聚酯纤维等,教师随机板书统计。2.从查看结果看,为什么两种材料都有?3.生答,师引导: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各自的优点,会综合考虑使用。4.做衣服使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多还是人造材料多?为什么?5.生答。人造材料多(预设科技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人造材料,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天然材料数量和优点有限等)6.总结:人们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求,人们使用天然材料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但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材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研制出了许许多多新型材料。同学们将来研制出更多的材料,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我们更要保护天然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从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能意识到保护天然材料的重要性。]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在科学探究中,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

77【板书设计】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7813.纸【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79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分析】《纸》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二课时,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材料及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本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纸为例,引导学生对某一类具体的材料进行研究,容易将科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各种纸的用途。通过图示,让学生归纳出纸的多种类型和用途,涉及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商业活动等各方面,并将纸的用途和特性建立联系,为下面的活动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介绍纸的发明史。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木片以及绿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缴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推动了造纸术的发明。第三部分,研究纸的性质。一是纸的吸水性的比较研究,二是采用拉拔的方法比较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纸的特性的应用研究。教材对每一项研究都给予了方法指导并说明了注意事项,意在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研究。第四部分,讨论节约用纸的方法。教材指出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目的是说明节约用纸是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用纸。【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材料及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本课要研究的纸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和使用的,但是对纸更广泛的用途、纸的特性、纸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不太了解。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个体差异较大,自控性不强,合作能力需要引导。因此,在讨论环节需要

80进行有序组织引导。【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纸,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2.了解纸的发明史,懂得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特点的纸张,方便了生活。3.知道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不同,根据这些纸的特性,不同的纸做可以成不同用途的物品。4.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和材料,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科学探究:1.在纸的吸水性实验设计中能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完成实验。2.能设计实验了解纸的结实程度、防水性能,在实验操作中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科学态度:1.知道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2.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3.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节约用纸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中的纸的种类越来越多,知道科技改变生活。【教学重点】了解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有强弱,生活中根据纸的特性可以做成不同用途的纸制品。【教学难点】在纸的吸水性实验中能运用差异法设计实验。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并在实验操作中能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教学准备】

81教师材料:1.水槽、红水、胶头滴管、烧杯、宣纸、报纸、A4纸。2.课件、实验记录单学生材料:1.各种纸:牛皮纸、卡纸、A4纸、毛边纸、书写纸、餐巾纸、报纸、宣纸。2.两张边长为5cm的正方形A4纸、油画棒3.大小一样的三种纸6套(宣纸、报纸、A4纸)【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你知道哪些纸呢?2.生:餐巾纸、牛皮纸、作业本纸……3.师:这些纸做的生活用品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4.生:餐巾纸吸水性强可以擦嘴巴;生:牛皮纸结实可以做包装袋;生:作业本纸光滑不渗水可以写作业……5.师:是的,我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医疗、娱乐各个方面都会用到纸。纸的作用很大,纸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了。6.师:纸是怎么来的呢?7.播放视频,介绍纸的发明史。8.谈谈你对纸的发明史的看法。[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作业本、餐巾纸、牛皮纸袋、报纸、纸杯。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及它们的用途,教师掌握学生对纸的认知程度,同时板书课题:13.纸。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发明的新材料。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探究过程1.多方面比较纸特性的不同。师:生活中的纸多种多样,也有着不同的用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纸进行研究呢?生:颜色、薄厚、软硬、光滑程度、吸水性、透明程度等等。

821.谈话过渡到纸的主要特性师:在这些特性中,哪些特性是比较重要的呢?生答:吸水性、结实程度等。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考虑。师:如果你实验时在实验桌上洒了水,你打算用哪种纸擦干最好吗?为什么?生:餐巾纸,因为它的吸水性最好。师:如果你打算从网上购买一双鞋,商家会用哪纸包装合适呢?为什么?生:做纸箱的瓦楞纸,因为它结实。师:过年啦,你们家要招呼客人,需要一次性纸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一次性纸杯?生:选择结实、厚一点、不渗水的纸杯。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纸的吸水性、渗水性、结实程度,这些都是纸的特性。师:如果你手中没有餐巾纸,只有作业本纸,用来擦桌子上的水,效果会怎样?为什么?生:效果不好,因为作业本纸吸水性不好。师:哪种纸的吸水性好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特性,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探究纸的特性。]2.实验探究活动实验一:探究纸的吸水性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打开看看里边有什么纸?生:宣纸、报纸、卡纸师:同学们先猜猜看它们吸水性强弱的顺序是什么?请将你的预测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师:你猜测的一定准确吗?怎样证明?生:不一定正确,通过实验来证明。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滴管(课件视频演示滴管的使用方法),你能用它来设计实验吗?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生:时间、高度、纸的大小、观察角度等。[设计意图:全班讨论交流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课件中设计对比实验的提示,不断完善,让实验更严谨。例如:如何做到一样的高度;如何让三种纸吸水的时间一样长;如何观察;最后如何观察记录等。]师:小结实验步骤:(1)先将三种纸准备好(2)三位同学练习正确使用滴管,熟练操作用滴管滴一滴水的量

83(3)另一位同学观察同伴将滴管放置三种纸一样高的位置同时滴一滴红水(4)三秒之后同时观察水渍的大小比较纸的吸水性(5)记录实验结果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2)注意实验的准确性(3)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生:合作实验,记录结果。[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并小结宣纸的吸水性最强,报纸的吸水性适中,卡纸的吸水性最弱,同时板书:宣纸的吸水性最强。]实验二纸的结实程度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同一张报纸从不同的方向撕开用力的大小不同呢?师:演示讲解纸的横向、纵向,你认为哪种情况结实呢?生:我猜横向结实,因为竖着撕报纸不费力。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呢?所有的纸都是横向结实吗?生:需要做实验比较。师:平时我们比谁劲大用什么办法?生:扳手腕。师:怎样让纸也来扳手腕?生:用两张纸条,一张横向,一张纵向十字交叉拉一拉。师:怎样比才公平?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生:纸的大小相同,两个人用的力气相同,要同时用力拉,每种情况最好做三次,更准确。师:你能用老师准备好的三种纸条比较纸的结实程度吗?生:完成实验,记录结果。[设计意图:这个实验的设计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仍然是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时引导学生先预测再合作完成实验。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完成记录单。]实验三纸的渗水性师:同学们,你们折过纸船吗?师:老师折过一只纸船。那是夏天的时候,有一次我站在小河上游,想让纸船捎一些东西给不远处下游的小朋友,可是失败了!因为纸船还没到下游就湿透了,你们能帮老师想想

