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

ID:82591898

大小:711.00 KB

页数:257页

时间:2022-11-04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1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2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3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4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5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6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7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8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9页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专题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

1所以,同样包含三个词的句子结构,其内部层次构造却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一个句法结构是一个线性序列,其实其中词与词的结合松紧程度不一样,词和词的组合有层次的序列,各个组成成分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而并非像人排队那样,只是简单地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句法结构的以上特性,称之为“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21.句法结构层次性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1)a.发现了敌人b.发现过敌人(2)a.这篇文章不很好b.这篇文章很不好(3)a.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b.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1)中a、b的不同是由于各自包含的词不同造成的(2)中a、b的不同是由于各自的词序不同造成的(3)中a、b的不同是由于句子结构内部层次构造的不同造成的,这种层次的不同从句子表面看不出来,所以是隐性的。

3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

42.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属性之一,只要一个语言结构所包含的成分大于二,就存在语言结构层次性的问题。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属性之一,所以分析语言结构必须考虑其层次性。层次分析可以分化句子歧义的结构。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照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做“结构的层次分析”。

5层次分析包括两部分:1.切分;2.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有哪些(在什么地方切分),“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例:Wedonotneedtheimportedfacilities

6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显然,以上切分不能解释该句子的歧义。

7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左侧属于“切分”,右侧属于“定性”。主谓关系状中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定中偏正关系主谓关系状中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动宾关系

8英语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可以只讲“切分”不讲“定性”,而在汉语句法层次分析中必须既讲切分又讲“定性”。英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且有形态变化,因此词类序列和机构层次(包括形态)可以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且无明显的形态变化,因此词类序列和机构层次不能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层析分析法的基本精神是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称之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直接组成成分”英文是“ImmediateConstituents”,简称“IC分析法”。每一层次基本上是“二分”,又称为“二分法”。

9三、一些特殊句式的分析像木头似的动宾结构助词结构像木头似的助词结构动宾结构像病了似的丢了魂儿似的两种分析法都有道理,且在汉语中都有类似的句式。但是可以从更大的范围来进行观察。

10汉语中类似与“像……似的”的表达方式还有“跟……一样”,通过观察“跟……一样”的句式特点,可以提供参考。“跟……一样”的句法特点:(1)表示比较:a.他的相貌跟张三一样,也是大眼睛,高鼻梁。b.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一样。c.我的物理分数跟数学一样,都是90分。(2)表示比拟a.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一样。b.她可狡猾了,跟狐狸一样。c.你呀,真笨,脑袋跟木头一样。

11(1)和(2)在语法意义上有很多不同。如:①重音不同。(1)的重音在“一样”上,(2)的重音在“一样”前。②(1)有时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2)不能。表示比较:他的相貌跟张三一样,也是大眼睛,高鼻梁。他的相貌跟张三很一样,也是大眼睛,高鼻梁。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一样。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非常一样。表示比拟: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一样。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很一样。(×)她可狡猾了,跟狐狸一样。她可狡猾了,跟狐狸非常一样。(×)

12③(1)有相应的否定形式,(2)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表示比较:他的相貌跟张三一样,也是大眼睛,高鼻梁。他的相貌跟张三不一样,眼睛不大,鼻梁不高。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一样。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不一样。表示比拟: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一样。她又矮又胖,跟竹竿儿不一样。(×)她可狡猾了,跟狐狸一样。她不太狡猾,跟狐狸不一样。(×)

13④(1)(表示比较)中的“一样”应看做形容词,(2)(表示比拟)中的“一样”应看做助词。综上,表示(1)比较时,“跟……一样”的构造层次是:跟……一样状中偏正结构介词结构表示(2)比拟时,,“跟……一样”的构造层次是:跟……一样动宾结构助词结构

14“像……似的”与表示比拟的“跟……一样”非常相似,如:她又高又瘦,像电线杆儿似的她又高又瘦,跟电线杆儿一样她可狡猾了,像狐狸似的她可狡猾了,跟狐狸一样所以,对“像……似的”结构层次分析,应参照表示比拟的“跟……一样”。跟……一样动宾结构助词结构像……似的动宾结构助词结构

15那照片放大了一点儿()主谓结构动补(动宾)结构动补结构那照片放大了一点儿主谓结构动补结构动补(动宾)结构()

16变换理论和句式变换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反对的是他(反对某一项意见等的人是“他”)主谓结构“的”字结构;动宾结构反对的是他(别人反对的是“他”)主谓结构“的”字结构;动宾结构

17戏台上摆着鲜花戏台上演着京戏这两句的“切分”和“定性”都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无法用“层次分析法”体现出来。变换:戏台上摆着鲜花鲜花摆在戏台上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18(1)台上坐着主席团(2)台上演着梆子戏格式相同:都是“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语法意义不同:(1)表存在表静态;(2)表活动表动态如何验证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A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B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D式: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台上演着梆子戏→台上正在演着梆子戏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19反对的是他反对他吃的是馒头吃馒头看的是电影看电影学的是英语学英语反对的是他反对搬迁方案的是他违反的是他违反纪律的是他苦练的是他苦练基本功的是他

20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山上架着炮山上正在架着炮“变换”的本质是将句子中实词之间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以句法结构的形式体现出来。变换分析的原则:1.合格的变换必须形成矩阵,而非单个句子之间的变换。2.矩阵左侧各个句子之间的词类序列相同,且各句子的语法意义相同。3.矩阵右侧各个句子之间的词类序列相同,且各句子的语法意义相同。

214.每一组变换的句子之间,相同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一致。5.每一组变换的句子之间,语法意义的差异必须一致。以上原则,即“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句式变换分析的主要作用:更有效的分化歧义句式。句式变换分析的主要作用:发现汉语语法规律。把一本书送他送他一本书把十块钱还他还他十块钱把一幅画卖他卖他一幅画把我的笔记借他借他我的笔记(?)把你的帽子送他送他你的帽子(?)

22把这个字擦了这个字擦了把旧报纸卖了旧报纸卖了把那啤酒喝了那啤酒喝了把这鸡窝拆了这鸡窝拆了把他撤了他撤了(?)把他扔了他扔了(?)把她杀了她杀了(?)无标记“受事主语句”的主语不能是一个人称代词。

23变换分析还可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例:动词后带数量词有三种情况:(a)数量词由名量词构成,买一本吃一个写一篇(b)数量词由动量词构成,洗一次蔽一下唱一遍(c)数量词由时量词构成,看一天停一年等一分钟(a)类都认为是述宾结构,对于(b)、(c)类看法就不同了,有人看作述补结构,有人看作述宾结构。可利用变换分析帮助确定。

24(a)类有下列A和B两种变换:A:V+nmV+了/过+nmB:V+nmnm⑴+也+没有+V买一本→买了/过一本买一本→一本也没有买吃一个→吃了/过一个吃一个→一个也没有吃写一篇→写了/过一篇写一篇→一篇也浑有写nm代表数量词,nm⑴代表数词限于“一”的数量词,V代表动词(b)、(c)类也有A和B这两种变换所以,(a)、(b)、(c)三类有相同的变换。它们所包含的量词各不相同,但就整个格式看,它们显然属一个大类。把它们都分析为述宾结构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25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1.句式变换分析的局限戏台上摆着鲜花鲜花摆在戏台上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左侧的两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1)都是“名词+动词+着+名词语”结构(词类序列相同)(2)内部构造层次相同(“切分”相同)(3)各层面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相同(“定性”相同)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揭示这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

26(A)门口站着人(B)场上敲着鼓黑板上写着字大厅里跳着舞胸前别着校徽舞台上唱着戏这两组句式不同的变换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句子中的动词决定的。(A)组句子中的主要动词为“站”、“写”、“别”;(B)组句子中的主要动词为“敲”、“跳”、“唱”“站”、“写”、“别”等词都具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语义内涵,“敲”、“跳”、“唱”等词则没有。动词A(“站”、“写”、“别”等):【+使附着】动词B(“敲”、“跳”、“唱”等):【-使附着】(A)组句子只能变换为“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B)组句子只能变换为“名词(处所)+正在+动词+着+名词”主要动词的差别与句式变换的差别表现一致。

272.语义学上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1)语义学上的“语义特征”分析火【+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作用:凸显同一语义类中词语之间的差异,解释某种词法现象。大火、小火;大光、小光(×)看【+凭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看见【+凭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作用:辨析近义词

28(2)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分析目的:①解释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②相同词类的不同语法用途。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指的是某一类(个)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要素”。所以:①词义学上的“语义特征”不一定都具有句法价值,并不等同于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他给小王刻了一个图章他画了一幅山水给小王他给小王画了一幅山水从词义学角度看,“刻了”、“画了”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法学角度看,“刻了”、“画了”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②语法学上的某些“语义特征”只是根据具体的句法结构概括出来的,与语义学上的“语义特征”无关。

29两个句子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如: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但是各自有不同的句法特点(如只能变换为不同的句式),是由于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如“站着”与“演着”)。3.汉语句式语义特征分析举例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他卖给小王一件衣服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他取给小王一些钱(×)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他偷给小王一份情报(×)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他做给小王一只风筝(×)他刻了一只图章给小王他刻给小王一只图章(×)

30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他(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小王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他(从国防部)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他(从……)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他(从……)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他(从……)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他刻了一只图章给小王他(从……)刻了一只图章给小王(×)以上通过变换揭示了三类句子语法意义的不同,但无法解释原因。以上三类句子语法意义的差别是由各自的动词决定的,它们有不同的“语义特征”。送、卖【+给予、-取得、-制作】偷、取【-给予、+取得、-制作】做、刻【-给予、-取得、+制作】

31“形容词+(一)点儿”的祈使句(A)(B)谦虚点儿客气点儿高一点儿大一点儿大方点儿灵活点儿远一点儿近一点儿坚强点儿积极点儿第一点儿细一点儿(C)滑头点儿悲观点儿蠢一点儿(×)骄傲点儿啰嗦点儿小气点儿(×)胆小点儿冒失点儿笨一点儿(×)那些形容词可以进入“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结构中呢?

