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

ID:82826263

大小:3.85 MB

页数:145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1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2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3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4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5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6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7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8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9页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人-口-能-源-环-境-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八章人口、能源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1人口与环境2

2从复活节岛的兴衰看人口与发展复活节岛的发现时间:1722年4月人物: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名字的由来:发现的这一天是复活节地理位置南太平洋南纬28,西经108交汇点附近,面积约120km2环境小案例3

3复活节岛的现状小小的复活节岛独处地球偏僻的一角,孤悬于东太平洋上,远离其它岛屿。复活节岛贫瘠而干旱,岛的中部是风沙横行的沙漠,粮食根本无法生长。岛上也绝少树木,只有杂草。没有供水,没有河流,岛民只能靠挖池塘蓄存雨水度日。除了老鼠,岛上再没有其他野生动物。居民既无法种粮,也无法狩猎,而只能用简陋的木制工具打洞栽种甘薯和甘蔗,艰难度日。所以这里的岛民长年累月所能及的除了大海、太阳、月亮和星星,实在是别无他物了。4

45

5复活节岛之谜-“毛艾石”这些石像是怎样造成的?靠什么来养活很多强状的劳力?这些石像是怎样被拉动的?这些石像又是怎么竖起来,怎么戴上20吨重的红帽子的呢?6

6复活节岛上是否曾有过高大的树木?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的植物纤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自何处呢?7

7复活节岛千年兴衰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生活安定阶段:人口问题出现: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自然资源耗竭: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1200年左右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出现人吃人事件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8

8

9

10一、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现状中国人口现状11

11世界人口现状世界人口一直在迅速地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2

121、高、高、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据估算,本阶段人口总数很少,每200km2少于1人,平均每千年增长20‰。世界人口变化阶段分析13

13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改善,世界人口于公元1600年达到了5亿。到1800年,经过200年人口达到10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14

14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15

15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16

16世界人口主要聚居在地球的四个地区: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意大利;北美东中部即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地区;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亚洲的远东部分特别是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17

1718

18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几乎是发达地区的3倍。19

19请同学们思考:1、我国人口总特征是什么?2、由此导致的恶果有哪些?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中国人口现状20

20我国人口总特征: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迅速;增长率变化明显;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素质有所提高。21

21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人口/亿人5.746.9510.3211.612.95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情况22

2223

23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个高峰阶段(1949~1957年)。(2)人口发展低谷期(1958~1961年)(3)第二个高峰阶段(1962~1973年)。(4)人口发展下降期(1973至今)。24

24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25

252000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总人口9256万;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62万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上海市,为2118人/km2;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中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自然增长率超过1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上海市,其自然增长率不足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洲是亚洲,1990年已达到31.16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8.56%;最少的是大洋洲(南极洲除外),1990年为2700多万人,还不到世界人口的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已达到12.48亿人;人口最少的国家是赫特王国,前些年只有6户人家33人。26

26二、人口预测模型人口预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口预测模型27

27人口预测就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28

28人口预测模型1、算术级数法:假定历年人口增长的绝对数相同,只要把上一年的人口总数加本年度人口增加数,就等于下一年初的人口总数。其表达式为:Yt=a+bX式中,X——时间(a);Yt——各年人口预测值;a——x=0时的人口数;b——逐年人口增加数(即X变动一年Yt的增加数)29

29例如:假设我国1964年人口为7亿,年自然增长率为2.6%,即每年净增人口为0.18亿,则1990年为7+(0.18×26)=11.68亿人。从以上计算可知,用算术级数法预测人口,方法简单,计算方便。但由于影响人口增长变化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每年的人口都按照一个绝对量增加。所以,此法预测短期的人口变化是可行的,预测较长时间的人口增长则误差较大。30