84办法,折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吗?生:用油画棒将纸涂满颜色后折出的纸船就可到下游去了!师:为什么油画棒涂过之后纸船就不渗水了呢?生:因为油画棒不怕水,它里边的蜡油是不吸水的。师:你说的对吗?生:我们试试看就知道了。师:怎样证明你的说法可行呢?生:用两张纸作比较,一张用油画棒涂满颜色,另一张什么也不涂,折出同样大小的两只纸船同时放在水里看看哪个不渗水,如果涂过色的纸船不渗水就说明我们的办法是可行的。师:我们来试试吧!生:学生实验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用油画棒涂过的纸船和没涂过的纸船有什么不一样?生:白色的纸船很快底部就湿了,涂过色的纸船底部不但没湿,而且水好像和纸船关系不好,挨不到一起。师:我们给两种纸船滴上一滴水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生: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是鼓起来的,像一个面包。生:没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很快就渗进纸里了。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是可行的,下次老师就用这种办法让小船送东西啦![设计意图:这个实验设置了情景,利用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在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测的方法可行,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优良品质。]三、拓展应用:同学们知道现代造纸的过程吗?我们来看下现代造纸视频和一份资料,谈谈你的感受。1.课件展示:造纸过程视频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2700吨纸、27万吨水。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知识链接,使学生有环保意识和节约用纸的意识。]2.思考:我们应如何节约用纸?学生思考

85(1)纸巾擦嘴时用一半。(2)旧本子背面做草稿。(3)课本循环使用。(4)生活中能用毛巾尽量不用纸。(5)正反两面打印文件。(6)废纸回收再利用。(7)电子化办公,减少用纸。(8)打印机旁贴上“节约用纸,善待资源”标语。[设计意图:让学生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出策,并能将自己的主张应用到生活中去。]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培养节约用纸的好习惯。【板书设计】:13.纸宣纸报纸A4纸实验预测:★★★吸水性能:★★★★★★★★

8613.金属【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87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L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分析】《金属》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带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三课内容。在二年级下册《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中,已经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辨别和分类,对不同的材料也进行了简单地观察和研究。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中也对常用的人造材料纸进行了以之前学习的经验作为基础,本课对金属这一材料进行更深入的观察研究。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二、探究金属的性质。从两个维度进行:1.金属的共同性质,即研究的是共性,形成结论的思维方式是归纳。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2.金属的不同之处。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方面,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先前的学习也帮助学生储备了一些关于材料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探究能力方面,观察记录的本领在低年段的课堂上已经基本掌握,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而本节课难点综合考虑金属各方面特性,即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目标,学生能力较为薄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881.知道金属的共性,如具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2.知道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度、轻重等。科学探究: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探究金属的特征。2.能探究金属的不同特征,并综合考虑金属的不同特征分析用途。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金属的性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满足人类和社会需求,人类创造出了合金。【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究金属的性质。【教学难点】综合考虑金属各方面性质分析其不同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铁棒、铜棒、铝棒、铁丝、铜丝、铝丝、铁块、铜块、铝块、玻璃棒、塑料棒、榔头、砂纸、天平。【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周围有很多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你们找一找,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2.生:文具盒由铁构成、窗户框由合金构成、卷笔刀由铁构成、拉链头合金构成……(请几位同学说,如果学生说到合金,师解释合金是由多种金属构成的固体物。)3.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金属制品,(板书课题)看看他们是什么?思考人们为什么要用金属制造他们?汇报。(厨房用品一导热性,电线一导电性,奖牌一光泽性,常用工具一坚硬)4.过渡语: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以铜、铁、铝三种金属为代表,一起来探究

89金属的性质(板贴:带有铜铁铝的大表格)[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的金属制品,想一想这些金属制品有哪些特征,从而引出主题]二、探究金属的性质活动一: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一)金属有光泽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根金属棒分别是铜棒、铁棒、铝棒,你能区分出它们各自是什么金属吗?1.生:紫红色的是铜,灰白色的是铁,银白色的是铝。2.师:其他同学同意吗?老师这里有些砂纸,猜猜它会怎样帮我们区分这三根金属棒?3.生:打磨4.师:为什么要用砂纸来打磨?生:……(若答不出,师告知:许多金属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锈,用砂纸磨去后才能露出本来面目)5.师:下面我们就分小组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出示要求:每组1、2、3号同学分工打磨,打磨后有序仔细观察)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6.生:都变得比原来更亮了,有光泽。(师相机板书:有光泽)过渡语:通过打磨铜、铁、铝棒我们发现了金属的一个共同特征:有光泽,金属还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二)金属有延展性和导热性1.师:看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铜丝、铁丝、铝丝和锤子?猜猜我们接下了要干什么?生:用锤子敲打他们?2.师:为什么要敲打他们?生:看看能不能敲断掉或者坏掉。3.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我们试一试,但是试之前有什么要注意的呢?生:安全(不要敲到手)、地面上敲、公平、均匀用力,每种金属丝敲的次数一样,用的力要差不多大……(师强调突出:公平对比,需要注意的点)4.师:下面我请2个同学分别去敲,每人敲一组,每根金属丝敲10下。生:在地面上敲。5.师:他们敲我们也别闲着,前面大家提到了厨房金属用品的导热性,我想探究金属的导热性该怎么办呢?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半烧杯的热水,和四根小棒,分别是铜棒、铁棒、铝棒和木棒,猜猜看,老师要你们用它来研究什么?

90生:放进去1.师:同样的,跟外边敲的一样,放进去,我们要注意哪些?(师同样强调要公平对比)生:安全、分工、同时放(PPT:实验要求:组长同时放、防烫伤、有序触摸)2.师:在动手之前我们请刚才敲的2位同学把敲好的金属丝放在实物投影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金属丝变扁了,变扁程度不一样。3.师:变扁了说明金属会变形,如果一种材料能被敲成薄板或被不断的拉伸,甚至能拉成线的性质我们称为延展性,那你们仔细看下这三种金属的延展性一样吗?4.师:那请你们能辨别出来这三种金属哪种金属的延展性更好吗?生:变形越厉害的延展性越好5.师:那我们一起来排序下(师生共同排序用数字标识强度1代表最强、2次之、3次之)6.师:延展性我们对比出来,回到刚才的实验,明确了注意实验事项,组长领材料开始。生:动手7.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了金属棒温温的,木棒没有金属棒热……(生可能有更细致的发现,某一种金属更热,说明该种金属导热性能更好)8.师:你发现了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板书:良好的导热性)请你在仔细摸摸3个金属棒,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导热性不一样过渡语:通过铜铁铝三种金属我们发现他们: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热性。目光再次回到我们一开始打磨过的金属丝。活动二:探究金属的不同之处9师:我请两个同学上来掰一掰两组金属丝,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硬度不同10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掰的方式)除了你说的这种方式,相互刻划也是比较软硬的方法之一。(给予学生三块金属片,分组刻画,完成黑板上的板书硬度,和硬度的排序)11师:金属的软硬不一样,那同样大小的三块金属的重量一样吗?生:不一样12师:如何公平的比较出来呢?13生:用手掂一下14师:真棒,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方法,实验室里更科学的方法就是借助工具,同学们知