32(D)健康一点儿(×)平凡一点儿(×)伟大一点儿(×)优秀一点儿(×)形容词+点儿(A)【+褒义,-贬义,+可控】+(B)【-褒义,-贬义,+可控】+(C)【-褒义,+贬义,+-可控】-(D)【+褒义,-贬义,-可控】-

33“名词语+了”句式你都大学生了,还是那么不讲文明!今天星期四了。几年不见,她都大姑娘了。桌子了(×)肥皂了(×)香烟了(×)黑板了(×)足球了(×)苹果了(×)名词具有以下特点:【+顺序性+循环周期性】【+顺序性+时间推移性】

34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一.“动词语+的”结构引起的问题(一)“动词语+的”的不同内涵(A)他买的(=东西)开会的(=人)他开的(=汽车)吃肉的(=人)开车的(=司机)卖东西的(=售货员)以上“※的”具有名词性质,能指称人或事物,有的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

35(B)他游泳的(=?)他开车的(=?)他参观展览会的(=?)他说话的(=?)以上“※的”不具有名词性质,不能指称人或事物。(C)吃的(=施事者)(=受事)指施事:这餐馆排骨好,来吃的很多。指受事:我去买点吃的。讲述的(=施事者)(=受事)可指施事:(站在台上)讲述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指受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以上“※的”具有名词性质,能指称人或事物,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但有歧义。

36(D)有的中心语(名词)可以省略:开车的(司机)都吃饭去了。有的中心语不能省略:那位司机呀,开车的(技术?)好极了。以上问题用“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方法都无法解决。但是通过“配价理论”可以得到圆满回答。

37二.“配价”理论(一)“配价”思想的由来法国学者吕西安·特思尼耶尔,在五十年代创立了一种语言学理论——从属关系语法。这个语法又称为“依存语法”。因为使用了“价”的概念,所以又被成为“配价语法”。(二)“配价”理论的内涵1.句子的构成成分不是一个一个的单词,而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如同氢氧化合为水。2.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它支配着别的成分,而它本身却不受任何成分的支配。因此主语和宾语一样,都置于动词的支配之下。如“我吃苹果”这个句子中,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如下:

38吃(支配词)我(从属词)苹果(从属词)3.直接受动词支配的有“名词词组”(行动元)和“副词词组”(状态元)。从理论上说,状态元可以无限多个,而“行动元”(名词词组)不得超过三个。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行动元”(名词词组)的数目。4.价,化学术语,指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几个氢原子化合或能置换出多少氢原子。特思尼耶尔将其引入语言学,用以说明动词支配他类词的特性。

39一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相关联。如咳嗽、游泳等。二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相关联。如参观、爱等。三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相关联。如给、告诉等。……5.“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逻辑—语义现象,受词义制约。(德)威廉·邦茨欧认为,在句法结构的组合过程中,词汇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词汇本身具有联结的可能,其联结能力源于词汇的语义特点。词汇的概念核心反应了语言外现实中诸现象直接的关系。如“访问”一词表示两者直接的关系:X,访问者:Y,被访者。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概念的逻辑价数是相同的。逻辑-语义关系是超出个别语言的共同现象,在某个具体语言中某个逻辑语义关系如何实现,则需要借助该语言的特殊表现方法。

40如:“帮助”(帮助者、提供的帮助、被帮助者)三价动词他帮助我工作Hehelpme(to)work在英语中,“帮助者”要用主格表示,“被帮助者”要用给予格表示,“所提供的帮助”用介词结构表示。这些属于不同语言的不同语法现象,与“配价”无关。三.“配价”理论与汉语研究举例:(一)“动词语+的”结构分析1.“动词语+的”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在语法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2.“动词语+的”结构所引起的语义问题(如所指对象、句法规范等)可以用“配价理论”加以解释。

41“动词语+的”结构的语义解释问题取决于两个要素:①“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的配价数(N),即该动词属于几价动词。例:送给;滑冰②“动词语+的”结构中实际出现的配价成分数量(M),即该结构中实际出现了几个由动词语支配的名词语。例:“给”是一个三价动词。“给你这本书”这个句子中只出现了两个名词性成分:“你”、“这本书”。

42(二)结论①“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如果是“零价动词”(如地震、下雨等),该结构不能独立用来指称任何人或事物。②“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如果是“一价动词”(如咳嗽、游泳等),而这一个配价成分没有在“动词语”中出现,则该“的”字结构可以指称人或事物,即没有出现的配价成分。游泳的要注意安全咳嗽的到那边排队如果“一价动词”的配价成分已经在“动词语”中出现,在该“的”字结构不能指称人或事物。小孩儿游泳的要注意安全(×)

43③“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如果是“二价动词”(如参观、喜欢等),而这两个配价成分只有一个在“动词语”中出现,则该“的”字结构可以指称人或事物,即指没有出现的另一个配价成分。参观博览会的到左边排队小王戴的是红色的帽子外宾参观的是博览会戴红色帽子的是小王如果“二价动词”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已经在“动词语”中出现,在该“的”字结构不能指称人或事物。“外宾参观博览会的”(×)“小王戴红色帽子的”(×)

44④“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如果是“三价动词”(如“送给”),而这三个配价成分只有两个在“动词语”中出现,则该“的”字结构可以指称人或事物,即指没有出现的那一个配价成分。送给小张字典的是小王小王送字典的是小张小王送给小张的是字典如果“三价动词”的三个配价成分都已经在“动词语”中出现,在该“的”字结构不能指称人或事物。“小王送给小张字典的”(×)

45⑤“动词语+的”结构中的动词语如果是“二价动词”(如参观、喜欢等),而这两个配价成分没有一个在“动词语”中出现,则该“的”字结构在指称人或事物时就会有歧义。“歧义指数”=动词价数-实际出现的配价成分数目。例1:“参观”是一个二价动词。“今天参观的”这个结构中没有出现配价成分(“今天”是时间名词,不属于“参观”的配价成分),所以“今天参观的”可以指称任何一个没有出现的“配价成分”:“参观”的受事者或施事者。2-0=2例2:“例1:““送给”是一个三价动词。“送给你这本书”这个句子中只出现了两个名词性成分:“你”、“这本书”。“送给你这本书的”所指称的就是在这个结构中没有出现的那个“价成分”:主语名词(施事者)。“送给你这本书的”结构“歧义指数”为1(3-2),也就是没有歧义。

46例3:“不同意的”不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是张经理不同意的是拆迁方案例4:给的救济款给的都是受灾最严重的人这笔募捐款当中,给的大多是一些知名企业。我们人手不够,因为给的太少了。练习1:以下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开车的人=开车的司机开的车=司机开的司机开车的技术≠司机开车的他吃的水果=他吃的他吃的地方≠他吃的

47练习2.指出并分析下列“动词语+的”结构意义所指。被反对的()所吃的()我用来切肉的()我请他来帮忙的()帮他收拾屋子的()

48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1.什么是“空语类”1.1什么是“语类”。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和词组”的总称。或者所有由词和词组充当的“句法成分”的总称。前者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后者如主语、谓语、定语等。(1)孩子病了(2)孩子吃了两个苹果。1.2“空语类”是指在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一些词和词组。也就是说这些句法成分的位置是“空”的。不过,一般所说的“空语类”主要是指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1)()病了(2)()吃了两个()。

491.3“空语类”与“省略”的区别1.3.1“省略”的可以是任何成分。“空语类”主要是指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省略”的成分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问:谁病了?答:孩子。省略了“病了”。问:昨天晚上孩子怎么了?答:病了。省略了“昨天晚上孩子”。“空语类”主要根据抽象的“句法结构形式”来判断某个结构是否存在一个“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成分。“病了”前面至少必须要联系一个NP(名词词组),如果没有,就是存在一个“空主语”,即“空语类”。“吃”前后至少必须要联系一个NP(名词词组),如果没有,就是存在一个“空主语”,一个“空宾语”。(只有动词才能根据其特点推断出必须与之联系的名词词组,名词不能。所以“空语类”只指名词性成分)

501.3.2“省略”主要指的是没有出现的具体的“词语(组)”。“空语类”指的是没有名词(词组)占据的“位置”。问:孩子怎么了?答:病了。省略了“孩子”。问:爸爸怎么了:答:病了。省略了“爸爸”。“病了”这个词要求前面一定有一个名词主语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是空的,就是存在“空语类”。(对于一个动词来说,能确定的与之联系的名词成分只能是主语位置和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成分,所以实际上“空语类”只指主宾语位置而言。)1.3.3“省略”的成分具有不确定性,“空语类”是由核心动词的结构特性推断出来的,是确定的。“病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被认为省略了不同的成分。“病了”这个动词的特性决定了前面只有一个“空语类”—“空主语”。进一步讲,所有的“光杆”一价动词前面一定由一个“空主语”。

512.空语类是否存在2.1.1你看过这部电影吗?()看过()。前后两个括号里可以分别填入“我”和“这部电影”。2.1.2他推开门,()走进屋里,()开了灯,()拉上窗帘,()坐了下来。括号里都可以填入“他”。实际上,这些成分通常不说出来。别的语言也有这类情况。2.1.3Itisunclearwhat()todo()。(某人)该干(什么)不清楚。例子里的括号标示句子里的“空位”。填入括号里的成分属于“虚范畴”(空语类)。

522.2如何证明“空语类”的客观存在?2.2.1从句法上证明语言结构中存在空语类。a1:Whodoyouwanttosee?(你希望见谁)a2:Whodoyouwannasee?(你希望见谁)b1:WhodoyouwanttoseeBill?(你希望谁去见比尔)b2:WhodoyouwannaseeBill?(你希望谁去见比尔)(x)a中“who”是“see”的对象,“who”从“see”的宾语位置移到句首;人们在心理上并不认为“want”和“to”之间原来有一个成分,所以才使得“wantto”连读。Whoidoyouwanttosee(ti)?(你希望见谁)b中“who”是“want”的客体,“who”从“want”的宾语位置移到句首;人们在心理上就认为“want”和“to”之间原来有一个成分,这就阻止了“want”和“to”的连读。Whoidoyouwant(ti)toseeBill?(你希望谁去见比尔)语言结构中有这种看不见但又至少心理上存在的成分,这就证明“语迹t”是存在的。

532.2.2从语义上证明空语类的存在比较:(a)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b)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him.a1: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约翰太固执,以至于没人愿意跟他(约翰)谈)a中John是从句尾移来的,a中talkto的对象是John,因此a中talkto后面一定有个“语迹”。a2: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b1: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him.(约翰太固执,以至于不愿意跟他(别人)谈)b中John不是从句尾移来的(talkto后面另有词语him);b中talkto的对象是原来位置的him。b2: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him.

543.英语空语类的确定和分类。3.1英语空语类的确定对于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来说,“空语类”就是指“动词”前后没有出现的“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或者说是没有出现词语的“主语位置”或“宾语位置”。形态的丰富的语言往往都存在“主谓一致”关系和“动宾粘着”关系。当一个动词前面或后面没有出现与之直接联系的名词结构时,就存在空语类。3.2英语空语类的分类3.2.1“语迹”:主要指动词后的宾语位置,也就是都是宾语名词向前移位造成的,所以主要是一种“宾语空语类”。“WH语迹”:移到句子的最前面,如疑问句移位。Whodidyousee(WH语迹)?“NP语迹”:移到句子的主语位置,如被动句移位。Thehousewassold(NP语迹).

553.2.2“隐含P”“隐含P”:英语限定动词的主语不能不出现(也不能省略),而非限定动词(不定式动词)前面则不能出现主语名词,所以“隐含p”主要就是不定式动词(或动名词)前面的“主语位置”。“隐含P”主要是一种“主语空语类”。 (a)Itry()tolearnJapanese.(我将努力学日语)(b)()TolearnJapaneseisdifficult.(学日语很难)4.汉语空语类的确定和分类4.1汉语确定“空语类”的难点。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没有英语那种主谓一致关系和动宾粘着关系。宾语常常可以省略。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前的名词不但有时可以没有介词之类的标记,哪个是真正的主语和宾语,或者说有几个主语位置和宾语位置不好确定。

564.2汉语空语类的确定。(沈阳的操作原则)4.2.1预选NP原则:所有可能出现在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都是预选NP。“NP原则”的意思是:进入SP(句子结构)的NP(名词成分)不作语义类型的限制。只要能进入SP中NP位置的名词性成分都是预选NP。如:(a)洗了。(b)昨天他在家里用洗衣机洗衣服。

574.2.2V前NP原则:所有预选NP可以在V前无标记出现,是V前NP。“V前NP原则”的意思是:该名词不但可以出现在动词前,而且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上介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a.()他洗了那两件衣服。b.(在)车间洗了那两件衣服。c.(跟)老李商量过那件事。d.(在)昨天晚上看了一个电影。e.(对)那件事已没有什么印象了。f.(关于)那起交通事故已写了一个报告。每例中都包含有动词,动词前都出现了名词性成分。但是只有(a)里的“他”可看作是v前NP,因为“他”前头绝对不能加上介词。面(b—g)里动词前出现的名词性成分都不能看作v前NP,因为(b—c)的名词件成分前有介词“在”“跟”,(d一g)的名词性成分前可分别加上介词“在”、“对”、“关于”、“把”。