302、几何级数法:一般情况下,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注意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比较平衡的均匀地增长,而且这个增长数量基本上和原有的人数成比例,可以按一个不变的自然增长率增加,对于这样增长的人口,可以用几何级数法来预测未来各年的人口。此法公式如下:Pn=P0(1+K)n式中:Po——基年的人口总数;Pn——预测年的人口总数;K——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n——年数31

31例如,假设我国1964年人口数为7亿,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则1990年为P26=7×(1+2%)26=11.71人。3、指数增长方式计算:Pn=P0ekn32

32例如,1973年世界人口38.6亿人,其每年增长率为2%,到2000年时,世界人口是多少?可按上式计算:即P0=38.6;K=2%;n=27年。即Pn=38.6×e0.54=38.6×1.716=66.2。33

33三、人口剧增的后果①人口增长加重了环境的负荷,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枯竭。如:粮食危机、森林面积减少,淡水不足,能源短缺等,生物多样性破坏。②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资源需求总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如: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③人口的过度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首先它降低了人均享用量;其次,不利于自动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人口剧增使就业问题严重。其次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GNP低。34

34我国的矿山、森林、土地、水等许多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地大物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13亿人口面前,这些资源就显得太少了,资源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人口众多”面前,地也不大了,物也不博了。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35

3536

36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37

37(1)简单定义: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也称为环境承载力。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精确定义:是指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概念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38

38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39

39环境人口容量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开放程度40

40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合理人口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41

41合理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降低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提高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原有生存环境的破坏(如火山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较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协调发展42

42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43

43当今世界在人口合理容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44

44▲发达国家人口石油铜、铝、钢发达国家15%67%55%发展中国家85%33%45%●95年人均消费能源,中国2025千克,美国11321千克。●肉类:中国108磅,美国279磅。●美国一个人一生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99倍。“头号消费大国”“头号污染大国”人均消费过高合理消费45

45▲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控制在16亿左右●如果要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中国人口应保持在7亿左右。46

46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合理人口容量,任务十分艰巨。措施:1控制人口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都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47

4748

48能源与环境49

49一.世界能源消费情况50

50世界能源的消耗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石油是现代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世界能源生产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占世界的绝大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变化能源消费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关系2002年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6%,但能源的消耗却占世界的24.4%51

51能源探明储量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数量在世界中的地位1999年2001年煤15000亿t第3位68.368石油70亿t第6位21.020.2天然气33.3×104亿m3第16位3.13.4水电6.8万亿kw第1位7.68.4我国能源的探明储量和生产情况52

5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2能源生产总量6373585546103922129034106988121000128400构成%原油23.820.919.016.621.820.218.7煤炭69.472.874.275.366.668.069.5天然气3.02.02.01.93.43.43.4水电+核电3.84.34.86.28.28.48.4能源消费总量6028098700131180130300132000141100构成%石油20.816.617.524.623.623煤炭72.176.274.666.167.066.3天然气3.12.11.82.52.53.1水电+核电4.05.16.16.86.97.653

53我国能源的消费情况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耗量少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农村能源供应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1997年我国人均能耗仅为1.165吨标准煤,世界人均为2.4吨标准煤。北美为10吨。预计我国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54

5455

5556

5657

5758

5859

59所谓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上述资源经加工可得到一些更符合使用要求的能量来源,如煤气、电力、焦炭、蒸汽、沼气、氢能等。二、能源的利用1.能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60

60能源的分类由于可被人类利用的能源多种多样,因此有以下六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按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分;(2)按被利用的程度分;(3)按获得的方法分;(4)按能否再生分;(5)按能源本身的性质分;(6)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分。61

61按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分来自于地球本身,如核能、地热能等;来自于地球外天体,如宇宙射线及太阳能,以及由太阳引起的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生物质能、光合作用等;来自于地球和其他星体的相互作用,如潮汐能。62

62按被利用的程度分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薪柴燃料、水能等;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另外还有核能。63

63按获得的方法分一次能源,即可供直接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二次能源,即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来的能源,如电、蒸汽、焦炭、煤气、氢等,它们使用方便,是高品质的能源。64