91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工具了吧。1师:对就是天平(告知学生调试天平的方法,提前调试好天平,演示实验)总结:同样大小的话,铜最重、铁其次、铝最轻。2师:关于金属的性质科学家们做了更精确的对比,他们总结出来下面这张金属性质表。(PPT出示表格)[设计意图: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探究,发现金属的各种性质,并加以描述。]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1.师:阅读表中数据,思考为什么用不同的金属制作这些物品?小组讨论。2.小组汇报:炒菜锅是用铁制作的,易拉罐是用铝制作的,锣是用铜制作的,项链是用黄金制作的。3.生:用铁制作炒锅,不仅因为铁价格便宜,比较坚硬,导热性好,还因为铁是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用铝做易拉罐,是因为铝比较轻,易加工(延展性强),价格也便宜,用过的易拉罐还能在回收利用。用铜做锣,是因为敲击铜的声音很悦耳。首饰用金、银制作,不仅因为金、银光泽度好,不易氧化(表面不容易变色),金和银比较稀缺,价格昂贵也是主要原因。5.师:看来人们在制作金属物品时要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性质和价格等多种因素。很多金属都是可以像铝那样回收再利用的,这样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金属特征表,讨论金属的用途,发现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四、了解合金1.师: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人们为了获得金属的优点,降低它的缺点创造出了合金,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青(PPT出示图铜器。现在合金如不锈钢和铝合金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片)2.师:这些是青铜器、不锈钢和铝合金。它们不是某种单一的金属,而是几种金属混合冶炼而成的。青铜是历史上应用最早的一种合金,铜与锡的合金因色青而得名,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在铁中加入铭、银、锌等金属可以制成不锈钢,不仅提升了铁的硬度,还大大延缓了铁生锈。在铝中加入锌、镁、铜等金属既能保持铝轻便不易生锈的特性,又能大大增强铝的硬度。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目前铝合金是应用最多的合金。3.师:请同学们课后做个小调查,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由合金制成的,由哪些金属合成的?

92[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合金,让学生们明白人类为了生产生活改造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罗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五、课堂总结同学们,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具有延展性和导热性能,不同的金属在硬度、轻重、延展性、导热性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金属制作物品。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的金属物品,进一步了解这些金属物品的性能和特点,以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14.金属不同点共同点金属硬度轻重延展性导热性光泽铝3312铜2111铁1223

9315.塑料【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941.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带物品,交流对塑料特性的认识,比较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制品的优缺点。教材列出四组物品:塑料尺和钢尺、塑料袋和纸袋、塑料碗和瓷碗、塑料椅和木椅,使学生认识到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第二部分,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与塑料绳,看一看外表,拉一拉结实程度,烧一烧有什么气味,捻一捻灰烬有什么不同。学生不仅了解了羊毛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第三部分,研讨塑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后,对塑料是一种材料的概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材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塑料的秘密,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塑料的直接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把学生们引领到神奇的“物质材料世界”。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3.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科学探究:1.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95科学态度:1.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2.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塑料的危害》视频。学生材料:塑料线,羊毛线,塑料尺子,木尺子,塑料杯,不锈钢杯子,塑料袋,纸袋,塑料碗,陶瓷碗,表面皿,镜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寻找身边的塑料制品(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这里有一辆乐高玩具小车,你们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生:塑料2.师:对,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塑料制品随处可见。请你用敏锐的眼睛仔细观察,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3.生:桌子,凳子,摄像头,铅笔盒,尺子,自动铅笔……4.师:通过大家的汇报。对于塑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塑料的用途真广泛啊,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塑料制品。5.师:是啊,自从塑料被人类发明后,塑料便与我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了。那么,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它究竟有哪些优点、缺点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塑料的世界,探究塑料的特性。(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塑料物品,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96了解塑料的用途广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二、探究塑料的优点1.师:在本单元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了纸、金属、木头等材料的特性。塑料制品与其他材料制品相对比,有哪些优缺点呢?今天我们按照小组内的分组材料,从透明度、质量、价格、耐腐蚀、环保等角度分析塑料制品的特性,把结果填写到实验报告单上。将学生提前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领取一组实验材料。第一组:塑料尺子,木尺子;第二组:塑料杯,不锈钢杯子;第三组:塑料袋,纸袋;第四组:塑料碗,陶瓷碗;2.师:请各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对比的结果?生1:塑料尺子透明、质量轻、价格便宜。生2:塑料杯子质量轻,价格便宜,透明。生3:塑料袋透明、价格便宜、防水,结实。生4:塑料碗强度高、耐腐蚀、不容易摔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它弹性好?为什么觉得它结实耐用?及时评价学生表现,你真会观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该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比较,得出塑料的优点。)3.师:塑料的优点真多啊!最后,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生:质量轻、弹性好、不易碎、不怕水,色彩艳丽和价格便宜(教师板书塑料优点)过渡: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塑料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不导热、不易锈蚀等优点,使得它可以替代其他材料,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等等,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接触塑料与木头、金属、纸等材料,运用感官比较找出塑料的一些性质,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性质的了解。其次,培养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学会使用统计表对比的方法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三、比较塑料制品和羊毛制品1.师: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根绳子,你们来猜猜,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一根绳子是塑料的,一根是羊毛的2.师:这两根绳子在外观上非常的相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能辨别塑料绳子和羊毛绳子呢?学生观察思考,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生:羊毛绳子的表面有细毛(教师纠正为羊毛纤维),而塑料绳没有;羊毛绳子很软,

