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吸虫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血吸虫一.定名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多种哺乳动物、鸟(禽)类的静脉血管中,以血液为食物,故名血吸虫。
1
2一、流行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无法获得安全饮水和缺乏适当环卫设施的贫穷社区尤为严重。在2.07亿名血吸虫病患者中,85%的患者生活在非洲。二.分类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一是肠血吸虫病,二是尿路血吸虫病。全世界发现的血吸虫有上百种,而在人体寄生的仅5种: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我国仅日本血吸虫流行。
3种属地理分布肠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非洲、中东、加勒比、巴西、委内瑞拉和苏里南日本血吸虫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湄公河血吸虫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一些区县间插血吸虫以及相关的几内亚线虫非洲中部的雨林地区尿路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非洲和中东
4三.危害血吸虫病流行于亚、非、拉美地区,10亿人受威胁,2~3亿人患病。是WHO规划重点防治疾病之一。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体内发现典型的血吸虫卵,证明210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的流行。
5
6
7
8日本血吸虫形态、生活史等有许多特殊点。一、形态1.成虫特点: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合抱生长。消化系统: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1/3处汇合成盲管。成虫摄食血液,肠管内充满被消化的血红蛋白,呈黑色。肠内容物可经口排放到宿主的血液循环内。
9雄虫(1)粗短,长1~2cm,腹吸盘前为圆柱状,腹吸盘后为扁叶状,并向腹面卷曲成沟状——抱雌沟。(2)口吸盘顶端,腹吸盘接近口吸盘。(3)肠支在后1/3处汇合为单一盲管。(4)睾丸6~9个,串珠状,呈单行排列,位于腹吸盘背侧。
10
11雌虫(1)细线状,前细后粗。(2)比雄虫小。(3)肠支在中部汇合为一盲管。(4)卵巢椭圆形,位于中部。子官直管状。卵黄腺在汇合后的肠管周围。
12
13
142.成熟虫卵(1)圆形或椭圆形。(2)平均89×67um。(3)淡黄色(从大便排出者)。(4)壳薄而均匀,无卵盖。卵壳亚侧位凸出形成侧棘。若用5%NaSO4液清洗后,附着物脱落,卵壳和侧棘光亮可见。(5)毛蚴1个。全身被纤毛,前端有3个单细胞腺体,中央顶腺1个,两侧头腺各1个。
15
16
17毛蚴头腺分泌蛋白质、酶类,其作用有:A.协助毛蚴侵入螺体。B.透过卵壳进入组织,引起损害,为虫卵致病的物质基础。C.免疫诊断上作抗原使用。
18
19
20
21二.生活史25℃水温时间:4小时2个月1个月阶段:卵毛蚴母子胞蚴尾蚴成虫宿主:中:钉螺终末宿主:人保虫宿主:多种哺乳动物
22LifeCycle–similarin3spp.1.成虫寄生虫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交配后,雌虫逆行到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产卵,虫卵沉积于结肠肠壁静脉内和/或随血注至肝脏。2.沉积在肠粘膜的虫卵经11天,卵细胞发育毛蚴。毛蚴分泌物可破坏血管壁,使肠粘膜发生炎症、坏死,。肠蠕动、肠压增加,肠壁坏死组织破溃,虫卵与破溃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23LifeCycle–similarin3spp.3.虫卵入水发育,并孵出毛蚴,.4.毛蚴孵出后在水面作直线运动,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点。遇钉螺则侵入螺体内。5.在螺体内,经母、子胞蚴两代幼体繁殖,产生大量的尾蚴,
24LifeCycle–similarin3spp.6.尾蚴分批丛蚴体逸出,在水中以分叉的尾部作8字形运动。
25LifeCycleinHuman.7.尾蚴遇终宿主,钻入其体内。8.钻入后脱去尾部等结构,转变为童虫。9.童虫进入外周毛细血管或淋巴系统,经右心进入肺脏。并在肺脏发育。
