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九章--意---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的关爱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这个奇迹是如何实现的?意志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的学习。第9章意志
2
3意志概述第一节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行动的过程
4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一是人能认识客观现实,也就是说人能通过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认识客观事物,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二是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即人能主动地提出目的,采取行动来积极地改造客观事物,满足自身的需要,表现出意识的能动性。人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5人的意志有两种表现,一是推动人们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二是制止改造与目的不符合的愿望和动机。例如,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努力克服遇到的外部困难和内心矛盾,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必要的教学程序,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意志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必须克制一些诱惑,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预定的目的。
6二、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意志行动是指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由于人具有根据自觉的目的去行动的能力,因而人就能够调节自己的行动,实施符合自己目的的行动,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1.明确的目的性
7例如,一个人有复习功课的决心,就会一方面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努力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达到复习功课的目的。人的意志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8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不随意动作随意动作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以下两种。是指不受意识支配的、不由自主完成的动作。如无条件反射、习惯性的动作等。是人能意识到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的动作,是在生活中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如学习、打字、记笔记、提问题等。
9如果没有掌握这些必要的随意动作,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有了随意动作,人就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调节、支配一系列的动作来组成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10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意志行动中,为了达到目的,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人的意志只有在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又坚定不移地加以克服时,才能显现出来。意志的强弱是以克服困难的数量和大小来衡量的,克服困难的难度越大,数量越多,人表现出来的意志越坚强。
11困难可以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指干扰目的确定与实现的内在条件。它包括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困难。心理方面的困难有信念的动摇、能力的缺乏、知识经验的不足及相反愿望的干扰等,例如,新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常常产生畏难情绪。生理困难指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12外部困难指意志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例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遇到家长的不合作,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反复,或者学生智力发育不良或学习习惯不良等,要完成自己的教育孩子的任务,必须克服这些障碍才能顺利完成。
13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内部困难往往由外部困难引起;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困难的存在,又往往会夸大外部困难。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一般情况下,内部困难对人的意志干扰更大。如果内部困难得到解决,外部困难也容易解决。
14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觉的确定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手段
15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但它们却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人在选择目的和采取方法与步骤的过程中,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才能实现。(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6因为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就需要做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等,都离不开人的意志参与。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人的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活动过程深入和持久。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等,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执拗等,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17(二)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1.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人们的某种情绪对一定行为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情绪就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当个体在情绪上极其不愿意干某件事情时,情绪就成为抑制过程的内部因素,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182.意志对情绪和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使行动贯彻始终,甚至对情绪直接控制。由于意志本身执行着组织和调节功能,因此意志也可以对情绪、情感起到控制作用。“理智对情感的驾驭”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控制。总之,认识、情感、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意志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情感的成分,认识和情感过程中也包含着意志的成分。
19四、意志行动的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决策阶段二是实施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20(一)采取决定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和部署,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
211.动机冲突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目的的,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意志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指个体在确定目的时对各种动机进行价值权衡并做出选择的过程。
22(1)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解决这类冲突的方法是放弃一个目标,选择另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暗指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例如,既想看电视又想去画画就是一种双趋冲突。
23(2)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这实际上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由于选择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的心理冲突,即前有悬崖,后有猛虎,两种结果都想避开,但却只能避开其中的一种。
24双避冲突会出现两种状况: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因为个体的选择移向其中一个目标时,这一目标的威胁性便增强,将个体推向另一目标,于是另一目标的威胁性又会增强,这样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动机冲突,使个体产生焦虑。