64按能源能否再生分可再生能源,即不会随其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越来越少的能源,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再生能源,它随人类的利用而越来越少,如石油、煤、天然气、核燃料等。65

65按能源本身的性质分含能体能源(燃料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地热、氢等,它们可以直接储存;过程性能源(非燃料能源),如风能、水能、海流、潮汐、波浪、火山爆发、雷电、电磁能和一般热能等,它们无法直接储存。66

66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分清洁能源,即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等;非清洁能源,即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如煤、石油等。67

67常规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水力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不可再生能源:核燃料二次能源电力、焦炭、煤气、沼气等一次能源能源分类68

682.1煤2.矿物燃料煤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化石燃料。煤的类型主要有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其煤化程度依次增高。69

69不同类型煤的性质性质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颜色棕褐色为主褐、黑褐色黑色灰黑色着火点℃225-280250-450320-400440-500燃烧热值106kj/kg-------23-2727-3733-63挥发分%26.4435.3427.131.16含硫量%0.641.100.950.89灰分%5.997.207.117.8370

70成煤作用:泥炭化(或腐泥化)作用煤化作用71

71泥炭化(或腐泥化)作用: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残体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变化为主。煤化作用:是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阶段。成岩作用以压力为主,使泥炭被压实、脱水、固结而转变成褐煤;变质作用以温度为主,压力为副,使褐煤转变成烟煤、无烟煤。无烟煤进一步变质而转变成石墨,但这已不属煤化作用的范畴。在煤化过程中,煤的化学组成、工艺性质、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等都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含量增加,氧、氢含量减少,颜色由褐色变为深黑、灰黑至钢灰色,光泽由弱变强等。72

72煤的组成主要是碳、氢,还含有少量氧、氮、硫。S--几乎所有煤中都含有硫,即使陕西神木的出口优质煤仍含0.28~0.45%的硫,南方某些煤藏中含硫量高达10%。这就意味着每燃烧1吨这类煤,将会产生近200kgSO2。N--煤燃烧时,所含的氮几乎全部转变为NO和NO2。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分之一。P--我国西南地区的煤以含磷为特点,有的煤矿层中夹有磷矿层,因此所采的煤含有较多杂质磷,燃烧中会产生磷的氧化物,是西南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灰分--煤中的灰分主要是一些不能燃烧的矿物性杂质,含有钙、镁、铁、铅、硅和微量或痕量砷、钡、铍、铅、汞、锌等矿物杂质,也含有放射性元素。73

73煤的开采与环境在开采地区,剥离大量表土和岩石,产生断裂和塌陷。采煤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水体和土壤。矿区以煤为燃料,大气污染严重。煤矸石占用大量土地。74

74煤的气化和综合利用通常煤作为一次能源直接燃烧利用。世界总发电量的47%来自燃煤的火力发电。我国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始终维持在70%上下。把煤转化为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转化为化工产品,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热效率和经济效益,并防止污染和减轻运输负担。目前的趋势75

75按照所含烃类比例的不同,石油可分为石蜡基石油、环烃基是由和混合基石油。原油中硫含量变动范围很大。按含硫量原油可分为低硫原油(含硫0-1%)、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含硫达3-7%)。2.2石油石油的组成和分类原油及其加工所得的液体产品总称为石油。石油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碳和氢分别占84-87%和12-14%,主要成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除纯烃类成分之外,原油中还有氮、氧、硫等有机杂环化合物。石油中还含有微量的V、Ni、Fe、Al、Ca、Na、Mg、Co、Cu等金属元素。76

76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吨~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石油对海洋的污染77

772.3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也含有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烷烃,如乙烷、丙烷、丁烷、戊烷等。还含N2、H2、SO2和H2S等,有时还有稀有气体氦、氩等。优点清洁方便高放热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一种最佳能源是仅次于氢能的最干净的能源78