26LifeCycleinHuman.10.童虫通过肺静脉进入体循环,钻入后3周到达门静脉,,40天后,移行到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寄生,并发育为成虫。-丛尾蚴侵入至发育为成虫并产卵,约30-40天。
27
28
29
30
31特点:1.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胞蚴有二代。只需1个中间宿主--钉螺。2.感染期:尾蚴
32过程:1.幼虫期的发育:(1)尾蚴特点,活动范围,存活时间,疫水——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2.成虫在肠系膜V内寄生:体内移行过程,成虫寿命,产卵量,保虫宿主等。(1)成虫在肠系膜产卵,卵则到达肠腔随大便排出。(2)虫卵分布:早期:90%以上随门V至肝,沉积于肝内小V内。中期:肝23%,肠壁细组60%,大便排出16%,其它器官1%
33其他(2%)肠壁(60%)肝脏(22%)粪便(16%)1)虫卵发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4.虫卵去向2)虫卵分布
341)虫卵发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4.虫卵去向2)虫卵分布3)虫卵离体机制成熟虫卵分泌SEA肠组织炎症、坏死虫卵脱落肠腔IV型变态反应腹内压肠蠕动
35
36
37
38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尾蚴性皮炎溶组织蛋白酶肺炎机械性损伤营养不良血管内膜炎夺取营养机械性刺激肝、肠纤维化虫卵肉芽肿CAg血吸虫病肾病、关节炎形成IC1.致病机理*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39三.致病与临床表现血吸虫病的症状是人体对虫卵的反应所致,并不是由血吸虫本身造成的。1.尾蚴性皮炎尾蚴侵入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的炎性反应。表现为局部瘙痒性的小丘疹。除日本血吸虫外,动物血吸虫尾蚴也可以误入皮内引起皮炎,称为稻田皮炎或“鸭癫风”等。
402.虫卵损害每条雌虫3500个卵/天,存活10~20年,所产卵不少,其中最多16%排出体外,84%则沉积于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血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由虫卵引起。沉积在肝脏和肠壁的虫卵,或形成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在组织中经10天左右卵成熟,其毛蚴分泌物透过卵壳进入组织,损害组织。成熟卵在组织中存活7~8天,然后死亡,死亡卵也引起器官病变。
41虫卵肉芽肿形成与组织血管内,堵塞血管,使毛蚴死亡,虫卵破坏、变性、钙化,肉芽组织纤维化,导致组织纤维化。肠的纤维化使虫卵不易进入肠腔。肝脏的纤维化可出现门脉高压的表现。
42常见为(1)肝硬化病人中90%以上有不同程度肝脾肿大,病变重时全肝形成密密麻麻的白色纤维化小点,肝肿大、变硬,肝功能严重下降,导致肝硬化,由此引起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症状。
43肝硬化→门V压力↑→门V淤血,从而出现腹水(肠系膜V淤血,渗出↑→腹腔)→出现腹大如鼓。食道V曲张、破裂(侧支循环,左胃V,食道V丛),上消化道出血。
44
45
46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液有形成分。WBC↓→继发感染RBC↓→进一步贫血PT↓→全身各处出血}导致死亡
47
48(2)肠壁损害由于大量虫卵沉积于肠壁(中、后期60%以上)而引起。急性期肠壁形成许多小脓肿、溃疡,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大便中卵多。晚期和慢性病人,肠壁广泛纤维化,疤痕组织,严重影响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大便中虫卵少。由此出现小儿侏儒症,成人严重体质衰弱、死亡。
49(3)异位损害(ectopiclesion)为虫卵引起的门静脉以外的损害。肠系膜内的虫卵可经血流到门脉系统外的器官或组织内沉积。成虫异位寄生,所产虫卵沉积于相应的组织内。常见于脑、肺、皮肤、生殖器官等,出现相应器官症状。
50
51
52伴随免疫:感染后获得的不完全免疫。表现为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对已经感染的成虫无作用,既不影响成虫的存活,也不影响其产卵;活的成虫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活成虫与免疫力并存的现象称之。
