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

ID:82478531

大小:5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10-25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1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2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3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4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5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6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7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8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9页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梅圣俞诗集序专题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梅圣俞诗集序

1学习内容一二四三了解欧阳修、梅圣俞生平理解“穷而后工”文论观点内涵理解“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工”的行文特点

2一.欧阳修、梅圣俞生平欧阳修生平:(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3梅圣俞生平: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深受崇敬。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共存诗2800多首。

4二、“穷而后工”的内涵文中,作者欧阳修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二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把握生活的本质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的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故曰“穷而后工”。

5三、“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穷而后工1.理论阐发2.梅之遭遇3.梅诗结集否定俗论阐明正理其人之穷其诗之工愈穷愈工其人穷卒其诗留传

6三、“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紧扣“穷”“工”二字阐发了“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

7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述生平,突出“穷”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评其诗,突出“工”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叹其才高而不得用于世,集“穷”“工”于一身第二段小结:是以梅圣俞为例,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

8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圣俞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这是“序”应有的内容。从中亦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9总结:以“穷而后工”旨意统领全文。文章一开头就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始终扣住“穷”、“工”二字,将序中应有的其他内容都贯穿起来,这是颇具匠心的。第二段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着眼“穷”,写创作着眼“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实例演绎。第三、四段虽然是写诗集的成书过程,但其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衬托。其中有赞美,有喟叹: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而且作者行文的好处在于:虽欲紧扣“穷工”,却并不急切、黏滞;虽是写成书过程,却又总是不忘记“穷工”。这就是不即不离、从容不迫的大家手笔。

10四、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诗之工”的行文特点“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自幼出语惊人“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以文美衬诗工“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时人推崇“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宰相王文康公的赞叹“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用作者自己的感叹赞美(虚写之笔)“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作者自己对梅诗的喜爱

11五、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说理先设对立面。作者本可一上来就正面展开对“穷而后工”的论说,但那样就会过于平板。于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流行观点,然后通过辨析这一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结论。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三是虚实并举,大起大落写感慨。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带出感慨。为了充分表达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写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这是大起大扬;后文突转,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久而将老,令人悲从中来,这是大抑大落。一虚一实,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备至。

12思考题:1.如何理解“穷而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2.试说明本文以“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3.具体分析本文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的行文特点4.为什么说本文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