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

ID:12500552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7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_第1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_第2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_第3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_第4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2.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二、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然后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紧扣“穷”,写创作紧扣“工”,因穷而后工,可谓的典型例证。

2、再写诗集的成书经过,其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烘托,因而是论证“穷而后工”的余绪。三、将诗人的坎坷经历与其诗作相结合来理解,如屈原、杜甫等,着重了解其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谏官,正直敢言,要求改革政治,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政敌打击,屡遭贬谪。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卒谥文忠。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

3、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所作都议论当世事,切中时弊。以文章负一代盛名。积极培养后进,对北宋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内容评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里提到发愤著书,韩愈《送孟东野序》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7本文首先针对世之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士有失志则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忧思感愤之郁积皆发于笔端,写人情之难言,愈穷而愈工。接下来文章记述了梅圣俞其人其诗。其才是“自为童子

4、,出语已惊其长老”,其文“简古纯粹”,其诗被称为“二百年无此作”,而其人自“少以荫补为吏”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年近五十依然“为人之佐”。所以梅圣俞“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以其生平与诗作见证了“穷而后工”。而同时,作者亦为“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而感叹。文章以“穷而后工”的论点贯穿始终。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道理。第二段写梅圣俞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穷”,第二层评其诗“工”,第三层感叹其怀才不得用于世,人已将老,可悲。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圣俞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从中可看出欧阳

5、修对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此文“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通篇写来低昂顿折,一往情深”,概括了此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上的双重价值。本文行文简练,却也低昂曲折,波澜起伏。先设反面论调,但一设便驳,导出“穷而后工”的正面结论。写梅诗之工,采用了多角度、多手法,既以其文作陪衬,又用世风作对比,既写公众的推崇,又引名人的赞誉。将此文作怀人之作来看,情深意切,将此文作文论来看,更是创意深辟而论证严谨。【相关资料】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

6、提出来的。欧阳修的朋友梅圣俞才华横溢,抱负不凡,却仕途失意,一生坎坷。转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成为一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有感于此,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7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也写道:“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

7、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司马迁遭到残酷的迫害,在苦难中他发愤著书立说,并从自身的遭际中体会到《诗经》、《离骚》等大抵是古人“发愤之所为作”,“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少卿书》)。韩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还在人溧阳尉这种小官一事,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一方面又认为这种人生的坎坷不平会给他带来诗意情怀,于是在赠序中展开了“不平则鸣”的议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

8、思,其哭也有怀。”“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也。”(《送孟东野序》)他还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在古代诗学中,与“发愤著书”说、“不平则鸣”说、“穷而后工”说相似的论述还很多。由此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