53实验诊断1.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是,检测粪便或尿液标本中寄生虫卵。(1)大便直接涂片法——适用于急性期重感染者,此时大便中才有较多虫卵,阳性低。(2)大便沉淀孵化法—为最佳方法。原理为成熟虫卵中毛蚴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孵出,并游动于水面下的特性。一般1克粪便中有5个成熟卵可查出。(3)直肠粘膜活检为慢性期或晚期病人的首选方法,以死卵为主,检出率70%
542.免疫学诊断查抗体:(1)皮试阳性率95%,但与肝吸虫、肺吸虫有交叉反应,作为流行区筛选病人之用。(2)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precipitintest,COPT)原理: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成熟活虫卵中的毛蚴头腺分泌物,存在于卵壳外面。抗体——病人血清。特点:敏感性高(94.1%~100%),假阳性较低(2.5%~5.6%),操作简单,费用低。
55(3)尾蚴膜反应原理同环卵沉淀试验,但抗原为活尾蚴,携带不便,并易自身感染,目前少用。(4)其他免疫学方法IHA:敏感性92.1%~98.7%,假阳性2.5%。ELISA:敏感性95%~96%,假阳性1.3%~2.2%。IEST:敏感性93.6%,假阳性3.2%。
56
572.免疫学诊断查循环抗原(currentantigen):敏感性60%~81%,治疗1年后90%患者的循环抗原转阴。肠相关抗原(gut-associatedantigens,GAA)膜相关抗原(membrane-associatedantigens,MAA)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eggantigens,SEA)查循环免疫复合物(currentimmuno-complex):用于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
58流行与防治1.流行地区国内:长江沿岸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无贵州省,因无钉螺存在)我国的流行区类型(括号内表示有钉螺面积占全国的百分比):水网型(10%),长江三角洲。湖沼型(82.1%),长江中下游的沿江洲滩、湖泊,是目前的主要流行区。山丘型(10%),平坝、丘陵、高山.
59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60
61
622.流行环节(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一个重要环节。(3)易感者:3.流行因素
63
64
65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基础是,开展预防性治疗,灭螺,改善环境卫生,并进行卫生教育。世卫组织控制血吸虫病战略的重点是,使用吡喹酮进行定期的和有针对性的治疗,遏制血吸虫病。这需要定期治疗高危人群中的所有患者。。
66有针对性的治疗对象是:流行地的学龄儿童。流行区中被认为有危险的成人,例如孕妇和哺乳妇女,从事与受侵染水接触的职业人群(例如渔民、农民、灌溉工人),以及在从事家务劳动中与受侵染水接触的妇女。流行区中的所有居民。干预频率根据学龄儿童中的感染率或可见血尿(只适用于尿路血吸虫病)的发生率确定。在高传播区,可能必须连续数年反复治疗
67目标是遏制疾病:对风险人群的定期治疗将治愈轻微病症,并防止受感染的个人发展为严重的晚期慢性病。吡喹酮的可得性是影响血吸虫病控制工作的一项重大限制因素。现有数据显示,在需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得到治疗。吡喹酮是唯一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血吸虫病的药物。它高效,安全,且成本低廉。即使在治疗后发生再次感染,如果在儿童期就进行治疗,严重患病的风险就会降低,甚至可予逆转。在过去20年里,吡喹酮已被成功地用于在巴西、柬埔寨、中国、埃及、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控制血吸虫病。
682.防治(1)治疗病人和病畜,杜绝传染源,常用药物为吡喹酮等,蒿甲醚、青蒿琥酯可杀痛虫。(2)粪便管理,防止活虫卵入水方法有:粪尿混合贮存、沼池等(3)消灭钉螺和水源管理,以减少疫水发生。药物:氯硝柳胺。(4)个人防护:防止接触疫水下水穿防护服,还可涂擦苯二甲酸二丁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