783.非矿物燃料能源3.1水力讨论:水力发电的优点和对环境的影响(1)自然方面(2)水质方面(3)生物方面(4)社会经济方面79

793.2核能核电站长期的经济效益明显核电站安全可靠核电站对环境影响比燃烧煤、石油电站要小,是清洁的能源考虑到化石燃料的枯竭及其综合利用价值,核燃料必将成为主要的载能体80

80对核试验的控诉93年世界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保罗·洛[美]81

814新型能源太阳是一个在高温高压下不断进行热核聚变反应的炽热球体。大约太阳能量的22亿分之一照射到地球大气上界。与常规能源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太阳是个持久、普遍、巨大的能源。太阳能是洁净、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无偿地提供给地球的每一角落,不受市场的垄断和操纵4.1太阳能82

82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太阳常数为1.37kw/m2。就每个地域来说,能量供应是间断性的,受昼夜、阴晴、季节、纬度等因素影响较大,能量供应极不稳定,因此给太阳能的采集和使用带来许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83

83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热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直接转换成化学能关键设备是集热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站84

84虽然地面上太阳辐射的能量密度低,但大面积集热的作用不可低估。1913年美国人F.Shuman建造了总面积1200m2的抛物面聚焦集热器,带动蒸汽机的输出功率73.5kW。平板型集热器抛物面型反射聚光器85

85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发电站位于德国莱比锡以南30公里的埃斯彭海因镇,整套发电装置由33500块光电池板组成,占地面积21.6公顷。发电站功率为5兆瓦,可为1800户住家提供生活用电。这一耗资2200万欧元的发电站是由德国太阳能协会、西部基金以及壳牌太阳能公司联合兴建。德国是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国家。目前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为德国提供了10%的电力。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全国2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德国太阳能发电设施的总功率为500兆瓦。86

86西藏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该电站装机容量130千瓦,为当地514户、近4000名牧民解决了用电难问题87

87深圳市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的太阳能光伏电站,2004年8月建成,电站总容量达1兆瓦,年发电能力约为100万千瓦时,是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西藏安多100kw光伏电站,安多县地处海拔4800米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电力系统在太阳能方面,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中国光明工程”计划。计划到2010年,利用光伏发电技术解决23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88

884.2生物能源生物质能:指由太阳能转化并以化学能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全世界每年植物所储存的能量,如按人平均,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各种商品能源人均消耗量的十多倍,如折合成标准煤约为20-30t。因此,利用生物质能就是间接的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常见模式:薪柴、木炭、沼气等新趋势:能源树、从植物中提取酒精代替石油、丛粒藻89

89生物能---沼气沼气灯沼气炉灶沼气的综合利用组成甲烷二氧化碳氮氢氧硫化氢体积分数%55-6535-450-30-10-10-1沼气成分沼气发电90

90沼气的形成过程91

91影响沼气产量的因素温度密封、缺氧pH6.7-7.0保持适当的碳氮比高温发酵50-55中温发酵30-35常温发酵10-30氮不足,会产生硫化氢气体,氮太多,则产生氨而抑制甲烷的生成。92

92其它的新型能源地热能核聚变能氢能潮汐能风能93

935.电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5.1火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火力发电采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火力发电过程中燃料燃烧大约将88%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并将热能传递给水管中的水,使之加热蒸发,水蒸气通过蒸汽管流向涡轮机并冲击叶片转动,涡轮机可把46%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能将所得到的机械能的99%转换成电能,然后通过输出系统将电能输送到用户。也就是说,只有40%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冷却水热辐射热污染94

94排放的污染物火力发电采用煤为燃料,排向环境的污染物量大的,主要是烟尘、炉渣、SO2、NO;若采用石油为燃料,则污染物主要是SO2、NO2;天然气为燃料,污染物主要是NO2。火力发电排污量大小依次为:煤、石油、天然气。全国90%的二氧化硫排放,大气中70%的烟尘是燃煤造成的95