97而塑料绳子有点硬;拉一拉,塑料绳容易拉变形,而羊毛绳子不易变形。1.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除了通过我们的感官观察绳子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研究,例如可以用烧一烧的办法。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准好了表面皿、镜子和手套。由于实验过程比较危险,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操作,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强调操作中用镒子拿绳子,将燃烧的绳子放在表面皿上,待灰烬完全冷却后,带上手套捻一捻灰烬。)生:观看教师操作过程。2.师:在演示操作中,引导学生用手轻轻煽动闻一闻气味。引导学生等待灰烬冷却后,带上手套捻灰烬,观察灰烬的不同。生:观看后自己动手实验,并将方法和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3.师:我们请各小组代表来分享一下,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生:塑料绳子靠近火焰时往上缩卷,而羊毛绳子在燃烧的时候有烧焦羽毛味道。4.师:有没有同学仔细观察燃烧后的灰烬,看看是否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生:塑料燃烧后的产物结成了黑色的小球,而羊毛燃烧后的产物是散开的灰烬。5.师:如果用塑料绳子和羊毛绳子分别做一件衣服,你怎么辨别呢?说说你的理由。生:看衣服的表面,比较光滑的是塑料做的,表面粗糙的是羊毛做的。也可以用烧一烧的方法,如果有烧焦羽毛的味道的是羊毛做的,灰烬是黑色块状固体的是塑料做的。6.师:你喜欢塑料绳子做的衣服还是羊毛绳子做的衣服?生:羊毛做的,因为羊毛很柔软,透气。塑料做的衣服会有点硬,不透气。过渡:所以塑料并不能替代所有的材料,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缺点,塑料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分解,它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塑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使用物理方法发现塑料与羊毛的不同。另外,还通过观察塑料和羊毛的燃烧过程,闻一闻气味、捻一捻灰烬的方法,从化学变化层面上对比塑料和羊毛的不同,拓展了学生鉴别不同材料的方法,也认识到塑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四、塑料的危害1.师:人们非常喜欢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新塑料不断的产生,旧塑料又不易分解,结果使地球上的塑料垃圾越来越多了。给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短片来看看,塑料的危害。观察视频短片一一塑料的危害2.提问: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不易腐烂的塑料对人类有哪些危害呢?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占用土地,影响生活环境,威胁海洋生物依次出示多媒体图片:(1)占用土地;(2)影响生活环境;(3)威胁海洋生物;

981.师:塑料造成的污染,我们统称为“白色污染”。请小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会对人类造成不好的影响?21:塑料埋在土壤中,不但长期不腐烂,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质,土地上不会有植物生长。32:塑料垃圾太多,填埋需要很多的土地,浪费土地资源。43:塑料袋满天飞,破坏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被动物误食后会引起动物的死亡。54:焚烧废塑料,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对动物和人的伤害很大,导致疾病产生。过渡:塑料对人类、自然环境、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看到塑料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们意识到塑料的有好的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五、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减少从身边做起,并让学生行动起来)1.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减少塑料所带来的污染,想一想,有哪些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小组讨论回答,将自己的建议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生:减少塑料袋的使用。2.师: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生: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尽量用布制的袋子,减少塑料袋的使用3.师:还有没有其他减少塑料污染的方法?生:回收废旧的塑料、利用废旧塑料再制造生活用品、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师:回收废弃塑料时存在垃圾混在一起的困难,应该怎么办?生:应该把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有利于回收废旧塑料以及再利用。教师板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回收废旧塑料,塑料改造,研制易分解塑料。5.师:目前已近有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降解的塑料,例如:可降解的饭盒、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的瓶子等。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可以降解的垃圾袋,我们一起来观察,找找可降解塑料与普通塑料的区别。想一想有什么办法?生:两种塑料外表看起来一样,摸起来也没有差别,可以用烧一烧的方法看看。学生实验,教师提前说明操作方法,注意实验安全。生:普通塑料燃烧后会结成黑色的块状物,很硬。而可降解塑料燃烧后灰烬是白色的,可以散开。6.师:可降解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自己分解成为对环境无害的白色粉末,因此不会

99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小,无法普及。所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有可能未来的你也能研究出一种新的环保材料,为保护人类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意识到塑料是一种可回收循环使用,倡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通过可降解塑料的展示,使学生体会科学的神奇,鼓励学生的要勇于创新,发现更多对人类有益的材料。]六、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知道了塑料制品的一些优点,同时还明白了不易分解是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的最大缺点。我们要为减少“白色污染”作出努力,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板书设计】15.塑料塑料的优点:质量轻、弹性好、不怕水、不易碎……塑料的缺点:不易分解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1.减少塑料袋的使用;2.回收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16.测量气温【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00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测量气温》,本节课聚焦气温这一气象要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知道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习使用气温计,使学生掌握用工具测量气温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摄氏温标的读法和写法;第二部分;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再针对教材给出的四个准确的气温值,列出应对之举,感受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理解测量气温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知道气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面质地等。即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定相同。因此,气象部门制定了测量气温的统一标准,气温计要放置在百叶箱中;第四部分,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百叶箱的用途。了解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站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通过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对气温这个司空见惯,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影响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概念往往忽视。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只接触过电子气温计,对本课实验使用的气温计的构造不太清楚,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是比较困难的,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温标、学会气温计读数,学习中进行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取,能够使用气温计进行实际气温测量。通过测量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感知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引起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情境,从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写。2.通过说一说气温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引起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

1011.通过测量气温的实践活动,发现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差异性,并通过了解百叶箱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有差别。。【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百叶箱视频,气温计。学生材料:气温计,学习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联系生活,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最近天气的变化?(总体来说越来越冷)是的。天气越来越热。2.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空气的温度来表示,简称气温。(板书:气温)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越低,天气就一一越冷;气温越高,天气就一一越热。3.你在哪里听说过“气温”?(天气预报)(呈现一段天气预报)。4.你们发现了吗?天气预报中说气温,不是用气温高、低这样模糊的说法,而是用准确的气温数据来表示。比如最高温度35摄氏度,平均温度零下5摄氏度,等等。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知道多少度,就可以决定穿多少衣服)5.出现一组图片,对话。6.那我们怎么才能获得准确的气温数据呢?(量,测量)*听天气预报,听广播。那天气预报、广播里面的气温数据,又是怎么获得的呢?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测量气温(板贴:测量气温)[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热,说一说获知气温的渠道,引发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二、探究新知,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一)认识气温计1.我们曾经用电子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用肺活量测试

102仪测量肺活量,这些都是在测量。1.那么,气温怎么测量呢?(借助工具)2.我们需要一个专用的温度计来测量大气的温度一一气温计。(板贴:气温计)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常用工具。我们先来认识认识它。3.出示气温计模型,观察并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汇报:气温计的结构、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组成;气温的单位……4.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有什么疑问?解释温标华氏和摄氏。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板贴:摄氏度℃)(二)读写气温计上的气温1.认识了气温计,让我们试试看读写气温计上的气温吧。出示ppt范例,图中的气温计标示的温度分别是多少?2.你们学的可真快!学习单上还有读写气温的练习,要挑战一下吗?3读作:二十摄氏度写作:20c读作:零下六摄氏度(负六摄氏度)写作:-6℃②画出-4℃[设计意图:认识气温计,学会正确读取气温。](三)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1.你们想不想用气温计实践一下,测一测此时此刻我们教室内的气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熟练的读取图片中气温计标示的温度了,这次我们进行实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提示:玻璃仪器小心使用,正确的读法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空白处,眼睛平视液面的刻度位置,且液面稳定,不再升高或降低后读数。)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气温读数。3.好像你们几个小组的气温不太一致呀,真奇怪,是什么原因呢?猜测一:气温计不准猜测二:有可能不同地方(环境)的气温不同。4.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5.上课前我已经在学校的几个地点提前放置了气温计。分别是(出示图片)