58下面例中v前的名词性成分分别是施事、时间处所、关涉对象等,但根据“v前NP原则”,它们都是v前NP:a.()他走了b.()三年过去了c.()北京在中国的北方d.()那衣服值不少钱下例中的动词“写”前有三个名词性成分:那起交通事故我昨天已写了个报告。但根据“v前NP原则”,其中只有“我”是v前NP,“那起交通事故”和“昨天”都不是v前NP,因为在它们前面可分别加上介词“关于”、“在”。

594.2.3V后NP原则:所有预选NP可以在V后有位置出现,是V后NP。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哪些语义类名词能进入v后NP位置,即可能有哪几种“宾语”。所有能出现在v后充任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就都属于V后NP,而不考虑属什么语义类型。如:浇花(受事宾语)、浇水(材料宾语)吃面条(受事宾语)、吃食堂(处所宾语)二是v后能同时放下几个NP,即能有几个“宾语位置”。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有些动词后面不允许出现NP,即v后位置一个NP也放不下;有些动词后面能放下一个NP,而且也只能放下一个NP;还有些动词后只能放下两个NP。如“浇”后只能放下一个宾语,“吃”后只能放下一个宾语。

60同一动词结构中能进入V后的不同语义类“名词数”可能多于V后宾语的“位置数”。如“浇”后可以跟两类宾语:受事宾语和材料宾语。但是“浇”字后只有一个位置。“浇水花”或“浇花水”都是不合格的句式。以上现象可以理解为:(a)该结构有多于一个语义类型的宾语名词,但只有一个宾语位置。(b)该结构有多个宾语位置,但只有一个“显性”宾语,其余是“隐性”的。根据以上原则,在下列结构的NP位置上没有出现相应的名词时,就存在“空语类”。(a)NP1+V(b)NP1+V+NP2(c)NP1+V+NP2+NP3父母告诉他【洗干净那几件衣服】他打算【洗那几件衣服】

614.3汉语空语类的分类。4.3.1省略型空语类特点:(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他位置出现。(2)但相关词语却可能进入这个空位置,即可以“补出来”。是一种句法上自由的空语类。例:他把那几件衣服洗了()。他洗了()()洗了问:他干什么呢?答:()洗衣服呢。

624.3.2移位型空语类特点:(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但是这个词语移位到了结构中其他位置;(2)这个词语的原来位置不能补出相同的有形的词语。有时句法是自由的(因为可以移到原位),有时又是强制的(受到结构限制不能移回原位)。那几件衣服他洗了()。他把那几件衣服洗了()。

634.3.3隐含型空语类特点:(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他位置出现;(2)这个词语的原来位置永远不能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跟结构内任何成分都没有句法上的联系,因此一定是句法强制的。他打算()洗那几件衣服。父母嘱咐他()洗那几件衣服。5.空语类与“成分提取”的问题:汉语“x的”。汉语“x的”:实词词类(词组)+结构助词“的”。功能:(1)可以做定语去修饰另一个名词。(2)可以独立使用,并且在功能和意义上就相当于一个名词成分。a1.他开的车出过事故。a2.他开的(=车)出过事故。b1.他开车的技术数一数二。b2.他开车的(=技术)数一数二。(×)转指“X的”:可以独立使用并有指称作用的“x的”,例子a。自指“X的”:不能独立使用并且没有指称作用的“x的”,例子b。

645.1成分提取成分提取:在“转指X的”的“X”中“提取”出一个主语或宾语名词并造成一个名词空位,这个“空位”就是“空语类”。如果“X”中提取的空位超过1个,也就是有多于1个空语类,就会造成“X”有多种转指的可能。如果“X”中没有发生提取,也就是没有空语类,就成了“自指X的”。(1)a1.[他开(的)]车a2.[他开(的)](=车)b1.[开车(的)]人b2.[开车(的)](=人)c1.[开(的)](=人/车)c2.[开(的)](=人/车)(2)a1.[他开车(的)]技术a2.[他开车(的)](≠技术)b1.[他开车(的)]线路b2.[他开车(的)](≠线路)c1.[他开车(的)]支出c2.[他开车(的)](≠支出)

655.2.1英语“thatX”英语“thatX”主要是表现为“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与汉语中的“x的”有相似之处。(1)Imetthewoman【thatstolethediamond】(我见到了偷钻石的那个女人)Isawthediamond【thatshestole】(我见到了她偷走的那块钻石)(2)【Thatshestolethediamond】isincredible.(她偷钻石的事简直不可思议)Thefact【thatshestolethediamond】hasbeenproved.(她偷钻石的事已被证实)例子(1)中括号内就是英语中起转指作用的定语从句结构;例子(2)中括号内是英语中起自指作用的定语从句结构。区别:a.我非常喜欢妈妈买的(裙子)。b.Ilike(theskirt)thatmotherboughtformeverymuch.(×)

665.2.2英语“thatx”中有没有发生提取和存在空语类,很容易看出来。因为X中发生提取的就是主语和宾语,或者说一定存在显性空位。汉语的情况就复杂一些。因为汉语的空语类并不是根据“显性”的主语和宾语确定的,而是根据“建立汉语基本动词结构的三个原则”确定的。在结构中显性主语宾语位置都有词语,但还有可能仍然存在(隐性的)NP位置。a.你先搬他捆了绳子的(箱子)。【捆绳子(工具宾语)/捆箱子(受事宾语)】b.我没浇过水的(花)都死了。【浇水(工具宾语)/浇花(受事宾语)】提取组合名词的一部分:孩子考上大学的(家长们)留下【家长们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自己开伙做饭的(年轻人)挺多。【年轻人自己开伙做饭】

67

68第八讲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理论分析8.1“移位”与“易位”、“倒装”的区别8.1.1“移位”的来源和基本含义8.1.1.1移位的来源乔姆斯基的理论

69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并且进一步由语言机制去探讨大脑的工作机制。所有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都大致相同,都是由所谓的普遍语法经过一定的变化派生出来的。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可以用一组语法规律,或者说可以用相同的原则来加以解释,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乔姆斯基的假说包括:1.人头脑中有一个语言机制,人生来就有一种语言能力,这是先天的。即语法的“天赋性”和“自足性”。2.人类语言都要遵守共同的原则,差异只是参数的不同。即“原则与参数理论”。3.人类语言所要遵守的共同原则(普遍语法)是高度概括和极为简洁的。即“语法简约性”。

70基础部分(语类词库)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转换部分逻辑式语音表达式语类规则:SP(句子结构)NP(名词词组)+VP(动词词组)NP(名词词组)Det(指示词语)+N(名词)VP(动词词组)动词(V)+NP(名词词组)移位规则

71

728.1.1.2移位的基本含义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1.SP1(无宾语结构):[NP1V1]2.SP2(单宾语结构):[NP1V2NP2]3.SP3(双宾语结构):[NP1V3NP2NP3]以上原型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离开原来的位置,跑到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上,就是“移位”。如:那只羊跑了。(NP+V)跑了一只羊。((t)V+(NP))

738.1.2”移位“与”易位“的区别A:太了不起了,你。B:他应该算是个好人吧,我想。我想他应该算是个好人吧。C:死了一只猫。一只猫死了。移位后的成分一定可以充当这个结构的句法成分,可以重新进行结构分析,而易位则不行。移位体现的是一种句法层次上的成分移位,易位体现的是话语(语用)层次上的成分移动。

748.1.3“移位”与“倒装”的区别“倒装”是“移位”的一种。如A:来了一只大灰狼。大灰狼来了。B:绵羊被大灰狼杀了。大灰狼杀了一只绵羊。C:我把枪给了牧羊人。我给牧羊人一支枪。以上都可以看成“倒装”,因为位置变化的成分都可以回到“原先”的位置。以上都可以看成“移位”,因为位置发生变化的成分都可以进行句法分析。

75部分“移位”现象不属于“倒装”。(如隐性结构的移位现象)绳子我捆了箱子了。(我捆绳子+(我)捆箱子)我把衣服洗干净了。(我洗衣服+(衣服)干净了)道理你说得不清楚。(你说道理+(道理)不清楚)以上句子不能理解为“倒装”,因为位置变化的成分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我把衣服洗干净了。(我洗衣服干净了×)只能理解为“移位”,即我洗衣服+(衣服)干净了(NP1+V1+NP2+NP2+V2)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76联系与区别:A:“倒装”成分必须都能够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是表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关系)。而“移位”的成分却不一定能回到原来的位置,(是一种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B:“倒装”是“移位”的一种。“倒装”需要有一个能够回得去的显性位置;“移位”还包括回不去的隐性位置。

778.1.4“移位”的句法和语义前提:原型结构和论元位置A:[sNP1V1]B:[sNP1V2NP2]C:[sNP1V3NP2NP3]移位成分实际上是跟“语迹”相对应的,“语迹t”主要是指原型结构中的论元NP(即主语、宾语成分)的空位置,“移位”当然也就是指这些位置上成分的移动,而一般不涉及非NP成分(如状语、定语、补语)的位置上变化。下班回家了,已经都已经都下班回家了

788.1“移位”与“易位”、“倒装”的区别特征条件术语移动后的成分可为这个结构的句法成分移动后NP可回得去只限于动词的论元NP成分移位++-+易位-+-倒装++-

798.2“转换规则”、“移位规则”和“移位限制规则”8.2.1从“转换规则”到“移位规则”的转变(理论溯源:语法模型的中的转换部分和转换规则)“转换规则”的主要形式:a.XY:XY移位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b.XY:X删略进来;goawayc.X:XY添加Thereis……;itis……that……d.X:X’替换我去上海:我不去上海

80移位规则是全部转换规则的核心,其它转换形式是移位过程中连带使用的一些附属规则,后者要依附移位规则才能操作。Floodwaterwashedthehouseaway.Thehousewaswashedawaythebyfloodwater.我在墙上挂了一幅画我挂墙上一幅画。“移位”是最重要的“转换”规则,所以“转换”规则又被称作“移位”规则。

81“生成语言学”的目的是探求语言行程的内在规律。找出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建立一种公式化的一般语言结构理论。比如说明人类语言成分的顺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变动,语法成分应该怎么移动才合格,即建立“移位规则”。8.2.2从“移位规则”到“移位规则限定”的转变。逐个建立的“移位规则”会太过繁琐,而且容易遇到例外。HecanreadthebookwhichcriticizesJohn.Whocanhereadthebookwhichcriticizes?Sheisthemostbeautifulgirlhehaseverseen.Whoisshethemostbeautifulgirlhaseverseen?以上构造疑问句的一般方法不成立,因为该句子中有“不能移位”的成分。因此转而探求“不能移位”的规则。

82移位限制规则一Johndestroyedmanybooksaboutlinguistic.Howmanybooksaboutlinguisticsdidjohndestroy?HowmanybooksdidJohndestroyaboutlinguistics?×两个层次的名词词组(NP)移位限制:Johndestroyed【(manybooks)aboutlinguistic】.小王扔掉了许多关于语言学的书。多少关于语言学的书小王扔掉了?多少书小王扔掉了关于语言学的?×结论:句子成分NP如果包含两个层次(上层和下层),则不能对下层NP进行移位,只能对上层NP进行移位。

83例:a.一班的学生读过大量关于历史方面的书。b.多少关于历史方面的书一班的学生读过?c.多少书一班的同学读过关于历史方面的?×

84Hewillemergeoutofthattunnel.Outofwhichtunnelwillheemerge?ofwhichtunnelwillheemergeout?×两个层次的“介词词组”(PP)移位限制【out(ofthattunnel)】结论:句子成分PP(介词词组)如果包含两个层次(上层和下层),则不能对下层PP(介词词组)进行移位,只能对上层PP进行移位。A覆盖A原则(AoverAprinciple):(NP和PP合并,用变量符号“A”表示。)凡是上下两层的A结构中,移位都只能作用与上层A结构,不能作用于下层结构。

