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特殊人群临床用药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11
1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特殊人群是指:老年人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及小儿22
2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第一节:老年人用药33
3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44
41、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①机体组成:体内水分减少,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相对脂肪含量增加。②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和脑重量减少,神经冲动传递速度减慢。③呼吸系统: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肺活量减少。④循环系统: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心率减慢。⑤消化系统:胃液和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肠血流量减少,消化能力减弱。55
5
61、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⑨免疫系统:胸腺蜕变和萎缩,致使胸腺激素水平下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自身免疫抗体出现频率较高,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77
7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88
8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一、药动学特点11.吸收(absorption)吸收少、慢而持久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速度、肠蠕动减慢胃肠、肝血流量减少(首过消除减慢)减弱)99
9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2.2.分布(distribution)水溶性分布少,脂溶性分布广,结合型减少机体组成成分改变:水分减少、脂肪增加血浆蛋白改变:白蛋白合成,1酸性糖蛋白(弱酸性、中性药物)(弱碱性药物)主要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率(>80%)药物1010
10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3.代谢(metabolism)药物代谢减慢肝血流量减少肝体积减小,数目减少肝药酶活性降低,肝药酶诱导或抑制作用减弱用药量应为年轻人的1/3~1/2肝功能正常代谢功能正常1111
11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4.排泄(elimination)排泄减慢肾体积缩小(20%)肾小球数目减少(30%~50%)肾血流量降低(50%~60%)主要经肾排泄药物,需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1212
12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二、药效学特点心血管系统变化: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动脉顺应性降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利尿药和降压药敏感,易发生药物性体位性低血压。神经系统变化:脑萎缩,脑细胞数目减少,脑血流量降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中枢兴奋药作用减弱,中枢抑制药作用增强。1313
13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二、药效学特点内分泌系统变化:受体减少,激素水平降低(如性激素、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变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免疫功能降低使抗生素治疗无效,但药物变态反应并未明显减少。同化作用减弱,异化作用增强: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易发生药物所致自发性出血。骨盐代谢增强,易出现骨质疏松。1414
14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1515
15三、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慎重区别疾病发生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要全面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缓急,做到合理用药。(1)明确用药目的,严格掌握适应证尽可能少用药、不用药,合理安排精神和物质生活(2)恰当选择药物种类及剂型选用温性药,液体、粉剂药,不宜用缓释剂型1616
16三、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3)用药个体化,必要时实行药物监测一般来说,用药量宜小(3/4),间隔宜长。监测药物如:安全范围小、毒性大的药物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心、肝、肾功能不全联合用药1717
17三、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4)控制嗜好与饮食。如烟、酒、茶、饮料、盐对药物作用的影响。(5)疗程不宜过长,防止药源性疾病,必要时定期复查或随访。(6)控制用补药,尤其疗效不确切,如抗衰老药、增智药。1818
18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特点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1919
19四、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抗生素类:①青霉素:主要经肾排泄,适当减少剂量。②头孢类: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有潜在出血危险。③氨基糖苷类:尽可能避免使用,因为具有肾毒性、耳毒性。④喹诺酮类:中枢不良反应,精神紊乱/兴奋。⑤抗胆碱能药物:排尿困,便秘,眼压升高。镇静催眠药:①巴比妥类:可延长中枢抑制作用或发生兴奋、激动,不宜常规使用。②地西泮:中枢抑制作用更敏感,半衰期延长。③地高辛:中毒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④吗啡:老年人体内清除缓慢,半衰期延长,宜产生蓄积作用。2020
20四、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注意事项氨茶碱:老年人血浆清除率降低,与地尔硫卓合用,干扰其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与大环内醋、喹诺酮类、美西律合用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升高,应适当减少用量或监测血药浓度。2121
21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第二节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222
2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妊娠期合理用药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2323
23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一、母体药代动力学特点1.吸收:口服吸收慢、少、持久胃酸分泌减少胃肠排空、蠕动减慢2424
24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2、分布分布容积增加:孕妇血容量约增加,心排出量增加,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1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妊娠期白蛋白减少;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分泌激素等物质所占据,游离型药物比例增加,使孕妇用药效力增高。2525
25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3、代谢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所增加。例如: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加快,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使胆汁郁积,药物从肝清除速度减慢2626