103我们可以去看看不同地点(环境)的气温是不是真的不同。请每个小组前往一个观测点进行读数。(提示:①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②尽量轻声,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③小组合作,人人参与测量、读数;④按照测量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⑤完成后快速回到教室。)1.小组测量气温并读取预置的气温计标示的温度。2.小组汇报:(填写在大板贴上)3.有结论了吗?说一说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气温还是各有不同,水泥地上比草地上气温高,向阳温度比背阴处温度高一些。[设计意图:去室外测量不同地方同一时间的气温,发现不同地方(环境)下的气温并不相同]三、认识百叶箱,理解标准化测量。1.同学们刚刚测得了很多的气温数据,我们该选取哪个气温作为今天的气温呢?2.看来测量气温在哪里测,怎么测,地点的选择和条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来看看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了哪里?(出示照片)3.认识吗?是的就是百叶箱4.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认识一下百叶箱。5.简述百叶箱特点: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的仪器的木箱,四壁用木片做成百叶窗式,一面是门,限定和箱底用高低不同的几块木板制成,箱内外涂白漆,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为了排除干扰,测量准确的气温,百叶箱都按照箱底离地面L5米这个标准去测甲一O6.为了测得气温数据可靠,气象站测量气温时除了把气温计都放在的百叶箱里,每天还要定时记录,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百叶箱,知道这是一种标准化测量,并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四、小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可以做一个小小气象家了。2.小小气象家都学会了哪些本领呢?

1041.说的都很棒,气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要想把握它的变化规律,要长时间地测量并记录。请小气象家们利用学习单后的表格,连续测量并记录一周的气温。2.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记录气温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数据和前置经验。]【板书设计】16.测量气温气温计大图气温计摄氏度℃读作:摄氏度写作:℃不同地方,气温不一定相同阳光离地面高度不同地面17.玄量和雨量【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05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聚焦云量和雨量这两个气象要素,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云与降雨、降雪关系密切,对云的观测是天气观测的重要内容。这里主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云量,教给学生一种按照云遮挡天空的程度来估算云量的观测方法。第二部分,云量与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云量的增加预示着降水的到来。这里指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专用器具。这里介绍一种制作雨量器的简易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测量雨量原理的认识。第四部分,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越是常见的现象,越容易被忽视。通过讨论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认识到降雨的重要性。这里不仅讨论负面影响,也涉及降雨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完整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和云朵的数量,但对于云量的观察,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对云量认识并不规范的。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也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目标】1.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2.会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方法。3.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061.能够列举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教学重点】做一个雨量器,测一测雨量。【教学难点】说明云量和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观测云量时防止阳光刺眼的遮光片。教师材料:遮光片;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塑料瓶、剪刀、20厘米长的刻度尺、透明胶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天气预报是最有效的预测未来天气的方法。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它告诉了我们哪些天气的信息?2.小结:天气预报中提到的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引出云和降水这两个气象要素,从而引出主题]二、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如图所示:

107晴天多云阻天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设计意图: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三、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下雨时下雨后下雨前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108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2.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3.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24小时降水量小结:气象学豕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和雨量的关系。]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1.降雨量是怎么测出来的呢?小结:通过雨量器测出。(展示雨量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下雨的时候,雨通过集雨斗被收集起来,装进里面的内筒,再倒出来量。这个是气象学家使用的雨量器。2.播放视频:简易雨量器制作3.工具与材料:塑料瓶、刻度纸、剪刀、小刀、透明胶带等4.制作雨量器的步骤①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②在瓶子的侧面垂直贴上20厘米长的标尺,在上面贴一层透明胶带。③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子上。5.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是以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来衡量的。制作和使用简易雨量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①使用小刀和剪刀要注意安全;②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线;③还要放在空旷的地方测量……)6.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记录数据。

109[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其测量模拟降雨的降雨量。]五、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1.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提示: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2.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说说降水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提示:(1)洪涝的危害有建筑倒塌、农田毁坏、人员伤亡等。(2)干旱的危害有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等。)3.视频: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灾害4.视频:干旱有多可怕?直击非洲难民的生活[设计意图: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等。但是,如果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六、拓展提高与小结。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请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依据“四分法”判断天气情况。2.这节课,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我们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能够列举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会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方法,体验大自然的感觉。【板书设计】17.云量和雨量云量划分

110云量和雨量关系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降雨与我们关系

11117.风向和风力【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聚焦风向和风力这两个气象要素,围绕“是什么”“如何测量"''有什么影响”,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112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力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因而易被学生忽视。通过讨论天气预报是怎么描述风的,帮助学生识别、观测风向和风力。在室外用身体感觉或借助轻飘物体感知,可以来观察风、描述风向。第二部分,风向和风力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自制风向风力计,测一测风向和风力,让学生认识到风力和风向都可以精准测量。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判断风级并不是拿风力计去测量,而是以特定风级现象的出现作为依据,现象观察越仔细,判断越准确。引导学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学会描述今天的风级。讨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龙卷风、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第四部分,连续观测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研究气象常用的方法,只有连续观测才能发现变化,总结规律。给学生布置一个为期一周的对天气情况进行连续观测的任务,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发现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说明什么是风向和风力。2.会借助操作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复述“风级歌”的内容。3.自制风向风力计,测量风向和风力并做记录。4.通过阅读资料,列举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点】判断风fpJ和风级。【教学难点】利用“风级歌”,在自然场景中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纸屑、纱巾、布条等。学生材料:自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硬卡纸、乒乓球、粗吸管、细吸管。【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风向和风力1.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认识空气》那个单元知道,大自然中,空气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让你来跟别人描述风,你会怎么说?

1131.(出示天气预报图)那天气预报是怎样描述风的?你们知道它说的意思吗?2.“东风”说的是?(板贴:风向)风向就是风的?(方向)东在哪儿?(提示教室里的方位标贴)请大家指一指东在哪里?3.1级指的是?(风力)多少级是对风力强度的一种表达(板贴:风力、风的强弱)4.通过天气预报,我们知道:可以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去描述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设计意图:挖掘前概念和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风力和风向两个名词]二、识别风向1.风是“看不见”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发现我们身边有风的?(感受到风、看见树叶在动、国旗在飘)2.你们提到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相同点,是什么呢?(轻、飘)我们可以借助轻、飘的物体来观察风。(出示图片(柳树、国旗等的动图))3.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一条丝巾,我用电风扇来模拟大自然中的风,你们能告诉我现在的风向是什么吗?用手指一指,3秒钟时间思考,指了可不能换了哦!4.你为什么指向南?你为什么指向北?说得都挺有道理的,但如果请你们做气象播报员的话,你们会播报出不同的风向,所以得有个统一的规定才行。我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板贴补充:吹来)5.(移动电风扇的位置)请通过观察丝巾的飘动,说说现在的风向是什么?(东)6.(出示教材上的八个方向图)我们常说的方向不止东南西北四个,还有……用手指一指7.(移动电风扇的位置)现在的风向是什么?(东南)[设计意图:知道可以根据现象观察风力风向,并通过模拟实验明确风向概念]三、用风向风力计测风向和风力1.气象要素是可以测量的。比如气温,用什么测量?(气温计)那风向和风力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呢?(风向标)2.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图片),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可以用风力计来测量(图片),通过观察风杯旋转的快慢来知道风力强弱。也有两者合二为一的,我们叫做风向风力计(板贴)(视频)你能指出哪部分测风向?哪部分测风力吗?3.老师这里有一个简易的风向风力计,我们一起看一看它是怎么做的。

