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自作ppt课件

师说自作ppt课件

ID:82830719

大小:1.86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1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2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3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4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5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6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7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8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9页
师说自作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师说自作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语》中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强调了要善于向老师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集中论述“师”的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这个人是谁呢?《师说》有何精彩之处?让我们共同来探明。

1师说韩愈

2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课文中“师”“道”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2.反复诵读,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激情投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

3一、作者及古文运动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过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韩愈像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5古文运动的主将柳宗元3、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6

7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今异义,求学的人“者……也”表判断,“所以”:1、表示“‥‥‥的原因”。2、表示“用来‥‥‥的东西”。这里是第二种意思,古今异义。通“授”,传授。谁,疑问代词。跟随老师状语后置“乎”相当于“于”意动用法,以……为师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名作动,学习。取独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末语气词“呢”代词,他

9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第一段:本段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从那些方面论述的?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业”“惑”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句中的“道”,指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指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指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作者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

1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阐明了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作者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表达了能者为师的思想,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

1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主谓之间,取独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古今异义,一般人意动,以……为耻更加,越发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们的连词,表承接介词,对于名作动,从师代词,那些判断句

14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宾语前置的标志,此是宾语前置。有的名作动,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表并列意动,以……为耻名作动,拜……为师代词,这连词,表修饰主谓之间,取独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16译文: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17第二段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此段提出了一个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18此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对比论证

19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先是“今之众人”,接着是“爱其子”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第2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因为他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20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固定的意动,以……为师代词,这固定结构,“故是”的倒装状语后置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21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2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师生关系?明确:这个结论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人为的固定界限打破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2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介词,被。此为被动句代词,他目的连词,来写作缘起于,介词,表比较。此为状语后置

24文章结构一览表段落论点及主要论据作用一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全文总纲二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三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2、孔子从师的言论。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25结构图示

26(1)下定义、作结论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2)对比论证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论证方法

27(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语言特色

28(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