85移位限制规则二(对名词移到句首的限制)一.复合名词结构限制(ComplexNPConstraint)一个句子结构做一个名词的定语或同位语,这个句子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来。Ireadabook【aboutthatman】.【Theman】whoIreadabookabout.Ireadabook【whichwasaboutthatman】.ThemanwhoIreadabookwhichwasabout.×小王把【他常常用来写文章的】笔送给我。文章小王把【他常常用来写的】笔送给我。×

86二.并列名词结构限制(ComplexNPConstraint)并列名词结构中的某一个成分不能单独出来。Ibought【abookandapen】.AbookIboughtandapen.×三.左分支名词结构限制。一个连续由多个名词修饰的名词结构(领属性的),一个成分位于另一个成分左侧时,不能移位。他娶了【张局长的爱人的妹妹的同学】。张局长他娶了爱人的妹妹的同学。×张局长的爱人他娶了妹妹的同学。×张局长的爱人的妹妹他娶了同学。×

87四.主语从句结构限制(SententialSubjectConstraint)由一个句子结构做主语时,这个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来。【Thatyouraisedthissuggestion】isunsuitable.Thesuggestionthatyouraisedisunsuitable.西方媒体歪曲“藏独”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宾语从句结构限制。由一个句子结构做宾语时,这个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来。Hestammered【thathehadseenafigure】.Whatdidhestammeredthathehadseen?ד孤岛禁区条件”:某种句法结构对其中的成分移位构成了一个“封锁区域”,就像有人被困在一个“孤岛”上跑不出来,所以后来就把所有类似的关于“WH移位(即首句化移位)”的限制条件统称为“孤岛禁区条件”。

88“WH移位限制性规律”(名词移到句首)a.…X…[NP…[NP…Y…]…]b.…X…[NP…[SP…Y…]…]c.…X…[SP…[SP…Y…]…]在以上结构中,“Y”不能移至“X”。.…X…[α…[β…Y…]…]当α和β=NP(名词词组结构)或SP(从句结构)时,Y不能移至X处。

89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和空语类的所指问题约束理论和约束原则

909.1.1.“语义所指”的基本含义广义:句子里面的词语成分与外部客观世界中的哪个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例:王老师买了一本书。狭义:句子里面某个成分A与句子里面的另一个成分B是不是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⑴A、B不都是词语性成分⑵A是代词(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或“空语类”(空主语和空宾语)Eg:小李知道小王喜欢她。我认为小王喜欢自己。这姑娘小李喜欢(t)。←小李喜欢这姑娘。小李打算(P)追这姑娘。

919.1.2.“语义所指”主要研究的问题主要研究“代词”和“空语类”的“语义所指”问题。1、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问题。小王说他病了。2、反身代词的指代问题。老师要求学生多批评自己。3、空语类的指代问题。老王说小李不认识(t)。

921、“人称代词”的所指重点:第三人称代词的构内同指(1)第一、第二人称:“面称”,即说话的时候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一般很少出现代词跟结构内的某个词语所指相同的情况。即使出现也很容易判断。例外:招呼用语和同位复指。A、招呼用语:老王,你过来一下B、同位复指:老王我可不是好欺负的(强调)(2)第三人称代词经常需要指称结构中用“词语”表达的人或物。小张说他病了。

93讨论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构内同指指别同指。你可以走了,他留下。指代同指。构外指代:我认识老王。他走了。构内指代:小李说老王认识他。小李说他认识老王。小李认识他。结论:人称代词的“所指”即“指代”问题就是第三人称代词跟结构内名词是否同指。

942、“反身代词”的所指“反身代词”的所指问题与第三人称代词的所指问题本质上一样,也是“反身代词”与结构内某个名词同指或不同指的问题。为了区别于“指代”关系,把反身代词与名词的语义所指关系称为“照应关系”。注:副词用法和反身代词用法Eg.(1)瓶子不会自己倒下来,准是有人碰了它。(2)老王喜欢自己修理汽车。(3)老王知道自己喜欢小李。adv.是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通常在v.和adj.前作状语。(1)(2)是副词强调用法,“自己”位于附加语位置,即去掉后不变句意,在v.管辖范围外。

95结论:反身代词的“所指”即“照应”问题就是反身代词跟结构内名词是否同指。3、“空语类”的语义所指重点:构内同指、构外同指、位置性同指、词汇性同指构外同指:她生了个儿子,()很高兴。(跟空语类同指的词语出现在本结构以外)构内同指:老王说()不认识小李。(跟空语类同指的词语出现在本结构之内)位置性同指:老王打算()出国。(严格的隐含P)词汇性同指:老王鼓励()出国。(可以通过补出不同的词语来确定)空语类的语义所指关系主要就是确定空语类与结构内某个名词同指或不同指。

969.2语义解释理论与语义所指事实1、理论背景(1)研究代词和空语类的“语义所指”,是为了满足语法模型对“语义解释”的基本要求。(2)确定语义值。

97基础部分语类词库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转换部分语义部分音系部分

98基本结构形式:[NP1VNP2]词项填入形式:[老王NP1写了V一本书NP2]深层结构典型表层变体结构逻辑语义解释:V(写)结构:NP1=老王(施事),NP2=一本书(受事)“逻辑语义解释”就是在基本结构形式“NP1VNP2”的每个“NP”位置都找到相应的有意义的词语。

99深层结构特殊表层变体结构(重点)小王i批评了他自己i。小王i批评了他j。小王i批评过了(ti/ej)。如果经过转换后的“表层结构”中存在代词和空语类,在“NP”位置上就找不到相应的词语。要进行“语义解释”,就必须找到跟该位置上的代词和空语类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具体词语,确定这个位置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词语。确定代词和空语类的“语义值”,只需要确认该代词和空语类跟某个词语的意义“相同”或“不同”即可。

1002、为什么要研究“语义所指”1、传统语法解释对于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用法都不太严格。“代词只能跟出现在前面的某个名词同指。”Ifheishere,Johnwilldoit.想讨好她父亲的人争先恐后地向小王献殷勤。“反身代词跟离得比较近的名词同指。”Misswangnevertalkedtousaboutherself.

1019.3“代词化规则”、“统治原则”和“约束理论”9.3.1代词化规则代词是名词通过“转换规则”在表层结构结构形成的。XX’名词代词Thepresidentsaidthepresident(X)mademistakes.Thepresidentsaidhe(X’)mademistakes.这些不能替代的现象说明,代词不是通过“替换”生成的“表层结构”,而是在“深层结构”上本来就有的。必须从“句法结构”即“深层结构”本身来研究代词“语义所指”。

1029.3.2、“统治原则”和“代词所指规则”统治原则:一个节点可以“统治”其平行节点和平级节点以下的节点,但“不统治”其上级节点和本身下级节点。ABCDEF人称代词所指规则:位于被统治节点上的成分如果是名词(非人称代词),不能与统治节点的任何成分同指。

103SX(NP)VP(lora)VNP(adnired)NPSthepeopleNPVPwhoVY(NP)knowlora

104他i喜欢小李j。他i的妈妈j喜欢小李k。缺点:没有说在什么情况下名词和人称代词“一定同指”。反身代词所指规则。反身代词一定与其最内层的统治节点上的名词同指。

105SNPVP老王VPX批评自己

106SNPVP老王VPS知道XVP自己VPNP错怪小李

107SNPVP老王VPS知道XVP小李VPNP批评自己“自己”至少可以和“小李”同指。

108人称代词所指规则。人称代词一定与最内层的统治节点上的名词不同指。SNPVP老王VPS知道XVP小李VPNP喜欢他

1093、“约束理论”和“约束原则”A照应词(反身代词)在管辖域内受约束(必须与域内指人名词同指。)B代名词(第三人称代词)在管辖域内自由(不可与领内指人名词同指,但可以与域外名词同指。)C指称词(指人名词)在管辖域内外永远自由(与域内域外的指人名词都不能同指。)JohnilikeshimselfiJohnilikeshimjJohnilikesJohnjJohnisays[billjlikeshimselfj]Johnisays[billjlikeshimi,k]Johnisays[billjlikesJohnk]

110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1.“语义所指”与“语义指向”“语义所指”指的是“代词”、“空语类”的语义指称性质,即“代词”、“空语类”与结构内的某个名词成分“相同”。小王说小李了解自己。(自己=小王?小李?)“语义指向”指各类实词的语义关系问题,即确定某个词语跟结构内的某个其他词语“相联系”。老王吃饱了。(老王饱了)老王吃光了。(东西光了)语义指向语义指向

111结论:某种结构中相同位置的成分可以跟其他不同位置的成分相联系。“语义所指”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看做“语义指向”问题。例:老王答应我P再写一篇。“语义所指”问题:确定空语类P跟句子中的“老王”还是“我”相同。“语义指向”问题:确定动词成分“再写一篇”跟前面的“老王”还是“我”相关。区别:“语义所指”研究“原型结构”(深层结构)中代词(或空语类)的语义所指。“语义指向”不需要“原型结构”(深层结构),可以直接看结构中哪两个成分相关。“语义所指”研究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代词或空语类相当于哪个名词)“语义指向”研究各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

1122.“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这是语言成分之间同时并存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状中等。“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和受事、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对象等。“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很多情况下一致:看电影开汽车洗衣服搬东西(主谓结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动作+受事)(动作+受事)(动作+受事)(动作+受事)“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很多情况下不一致:吃食堂吃火锅吃老本(主谓结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动作+处所)(动作+工具)(动作+凭借)王冕死了父亲(主语+谓语+宾语)(领有者+动词+行为者)

113(1)这药你快吃了它。“吃”联系“药”和“它”,药=它。(2)水我都浇了花了。“浇”联系“水”和“花”,“水”是材料,“花”是对象。(3)小李刚死了父亲。“死”联系“小李”和“父亲”。小李死?父亲死?(4)文章我写了开头。“写”联系“文章”和“开头”。写文章?写开头?(3)(4)需要确定动词和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语义指向”问题。需要确定其中的动词到底与那一个名词“相关”。

114他圆圆地画了个圈。句法结构:“圆圆地”作状语,修饰动词“画”。语义结构:“圆圆地”修饰宾语“圈”。(和宾语“圈”相关。)他在火车上写标语。两个谓词性成分:写、在。跟“写”相关的成分:“他”写跟“在”相关的成分:“他”在火车上?“标语”在火车上?都在火车上?跟“在火车上”相关的成分有三种情况。反对的是少数人。两个谓词性成分:反对、是跟“反对”相关的成分:“少数人”反对?反对“少数人”?

115结论: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往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的存在会造成句子的歧义。“语义指向分析”就是要在“句法结构”的背后发现“语义结构”关系,进而确定表达意义。一个汉语句子的“句法结构”中可能存在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但在实际表达中只有一种“语义结构关系”是成立的。所以“语义指向分析”就是确定哪一种“语义结构关系”是说话者所要实现的。

1163.“多指单义关系”和“多指歧义关系”。“多指单义关系”:(1)这药你快吃了它。“吃”指向“药”和“它”。(2)水我都浇了花了。“浇”指向“水”和“花”,“水”是材料,“花”是对象。以上两个句子中谓语动词都跟两个成分“相关”,所以涉及到“语义指向”问题。但是很容易确定成分之间的“真实”关系,所以句子不存在歧义。(4)老王请教小李怎么编程序。和“编程序”相关的成分有两个:老王、小李但是根据主句中的动词“请教”可以确定“编程序”只能和“老王”相关。

117“多指歧义关系”。例:他在火车上写标语。两个谓词性成分:写、在。跟谓词性成分相关的名词有两个:他、标语、火车。所以涉及到“语义指向问题”。该句子有歧义。汉语中歧义现象很多,原因也很多。如:老王走了一天了。行走了一天。离开了一天(死了一天。)这是由于“走”的不同义项造成句子歧义。

118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这是由于层次构造的不同造成句子的歧义。

119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以上是由于句法构造中的“定性”不同造成句子歧义。主谓关系状中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定中偏正关系主谓关系状中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动宾关系

120“多指歧义关系”:在某一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动词)可以跟多个成分在语义上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在理解上都能成立。(1)老王答应我再写一篇。(老王)再写一篇?(我)再写一篇?(2)他骑累了马。(他)骑马。(他)累?(马)累?(3)砍坏了。(斧子)坏?(桌子)坏?