114(播放视频)1.风向风力计做好了。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风向和风力,可是,在教室里怎么测呢?(用电风扇来模拟自然风)真聪明,老师在教室里设置了两个地区,分别是地区1和地区2。2.怎么才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力强呢?(看风杯的转速)3.那每个地区的风向又是什么?你能用风向风力计测量一下吗?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这样的风向风力计,请你们拿着它去两个地区测风向和风力,把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6个组去地区1和2,6个组去地区3和4)测试点风向风力地区1地区27.(学生汇报)(收材料)[设计意图:认识风力风向计,并能够使用它测量风力风向]四、借助“风级歌”判断风力1.刚才你们在记录风力时,是用“强”和“弱”来描述风力的,强究竟是多强?弱究竟又是多弱呢?如果对风力的强弱有清楚的划分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去判断了。2.(出示风级歌图片)人们根据经验编出了“风级歌”,方便我们根据周围现象来判断风级。(播放儿歌)3.随着级数的增加,风力越来越?(强)4.有了风级歌,我们就可以根据周围现象来判断风级,我们一起试试看。请每个小组拿出风级歌资料单,你们能利用资料判断风级吗?(实际生活中的图)(小组讨论)5.(图)六级风,七级风同时存在时算几级呢?你们怎么认为,说说理由。(就高不就低)[设计意图:借助风级歌,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现象认识风力大小。]五、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出示环节一的那张天气预报图)你们认为天气预报为什么要播报风向和风力的信息呢?2.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人们做些什么?3.人们知道风向和风力有什么好处呢?(传播种子、风力发电、帆船航行)

1151.风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好的影响吗?(大风会带来灾害)你们看,(数据)这,就是龙卷风、台风过境后的样子。(播放视频)看完,你们有什么感受?(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生活经验和视频资料再现认识到风对生产生活影响]六、总结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估算云量、测量雨量,今天,我们用风向风力计测量了两个模拟地区的风向和风力。大家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测一测南京地区的天气情况,连续测量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像这样记录在表格里(图片)。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查看天气预报,记得把数据及时记录下来哦!【板书设计】18.风向和风力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风的强度风向风力计

11618.天气和气候【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紧接天气的影响,从天气拓展到气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相对于认识天气而言,学生认识气候有难度,因为它是一定地区长周期的天气特征,不易把握。选取三个描述气候特点的典型短语,给学生一个“支架”,引导他们去

117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第二部分,气温和降水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最核心的两个气象要素。以地区一、地区二气温情况、降水量情况统计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描述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判断、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学习运用气候特点规划生活。第三部分,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聊到天气,说出很多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一一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去看,识别如何来描述天气与气候,明确天气状况与气候状况的区别。第四部分,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选取学生熟悉的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和极地气候,引导学生指出其气候特征,列举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2.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4.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教学重点】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区别天气和气候。【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不同天气、气候图片、视频学生材料: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天气。2.天气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教师板书课题)。

1181.同学们,请你睁开睿智的双眼,带上一颗敏锐的心,拿起一只精妙的笔一起踏上我们的气象之旅(课件出示动图:气象卫星和卫星云图)。首先,我要用一段视频打开我们这扇气象之旅的大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并把从中获取的天气信息记录下来(播放天气预报)。2们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了未来3天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变化情况。3.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4.同学们,天气在一定的地区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了解天气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天气灾害对人类活动景响的能力,并及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调整。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发现气候变化规律。[设计意图]:以天气预报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知,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气候的探究做好铺垫。二、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知道气候是说什么1.同学们,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3种气候特点的图片)。生:“四季如春”就是四个季节都象春天一样……“常年炎热”是指每年天气都很热,常年高温……“四季分明”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生活的地方属于哪种情况。四季分明3.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气候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4.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生:天气时间短,变化无规律,很不稳定;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比较稳定。5.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及时引导梳理,课件出示《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对比表格图片。6.同学们,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气候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我们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分析气候特点。[设计意图]:以家乡的天气情况入手,引导出气候的概念,强化对四季气候特征的认识。三、阅读与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1.课件出示两地区气象数据图片,并做读图引导(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

119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从数据来看,哪个地区比较炎热?哪个地区降水量多?地区二比较炎热(地区二的气温曲线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地区一降水量多(地区一的降水量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2.预测一下,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几月?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7月(地区一2015、2016年降水量的峰值都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150毫米,并且常年趋于稳定);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46摄氏度(地区二2015年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份44摄氏度,2016年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份45摄氏度,气温峰值升高1摄氏度,并且全年气候有变暧趋势)。3.如果你想去地区一和地区二旅游,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比较合适?去地区一旅游选择5月比较合适(地区一5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适中平均在80毫米,不冷不热,空气湿度好,是领略地区一夏季地理风貌,体验风土人情,品尝各种美味小吃的最佳时机);去地区二旅游选择12月份比较合适(地区二12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降水量为0毫米,不冷不热,降水量稀少方便出行,是欣赏地区二冬季自然风光,感受暧冬的最佳时机)。4.同学们,通过气象数据的分析,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利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天气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设计意图]: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气和气候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1.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昆明四季如春(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昨晚一直在下雨(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未来两天内有寒潮(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北极全年严寒(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梅雨天马上要到了(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今天可真热(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2.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说天气的语句有(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说气候的语句有(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3.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你们想知道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的动

120植物有什么不同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描述天气和气候语句的辨别,强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别的认识,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五、查阅资料,列举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1.气候与动植物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动图:雨林气候中的动物和雨林气候中的植物),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气候,揭开不同气候环境下秘密世界的神秘面纱(播放视频)。2.同学们,你们还查阅到哪些适宜在这3种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资料,请你和我们一起分享(课件出示图片)。自愿举手发言分享(我查阅到在雨林气候里生活的植物有……动物有……)3.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特征不同,生活的动植物也不同,让我们走进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共同探秘不同气候类型下生活着的不同动植物(课件出示图片)。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典型植物典型动物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芭蕉、大榕树、望天树、皇冠蕨……长臂猿,绿孔雀,蟒蛇,巨蜥草原气候全年干旱或半干旱野牛草、黑麦草、甘草、三叶草……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极地气候终年严寒苔解、地衣……企鹅、鳞虾、北极熊4.同学们,通过对以上3种典型气候类型资料的查阅对,我发现不同气候类型只能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的生活,动植物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动植物在适应的环境下才能生存。气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因些,我们要善待地球周围的大气圈,维护气候变化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要的生存环境。[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板书设计】

