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劳经配套PPT-课件第9章-人力资本投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1目录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模型、教育投资的均衡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培训的成本与收益、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第四节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条件、成本收益分析、影响因素
2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人力资本的思想的产生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就专门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需受教育,需进学校,需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以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3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1892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经强调:“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穷人理查德的历书》中也提出了人力投资的经济意义:“对知识的投资会获得最高利息。”
4(二)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2)在人的素质既定以后,人力资本可以表现为从事工作的总人数以及劳动市场上的总的工作时间;(3)从人力投资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是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看,它表现为提高人力的各项开支,主要是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保健支出以及劳动力迁移支出等;(4)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其投资都会有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时间价值――收入提高的最主要的源泉。
52.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思想和理论贝克尔把人力资本观点发展为以人力资本收入函数确定劳动收入分配关系的一般理论。(1)对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收益率计量以及人们在这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了深入理论分析和实证经验分析,贝克尔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和收益率”;(2)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经典的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3)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
6(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Romer)、卢卡斯(RobertLucas)和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M.Scott)等经济学家掀起“新经济浪潮”,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以此解释国际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
7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期,扩展到了更深的领域,例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研究、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研究以及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等等。
8二、人力资本的涵义及其特点(一)人力资本的涵义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9(二)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本通常是以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与熟练程度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又是和劳动者不可分的,它是以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性,所以由所有者的知识、技术、健康等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永远寓寄在所有者身上,会在不断投资的基础上得到积累,无法转让和让他人继承。
10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此外,一些学者提出的教化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补充和拓展。对适应于新经济体制的非正式制度(如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区域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的认同并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的活动,称之为教化。
11(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12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一)成本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和其他的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当包括那些任何高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13(二)收益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比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等。
14二、教育投资分析模型(一)教育投资分析收入流曲线假设劳动者工作至60岁退休,并且暂不考虑60岁以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情况。
15教育投资分析模型Ⅲ收入增量Ⅰ直接成本Ⅱ间接成本CD终生成本-收入流AB终生收入流18220年收入年龄60
16曲线AB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就业的终生收入曲线。曲线CD代表高中毕业后先去上大学,毕业后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就业的成本——收入曲线。图中横轴下的区域Ⅰ代表上大学期间支出的直接成本,横轴上的区域Ⅱ代表上大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即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区域Ⅰ与区域Ⅱ面积之和,为上大学的个人总成本或总投资,区域Ⅲ表示大学毕业后可获得的净收入增量,它应该等于上完大学再谋求就业所能赚得的终生收入,与不上大学直接工作所能赚得的终生收入之差。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是假设劳动者工作至60岁退休,并且暂不考虑60岁以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情况。
17(二)教育投资净现值现值是指未来一定量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价值。隐含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在确定的情况下,一定量的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等于该资产所产生的收入流量的现值的价值总和,即未来获得的任何货币数量都小于目前时期的同等数量。找出未来获得的货币的价值的现值叫做折现。
18其方法为:PV=E·(1+i)-tPV:现值;E:t年的未来收益;i:给定的年利息率折现的计算公式揭示了现值的两个重要的经济特征:第一,获得收益的期限越远,其现值就越小。这是由于因子(1+i)-t随t的增加而增加。第二,使用的利息率i越大,任何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就越小。因此必须正确地选择利息率。
19假如以22岁为基点,那么个人大学教育投资净观值的计算公式就应该是:NPV=(折成基点处的收益总和)-(折成基点处的成本总和)式中:是高中生从22岁到60岁因上大学而可能获得的年收入;Cn表示该高中生从18岁到22岁上大学的各种成本;i是假定给定的年利息率。
20如果本例中的高中毕业生经过调查、分析预测,能够得出所期望的成本与收益,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投资净现值(NPV)。如果NPV>0,那么,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如果NPV=0,那么,接受教育没有十分必要;如果NPV<0,那么,接受大学教育是不经济的,应该立即就业。
21个人教育投资分析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投资后的收入增量越多(即收益时间越长),那么一项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就越可能为正,即投资越具有经济合理性。比如年长者比年轻者更不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是因为他们受教育后的收益时间相对比较短,并且所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相对较多。其他条件相同,接受教育投资的成本越低,就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比如,当社会的经济衰退来临,一个高中毕业生所能赚得的收入减少,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就越有可能会上大学。
22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会越多。也就是说,不仅收入增量流的长度会影响教育投资决策,收入增量的规模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23三、教育投资的均衡(一)教育投资需求曲线ABD边际收益边际成本RIi1r1i2r2教育投资额IO