1214.“语义指向”理论对汉语句法结构中复杂语义关系的解释作用“语义指向”理论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印欧语中“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是统一的,动词和名词的“形态变化”可以体现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汉语中“句法结构”无法表现“语义关系”,所以对“语义关系”往往要重新确定。而不同的“语义关系”经常表现为相同的“句法结构”。toeatanapple吃苹果toeatlunchatarestaurant吃食堂todepositmoneyinabank写文章以上汉语中几个“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完全不同。

122吕叔湘:如果动词谓语句里面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关系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关系决定了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因此仅仅把这个说成宾语,把那个说成主语,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考察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跟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联系,等等。

123(1)砍光了(2)砍累了(3)砍钝了(4)砍疼了(5)砍坏了句法结构:动词+形容词(补语)这些句法结构可以和什么样的名词联系?(1)(树)砍光了受事(2)(他)砍累了施事(3)(斧子)砍钝了工具(4)(胳膊)砍疼了受事(胳膊被)砍疼了施事(部分)(5)(斧子)砍坏了工具(桌子)砍坏了受事

124其他各成分之间的语义指向问题,如状语,试比较:a.Allthepersonsatethecakes.b.Allthecakeshavebeen(totally)eatenbythem.a.这几个人都吃了。b.这些点心都吃了。c.这些点心他们几个人都吃了。

125小结:基本思想:形式+意义“语义指向”实质:句法结构形式+语义结构形式2“语义指向”对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描写和解释作用(1)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解释其他方法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老王在抽屉里逮住了蟑螂。老王在飞机上看到了大海。老王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126(1)老王在抽屉里逮住了蟑螂。(2)老王在飞机上看到了大海。(3)老王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为什么相同的句法结构,层次分析的结果也相同,但(1)(2)没有歧义,而(3)却有歧义呢?

127(2)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语法意义。a.礼物我收到了不少。/香烟我只抽万宝路。b.自行车我换了链条。/这本书我撕了封面。c.电器我只买进口的。/穿的我最在意衬衫。上述句子都是“分裂移位”而形成的。如:我只抽万宝路香烟。我换了自行车链条。香烟我只抽万宝路。自行车我换了链条。问题:以上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跟两个名词有语义“关联”,为什么所指明确,没有歧义?

128原因:(1)分别出现在动词两边的名词在语义角色上都是动词的“受事”。(2)动词“语义所指”一定是指向意义范围小的部分。(3)语义所指范围小的在动词的右边。

129(3)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a1.老王喝光了酒。b1.老王喝醉了酒。a2.老王把酒喝光了。b2.老王把酒喝醉了。(×)a3.这瓶酒就把老王喝光了。(×)b3.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为什么以上相同的句式却不能向相同的方向变换?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指向什么成分,该成分才能到“把”字后构成“把字句”。

130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唱红了这首歌唱红了小姑娘。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这首歌把小姑娘唱红了。小姑娘把这首歌唱红了。

131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在哲学中,范畴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   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场所  时间姿势  状态  动作承受“语法意义范畴”就是对“语法意义”所作的分类。如“时态”、“语态”、“格”等。

132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有两种:词法范畴;句法范畴词法范畴是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一种狭义的语义范畴,一般叫做“词法范畴”,或叫做“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种广义的语法范畴,可称作“句法语义范畴”,或称“语义范畴”。语法意义英语表现形式汉语表现形式进行时bedoing—着完成时dong—过将来时willshall将;快;打算……英语用构词形式(词法)表达以上“时”的语法意义,汉语用词汇形式(句法)表达“时”的语法意义。

133词法范畴主要指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综合性语言)中的一些语法意义类型。可分成“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体词属性范畴即综合性语言中由名词词性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有:数、格、有定和无定。数某些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单数、复数)格某些语言中表示名词与其它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主格、宾格)有定和无定某些语言中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特指、泛指)

134谓词属性范畴即综合性语言中由动词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有:时、体、态。时某些语言中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关系的一组特征。(现在、过去、将来)体某些语言中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进行、完成、未完成等)态某些语言中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动、被动)以上属于词法范畴的意义在汉语中往往也表现为句法意义范畴,汉语本身也有大量的句法语义范畴。如汉语没有“格”范畴,主要靠虚词和语序等句法形式来确定;没有定或不定冠词或其它词形变化来区别名词“有定无定”,而用指量词或数量词表示等。

135本文讲的“范畴”即句法语义范畴,简称“语义范畴”。句法语义范畴,不是对真实世界里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所得的范畴,而是指跟句法相关的语义范畴。“意义”的产生途径:词汇意义;语境意义;比喻义;言外之意等。例:肉包子打狗。“肉包子”具有词汇意义、比喻义等。“肉包子”在句子当中作为打狗的工具,因此属于“工具范畴”,属于句法语义范畴。“句法语义范畴”是对语法意义抽象概括而得到的,常见的有时间范畴、处所范畴、领属范畴、数量范畴、工具范畴、自主范畴等。总结:某种语法意义以“句法结构形式”(而非词法结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语法意义就可以成为“语义范畴”。

136从汉语看会有更细更多类别,甚至其他语言中表现为词法范畴的一些也可归入汉语的”语义范畴“。比如有: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自主范畴、顺序范畴、趋向范畴、情态范畴、程度范畴……。例:“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自主范畴”是马庆株最先提出的。是在受到藏语动词有自主与非自主之分的影响后提出来的。所谓“自主”是说行为动作是动作者能主观决定并自由支配的、有意识的,如“吃、喝、看、说、吵、讨论、休息”等等。所谓“非自主”是说行为动作是动作者无法决定和支配的、无意识的行为动作,如“病、看见、发抖、变质、知道”等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的句式不同。

137(A)(B)看吧看吗谁看呢塌吧塌吗哪个塌呢马上看别看看着马上塌别塌塌着谓语“看”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是施事者可以控制的动作行为。属于“自主动词”,可以构成祈使句。谓语“塌”表示一种属性或变化,施事者(主体)无法控制。属于“非自主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A)(B)你来一下你病一下你看一下你忘一下你研究一下你知道一下你休息一下你看见一下你考虑一下你忽视一下

138“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例1: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今天星期六了。现在春天了。小王都大姑娘了。儿子都大学生了。人家都工程师了,你才技术员。以上“体词谓语句”中充当谓语的名词必须具有“表示某种过程或周期顺序”的意义。以上体词性谓语都是表示某个过程或变化序列中的一个阶段,都具有“顺序性”特点。只有这一类名词才能够直接充当谓语。

139例2:多个名词和名词的组合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在表达以上方位时,必须按照“东>西>南>北”的前后顺序。例3:大黄狗(黄大狗)新小白木盆(小新木白盆)大号塑料防风雨衣(防风塑料大号雨衣)新版袖珍英汉词典(英汉袖珍新版词典)对立项少的定语一般要排在对立项多的定语前面。

140“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领属关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领有、隶属关系的总称。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对句法作用其某种制约作用的领属范畴。常见的领属关系:小王的朋友(称谓领属)他的房子(占有领属)猴子的尾巴(器官领属)房间的门(构件领属)衣服的布料(材料领属)烤鸭的味道(属性领属)衣服的颜色(特征领属)北大的学生(成员领属)萝卜块儿(变形领属)王羲之的字(成果领属)……

141例1:受事主语句谓语动词一般不能再带宾语。例外:所带的受事宾语跟受事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那条狼打断了一条腿。(那条狼的腿)他的手砍掉了一个手指头。(他的手的指头)那本书已经撕去了封面。(那本书的封面)例2:“把”字句和“被”字句叠置整合在一起。条件:全句主语跟“把”的宾语之间有领属关系。他被小偷把手表偷走了。张三被人把胳膊拧断了。那牲口把腿给(被)绳子绊住了。

142例3:“动词+的”结构的指称问题。P=n-m指称对象=价数-配价成分数例外:“动词+的”还可以指称在结构中已经出现的配价成分所指事物的领有者。各位家长,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孩子吃羊肉不?孩子吃羊肉的请举手。孩子吃羊肉的=家长(“家长”和“孩子”是领有者与被领有者的关系)他漆了地板的只是那间书房。他漆了地板的=书房(“书房”是“地板”的领有者)

143例4:双宾语句中的远宾语(直接宾语),不能是“称谓领属”和“占有领属”的领属性偏正结构。王老师嫁个李警官她的女儿。我送给他我弟弟的篮球。王老师把她的女儿嫁给李警官。我把我弟弟的篮球送给他。我卖给张三齐白石的画。我把齐白石的画卖给张三。

144“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下列双宾语结构中的远宾语(直接)宾语能否省去数量词?烫了他一个大燎泡。蚊子叮了我两个包。捂了孩子一身痱子。那事儿急了他一身汗。那孩子咬我两个牙齿印。直接宾语为“结果”宾语的双宾语结构,结果宾语部分一定得有数量词。

145例2:下列句子中的数量词能否省去?我要能唱,我一定也唱他几段京戏。老天爷要是能连下它几天雨就好了。含有虚指宾语“它”、“他”的双宾结构,后续成分必须是数量短语。例3:“怎么”和“怎么样”修饰名词作定语,名词前一定有数量词。怎么一个人?怎么样一个人?怎么一本书?怎么样一本书?怎么一种脾气?怎么样一种脾气?怎么一所学校?怎么样一所学校?

146例3:“什么”作定语,中心语一定不能含数量成分。什么人?什么一个人?什么书?什么一本书?什么朋友?什么一个朋友?什么衣服?什么两件衣服?

147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两种理论:形式语言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形式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布龙菲尔德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理论都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两者共同理论前提是:一.语言是完全独立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之外的自主系统,是“抽象的语言系统”。二.语言研究的目标是是建立一套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从语言内部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148认知语言学理论:一.语言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世界和语言外世界不存在明确的分界。不存在“抽象的语言系统”。二.从语言外部去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前提和假设:一.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更不是天生的),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人的语言能力依附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149例一:论战争论辩护论敌抨击打笔仗理论战线唇枪舌剑舌战群儒以上说明:人们对“辩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战争”概念的支配。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例二:指代“不熟悉的人”:新面孔;新四肢(×);新躯干(×)。原因:人靠观察面部特征识别人。

150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语义部分密不可分,后者甚至更重要。形式语言学理论将“句法”作为独立系统研究,句子在句法的基础上作出语义解释,在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得出句子实际表达的意思。例一:小李说服小王马上动身。小李答应小王马上动身。其中决定“动身”实施者的因素不是句法结构或句法规则,而是其中的动词“说服”和“答应”。

151例二:我不喜欢吃米饭。米饭我不喜欢吃。我不喜欢踢足球。足球我不喜欢踢。(?)以上左侧两个句子的变化方向不同,根本原因在于词义搭配。“吃”和“米饭”、“踢”和“足球”者两组搭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所不同。例三:北京还没到呢,就别提上海了。上海还没到呢,就别提北京了。其中句式意义的选择由“还”字决定。结论:句法分析必须同词汇分析和语义分析联系起来。

152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是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例一: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真值条件: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小莉。但是:A句凸显的是“一只花猫”的转移路径,B句凸显的是小莉对“一只花猫”的占有。

153姑姑花猫花猫小莉姑姑花猫花猫小莉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154所以: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她不要。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她不要。(?)结论:同一个事实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意象: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异,如凸显部分的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而形成的心理印象。例二:他看了她一眼,她居然就上去打他。他把她看了一眼,她居然就上去打他。那一个句子更通顺?为什么?