955.2核能发电对环境的影响慢性辐射放射性废物反应堆的安全性核电站仍是目前世界大力发展的产业核电站长期经济效益明显,虽然比烧煤、石油的电站投资大,但发电成本低;核电站相对安全可靠,采用电脑等现代管理技术可更加安全;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要比烧煤、石油电站小得多。世界化石燃料面临枯竭,核燃料将成为主要的能源。96

966.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形成合理的能源结构改革城乡能源政策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97

97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98

98自然资源问题简单说来就是自然资源稀缺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99

99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仅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与上年相比减少2.01%。国际公认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0.795亩100

100(二)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渍化城镇建设对土地的占用101

101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采用了“沙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关于沙漠化的概念102

102沙漠化过程土要是在脆弱环境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下降过程,简言之,沙漠化乃是人地关系矛盾结果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由于沙漠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时间概念上是指有人类活动以来的人类历史时期,而不能把人类活动时期以前或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过程形成的沙漠当作是沙漠化,把沙漠形成发展与沙漠化混淆起来。在联合国环境署等单位联合编制的世界沙漠化情况地图上都没有把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沙漠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列入在沙漠化范围之内。几个概念的区别沙漠化与沙漠103

103陡然升起的复合型沙山波涛起伏的新月型沙山雄伟的新月形沙丘羽毛状沙丘密集的新月型沙丘链大面积鱼鳞状复合丘沙漠图104

104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荒漠化”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说,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105

105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据统计,全球有各种盐渍土约9.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广泛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全球盐渍化面积还在迅速增加。来自世界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灌溉土地约有一半不同程度遭受盐渍化危害,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因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废弃。106

106毛乌素沙地沙化动态90年代60年代榆林固定沙质草地流沙与沙化草地农田107

1077.848.278.710.23植被盖度(%)植被盖度与起沙风速的关系106起沙风速(m/s)108

108植被盖度(%)风蚀量(kg/m2·min)植被盖度与土壤风蚀量的关系当风速为15m/s109

109我国强与特强沙尘暴动态变化年代5060708090发生次数110

110形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成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111

111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宁夏中卫县境内一处刚刚打上稻草方格的沙化土地112

1122000年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对62个城市2000年建设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测,监测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47.2万亩,其中占用耕地37.2万亩,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78.8%。各类建设用地中独立工矿、公路、铁路用地较大,占用耕地较多,面积达27.7万亩,约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74.5%。113

113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14

114矿山开发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大自然最为严重的掠夺,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最严重的破坏,这比过去数千年的农牧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严重百倍千倍。2000年,美国环保局声称西部流域40%的上游地区被采矿所污染;2001年,美国环保局确定硬岩(hardrock)采矿业是美国最大的有毒污染物排放行业,一半以上的有毒污染物来源于硬矿采矿业。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在美国,每年大约需要4500万美元来资助各个州整治废弃的矿山,矿物政策中心估计,总费用将达到715亿美元。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115

115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矿山的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煤矿116

116当代焦点矿山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和矿山废弃地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117

117矿产单位储量储量基础1990年2001年1990年2001年煤亿t8380.09842.1--石油亿t1364.91408.0--天然气万亿m3119.1149.4--铁矿石亿t1510.01400.02290.03100.0镍万t4897.85800.010977.016000.0铜万t33600.034000.057400.065000.0铅万t7000.06400.012000.013000.0锌万t14700.019000.029500.044000.0锡万t592.0960.0605.01200.0锑万t420.0210.0469.0320.0汞万t(Hg)12.812.024.224.0金t424005000048600.078000.0银万t28.028.042.043.0镉万t53.560.097.0120.0铟t1679.62600.02985.95700.0118

118据估量,全球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保证程度:铅可保证供应约222年,铜33年,铝18年,水银43年,镍51年,锡45年,锌20年,铁矿石161年,石油45年,天然气52年,煤炭209年。我国的情况更令人忧虑,根据地矿部门对45种重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的调查统计,将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目前需要,预计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产将出现缺口。119

