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寒假补习试题-- 上学期(统编版纲要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试范围:第二单元;考试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2·辽宁鞍山·高一期末)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A.①——魏B.②——前秦C.③——十六国D.④——北魏2.(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A.民族交融日益发展B.南方开发初见成效C.南北饮食习惯趋同D.北魏占据统一优势3.(2022·辽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而据《晋书》记載: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向中原迁徙,在北方建立起许多政权,这些政权大都自称是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仍导致外族入侵D.中央集权制度不被认可4.(2021·湖南·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东晋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史称“(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元帝任王导为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材料反映东晋建立后A.形成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B.文人政治威胁中央集权试卷第7页,共7页
1C.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皇权被王氏家族所左右5.(2021·全国·高一期中)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6.(2021·吉林油田高级中学高一期中)据史料记载,大运河上的“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加速了江南的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巩固了隋王朝统治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7.(2022·辽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唐太宗李世民选拔和任用人オ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东宮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贵如皇亲国戚的长孙无忌。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科举制度的完善B.社会矛盾基本消除C.官僚体制的形成D.统治集团的开放性8.(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末)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B.宦官势力消亡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D.宰相权力膨胀9.(2022·全国·高一)下图为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壁画《马球图》。这幅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华夷观念的盛行B.通俗画的开始流行C.尚武精神的盛行D.贵族生活的场景试卷第7页,共7页
210.(2022·全国·高一)如表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品级京官职官京官月俸外官职官外官月俸从三品御史大夫60刺史80从四品国子司业30别驾55从五品郎中25长史50从六品侍御史25县令40从七品服中侍御史20录事参军40从八品拾遗12博士15从九品诸总监主簿1.917县尉20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11.(2022·吉林农安·高一期末)汉代的选官制度下,往往因为某类需求而进行特殊选举,如朝廷需派人出使西域,或军队需要军事人才,或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既可以由地方推荐也可以毛遂自荐,这一政治实践A.体现了因能授任的特点B.增强地方治理的自主性C.提高了中枢机构的效率D.使社会阶层流动性提高12.(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末)请为下列一组诗文确定一个主题·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A.选官方式的演变B.诗歌风格的发展C.“重文轻武”的形成D.宗法观念的瓦解试卷第7页,共7页
313.(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末)黄宗羲在谈到两税法时说道:“(两税法实施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其意在说明A.两税法实质是租庸调制的延续B.两税法实施后出现的种种弊端C.宋代统治者注重田租征收D.宋代开始不再使用两税法14.(2021·吉林油田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贞观三年,唐太宗曾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是机要部门,责任十分重大,所以我才选择贤才担任其职,诏敕如有不当,则要进行驳正。可是,近来我觉得你们只是顺从和迎合,唯唯诺诺,苟且偷安,没有一句谏正的话,这是什么道理?”唐太宗所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选官制度撕裂社会C.三省之间相互制衡D.门下省封驳权不力15.(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末)魏晋时期,佛像逐渐出现中国化的特征。但对比同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佛像仍保留了较多的外域特点,而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中国化的特征则更明显。这主要是因为A.洛阳是中原文化中心B.敦煌更信奉原始佛教C.佛教传播受到儒家抵制D.造像技术影响佛像特征16.(2021·湖南·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时期代表人物特征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盛唐李白、杜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中唐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杜牧温诗绮丽柔糜,李诗晦涩试卷第7页,共7页
4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C.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D.凸显了唐朝在文艺领域的巨大成就17.(2021·河南·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唐朝高僧玄奘(602-664)西行取经往返路线图。这次取经活动A.推动佛教成为唐朝国教B.促进天竺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C.使丝路成为了陶瓷之路D.扩大了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8.(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一六二中学校高一期末)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B.女性社会地位降低C.诗歌出现衰败迹象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19.(2022·山东滨州·高三期末)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试卷第7页,共7页
5图1图2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20.(2022·四川绵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二、材料分析题(2题共40分)21.(2021·湖南·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试卷第7页,共7页
6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名称及选拔标准。(2)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3)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2.(2021·河南·范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示意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示意图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阐述(可就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试卷第7页,共7页
7参考答案:1.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因此②是西晋,非前秦,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对应的政权均正确,排除。故选B项。【点睛】2.A【解析】【详解】材料中南朝人到北魏为官,逐步适应并接受北方的饮食习惯,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洛阳的生活情况,未体现对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南北饮食习惯趋同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很快陷入分裂状态,并未占据统一优势,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详解】少数民族将华夏始祖作为自己的祖先,自称为黄帝的后裔,这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说明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区域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民族入侵,排除C项;当时的少数民主政权建立的多为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4.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典型政治特征是门阀政治,其中“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建立后形成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非文人政治,排除B项;唐朝中叶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氏家族势力强大,非皇权被王氏家族所左右,排除D项。故选A项。试卷第7页,共7页
8【点睛】5.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实现北方统一、改革措施全面易行和改革决心坚定都是改革成功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6.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体现的是隋朝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与江南开发、巩固隋朝统治及改变南北人口布局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7.D【解析】【详解】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这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带有开放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郡县制在全国的确立标志着官僚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8.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政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后期已经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宦官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未消亡,排除B项;这一时期宰相权力衰落而不是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试卷第7页,共7页