155四.形式语言学认为,范畴都是“离散范畴”,即每个范畴都有自己的“界定特征”,符合某一界定特征就能成为某一范畴的成员,否则不能。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实际上是人为建立的范畴,没有严格的“界定特征”,边界是不明确的。一个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共同特征,只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例一:“鸟”范畴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例二:“及物动词”的成员:撞、盖、住、死哪一个动词的“及物性”更强一些?

156五.在承认人类认知共同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语法结构实际上是“约定俗成”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当然也就不再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普遍性)。例一:她嫁错了人。Shehasmarriedthewrongman.

157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目标:从认知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最概括的解释。例一:“句法现象”:儿童英语习得的初期倾向于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后。汉语“动补结构”中都是动词在前、补语在后。打—破、听—懂、看—见;副词“才”连接的前后两个事件之间的事件关系。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汉语“比字句”中“比”字多在谓词之前。他比我高。原因: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158例二:句法现象:盛碗里鱼(×)盛碗里两条鱼送学校油画(×)送学校一幅油画蚊子叮了小王大包(×)叮了小王两个大包捂了孩子痱子(×)捂了孩子一身痱子白一件衣服(×)白衣服雪白衣服(×)雪白一件衣服稀里糊涂人(×)稀里糊涂一个人为什么左侧的句子不能成立?

159“有界”和“无界”的概念。一.事物和名词的“有界”和“无界”。有界: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边界,并且是一个“个体”的事物。无界: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一定的边界,不是一个“个体”的事物。事物的“有界”和“无界”是人主观认识的结果。“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体现在语法上就是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对立,“数”范畴是区分概念上的“有界”和“无界”的一种语法手段。指称有界事物的名词叫做“有界名词”,指称无界事物的名词叫“无界名词”。凡是有数量词修饰的名词性成分都是有界名词,如“两条鱼”“一桶水”。专有名词专指一个或一类事物,也是“有界名词”。如老王、鲁迅等。“通指性”的名词多是“无界”的,如:我发现这女人全是死心眼。这烟对健康有害是谁都知道的。

160二.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止点的动作是“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没有起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点而没有终止点的动作是“无界动作”。如:有界:跑到(学校)无界:想家动作概念上的“有界”和“无界”在语法上的体现就是动词的“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持续动词如:象、喜欢、属于、需要非持续动词如:跳、到来、吃

161三.形状和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白雪白慢慢腾腾左侧的形容词表达的是一个不定的“幅量”,属于“无界”。右侧表示这个“幅量”上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联系。属于“有界”。

162以上不成立的句子都是由于“有界”成分和“无界”成分的搭配不合理造成的。盛碗里鱼(×)盛碗里两条鱼送学校油画(×)送学校一幅油画蚊子叮了小王大包(×)叮了小王两个大包捂了孩子痱子(×)捂了孩子一身痱子白一件衣服(×)白衣服雪白衣服(×)雪白一件衣服稀里糊涂人(×)稀里糊涂一个人练习:好一辆车(×)好车很好车(×)很好一辆车干干净净衣服(×)干净衣服干干净净一件衣服红一张脸(×)红脸

163“隐喻”和“转喻”1.隐喻。相当于修辞学上的“比喻”。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从一个认知领域向另一个认知领域“投射”的认知方式。论战、争论、辩护、论敌、抨击、打笔仗、入室操戈隐喻:“辩论就是战争”用“战争”来隐喻“辩论”辩论行为跟战争有相似点,“辩论”这个概念受“战争”概念的支配。

164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隐喻:“时间”是“(具体的)可以移动的物体”用“移动的东西或物体”来隐喻“时间”。物价上去了。道琼斯指数跌倒了谷底。隐喻:“数量”是“可以上下位移的东西”。共同点:通过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隐喻另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1651.1“解释性隐喻”和“构成性隐喻”“解释性隐喻”:隐喻解释概念如何形成。离开隐喻,概念依然存在。如:窗口、桌面、文档、档案夹、字纸篓以上名词代表的概念分别是“视屏”、“屏幕”等。这些名词就是通过“电脑文件处理就是办公室文件处理”这一隐喻来解释一系列“操作系统”的功用。“构成性隐喻”:概念本身就是通过隐喻来表述的,离开隐喻,概念就不存在。如:“大爆炸”理论

1661.1.1.习惯用语中的隐喻flipyourlidblowthestackhittheceiling隐喻:愤怒是封闭在容器中的加热液体。1.1.2.语法结构中的隐喻现象以上是名词或概念中的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在人们的认知上有某种“相似性”。把这种“相似性”进一步延伸到“语法结构”:我在马背上跳我跳在马背上先发生的动作在语法结构中语序在前,后发生的动作语序在后。隐喻:词序和事件的时间顺序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似关系。

167总结:语言能力依附于一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在人的心智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语言能力依附说”和“语言能力独立说”相对立。“语言能力独立说”:语言能力在人的心智中自成一个独立的部分,语言能力并不依附于一般的认知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有本质的区别。

1682.转喻。相当于修辞学上的“借代”。2.1.“转喻”不是特殊的修辞,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头脑中的概念和概念结构本质上有“转喻”性质,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和语法结构也具有转喻性质。“转喻”举例:壶开了(“壶”指代壶中水)我喜欢读鲁迅(“鲁迅”指代鲁迅作品)我研究马列(“马列”指代马列著作)他瞎了(“他”指代“他的眼睛”)

1692.1.1“转喻”的认知模型:(壶开了)1)某个语境中,为了某种目的,需要指称一个目标概念B(水)。2)概念A(壶)指代B(水),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壶—水:容器—内容)。3)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壶)的激活,B(水)会被附带激活。(壶装水,壶和水密切相关。)4)A(壶)附带激活B(水),A(壶)在认知上“显著度”必定高于B(水)。(壶看得见,水看不见)5)转喻的认知模型是A(壶)和B(水)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容器—内容)。

1702.1.2认知框架“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系模式。这种认识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主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壶和壶中水)整体—组成部分(人体与四肢)领有者—领有物(学生和书包)劳作者—工具(作家和笔,铁匠和锤子)物体—形状(桌子和大小,女孩和胖瘦)当事—行为(宝宝哭)施事—动作—受事/结果(老张开车)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小张送老张一束花)

1712.1.3“认知框架”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认知框架”总是要比客观实际简单。例如:事件:老张深夜在公路上驾车飞跑。认知框架:施事(老张)—动作(开)—受事(车)以上是“形成一个情景概念并加以描写的最基本和最普通的方式”。施事(老张)、动作(开)、受事(车)都在“认知框架”之内。时间(深夜)、地点(公路)、方式(飞快)不在这个认知框架内。结果:“开车的”=老张;“老张开的”=车“开车的”≠深夜;“开车的”≠公路;“开车的”≠飞快“老张开的”≠深夜;“老张开的”≠公路;“老张开的”≠飞快

1722.1.4“认知框架”与“X的”转指分析“X的”转指可以用“配价结构”分析,也可以用“认知框架”分析,而且后者更具解释力。例1:毒蛇咬的=伤口配价结构:毒蛇咬伤口(?)认知框架:施事(毒蛇)—动作(咬)—结果(伤口)例2:他们在屋子里堆化肥他们堆化肥的=屋子他们在屋子里卖化肥他们卖化肥的=屋子(?)动词“堆”和“处所(屋子)”处在同一“认知框架”;动词“卖”和“处所(屋子)”不处在同一“认知框架”;

1732.1.5“认知框架”的显著度A转喻B,A和B必须在同一认知框架内,且A必须比B“显著”。事物“显著度”差异的一般规律:“整体”比“部分”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显著度”跟人主观认识有密切关系。

1742.1.5.1“转指”中整体与部分的显著度整体比部分显著,所以常用整体专指部分。例1:铅笔折了(“铅笔”指代“铅笔尖”)钥匙断在锁眼里。(“钥匙”指代“断的部分”)特殊情况下部分比整体显著:新面孔;帮手。他又在敲键盘(“键盘”指代“电脑”)

175例2:“动作”和“事物”的关系。“动作”和“事物”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个动作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概念在内;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独立。动作“驾驶”,相关“事物”:人和车。动词代表一种抽象的“关系”,名词代表一种抽象的“事物”。动词代表一种抽象的“整体”,名词代表一种抽象的“部分”。所以,“动词(词组)”往往可以转指“名词”,而“名词”不能转指“动词”。出版的(书)书的(出版)(×)建造的(桥梁)桥梁的(建造)(×)

176但是,动词并不总是比名词“显著”。例:他提出意见。他提出的=意见(?)【用法受限制】他提出的是推迟拆迁。(?)“提出”应该比“意见”显著。但是,“提出”是一个“默认值”,可以省去。“提出”的显著度低。由“他”和“意见”可以决定“提出”。相反:他反对的=意见【用法不受限制】他反对的是推迟拆迁。“反对”的“显著度”﹥“意见”的“显著度”

1772.1.5.2“转指”中“容器”与“内容”的显著度“容器”通常比“内容”显著。所以:经理的(外套)经理的(身份)(?)半年的(利息)半年的(时间)(?)灰姑娘的(裙子)灰姑娘的(故事)(?)但是:说起故事,这个小女孩爱听灰姑娘的,不爱听大灰狼的。原因:双方都知道目前在讨论“故事”(容器)(所以“显著度”反而低),更关心的是“内容”(所以“显著度”反而高)。我听说过女大夫、女大学生嫁殡葬工的(事情)。原因:讨论“有没有”装“某种内容”的“容器”,所以“内容”的“显著度”高。

1782.1.5.2“恒久性状”与“临时性状”的显著度白的(衬衫)雪白的(衬衫)(?)干净的(衣服)干干净净的(衣服)(?)漂亮的(姑娘)美丽的(姑娘)(?)

179原因:左侧的形容词表达的性状是“恒久性”的,具有“区别性”(如“白”);右侧形容词表达的性状是“临时性”的,具有“状态性”(如“雪白”)。如果要用一类事物的“性状”来转指一类事物,这种“性状”必须是“恒久”的性状而不是“临时”的性状。一类事物“恒久”的性状才能在人脑中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显著的印象,即认知上“恒久”的性状显著度高,“临时”的性状显著度低。如:黄灿灿的是油菜花。(?)那黄灿灿的是油菜花。

1802.1.6.语境对“显著度”的调控例1:开车的=开车的人开车的≠开车的技术问:你在技校都学会了哪些技术?答:开车的(=技术),修车的,多着呢。例2:吃宵夜的=吃宵夜的人吃宵夜的≠吃宵夜的钱他说有两块钱,说是上车后到餐车吃宵夜的(=钱)。用餐的=用餐的人用餐的≠用餐的地方大食堂是工作人员用餐的(=大食堂),小食堂是首长进餐的。

181打男学生的=打男学生的人打男学生的≠打男学生的钱王大栓:打女学生的钱,我不要!小二德子(拿另一块):换换,这块是打男学生的(=钱),行了吧?(《茶馆》)话题可以把一般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临时纳入认知框架内。“技术”不在“人开车”的认知框架内,如果当前的话题就是“技术”,这样的“语境”就把“技术”临时纳入在认知框架中。

182祁老人的≠祁老人的理解钱老人的理解是比祁老人和韵梅的(=理解)高明的很多的。语境使得认知框架中原来的显著成分(“理解”)变得不显著,从而使原本显著度不高的名词“祁老人”+“的”可以转指“理解”。总结:“X+的”转指中心语的条件:中心语代表的概念要有一定的显著度(处在认知框架内),但中心语的显著度又不得超过X所代表的概念。语境能把原来不显著的变得相对显著,(把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纳入认知框架),有能把原来显著度高的变得相对不显著。

183语言中的“意象”和“图式”分析。1.“意象”“意象”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心像”,指的是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包括:A.凸显的部分不同。(“凸显”的部分包括不同的视角、说话人的立场、心理期待等。)大卫坐在约翰的左边。

184姑姑花猫花猫小莉姑姑花猫花猫小莉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185等了一会儿水就开了。等了一会儿水才开了。差一点淹死了(没淹死)。差一点没淹死(没淹死)。吃一点离婚了(没离婚)。差一点没离婚(没离婚)。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差一点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没中奖(中奖了)。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差一点跟他结婚了。(没结婚)差一点没跟他结婚。(没结婚?结婚了?)