12119.天气和气候天气: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不稳定。气候: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比较稳定。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每课反思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一2.幼苗长大了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6.沙漠中的植物7.水里的植物8.石头上的唐行~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10.声音的传播11.不同的声音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3.纸14.金属15.塑料第5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脑一17.云量和雨量18.风向和风力19.天气和气候

122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种子发芽了》这节课我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以探究学习为核心,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解在。我在本节课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农民伯伯春天把种子种下,它就会发芽生长,接着揭示课题种子发芽了,围绕种子发芽你想了解那些知识?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这样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即做到尊重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尊重学生体验,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子的构造。同样在解决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出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有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又有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把种子发芽需要的几个条件分组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去验证。而且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锻炼能力。整个过程教师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231.悉心引导,注重探究的层次性。本节课选取植物的种子作为探究的对象,是在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在设计及探究实验。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裁处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土壤、水、空气、光、温度等多个条件时,不是为其确定,而是引导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并通过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见到的对比实验表格。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在设计,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2.引导课外观察,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种子发芽与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有关,而且这项实验不是课堂上40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3—5天的时间。因此在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鼓励学生课下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就将课堂上无法观察的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幼苗长大了本课通过让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植物根、茎、叶的作用,学生已有知识能够知道根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通过观察一些植物的支持根能够让

124学生了解到根具有固定植物的功能,根据对胡萝卜、红薯等植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部分植物的根还有储存营养的作用。在探究茎的输送水分功能的活动中,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在观察茎输水实验中,将一株带有茎叶的植物放在染成红色的水杯中,放在太阳下,课上切开茎,茎内的液体是红色的,同时,纵切茎,水面上方的茎也变成了红色,学生能够由此猜想到茎运输水分的作用。对于植物的茎是怎样输送水分和营养的、内部通路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学生难以看到,但有部分学生知道到茎的主要作用就是输送水分和营养,这和马路的作用相似,可以将马路的作用功能与茎类比,最后引出显微镜下植物茎的切片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此外,通过对马铃薯、山药等块茎植物的介绍,给学生扩展茎储存营养的作用。1.植物开花了1.植物开花了,是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长一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感受其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变化,并通过对比花,感受花的种类不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花的多样性。2.植物传粉方式,教材介绍了三种传粉途径,让学生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科学在我我们身边无处不在!4.植物结果了通过展示学生栽种的西红柿,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展示唤醒学生的前知记忆,展开接下来的学习。通过交流汇报会,了解学生种植观察活动的开展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与人交流

125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热爱观察、热爱植物的情感。通过设置简单的解剖植物果实的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不同植物果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通过出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观察、思考和归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社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通过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判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前知和教师介绍,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课堂总结和课后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优良品质。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4.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对于植物的科学知识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年级通过学习《动物和植物》了解了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做了知识背景的铺垫;二年级学习了《土壤与生命》,认知到植物生存的外部条件,对本课的第二个认识不同的环境特点夯实了基础。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点,特别是叶和茎的形态差异,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运用眼睛和皮肤(手)两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叶,是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技能,但是如何将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秋冬寒冷环

126境特点联系起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个主题是学生本课要达到的彼岸。学生在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后还要能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实践研究常青植物是否落叶制定计划。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4.沙漠中的植物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聚焦沙漠这一环境,但学生对沙漠植物知之甚少,因此,先介绍一些沙漠植物,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借助比较常见、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仙人掌和芦荟,通过观察、挤水、和模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更易理解沙漠植物与其环境的联系。仙人掌是常见的沙漠植物,它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比较便于小学生观察。本课把它作为观察形态适应性的对象,通过学生直观感知,知道仙人掌的表面有蜡层、叶刺和毛,仙人掌的茎是掌状的、叶是针状的,为后续探究储水秘密做铺垫。1.调动学生学习关于陌生的沙漠环境的探究欲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表面,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实验中思考,让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发生。这是贯穿这样

127一节观察研究课的核心问题,亟需解决。1.围绕课标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提问需要更有指向性,将难度降低或拔高的前提是要适应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将教师的问题作出调整。2.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部分,需要更好地设计改进教学环节,完善探究实验。7.水里的植物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三年级学生对于水里的植物大都比较陌生,只知道莲和芦苇,其他的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水生植物以及让学生描述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让学生指导老师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表述科学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语文课的训练中具备了提取段落主要信息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后进行分享交流,就是学生合理进行信息处理的表现。持续性的观察活动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不少体验,在种植睡莲的过程中可以对孩子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比如:留心观察睡莲叶片的变化。希望通过此课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在已有的探究能力和植物知识基础上收获更多。8.石头上的植物

128这节课讲解主要围绕着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来展开教学,如果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学生采集青苔,让学生对青苔的生活环境有初步认识。观察时,要求学生拨开土粒,观察青苔的假根并描述它的形态。观察结束后,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茎、叶、假根的功能。要特别关注青苔的假根只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不能吸收水分。要仔细观察青苔茎的高度,叶的厚度,理解青苔的叶兼备从环境中吸收水的功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靠拢。课堂上学生设计为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退居为教学的辅助角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最后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搜集更多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下节课的引入。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7.声音的产生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用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在开课时,我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课题,通过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我们都采用哪些方式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学生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让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来。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我用敲击鼓面,让鼓面的豆粒跳起来,敲击音钱,学生摸音钱的面,感受到振动,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后来,我又从反的一面证明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我让学生捏住嗓子,不让声带振动,让学生实践,看看有没有声音

129产生,结果,没有声音发出,再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的,学生记得很牢,学习的效果非常好!7.声音的传播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理想。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

130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7.不同的声音1、走近孩子,让科学课成为孩子的课堂。一堂再妙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敢伸开手脚,缺少了孩子们的激情参与,没有了“小手如林”的场景,谁都感到是件挺麻烦的事。为此,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在一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都放松开来了,围着我问这问那,说东道西,班上许多孩子还画了他们认为最美的画儿送给我。就这样,我不但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也顺便了解了他们目前的知识状况。根据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信息,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设计,删除了一些不适合这群孩子的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到台上的音调吹奏,音量大小、音调高低这部分内容的深层探究,每个环节力求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卷入”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2、在“常态”和“有效”上着力。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因此,从拿到上课内容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本节课备课主旨牢牢定位在“常态课堂”和“有效教学”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实实在在,舍弃一些“花式”实验,让学生在平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做到简单易行。例如,在音量强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我所准备的器材相当简单,只有音叉和学生平时用的直尺,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简单:敲音叉一玩直尺一肢体体验一师生互动,对音量强弱的探究活动由远及近、由枯燥到学生感兴趣,从敲专业的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学生玩常用的直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到学生用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

