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免疫耐受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十二章免疫耐受1.
1第一节概述一、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二、免疫抑制(ImmunologicalSuppression)机体在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所有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调或丧失。三、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四、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自身组织抗原天然诱导耐受;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组织抗原等)免疫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耐受原无特异性免疫应答2.
2第二节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一、固有性免疫耐受---两种机制1.吞噬细胞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2.NK细胞存在抑制性受体。(一)吞噬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吞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识别微生物(甘露糖)杀死微生物;不识别正常细胞(无相应甘露糖或被遮盖)不杀伤正常细胞。杀伤异常细胞:A.红细胞衰老死亡唾液酸结构消失暴露N-已酰葡糖胺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B.理化因素(如射线、药物等)细胞结构改变被吞噬细胞识别,损伤变性的自身细胞。3.
3(二)NK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存在KAR和KIR,只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不杀伤正常细胞。病毒感染细胞KIR识别分子(如MHC-I类分子)表达抑制性信号不足被NK细胞杀伤。NK细胞KIR表达自身免疫病。4.
45.
5二、中枢免疫耐受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内,发育中尚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而形成的自身耐受。1.胸腺内发育中的T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T细胞凋亡。2.骨髓内发育中的B细胞(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阴性选择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克隆消除或处于无反应性(anergy)状态。6.
6三、外周免疫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产生机制可归纳为六个方面:1.克隆无反应性导致耐受;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导致耐受;3.克隆忽视导致耐受;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耐受;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6.新学说---危险模式假说的提出。7.
71.克隆无反应性(clonalanergy)导致的耐受指在某些情况下,T、B细胞虽然仍有与抗原反应的TCR或mIg表达,但对该抗原呈功能上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1)成熟T细胞活化信号(两种)之一缺乏T细胞不活化,处于无反应状态。1)自身组织(外周)抗原浓度低刺激信号弱T细胞不活化;2)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LFA-1及CD40等)异常提供第二信号不足;3)活化T细胞(自身反应性)表达CTLA-4与B7分子结合抑制性信号T细胞不活化。8.
89.
9(2)成熟B细胞缺少刺激信号处于无反应状态。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或无功能无第二信号刺激B细胞B细胞的活化抑制。10.
1011.
11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导致的耐受FasL(自身反应性T细胞)+Fas(自身反应性B细胞)启动AICD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消除。动物实验证明:如果Fas基因和FasL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自身免疫病。3.克隆忽视(clonalignorance)导致的耐受“隐蔽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髓磷脂碱性蛋白、晶体、精子等)不与免疫细胞接触逃避免疫系统作用。12.
1213.
13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的耐受调节性T细胞分泌TGF-β、IL-10、IL-4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Th和CTL、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淋巴细胞(CD25+CD4+T细胞,免疫耐受小鼠)转输给正常小鼠引起对相同抗原(同耐受小鼠)的耐受。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可能机制为:(1)独特型抗原决定簇(B细胞)+抗独特型抗体B细胞膜被破坏或抗体产生受抑制;(2)独特型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独特型抗体T细胞活化受抑制。14.
146.新学说---危险模式(dangermodel)假说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己”,只区分危险信号。危险信号来源:损伤、异常死亡细胞;微生物的产物。预存型:如甘露糖和线粒体;诱导型:如热休克蛋白。机制:危险信号活化APC活化T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无危险信号APC未活化T细胞耐受。15.
1516.
16第三节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一、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意义1.用于自身免疫病治疗(1)MBP(口服)小鼠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2)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NOD)。2.用于超敏反应性疾病治疗脱敏疗法治疗I型超敏反应。3.器官移植预防与治疗单体抗原或免疫抑制剂(静脉)受者(移植前)对移植物的耐受(一定程度)。17.
1718.
18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一)抗原方面1.抗原的性质(1)结构简单、分子小、亲缘关系近易诱发免疫耐受,如血清蛋白、多糖和脂多糖。(2)表位不同鸡卵溶菌酶(天然,含N端表位)诱导Ts细胞活化致免疫耐受;鸡卵溶菌酶(去除N端3个氨基酸)诱导Th细胞活化辅助B细胞产生Ab。2.抗原的剂量小剂量TD-AgT细胞耐受大剂量TD-Ag和TI-AgT细胞和B细胞耐受19.
1920.
20表12-1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低带耐受高带耐受诱生抗原小剂量TD抗原大剂量TD或TI抗原参与细胞T细胞T和B细胞产生速度快,1天慢,8~15天持续时间长,120~135天短,40~50天21.
2122.
223.抗原注射的途径诱导耐受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及肌肉注射。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抗原持续刺激免疫耐受;抗原消失免疫耐受逐渐消退。5.不添加佐剂抗原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则易诱导免疫应答。23.
23(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抗原胚胎期或新生期易诱导免疫耐受;抗原成年期不易诱导免疫耐受。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1)不同种属: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2)同一种属不同品系:HGG(0.1mg)C57BL/6小鼠产生耐受性;HGG(1.0mg)A/J小鼠产生耐受性;HGG(10mg)BALB/c小鼠产生耐受性。24.
243.免疫抑制的主要措施(1)亚致死量X线全身照射,杀灭绝大多数淋巴细胞;(2)胸导管引流,除去循环中的淋巴细胞;(3)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胞;(4)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酶素A或FK506),抑制免疫反答。25.
25(三)新方法的应用---使用第二信号阻断剂1.CTLA4-Fc(Ig)融合蛋白与B7结合阻断B7-CD28结合;2.抗CD40L与CD40L结合阻断CD40-CD40L结合;3.异体胰岛注入糖尿病大鼠胸腺内血糖恢复正常,再移植胰岛于肾包膜下不被排斥。26.
26第四节人工终止耐受一、意义治疗一些临床疾病,如肿瘤、慢性感染性疾病。二、举例理化或生物因素耐受原结构改变;交叉抗原与耐受原结构类似。27.
27本章要点1.免疫耐受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2.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3.在哪些情况下须打破免疫耐受;哪些情况下须建立免疫耐受。打破或建立免疫耐受的原则。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