25逃避或拒绝选择逃避可以是离开冲突的实际情境,或在思想上逃避,如做白日梦。拒绝往往是在个体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崩溃时发生的。这时的心理冲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缓解或化解的关键是找到其他出路或出现其他因素,选择回避程度较轻的目标,即“两害相权,取其轻者”。双避冲突的解决,既要依赖对所处情境的分析也要依赖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6(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趋避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个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好而趋之、恶而避之。例如,喜欢甜食,但怕吃多会胖;遇到麻烦时想求人帮助,但又怕遭到拒绝;生病时想快些痊愈,但又怕打针。
27趋避冲突在心理上引起的困惑比较严重,因为它会使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对立意向的矛盾状态中,并可能导致行动不断失误。当一个人同时具有求得成功或回避失败的动机时,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趋避冲突。
28(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因为新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只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太容易适应;如果继续留在原工作单位,有习惯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较好,但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差些。一个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单位这种对利弊得失所进行的考虑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29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差距较大时,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困难了,需要用较长时间来考虑得失、权衡利弊。
302.确定行动目的目的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但是,目的的确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往往会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抵触的目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权衡比较,根据目的的意义、价值、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等最终确定一个目的。目的越明确、高尚、具有社会价值,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人的意志水平。相反,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盲目行动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无成就可言。
31一般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花费一定意志努力后可以达到的目的,往往是比较适宜的。一旦这个目的得以实现,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能够弥补由于在目的确定时发生的内心冲突所带来的损害,更好地为实现下一个目的做好准备。如果几种目的都很适宜和诱人,就可能会发生内心冲突,难以下决心做出抉择,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即先实现主要的、近期的目的,后实现次要的、远期的目的。或者先实现次要目的,创造条件,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目的。
32在确定目的之前往往要经过动机冲突,克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在目的逐渐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引起动机冲突,随后逐渐趋于统一。要正确地确定目的,就必须排除各种内外部干扰,为此需要以正确的动机为基础,面对现实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仔细分析、评价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增强自信并果断作出决定,从而选择并决定行动目的。同时注意信息的反馈,以能够有效地修正行动,使目的顺利地达到。确定目的和动机冲突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333.选择行动的方式及方法个体经过动机斗争、确定目的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即解决怎样做、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及方法。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目的。为实现预定目的的行为设计是合理的;这种方式、方法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社会准则要求。选择行动方式和策略过程,一般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344.制订行动计划在这个环节,主要是个体根据已确定的行动目的和已选择的方法,制定行动的具体计划,包括行动的程序。制订计划时,要注意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全面了解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抓住重点,突出矛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方式、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不仅受个人的动机和目的的影响,还与其知识经验以及能否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经过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定行动的方式及方法、制定行动计划后,意志行动就从准备阶段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
35(二)执行决定阶段它是将头脑中的愿望、确定的目的、制订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意志行动只有经过执行决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没有执行阶段,动机再高尚,目的再远大、再美好,方法再合理,计划再周密,都是一句空话,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执行决定,就是将准备阶段已作出的决定付诸实施,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
36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除克服各种困难外,还要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成功给人带来成就感,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自信心增强,有利于执行决定。同时,成功也往往使人骄傲自满,松懈斗志,使事业半途而废,面对胜利,意志坚强的人会时刻警惕自满情绪的发生,再接再厉,最终实现预定的目的。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行动达到目的;二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37挫折心理第二节挫折的概念挫折产生的原因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
38一、挫折的概念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致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如当我们参加一项英语等级考试,由于准备不足,结果没考过,我们会感到伤心、沮丧等。
39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包括三层含义:挫折行为即阻碍或干扰个体意志行动的情境。如考试不及格、比赛失利、失恋等。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紧张、焦虑、犹豫、躲避或攻击等情绪和行为反应。
40二、挫折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如由于恶劣的气候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失败,也包括人世间生老病死等。如2008年南方雪灾导致很多人无法回家过年、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等。自然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社会因素
41(二)主观因素1.个人的生理条件因素有人想当歌星,却没有好嗓子,想当运动员却没有好的体魄,眼睛近视的却想当飞行员。个人的生理条件因素是指个体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使个体不能胜任某些工作或进行某些活动。
422.心理因素有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看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要么对自己估计过高,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值也过高,因而选择了力所不及的目标造成挫折,或对自己估计过低,畏缩不前,因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而产生挫折。①自我认知偏差,对未来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43如高一(2)班王某,初中时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上了高中后,她一直希望自己能保持学习领先的地位。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她却是班上倒数的第五名,这一打击使她感到空前的羞愧和失望,产生了自杀的念头。②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差。