131音,又到老师学生互相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交流汇报上,我注重课堂实效。学生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实验10多分钟,汇报交流近10分钟,在实验中,让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都真真切切地听到由于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在交流汇报时,当有不同结论时,让学生当场再做实验,坚持实事求是,对实验结论的产生明明白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堂课不足之处不少,本人明显感到遗憾的有两点:1、课堂容量过载。《不同的声音》这一课课时安排应为两课时,我用一课时解决两课时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感到课堂密度较大,从而使有些知识点匆匆略过,忙着赶时间。2、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教师处理过于粗糙。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处理不够精细,例如,在学生敲打音叉后,老师问:你怎样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的?有一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想急于得到的答案,而是说:“我敲打音叉后,用手一摸感到很麻,后来声音也没有了。”老师只是说:“你观察很仔细,真爱动脑筋。”这显然是对学生的回答敷衍了一下,没有给出学生想要的结果。类似的情形还有多处。

132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7.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盒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研究、讨论同学们自带的物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自己所带材料探究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在对棉花和月青纶进行实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扩展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观察力,关注到每位孩子,每个细节。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比如:在引导学生小组实验活动时应当充分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中要分配合理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是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要改进。8.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一旦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

133以超乎想象的热情一头扎进科学的探秘之旅,在一个个小问号的引领下成为小小的科学家。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带有启蒙性,是个幼稚的阶段,没有了兴趣,生拉硬拽的科学课堂就会扼杀“小科学家”们的智慧,即使在老师的安排下走完了课程要求的探究过程,孩子的情感、科学素养的建立也只会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作为科学课的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导入阶段设置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情境方式,引得活跃,导得充分,才能入得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仅是写教案,还要花时间去搜集资料,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一些实物材料,给孩子们提供实验的借鉴和参照标准,并注重随时设置问题“路标”为学生的探究导航,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随时产生兴趣,感受满足好奇心的乐趣。路培琦老师说:“科学课堂并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记忆、理解、获取上,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和体验科学知识获得过程当中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兴趣思考、善于提问比动手操作更重要!7.金属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2、学生所带的塑料勺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勺、金属勺、木筷子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有的学生带了冰激淋或奶粉的那种小勺子,这样放入水中塑料勺就会先发热,实验结果就有误差;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

134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7.塑料《塑料》这一课,讲的是塑料,很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教学资源,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力求创设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开放地教学,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场景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课前,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提前一天让他们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哪些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这很快就让他们进入这一课的生活化探究活动中,与其说我们应该在一堂课中交给孩子一些知识,达成一些目标,不如说我们应该借助一个课题(或话题)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二:进行角色转变,让课堂贴近生活。科学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塑料的知识。课堂上我让学生作为参观者,作为调查员,作为辩论手来探究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学习课文中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前、课上、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三: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生活。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小组调查活动,个体体验活动,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等一些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共设计两个活动:;一是展开辩论,辨证看待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反思人类的不当行为;二是通过调查,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三是金点子行动,为减少“白色污染”尽心尽力。可以说这两项活动,每一项都是和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

135连的。课前学生走向生活了解塑料,课中学生有感而发,认知明理,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并通过探索性的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轻松愉悦、热烈争论的气氛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金点子创意。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预设近乎完美的,但生成却有些遗憾,原因有两点:一是课堂上的我还不够投入,还没有将课堂当作一种生活;二是每个活动的开展都还不够深入,和孩子们的对话、交流还都浮在上面。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会灵活机制,学会取舍,要关注生成,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生成更完美。第5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温度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温度的仪器,每个学生都应当熟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在以往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太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总是认为按照规范的步骤操作太麻烦,没有必要,所以常常出现测量不准确的情况。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测量水温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本次讲授《学做科学(二)》“测量水温”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迁移学习等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而且了解水温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通过教学,学生在以下方面很有收获.1.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为学生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良好基础。以往在上本课时,往往就为了单纯的测量水温而使用温度计,学生不知道测量水温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张图表,上面

136标示着哪种温度的水适合做什么,比如冲蜂蜜水的温度适宜在40摄氏度左右,泡脚最合适的水温是38-43摄氏度之间……使学生了解到测量水温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让学生判断,桌子上的四杯水的温度大约是多少,适合做哪些事情,不仅很自然的引出了温度计,而且能用利用温度计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1.在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时,要做到求真、求实,尽量避免误差。凡测量,必有误差。要想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并做到认真谨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水温测量结果,使学生意识到减少误差的必要性,提升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2.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提出了要求,认为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具有创新意识。本课通过学生对气温计的测量方法的了解,主动迁移到对水温测量的学习上,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拓展环节中,向学生介绍各种保持恒温的生活用品,并鼓励学生发明一个保温刷牙杯,潜移默化的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16.云量和雨量本节课通过实际的天气预报引出云量和雨量,以小组的模式授课,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汲取知识的能力。利用PPT更直观的展现天气,练习云量,观看制作雨量器的步骤,以

137及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形象生动,利用课外,在家使用雨量器,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于体验使用,解决了天气问题带来的尴尬,并且巩固雨量器的使用、读数、数据分析等。学生在亲历这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更准确,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动手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通过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产生活的益处与危害,激发学生长期观测的积极性,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准备。16.风向和风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开始对于风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不能够确定到底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还是吹去的方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确指出,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纠正某些同学头脑中的错误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风向,我以教室为基点,仔细的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方位,让学生先了解自然界,以及平面上方向的不同,然后随机说出任一风向,学生回答是指从什么方向吹向什么方向。接着,让学生了解在气象工作中,我们会利用一个工具来测量风向——风向标,并指出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即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然后,我利用风向标,假设箭头指的方向,让学生来说出风向,来加深这一概念。天气特征中除了风向,还有一个与风有关的特征就是风速。17.天气和气候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

138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一一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一一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一一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二)认真分析教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三)明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天气情况。②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并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四)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重点:

1391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天气、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其表现欲,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三是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愿意研究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愿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六)课前恰当与学生交流,课上学生反映热烈:因为是赛课,课前对所上课班的学生们不熟悉,他们对我也很陌生。所以,当他们进教室时,我亲切地注视着他们,并趁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时简单地交流一下。让他们感到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为以后课堂上双边活动顺利进行铺平道路。课堂教学时我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的自信表现。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时,个个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评委们认为是调动学生最好的一节课,并一致认为是所有参赛课中体现地理新课标、新理念最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