24横轴代表教育资本投资额,其中隐含着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纵轴代表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图中的需求曲线D代表教育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如图所示,当人们对教育的投资额为I1时,所对应的边际收益值是r1;当投资额为I2时,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是r2。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其斜率为负值,意味着随着实际教育资本投资额的增加,边际收益逐渐递减。
25该需求曲线还表示了教育投资的规则,这就是:当教育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高于市场利率水平时,追加投资即延长受教育年限是有利可图的;反之,就应当减少教育资本投资额即缩短教育年限。当需求曲线D给定时,假设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是i1,那么最佳的教育资本投资额就应该是I1。因为在这一点上教育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即r1=i1。显然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到i2,那么教育资本投资额就应当增加到I2。
26(二)教育资本投资供给曲线I1oI2I3I4Si2i3i1教育资本投资额I边际成本I
27横轴表示教育资本投资额,纵轴表示投资的边际成本。供给曲线S所映了教育资本投资数量与相应年利率水平之间的对比关系。图中隐含的一个假设是,受教育者可以以恒定的年利率借贷所需资金,从而达到所期望的受教育程度,但也不是说,教育资本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线,这一隐含的假设条件显然与现实不符。实际上,教育资本投资市场是一个很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受教育者通常并不能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获得全部所需资金。
28假设其利率水平是i1,可获得的贷款数量为(I2—I1)。当这笔贷款费用被耗尽之后,要想再提高受教育程度,学生就得申请额外贷款,其贷款数量分别增至(I3—I2)、(I4—I3),由于贷款数量增加,其利息率或者说实际成本也相应地上升,分别上升到i2和i3。但是,通常情况是当贷款数额达到某一水平后,由于利率过高,许多受教育者将无法得到贷款,于是,教育资本供给曲线便可能成为一条垂线,其供给弹性等于零。
29(三)教育资本投资的均衡教育资本投资额IBASDCI1I2r2i2边际收益边际成本IRoi1,r1
30如图所示,教育资本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A点,在这一点上教育资本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A点对应于横轴上的I2,I2便是在这一供求对比状态下理想的或均衡的教育资本投资水平。除此之外的投资水平,均不是令人满意的状态。比如,当教育资本投资额为I1时,它所对应的教育资本投资边际收益是r2,而边际成本是i2,因为r2>i2,所以,增加教育资本的投资费用是有利可图的。
31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培训的成本与收益(一)成本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32(二)收益培训的最终收益表现在两方面:对企业而言,企业内员工劳动绩效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对受训者而言,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可以增加其劳动收入和有关的福利待遇,提高选择职业的能力。
33二、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一)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的适用性,即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二)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的价值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
34(一)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工资率0培训期间t培训后服务期间wawuwa’=VMPawu=VMPuw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wu’=VMPu’时间T
35纵轴为工资率w和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横轴为员工在受训企业的服务时间,其中Ot是员工接受一般培训的时间,tT是培训投资收益回报时间。未接受培训员工的VMP及由它决定的工资率设为wa。如果员工在企业服务期间OT,员工始终未接受培训,其工资率水平如图中的(wa—wa’)线。如果员工接受企业安排的一般培训,培训期间为Ot,在此期间受训员工的工资率为wu,低于wa,其差额(wa—wu)部分为培训成本,即由个人承担的人力投资。培训结束后的服务期间tT,受训员工的工资率为wu’,(wu’—wa’)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
36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员工在培训期间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u)低于未接受培训的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a’),而员工在接受培训以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则高于未受过培训的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u’>VMPa’)。如果工资率低于边际劳动产品价值,员工可能在接受完培训后就流向其他企业。在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内,只有当其接受培训的净现值大于零时,他才会接受培训。
37(二)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0培训期间t培训后服务期间时间T企业成本(2)个人成本(1)个人收益(3)企业收益(4)VMPuVMPcwawuwc边际劳动产品价值工资率wVMPwc’=VMPc’wu’=VMPu’wa’=VMPa’
38由于员工参加特殊培训,所以培训期间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不再是VMP,而下降为假定的VMPc,根据VMPc=wc的原则,员工应该在培训期间得到wc水平的工资。但是,可以让受训员工获得wu水平的工资,(wa—wu)的差额部分为员工承担的培训成本即图中的(1);(wu—wc)的差额部分为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是图中的(2)。受训员工在tT的服务期内,工资确定为wu’水平,(wu’—wa’)为员工的培训预期收益即图中的(3),(wc’—wa’)的差额为企业获得的培训预期收益,即图中的(4)。
39第四节劳动力的流动一、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40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它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的结果,是劳动力筑起价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现。通常,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是: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41(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42三、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成本劳动力流动所涉及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4.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二)收益劳动力流动后,重新寻找到的工作岗位给其带来的预期收入。
43(三)成本收益分析如果预期增加的收入现值超过成本的现值,劳动力就会选择流动;反之,即使流动的目的地其潜在的收入大于目前工作地的收入,人们也会认为不值而不进行流动。我们可用以下公式加以表述:其中:VP为净收益现值;E2为第n年新工作的所得;E1为第n年原工作所得;N为预期新工作的年限;i为年利率;n为成本和收益变动的年份;C为第n年由于流动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货币费用;Z为流动所带来的净心理成本减去心理收益。
44根据以上公式,如果某人的VP>0,则意味着收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如果某人的VP45四、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越有限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46失业率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原来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职业许可制度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性政府花费在服务上的人均费用状况将促进流动政府吸引新行业的政策,会导致某特定地区劳动力的较大流入
47流入地的影响因素工会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48本章小结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之间在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往往使得他们之间不可替代,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重视。本章主要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特征入手,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为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与金融资本投资类似,投资收益发生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所以在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现值计算,分析成本与收益,以确定净收益的大小。除了个人会通过教育、流动迁移等形式进行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外,企业也往往会采用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的竞争潜力和整体实力。
49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人力资本?2.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有哪些?3.人力资本的特点是什么?4.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5.教育投资的理性依据是什么?6.怎样进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8.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