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402967
大小:27.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9-27
《第32辑:五美吟-《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32辑:五美吟五美吟(第六十四回)[说明]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注】“一代倾城”一联──倾城:典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李夫人兄)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世遂以“倾城”作为美人的代称。这里代指西施。逐浪花:指西施的最后结局。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有两种说法:《墨子·亲士篇》称其在吴亡后投水而死;唐·陆广微《吴地记》引《越绝书》逸文称其在吴亡后随范蠡隐居于五湖。“逐浪花”用这两种说法均可通。儿家:即女儿家,也指西施。此联是说绝代佳人西施已经一去不返,吴宫里的人想念她也无济于事。“效颦莫笑”一联──效颦东村女:即“东施效颦”,参见第三十回“东施效颦”注。此联是说且莫笑东村效颦的丑女,她倒能自由自在地安度一生。这首诗是林黛玉感叹美女比丑女更可怜,进而言之,才子比庸人更悲惨。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控诉与谴责。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注】“肠断乌骓”一联──重瞳:指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5
1此联是赞叹项羽的爱妃虞姬壮烈而死。事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军被汉兵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大作,项羽乃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项羽坐马名)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即虞姬)兮虞兮奈若何!”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和唱一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于是自刎而死。“黥彭甘受”一联──黥:即黥布,亦名英布。此人原为项羽部将,后叛项羽而降刘邦,最后又谋反,为刘邦所杀。(见《史记·黥布列传》)彭:即彭越。此人乘秦末天下大乱而起兵,随之归刘邦,被封梁王。后有人揭发其谋反,被刘邦降为庶人;刘邦旋又听吕后之见,遂灭其族。(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醢(hǎi海):本义为肉酱。这里指将人剁为肉酱的酷刑。饮剑:用剑自刎。这里指虞姬自刎。此联是慨叹堂堂大丈夫黥布和彭越,反而缺乏弱女子虞姬那样的气节,以致最后被刘邦加以醢刑,落了个悲惨的下场。这首诗反映了林黛玉性格中刚烈的一面,为其将来绝粒而死预为铺垫。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注】明妃──即王昭君。据《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为宫人,久不得宠。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汉元帝命其出嫁,号“宁胡阏氏”,生一子。呼韩邪死后从胡俗,又成为继任单于之妻,生二女。卒后葬于当地,其墓号称“青冢”。晋代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后人又以其曾为汉元帝妃嫔而改称“明妃”。“绝艳惊人”一联──绝艳:绝美,极美,最美,美到无与伦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一·辨骚》:“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却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红颜:女子的美丽容貌。代指美女。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见《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神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此联是以王昭君被人播弄,远嫁匈奴,客死他乡,感叹天下女子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君王纵使”一联──予夺权:即赏罚之权。为古代君主的八大权柄中的两个。见于《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三曰予(赐予),以驭其幸(有善行);……六曰夺(抄没家产),以驭其贫;……”5
2畀(bì毕)画工:授予了画工。这里指汉·刘歆撰、晋·葛洪辑《西京杂记》卷二中的一个故事:汉元帝因后宫妃嫔太多,命画工毛延寿等一一为之画像,他即挑选画像美者召幸。众妃嫔为了得到汉元帝的恩宠,均以重金贿赂毛延寿,唯独昭君不肯贿赂,故不得召幸。及至匈奴单于来求亲,元帝即按图指定王昭君出嫁,因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却已后悔莫及。后知毛延寿等画工皆受贿作弊,一并抄家斩首。此联是谴责汉元帝将嫔妃不当人看待,竟以画工所画嫔妃画像来挑选嫔妃,供其玩弄。这首诗是林黛玉为天下女子鸣不平,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予以谴责。按:这首诗当据宋·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而作,现录《再和明妃曲》如下,以便对照:“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注】绿珠──据《晋书·石崇传》及宋·乐史《绿珠传》载:绿珠姓梁,貌美而善吹笛,为晋代官僚兼富豪石崇的侍妾。赵王伦专权,其党羽孙秀欲得绿珠,被石崇拒绝。孙秀遂假传圣旨,收捕石崇,并予杀害,绿珠跳楼殉情。“瓦砾明珠”一联──瓦砾:破瓦碎砖。比喻卑贱之物。明珠:代指美女。一例:一律,一概。石尉:指石崇,因其曾任南蛮校尉,故称。娇娆:柔美妩媚。这里代指绿珠。此联是说石崇是个残暴的蠢汉,并不珍惜美女,把她们像瓦砾一样对待,对待绿珠也不例外。据《晋书·石崇传》载:石崇奢侈淫逸,性格残忍,每当聚客豪饮,常令美人侍酒,客人不饮或饮而不尽,即杀美人。因此黛玉此说有根有据,并非想象。“都缘顽福”一联──缘:因为,由于。顽福:义同“痴福”。即俗语“痴人有痴福”之意。同归:指绿珠与石崇同死。这里暗用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中的一个故事:石崇之友潘岳曾有《金谷集诗》赠石崇,内有两句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后来石崇与潘岳均被孙秀陷害,并同一天受刑。潘岳对石崇叹道:“可谓‘白首同所归’。”此联是说像石崇这种臭男人,居然获得了绿珠的真情,并为其殉情,与其同死,使其在阴间也不致孤单寂寞,大概是石崇前生造下的顽福吧。这是林黛玉觉得不可理解而姑作如是解。这首诗表现了林黛玉对石崇般的富有不屑一顾,对绿珠不辨好歹的痴情也不以为然。5
3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注】红拂──五代前蜀·杜光庭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女主人公。自称姓张,真名不详,因其曾为隋朝司空杨素执红拂之侍妾,故以红拂为名。李靖为布衣(平头百姓)时,有一次登门拜访杨素,红拂一见倾心,当晚即私奔李靖,二人逃往太原。李靖后助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官至左仆射平章事。长剑雄谈态自殊──语本《虬髯客传》:杨素目空一切,会客时总是“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当李靖登门献策时,同样如此。李靖长揖不拜,说:“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指李靖),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此句称赞李靖登门向杨素献策,不悲不亢,侃侃而谈。美人巨眼识穷途──语本《虬髯客传》:李靖当夜在旅舍中猛见红拂到来而吃惊,红拂从容说:“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愿意嫁给你),故来奔耳。”巨眼:形容具有过人的敏锐眼光,卓越的识别能力。这里暗用了明·张素《上红拂墓》诗:“巨眼当年识俊才,可儿不共此间埋。”此句称赞红拂不但慧眼识英雄李靖于布衣之时,而且胆略过人,毅然私奔,以终生相托。“尸居馀气”一联──尸居馀气:本指人之将死,只剩一口气了。这里借喻杨素老朽不堪,难有作为,没有什么可怕的。杨公幕:即杨素的幕府,也就是杨素的官署。这里代指杨素。羁縻:束缚,控制。此联是针对《虬髯客传》如下内容而发:李靖起初对红拂私奔有点担心,说:“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红拂说:“彼尸居馀气,不足畏也。诸姬知其无成,去者众矣。”这里借以揶揄杨素,讽刺其只是个活尸,难以束缚红拂这样的女中丈夫。这首诗表现了林黛玉对红拂的无限敬佩之情,反映了林黛玉刚强的性格及其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不慕富贵荣华,但求嫁得其人。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鉴赏]5
4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黛玉磋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