186B.选择不同的属性加以注意“钟在桌子上”。(最自然)“钟横躺在桌子上”(钟与桌面水平轴成直线排列关系)“钟在桌子上呆着呢”(空间关系中的静止状关系)“桌子托着钟”。(桌子对施加于钟的引力的阻碍)C.不同的认知域“认知域”:人在确立一个概念时所凭借的、能涵盖这一概念的一个较宽泛的概念领域。“弧”和“圆”的关系:“弧”作为一个概念,人们理解“弧”必须有一个“圆”的概念作为基础。所以“弧”的认知域是“圆”。“弧”是“物象”,“圆”是“背衬”。

187“单身汉”分析成分分析法:+成年+男性+未婚。例外:和尚、未婚同居男子、同性恋、狼孩、离婚者。认知语言学认为,单身汉是参照下列“认知域”而界定出来的:人要结婚;异性结婚;一夫一妻;到某一个年龄就要结婚;同一个结婚对象保持婚姻关系;结婚的男人应该养家糊口;男性应该结婚而未婚等。“星期三”的认知域是()。“尾巴”的认知域是()。“圆”的认知域是()。“年代”的认知域是()。

188D.不同的“扫描”方式等。在感知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时由于“扫描”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象。Sheenteredtheroom.(依次扫描事件不同阶段的信息)intotheroom.(不展现事件的过程,只展现结果)intheroom.

1892.“图式”在语言中的分析作用“图式”是“意象”中的一种,指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也叫“理想认知模型”。“理想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完形性——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内在性——是在心智中认识事物的方式。

190例1:“物象—背衬”图式句法:A在B旁边(上、中、下……)特点:A是“物象”,B是“背衬”。A比B显著。例句:蚊子在那颗钉子旁边。钉子在那只蚊子旁边。(?)小岛在湖的中央。湖在小岛的周围。(?)书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书的下面。(?)符合“物象—背衬”这一图式的表达就是合格的,否则用法受限制。

191例2:“整体—部分”图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一个目标,往往要借助一个参照体。如:教堂旁边的自行车(以“教堂”为参照体确定目标“自行车”)湖中央的小岛(以“湖”为参照体确定目标“小岛”)茶壶的把儿(以“茶壶”为参照体确定目标“把儿”)其中哪个充当“参照体”和“目标”有一定的规律。如:自行车旁边的教堂(?)小岛周围的湖(?)把儿的茶壶(?)“参照体”一般是相对固定和较大的。书桌的抽屉抽屉的书桌(×)上周的星期二星期二的上周(×)房子的浴室浴室的房子(×)“参照体”一般是整体部分。

192练习:为什么右侧的表述成立?把儿的茶壶(×)带把儿的茶壶(√)抽屉的书桌(×)大抽屉的书桌(√)浴室的房子(×)带两个浴室的房子(√)

193例2:“射体—陆标”图式。句法:A在B之上经过特点:A是运动中的“物象”(称为“射体”),B是作为参照体的“背衬”(称为“陆标”)。物象背衬射体射体射体陆标路径

194“射体—陆标”图式可以有各种变异形式。Theplaneflewover.Samdroveoverthebridge.Thecitycloudedover.Thefencefellover.Hangthepictureoverthechimney.(a)中“射体”是“飞机”,“陆标”是说话者。(b)中“射体”是“汽车”,“陆标”是“大桥”。两者相接触。(c)中“射体”是“乌云”,“陆标”是“城市”。(d)中“射体”是篱笆顶部,“陆标”是篱笆底部。两者合一。(e)中“射体”是“相片”,“陆标”是“烟囱上部”。运动方向“向上”。以上句法结构都是以“射体—陆标”图式为原型构成的。

195a.Shehasstrangepoweroverme.b.Harrystillhasnotgotoverhisdivorce.c.Thematchisover.d.Thegovernmentwasoverthrown.(a)控制者与被控制者是上下关系。(b)“Harry”是“射体”,“障碍”是“陆标”。(c)“match”是“射体”,“终点”是“陆标”。(d)“射体”和“陆标”合二为一。以上是由较为具体的处所方位图式引申出来的抽象的概念图式。

196“台球图式”分析:不同的语义类型名词属于不同的认知角色,即“原型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链条(动作链)。施事工具受事小李用石块砸碎了玻璃。主语石块砸碎了玻璃主语玻璃砸碎了主语

197“舞台图式”分析。“图式”是一个舞台,施事、受事、工具属于“原型角色”,(凸显度一般较高)时间、处所等属于“场景角色”。(凸显度一般较低)不过,“处所”可以是“原型角色”,也可以是“场景角色”。a.小李在巴黎学美术。(处所是“场景角色”)b.小李住在巴黎。(处所是“原型角色”)c.玛丽在英吉利海峡中游泳。(处所是“场景角色”)d.玛丽游英吉利海峡。(处所是“原型角色”)e.台上坐着主席团。(处所是“原型角色”)“主语”是“凸显”部分。(而不仅仅是施事)

1983.“模框”和“程式”分析“模框”是一个较为具体的认知模型或经验图式。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系模式。例1:“买卖”模框。在“买卖”模框中至少包括四个成分:买者、卖者、货物、钱币。a.老张十块钱买了老李一堆旧书。买者、卖者、货物、钱b.老李十块钱卖给老张一堆旧书。买者、卖者、货物、钱c.老李一堆旧书要了老张十块钱。买者、卖者、货物、钱d.老张一堆旧书付了老李十块钱。买者、卖者、货物、钱e.老张一堆旧书花了十块钱。买者、卖者、货物、钱f.一堆旧书花了老张十块钱。买者、卖者、货物、钱以上每个句子采取不同的认知视角,凸显不同的成分。在句法结构上选择不同的动词,通过不同的句法配置方式。

199例2:“偷”和“抢”的句式作为一个认知“模框”,“偷”和“抢”都包含三个成分。偷:小偷、遭偷者、遭偷的东西抢:抢劫者、遭抢者、遭抢的东西但各自构成的句式不一样:Tomstole50dollarsfromMary.TomstoleMaryof50dollars.(×)TomrobbedMaryof50dollars.Tomrobbed50dollarsfromMary.(×)Theystoletheboy.(×)Theyrobbedtheboy.

200“偷”和“抢”都是三价动词,都能跟三个语义角色相联系。“事件模框”中动词的词义不仅包括能跟几个语义角色和什么种类的语义角色相联系,而且包括相关语义角色的“凸显”情况。偷【偷窃者遭偷者失窃物】抢【抢劫者遭抢者被劫物】“凸显角色”跟动词关系密切,所以处在近宾语位置;“非凸显角色”跟动词关系疏远,所以处在远宾语位置。分析:张三偷了李四。(?)张三把李四偷了。(?)张三偷了50块钱。张三抢了李四。张三把李四抢了。张三抢了50块钱。(?)

201语用理论与语言运用分析一.“语言的用法”(语用)“语言符号”的研究内容: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比如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句子结构等等)。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词义、句子内涵等)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或解释者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外有话)

202“语言的用法问题”,例如:语言的使用者(说话人和听话人)(A和B的关系)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上下文等)(我、他、这、那的所指问题)(我要是你,我就抽我自己耳光!)语句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言外之意。(我还会回来的!)(“你现在还打老婆吗?”)

203二.语用法的语法化问题语用法就是“语言的用法和功能”,“语法化”指的是语法结构形式。“语法结构不能脱离语言的功能和用法而独立存在,语法规则要受到语用原则的制约,语用原则对语法结构有极强的解释力”。

204例1:差一点淹死了(没淹死)。差一点没淹死(没淹死)。吃一点离婚了(没离婚)。差一点没离婚(没离婚)。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差一点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没中奖(中奖了)。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以上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不对称性是由于“心理期待差异”的造成的,“心理期待差异”属于“语用原则”。用“语用原则”解释“句法结构”的差异。“语用规则”就是“语法规则”。

205例2:很多“语法结构”是“语句用法”定性的结果,“约定俗成”而凝固成了某种“句法结构”。“在大树下”、“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用法先于语法”的语法观结构主义:语法先于用法,语法先于经验功能主义:语法是动态的、逐渐形成的

206三.“语言的用法”(语用法)分析举例:例1:“预设”理论与语用分析如果伊拉克要和平,他们就必须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伊拉克要和平,那么就必须停止或停止支持恐怖活动;……预设义:a1小王很省a2小王不省a3越少花钱越好b1小王很抠b2小王不抠b3越少花钱越不好c小王不抠,他省“省”和“抠”都有各自的“理想认知模式”,分别是a3和b3。(两个“预设”)a1小王后悔搞语言学b2小王不后悔搞语言学c3小王搞语言学d小王才不后悔搞语言学呢—他搞的是文学。

207例2:汉语中“但”和“而”语法意义的区别:“但”表示转折,“而”表示对比或并列。两者用法不同:这不是个关系到原则的大问题,但是个一般的问题。这不是个关系到原则的大问题,而是个一般的问题。这不是个一般的问题,但是个关系到原则的大问题。(×)这不是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个关系到原则的大问题。“but”有两种含义,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但”和“而”。Heisn’ttall,—he’sverytall.Heisn’ttall,butverytall.Heisn’ttall,buthe’sverytall.(×)(相当于“而”)以上汉语中的“但”和“而”、英语中“but”中用法上的区别根源在哪里?