44如有些同学在家里过于依赖父母,独立性不强,刚到一个新的学校,不适应集体住校生活,产生挫败感。③独立精神不够,不适应生活环境。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冲突。一旦冲突出现,总会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以及心神不定等。④动机冲突。
45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意志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正确对待挫折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方面。因此能否经得起挫折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对挫折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等都有利于增强个体的承受力。
46三、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直线、顺利发展的事情几乎没有。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1.正确对待挫折
47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炼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482.改善挫折情境改善挫折情境,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
493.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的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善于总结挫折及失败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
504.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1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如果有几个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重新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
52意志品质与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及培养第三节意志品质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53一、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包括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它们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贯彻始终,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水平,并影响人的行为结果。
541.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人体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独立性是理智地分析周围人们的意见,吸收当中合理的成分。独立性的人对于自己的决定和执行这些决定是经过理智思考的。
55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容易被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与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的表现。
562.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果断性强的人,当需要立即行动时,能迅速地做出决断对策,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当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行动时,能够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做出新的决定,以便更加有效地执行决定,完成意志行动。
57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便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583.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自制性的表现。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论,能有分寸地考虑各种影响,克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
59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和怯懦的共同特点是不能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自我约束力差,这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604.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完成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坚韧性强的人能根据目的要求,在长时间内毫不松懈地保持身心的紧张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到困难时,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
61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庸庸碌碌、终生无为。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表面上不同,实质上都是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是消极的意志品质。
62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入学以后,必须按照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劳动、体育活动及其他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做出意志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就这样,在生活和教育的不断要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意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3(一)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随着儿童知识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中年级以上的儿童逐渐学会自觉、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服从行动目的,但仍具有一定的受暗示性。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数是由家长、教师和学校集体提出的,还不善于自觉、独立地提出。
64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步具有比较远大的、有较大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来说,那些短近的、具体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能够更好地推动儿童学习,而且年级越低,这个特点越显著。其次,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比较短暂、狭隘、具体,那些远大、抽象的行动动机和目的对他们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还不能对他们的行动起很大的作用。
65例如,小学儿童可以为了做功课而不去看电视,但往往只能坚持比较短的时间。再次,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的,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还不能坚持较长时间为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而积极地行动。这与他们的行动动机和目的比较短近和具体相联系。例如,他们坚持做完功课的原因是“做完功课就可以随便玩了”“不做完功课去玩,家长和教师要批评的”等,他们还不能更好地用带有原则性的理由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动机和目的,因而不能较持久地坚持实现自己的行动动机和目的。
66最后,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为方案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受具体事物影响,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他们意志行动的决策大多依据兴趣爱好、教师或家长的态度。在解决动机冲突时,当前的事件、眼前的利益往往比过去或将来的事件更有吸引力。在选择行动方案时,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思维能力水平较低,他们还不善于提出多种行动方案,比较多种方案的优劣。例如,面对某种情境怎样去做,小学儿童常常说:“老师讲过的,要这样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还不能主动地加以思考,还不能做到以道德标准作为意志行动决策的依据。
67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毅力是指人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毅力顽强的人,深信自己的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客观发展要求的,能正视各种困难,百折不挠地为实现既定目的而努力,并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毅力”
