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

ID:82681587

大小:25.3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09-22

上传者:138****6663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1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2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3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4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5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6页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_第7页
资源描述: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支撑原文2020年,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器”。在绿色低碳经济的驱动下,绿色金融正逐渐成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新理财》记者对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先生的专访中,他表示,面对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绿色金融正在不断发力,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竞逐“绿色赛道”德意志银行于近日发布的《中国可持续金融展望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大金融机构加速入局,业务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倪清认为,企业竞逐“绿色赛道”的背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国家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机制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技术(如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如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重点领域提供碳减排贷款,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2022年5月30日,财政部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减免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鼓励企业

1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促进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约束机制方面,为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202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要求,即: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2021年7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对24家主要银行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包括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同比增速等定量指标,评价结果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等。各省市也积极响应、纷纷推出落实“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例如,上海市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重点企业和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从环境权益交易、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多维度健全完善了绿色金融体系,提出对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给予财政补贴的绿色金融优惠政策,涉及绿色信贷贴息、绿色产业担保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等。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代表,多个城市和地区设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项目库等,促进金融资本与绿色项目的对接。(二)ESG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积极践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促进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随着“双碳”目标的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对ESG

2(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关注程度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积极开展ESG工作,将ESG理念融入上市公司发展战略,在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创造环境和社会效益。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支持企业开展ESG实践。倪清在采访中表示,随着ESG理念的逐步普及,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实现价值创造以及提升ESG表现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三)业务发展迎来新机遇“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机遇,绿色低碳转型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发布的《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报告显示,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将得到显著提升,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绿金委主任马骏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从需求侧看,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与措施。从供给侧看,预期中的绿色金融政策,包括绿色银行考核机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风险权重调整、绿色项目担保和贴息等,将提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回报,从而激励这些机构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将持续快速扩容。转型金融“新风口”绿色金融聚焦于零碳或低碳经济活动,转型金融则主要为高碳的经济活动向低碳转型提供融资,如传统火力发电、石化、钢铁、造纸等高碳行业,它们在市场存量资产中占比较

3高,但其诸多低碳转型活动无法满足绿色金融的标准,无法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转型金融在“双碳”目标的推进进程中应运而生。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在“双碳”背景下,发展转型金融是大势所趋。它不仅是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落实自身“碳中和”行动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迈向“双碳”目标的“推进器”。目前,我国的转型金融尚处在发展初期,关于转型金融尚无统一界定标准。普华永道发布的《转型金融白皮书》中提出,转型金融的界定需要关注三点。一是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不仅包括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和实施路径的主体。从投融资对象覆盖的主体而言,主要应用于高碳行业。二是转型金融促进主体活动从高碳向低碳乃至脱碳转变,与各个行业长期减排路径密切相关。转型金融的具体标准需要基于行业界定,深入行业低碳转型技术应用;需要阶段性调整,进行行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行业脱碳实施路径的比对,对过程的界定采取更为科学严谨的方法。三是转型金融支持的对象需要有明确的减排目标,与《巴黎协定》或国家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投融资主体也可以基于自身情况,设定更加积极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4从上述界定来看,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二者相互交叉、相互重合。属于绿色金融但不属于转型金融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涉及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另一类是明确零碳或接近零碳的,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属于转型金融但未被纳入绿色金融范畴的也有两类:一类是针对企业的投融资;另一类是未纳入绿色金融标准但实际上具有减缓气候变化作用的项目或活动,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等。由于标准的界定是一个逐步细化和逐步清晰的过程,目前,还存在部分活动既属于绿色金融又属于转型金融,如一些节能改造或能效提升活动,可能既符合绿色金融标准,又符合转型金融的释义和范畴。倪清强调,转型金融的发展涉及金融机构从客户、产品、风险到内部运营和人员管理的方方面面,转型金融目标的设定,需要兼顾机构整体的发展,从推动机构自身和业务整体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和部署。深耕绿色金融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绿色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金融机构在推动低碳转型方面仍面临若干挑战,特别是在标准制度、碳金融市场发展以及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全球范围内,关于绿色和可持续性的定义标准多种多样。我国绿色金融的分类标准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5年版)》,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和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绿色标准,不同的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仅不利于保护参与主体的权益,而且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此外,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将影响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如何更好地支撑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夯实包括绿色投资在内的绿色金融的基础支撑,倪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构建国内统一且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内和国际关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趋同,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促进我国绿色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我国要继续积极推进《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标准的有效衔接,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二)建立统一的披露体系,并逐步推进强制性信息披露我国应制定一套统一的且具有强制性的ESG信息披露机制,明确信息的披露标准和内容。例如:界定金融机构自身和支持不同类型项目需要披露的信息范围和指标颗粒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有效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在倪清看来,金融部门既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又要建立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体系,逐步完善ESG评价与信息披露标准体系,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披露标准与规则的制定,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三)金融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动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

6服务绿色金融发展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要求将绿色金融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业务风险管理。倪清认为,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一方面,要识别重点领域重点业务机会,开发针对性产品。紧跟行业政策及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绿色项目或活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管理、推广机制;加强营销管理,在机构现有绿色产业政策、营销指引基础上,补充制定有针对性的细分绿色领域营销指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经营实际,将ESG要素融入信贷管理全流程,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的ESG风险,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金融机构还要在“人”“财”“数”上发力。“人”指优化组织架构、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财”指金融机构要建立关于绿色金融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加大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的配置力度,增强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数”指要加强数据管理与系统支持,包括加强碳减排效果的核算,促进信息披露质量和效率提升,以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的管理水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