99.D【解析】【详解】唐代马球是一项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主要参与人是贵族,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中原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交往,因而无法体现华夷观念,排除A项;通俗画开始流行于宋代,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有马球运动,无法得知是否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0.B【解析】【详解】题干所涉及的时间点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即777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处于安史之乱之后,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外官”的月俸要比“京官”多,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之后,地方上的藩镇数量急剧增多,唐中央已经无力很好地控制地方,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故选B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这一时间点的“外官”的月俸,并没有述及之前月俸数量,无法进行对比,排除A项;月俸数量的对比说明中央控制地方力度的减弱,从而证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京官”俸禄与“外官”俸禄,既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也没有涉及对方行政体制,即题干表格内容与“调整行政体制”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A【解析】【详解】汉代政府出于需要而选拔专门人才,选拔方式相对自由,这体现了当时政府因能授任的特征,A项正确;选拔人才是服务政府,与地方治理的自主性无关,排除B项;选拔专门人才并不是担任中枢官员,排除C项;选拔专门人才的数量有限,并不能提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A项。12.A【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一句诗体现的是周代世卿世禄制,第二句诗表达了对察举制的讽刺,第三句诗指试卷第7页,共7页
10的是魏晋九品中正制,第四句指的是科举制,因此体现了选官制度的演变,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选官制度演变,而非诗歌风格的发展,排除B项;“重文轻武”的形成是在宋代,排除C项;题干的主题不是宗法观念,而且“瓦解”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3.B【解析】【详解】材料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讲的是两税法发展到宋朝有重复征税的问题,体现了改革后的赋税制度仍有弊端,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租庸调制瓦解后出现的赋税制度,并非是其延续,排除A项;材料与统治者注重田租征收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相沿至宋”矛盾,排除。故选B项。14.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三省官员大多阿旨顺情,为迎合君主诏教而不敢封驳讲真话,以便保官惜命不得罪皇帝,反映出专制统治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三省制度,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而不是三省之间相互制衡,排除C项;D项只是材料中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位于中原文化中心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化特征明显,而距离中原较远的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大量的外域特征,这表明洛阳作为中原文化中心,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佛教文化呈现中国化的特征,A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佛像造型特征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敦煌更信奉原始佛教,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反映儒家对佛教传播的抵制,排除C项;影响佛像特征的是中原文化程度的不同,而不是造像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16.C【解析】试卷第7页,共7页
11【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不同时期的诗歌特征是不同的,说明的是时代特征影响诗歌发展,也反映了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诗风格的变化,非走向没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B项;仅从唐诗风格的变化是无法得出唐朝在文艺领域上的巨大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7.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唐玄奘取经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取经活动不但把唐文化传播到天竺多地,而且把大量异域文化传入中原,进而扩大了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D项正确;佛教没有成为唐朝国教,排除A项;唐玄奘西行取经没有促进天竺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陶瓷之路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唐玄奘取经路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可以看邮,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女性地位并不低,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衰败,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A【解析】【分析】【详解】从两张图的变化可以看出,从“十道”到“十五道”,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更加细化,监察力度不断加强,A项正确;“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经济试卷第7页,共7页
12发展状况,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0.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了官位,使低阶层的民众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A项正确;“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佛道两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是时代主旋律,排除C项;是由于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并不能说明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1.(1)实行察举制。德行,才能(2)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3)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学院、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西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标准是德行,才能。(2)特点:根据“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得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3)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选官基础等方面分析总结。可从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越来越公平公开;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等分析总结。【点睛】试卷第7页,共7页
1322.示例1:主题: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阐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国家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出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受到严重的削弱,割据政权并立、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战乱,人口频繁迁徙,五胡内迁、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民族间的差距缩小,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融入了汉族中。总之,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示例2: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地区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本民族的进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把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地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得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材料主要显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的史实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虽然出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是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社会动荡不安;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战乱五胡内迁、北民南迁等,各民族融合,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汉化(封建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初步开发,为后面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历史地位:这一时期的战乱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初步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根据分析,该题的主题可以定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等等试卷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