119(三)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加强矿山开发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尾砂资源化矿山关闭非传统矿产资源(赵鹏大,2000)是指由于当今技术、经济原因尚未进行工业利用的资源和尚未被看作矿产的、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资源,或虽为传统矿产但因地质地理原因极难发现的矿产资源。120

120121

121危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122

122三代人打水喝123

123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典故:“网开三面”、“里革断罟”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管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与天地相参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24

124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125

125*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26

126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7

127我国学者的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28

128可持续发展涵义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129

12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130

13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的发展131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必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实施一系列持续发展的政策人口问题工业发展能源问题农业生产城市发展132

132发展的总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美国一位学者把发展的涵义解释为:(1)是否对绝对贫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就业水平、教育、健康及其他社会和文化服务的性质和质量有了改善;(2)是否使个人和团体在国内外受到更大的尊重;(3)是否扩大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如果只有第一个解释得到满足,这样的国家只能算作是“经济上发达的国家”,还不是发展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发展与增长133

133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前。第二阶段到本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为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在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为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可持续发展最初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于是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被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采纳,成为共识,其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134

134一般泛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学有时把“发展”和“增长”作为同义词使用。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发展的定义是:“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前进的变革。"从狭义理解,“发展”与“进化”又是同义词。“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变迁或进化。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进化”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同样,没有量的增长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说,增长是最基本的,但是过份重视增长或过份强调发展都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到一不定期时候就会妨碍未来进步。135

135建立增长与发展之间的理想联系《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建立增长与发展之间的理想联系:(1)重视对教育、健康和技术的投资,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参与增长并享受增长的利益;(2)更平等的收入和财产的分配是建立增长与发展之间密切联系的关键因素;(3)依靠政府机构合理的社会开支,即使是在没有好的增长和好的收分配的情况下,政府的这种支持亦能明显促进发展;(4)授与人民权利,尤其是给妇女权利,是把增长与发展联系起来的可靠途径。136

136新旧发展观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那些在这一轨道上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传统的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新的发展观注重多样性: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路线。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仿能力加以鼓励。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财富。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工作更加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137

137转变发展模式1992年至今,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总是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直辖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这是人类探索了几个世纪,终于领悟到的新的发展观棗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正是《21世纪议程》的核心思想。138

138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随自然的演变、人变价值观念和活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因此,必须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类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目标。(2)人类下面临来来自人与自然关系的挑战。由于为类活动的不断膨胀,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不协调节器发展,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和程度来断扩大。所谓“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恨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为此,各种国际组织和研究应运而生,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等都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的。人类正在为实现发展而采取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行动。(3)人与自然关系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迫切。调整人类行为,合理利用自然,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根本保证。139

139发展与环境实现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持续发展是能够长期延续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彩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这个原则已被广泛接受。环境破坏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它不像教育、医疗卫生、营养和预期寿命,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它有时会由于这种发展而遭到破坏。受害者并不是享受发展结果的收益者,可能是继承遭到破坏了的环境的后代人。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合理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实际上,持续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其选择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中国的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保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掠夺性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然后,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建立有效、协调、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140

140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目标根据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制定的环境与发展政策主要目标包括:恢复增长;改变增长的质量;满足就业、粮食、能源、水和卫生的基本需要;保证人口的持续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重新调整技术和控制危险;把环境和经济融合在决策中。141

141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发展规划要为科学技术发展提出要求、创造条件,开辟资金来源和推广成果的渠道,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物件,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要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要同国民经济发展中结合起来。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它反映了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能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同时也反映了科学技术本身也越来越社会化了。142

14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1.人是形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2.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材料的来源,是废弃污染物的储库和净化库。4.发展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143

143“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的可以维持生命的星球。”“人类寻求经济发展及享用自然界丰富的资源,必须符合资源有限的事实及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还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44

144本章结束1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