208“言语行为理论”: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言语“活动”或“行为”。“但”连接的两个成分代表两个言语“活动”,“而”连接的两个成分代表一个言语“活动”。连接两个言语“活动”的功能由“但”来承担,连接一个言语“活动”的功能由“而”来承担。“言语行为”和“言语形式”(如“但”和“而”的语法意义)的关系:“言语行为”决定“言语形式”。

209四.“语法化”分析举例:Since的两个意义:表时间、表原因(1)Ihavereadalotsincewelastmeet.(2)SinceSusanlefthim,Johnhasbeenverymiserable.(3)Sinceyouarenotcomingwithme,I’llhavetogoalone.Since为什么会有表时间和表原因两个意义?这是一个“虚化”的过程,语用法的“语法化”的过程。(2)中,“事件”(Susanlefthim)是作为“隐含义”(言外之意)出现的。当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被逐渐固定化以后,就发生了意义的改变。这种“固定化”的过程就是“语法化”。

210五.语用理论和语用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指称现象”的语用分析“指称现象”问题:语句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自己等)、表时间的代词(今天、明天、刚才等)、表处所的代词(这里、那里等)的意义如何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1)这件事不怪你,怪我。这件事不怪你,怪我自己。我=我自己(2)我是你的话,我会恨我。我是你的话,我会恨我自己。我≠自己反身代词与主语不同指。

211语用分析中的“认知域”理论人认识世界可以有“虚”和“实”两个领域,前者是虚拟世界(虚拟域),后者是现实世界(现实域)。以上句子涉及到两个“认知域”。

212我我身我心你你身你心我我身我心你你身你心你身我心你“你”现实域虚拟域

213分析下列例句:我是你的话,我就坚持到底。我是你的话,你就坚持到底。我是你的话,我就长得矮小。我是你的话,我就是满族人。我是你的话,我就配副眼镜戴。我是你的话,我不得不配副眼镜戴。

214照片中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是我那个剪短发的妹妹。50年代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是我那个剪短发的妹妹。电影中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是我那个剪短发的妹妹。他相信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是我那个剪短发的妹妹。

215ab……a’b……

216“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行为义的语用分析每句话都是说话人在一定场合做出的一个“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作用(言外之意)为“语力”。张三打算【】马上动身。张三说服李四【】马上动身。张三答应李四【】马上动身。形式语言学认为【】(空语类)跟前面最近的名词所指相同。“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其中主要动词“打算”、“说服”、“答应”等词的“语力”不同。

217(1)Whydidn’tyoureadinbed?(2)Whynotreadinbed?(1)的“语力”有二:提问和建议。“建议”是隐含义。(2)的“语力”是建议。

218(1)Whydidn’tyoureadinbed?(2)Whynotreadinbed?“言外之意”固定化“本意”

219讨论:“能不能……”什么时候了?有的客人已经走了。老张在哪儿?有的客人已经走了。

220“言语行为理论”与复句语义分析语用学认为,句子的语用性质并不相同,有不同的“认知域”区别:“行”(行为动作)、“知”(推断)、“言”(言语行为)。小王能说法语吗?(“行域”)我还能骗你吗?(“知域”)贵人笔记能借我一阅!(“言域”)

221(1)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李。(2)张刚还爱小李,因为他回来了。(3)晚上还开会吗,因为礼堂有电影。(1)是说明事理关系(因果关系),属于“行域”。(2)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属于“知域”。(3)是言语行为,属于“言域”。比较:张刚回来了(是)因为他还爱小李。张刚还爱小李(是?)因为他回来了。晚上还开会吗(是?)因为礼堂有电影。

222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比赛就取消。(客观事实)如果比赛取消,(那么)昨天就下了雨。(主观推断)如果明天下雨,(那么)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言语行为)分析:如果你不在意,你家电话号码是多少?如果我没认错,你就是著名记者卢勤芳同志吧?如果你喜欢旧家具,那边就有一个旧货市场。答案就在第三版上,既然你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

223“语法化理论”和语用法的语法化分析语法化:语法结构规则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即一些特定用法意义在约定俗成后“凝固”成了语法规则。

224例1:“极性词”的语句意义及语法化现象汉语中有“周遍意义”的句式:(1)他会见一个爱一个。(2)最便宜的他也买不起。(3)(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把以上句子转换成否定句:(1)他会见一个不爱一个。(×)(2)最便宜的他也买的起。(?)(3)(连)他的敌人也不佩服他。(?)以上句子都有问题。但情况不同:(1)是不合句法,并且没有“周遍”意义。(2)句法没有问题,但语义有问题,失去了“周遍”意义。(3)句法没有问题,仍旧有“周遍”意义。但语用法有问题。这句话的预设是“他的敌人最有可能是佩服他的人”,这不符合常理。

225所以,以上三个否定句子都是“异常”句式,而且属于三个不同平面上的异常。问题1:为什么以上句式相应的否定句式“异常”?问题2:为什么以上句式“异常”的情况不同?以上的否定句都没有使“量级模式”颠倒过来。

226m(最轻)X2X1M(最重)连M都举得起,(更能举起X2)连m都举不起,(更举不起X2)量级

227通过“否定”形式可以使“量级模式”颠倒过来。(1)这些东西我不相信他会见一个不爱一个。(2)最贵的他都买得起。或:要是最便宜的他买的起的话,我就……。(3)我不相信他的敌人不佩服他。以上“量级模式”的推导原则在各种句式中“语法化”的程度不同。对(1)“一……一……”句式已经语法化,所以不合“量级模式”推导原则就会导致语法结构的不合理。而对其他句式“最……也……”、“连……也……”来说还没有语法化,所以不合推导原则的句式没有句法错误,只是“意义”和“语用”上的误差。

228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的类型分析研究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类型,或者这种语言和那种语言相比彼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两种倾向:偏重于研究语言“个性”(特殊性);偏重于研究语言“共性”(普遍性)。

2291.关于偏重于个性的语言类型研究从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角度研究语言。世界上的语言千差万别,可以分成很多类。其中两个大类:屈折语和孤立语。(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语法意义的印欧语系各语言是所谓的“屈折语”和“综合性语言”,而汉语就是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和“分析性语言”。

230汉语的主要特点:一.汉语不是通过谓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时、态、体”的语法意义,而是有一套非常丰富的表示时态的助词(如“了、着、过”)和表示语气的助词(如“了、的、呢”等)系统。下了雨下过雨下着雨呢V-ed,(完成)haveV-ed(经历)beV-ing(持续)

231二.汉语没有通过名词的词形变化表示的“性、数、格”的语法意义,而是特别突出语序和虚词的语法作用。语序的作用猫捉老鼠老鼠捉猫我们理解理解我们以上例字汉语的名词则是出现在动词前就是施事成分,出现在动词后就是受事成分.这是汉语中语序的语法作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32汉语虚词的语法作用。学生家长突出领属关系,“的”,偏正关系突出并列关系,“和”表示选择关系,“或”

233三.汉语的各种实词词类(如动词、动词、形容词)都没有词尾标记,因此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也就不存在像印欧语那样的一一对应关系。英语的“漂亮”一词,做定语或做表语要变成beautiful,做状语要变成“beautifully”,如果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就要变成beauty。汉语“漂亮”做谓语:她很漂亮做定语:漂亮的姑娘做宾语:她爱漂亮做补语:穿得很漂亮做状语:漂亮地完成做主语:漂亮总能吸引更多男人的目光

234四.是汉语的句子构造不像印欧语系语言那样都是比较严格的主谓形式,而是非常灵活的。句子比较:主语+谓语。也可以是一个词组甚至一个词就能构成句子主语+谓语:印欧语:NP(名词词组)+VP(动词词组)汉语:NP+VP,他开飞机;VP+VP,开飞机很容易;VP+NP,打扫教室我们三个人;NP+(NP+VP),包子我不爱吃;

235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复杂。主语名词:施事:我吃过饭了。受事:饭我吃过了。工具:这把刀切肉。处所:操场上集合。方式:活期存一千块钱。目的:研究生考上了。对象:女朋友吹了。其他:这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及时。那座房子幸亏去年没有下大雪.

236汉语不要求严格的主谓,主谓之间常常可以省略。(他)病得不轻。我吃过(饭)了。主谓之间可以“易位”。明天去八达岭,我们集合了,操场上主谓之间还可以停顿和插入语气词。你呀,怎么这么傻事情啊,这下子可麻烦了。汉语不像印欧语那种“主语——谓语”的格式,而是一种“话题——说明”的格式汉语不是主语优先的语言,而是所谓的话题优先的语言。这当然是区别于印欧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37汉语独有的“意合语法”和“语义句法”“意合语法”汉语有些句子的结构关系在结构形式上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通过“意义的组合”来理解。鸡不吃了。这个人我认识。我这个人认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汉语的任何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或表达一种什么意义,都是由词语的语义性质和相互可能的语义搭配关系(而非句法结构形式)来决定的。中国队大胜韩国队。中国队大败韩国队。

2382.关于偏重于共性的语言类型研究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点与普遍规律,这是语言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个性与共性。人类语言共性举例: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代词。都有层次规则和语序规律。都有表示“时、体、态”的方法。所有语言的词汇量都可以变化。所有语言中音义的结合都是任意的。所有语言词类大体相同。绝大多数语言的基本语序都是“主谓宾”或“主宾动”。所有语言中都有介词,而且介词的位置都在名词的前或后。

239TomsentamessagetoMarywithapigeon.张生用鸽子给莺莺送了个信儿。ThemanwhosentamessagetoMarywithapigeon.用鸽子给莺莺送了个信儿的人。ThemessagewhichTomsentamessagewithapigeon.张生用鸽子给莺莺送的信儿。ThegirltowhomTomsentamessagewithapigeon.张生用鸽子给她送了个信儿的姑娘。ThepigeonwithwhichTomsentmessagetoMary张生用它给莺莺送了信儿的鸽子。共同点:每一个句法成分都可以提取出来作中心语。

240汉语的特点:提取间接宾语“莺莺”和旁语“鸽子”是一定要用一个人称代词“她(他)”来复指。(受限制)和其他语言相比的共同点:其他语言中也有提取某种成分受限制的例子。不过大体上遵守以下规律:“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旁语”某一项成分被提取时不受限制,则其左侧的成分一定不受限制。

241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取向功能认知倾向的语言类型学:弱式的共性观。研究方法:比较、归纳、功能。比较:通过跨语言的比较研究观察语言可能具有的共性。归纳:通过具体语言事实的归纳来找出语言可能的共性。功能:通过语言的功能用法来解释语言可能的共性特征。形式倾向的语言类型学:强式的共性观。研究方法:穷尽、演绎、形式。穷尽:通过在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详尽考察中来发现语言可能的共性特征。演绎:通过对对语言规则的推演来找出语言可能具有的共性。形式:通过语言的结构形式规则来解释语言可能的共性特征。

242两种研究取向对语言普遍规律的发掘1.两种研究对“句子结构中名词词组的位置和句子意义的关系”的解释力。a1小猴子在马背上跳。a2小猴子跳在马背上。b1Themonkeyjumpedonthehorseback.b2Themonkeyjumpedtothehorseback.认知语言学理论:象似原则的“时间象似原则”和“位置象似原则”。汉语的句子结构实际上是遵循“象似原则”中的“时间象似原则”,也就是汉语的语序安排就像时间的顺序一样,凡时间发生在前的事件或动作行为就先说,凡时间发生在后的就后说。Eg.他笑着走进来对我说了声谢谢。(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英语的句子结构则是遵循“象似原则”中的“位置象似原则”,也就是语言的语序安排就像事物的联系形式一样,动词作为一种中介物位于两个可能相互发生关系的事物之间。

243形式语言学理论:汉语中所有的动词,凡是允许方位处所词出现在动词后面,则表明在结构中这个方位处所词表示的是“事物运动的终点”,凡是允许方位处所词出现动词前面,则表明这个方位处所词表示的是“事件发生的场所”。英语中的所有动词,其所联系的方位处所名词都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但究竟是“事物运动的终点”还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则要通过不同的介词,如,“on/to”,来体现。

244两种研究对“宾语从句中空主语的所指问题”的解释力。老张打算马上动身。老张说服小李马上动身。老张主张小李马上动身。老张答应小李马上动身。认知语言学理论:每句话中的主句动词都可以看作是在一定场合做出的某种“言语行为”。意义:把所有类似结构中的主句动词从“言语行为”角度进行分类,从而确认不同言语行为动词要求从句中不同的主语去做某件事。

245“打算”表示意愿,作某件事的就是表达这种意愿的本人。“说服”表示指令,作某件事的就是执行这个指令的人。“主张”兼有两者,如果“对方”出现,则“指令”含义加强。“答应”表示许诺,执行者可以是“自己”或“对方”。

246形式语言学理论:每句话的主句动词属于不同的类(不同句法结构的类)。“打算”只能带动词词组宾语,宾语从句的空主语受大主语(主句主语)的控制。“说服”是兼语动词,宾语从句的空主语受到主句宾语的控制。“主张”是可以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小句的主语就是作某事的人。“答应”是特殊的双宾语结构。意义:把所有类似结构中的主句动词从“句法形式”上进行分类,从而确认不同句法类别的动词要求从句中不同的人去做某件事。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