26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4、排泄早期心博量↑→肾血流量↑排泄↑晚期肾动脉受压→肾血流量↓排泄↓2727
27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二、胎儿药代动力学1.吸收主要的三条途径:胎盘(脐静脉);胃肠道(羊水吞饮,羊水的肠道循环);胎儿皮肤2.分布胎肝、脑、心脏中游离浓度高,避免母体快速静脉给药肝、脑体积大,脂性大,且20~40%药从脐静脉经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2828
28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3、代谢部位—胎肝、肾上腺等活性—比成人低可致某些药物浓度高于母体,代谢产物活性或毒性增加。4、排泄肾小球滤过率低,排泄慢水溶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如沙利度胺事件)2929
29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妊娠期合理用药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3030
30妊娠期合理用药一、不同妊娠时期用药特点1月内“全”或“无”现象,可致流产1~3月内影响器官和系统发育,造成畸形3月后牙、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异常3131
31妊娠期合理用药2、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A类已证实对胎儿没有不良影响。B类动物实验证明对胎儿无危害,但没有对人类的充分研究报道。C类对动物及人都无充分研究,或对动物胎蓄有不良影响,但没有对人类的观察报告。D类对胎儿有威海的迹象,但治疗孕妇疾病发热效益明显地超过这些危害。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即为此类药物。X类已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的3232
32妊娠期合理用药二、妊娠期用药原则单药有效的避免联合用药有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类、D类和X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使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则应终止妊娠。3333
33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妊娠期合理用药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3434
34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一、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药物经母乳进入新生儿的量取决于:药物分布到母乳中的数量(一般1~2%)新生儿从母乳中摄入的药量新生儿特点:白蛋白少,代谢活性低,排泄能力弱3535
35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2、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新生儿血浆白蛋白含量少,与药物结合的能力差,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健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使新生儿对多种药物的代谢、消除能力低,易致药物中毒。哺乳期忌用药有抗肿瘤药、锂制剂、抗甲状腺药及喹诺酮类;应用甲硝唑及放射性药物时,应暂停哺乳。哺乳期允许应用的药物,也应掌握适应证,适时适量应用。3636
36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3、哺乳期用药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必须用药时,选择较成热,安全性大,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避开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高峰期授乳;需应用对乳儿有害的药物时,应先断奶后在治疗,保证母亲与乳儿的健康安全。3737
37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第三节、新生儿及小儿用药3838
38新生儿及小儿用药小儿发育阶段的分期小儿药代动力学小儿药物治疗特点小儿给药途径的选择小儿用药计量的计算小儿药物选择3939
39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一、小儿发育阶段的分期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生后28天)生理和代谢处于迅速变化阶段,药物代谢随之变化。婴儿期(也叫乳儿期,生后-1周岁前)幼儿期(1-3周岁)学龄前期(3-7周岁)4040
40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二、小儿药动力学特点1.吸收(absorption)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差。皮肤吸收好,但易致过敏或皮炎。肌注效果差。病重常采用静脉或皮下注射,防止渗出和高渗血症。4141
41新生儿及小儿用药2. 分布(distribution)(1)白蛋白合成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禁用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内源性配体(如胆红素)竞争结合增强(2)体液量大,脂肪含量低,致水溶性药物分布广泛,血浓低,而脂溶性药物血浓高。(3)血脑屏障发育不全,中枢药作用增强。4242
42新生儿及小儿用药3.代谢(metabolism)(1)Ⅰ相酶在出生1周后达成年人水平,Ⅱ相酶发育不完善。故脂溶性药物代谢减慢。(2)新生儿肝比重大(4%),对新生儿药物代谢有利。(3)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代谢代偿性加快。4. 排泄(elimination)(1)肾小球数量少(30%),药物排泄减慢。(2)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平衡失调。4343
43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三、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年长儿;在未成熟儿中,麻黄碱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却低得多。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婴幼儿脑中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肝脏解毒功能新生儿和早产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婴幼儿和儿童药物的代谢速率高于成人肾的排泄功能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肾的排泄功能不足;婴幼儿、儿童肾功能接近或超过成年人。先天遗传因素家庭中有遗传病史、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应谨慎选择药物。4444
44新生儿及小儿用药四、小儿给药途径的选择口服给药:口服难吸收注射给药:不宜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是新生儿吸收最快、疗效可靠的最常用的方法。经皮给药:给药方便,注意小儿勿手摸后误人口、眼直肠给药:不经肝直接进入体循环,如小儿退热栓呼吸道给药:吸入剂,吸收面积大,速度快;局部给药,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某些麻醉用药。4545
45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五、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1、按体重计算小儿剂量=体重(kg)×每日(或每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2、按体表面积计算适用于成人及各年龄小儿,尤其适用于抗肿瘤药物等毒性较大、需要精确计算的药物。3、其他方法按体重比例由成人剂量推算4646
46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五、小儿药物选择1、抗生素2、肾上腺皮质激素3、退热药4、镇静只惊药5、镇咳止喘药6、止泻药与泻药:不宜使用4747
47新生儿及小儿用药七、小儿用药原则治疗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治疗方案;用药时要掌握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适应证;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和选择适当的方法;合并使用的药物不宜过多;嘱咐家长及时复诊以免病情变化而贻误治疗。4848
48特殊人群的临床用药谢谢!4949
49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