68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的。特别是低年级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慌张、粗心、懦弱,屈服于困难。观察表明,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儿童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毅力,有些儿童则缺乏这种毅力。
69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也逐渐增强,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已能做进一步的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目的。例如,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遇到难题,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显得紧张,不愿意做进一步的努力。这时有的小学生常常会哭闹,求助于家长和其他人的帮助。
70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困难,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面对挫折,小学儿童常不能正视现实,不善于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而把挫折的原因归因于无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上。有的儿童则极力寻找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例如,当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目,有的儿童说,是因为同学在边上吵闹,所以字写错了或题做错了。虽然,有些高年级儿童在挫折产生时,能够面对现实,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71(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1.独立性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意志的独立性仍然较低,意志行动常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帮助和具体的督促检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独立性比较差,他们不善于主动、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由家长、教师向他们提出行动目的和任务并在成人的督促下完成。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独立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72小学儿童的盲从和独断性比较明显。这说明,小学儿童对行动的原因、结果及意义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还不能主动、独立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以实现既定的目的。由于他们的独立性较差,容易受暗示,因此,不分好坏地模仿别人的表情动作,如手势、姿势等。随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并逐渐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行动的正确性,因而部分儿童也容易表现出任性、固执己见等特点。
732.果断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果断性较差,他们在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时候,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容易受到外力和情绪的影响,考虑不够周到就很快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有时缺乏足够的力量去克服心理上的种种矛盾,担心行动会造成不良后果,怀疑自己所做决定的正确性,因而出现优柔寡断的现象。
74教师应该在儿童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儿童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贸然行事和优柔寡断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意志果断性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优柔寡断和冒失的不良品质则逐渐减少。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思维的果断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而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斗争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
753.自制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稳定的、迅速的,但总体水平并不高。小学儿童还不能有力地排除内外诱因干扰的影响,特别是内部诱因(疲劳)的干扰,这在中、低年级尤为明显。即便是高年级儿童,受内部诱因干扰的人数仍占比较高的比例。
764.坚韧性的发展例如,在教师或家长的鼓励、督促下,坚持写好字词或演算数学题等。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教育教学和平日的意志锻炼,小学儿童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韧性比较差,他们更多地依靠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一件工作或一个行动。
77例如,他们遇到数学难题和较难的命题作文及考试,能够持久地进行思考,直到解决为止。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儿童意志的坚韧性品质是随着年级升高而迅速发展的。迅速发展(一至三年级)平稳(三至五年级)明显发展(五、六年级)
78例如,有的学生在体育运动和劳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坚韧性,而在学习中却害怕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以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或轻易许诺言而不坚决执行等,特别是那些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坚韧性更差。与青少年相比,小学儿童的坚韧性品质还是比较差的,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79三、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理想,对自己的学习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行动缺乏自觉性,常处于被动状态。行动中遇到困难常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甚至有错误和糊涂的动机。在小学阶段要重视理想教育,提高儿童对行动意义的认识,是培养儿童坚强意志的根本途径。
80由于小学儿童按照一定的原则、观点来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还很差,因此进行理想教育时不能单独用讲道理的方法,要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和小学儿童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把崇高的理想融合在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
81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明,按时上下学、专心听讲、坚持按时完成作业等具体学习任务都与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并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目的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样的理想教育就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更能为儿童所理解接受,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
82(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初入小学的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儿童有的表现天真活泼、幼稚可爱、好动好说;有的表现窘迫、羞怯、拘谨且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已萌发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骂人、说谎等。他们对学校生活不熟悉,不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不懂学校要求和课堂纪律,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要求都显得生疏、困难或不习惯。从意志行为发展看,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问题。
83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书本、文具放在指定的位置上,课上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发言要先举手;课堂上坐、立、走姿势要端正。课间玩正当游戏,不许追、跑、打等。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84在集体生活中,同学要团结友爱、讲礼貌、要爱护公物、讲卫生等。儿童为了要遵守规定的纪律制度,必须抑制自己,不做违背纪律和制度的行动。这样儿童在自觉遵守学习和生活纪律的过程中,自制的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851.从小事入手,循序渐进培养儿童的意志,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从做人的一言一行开始,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从爱护自己的文具开始逐步养成爱护班级物品、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从爱父母、爱班级开始逐步养成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自尊自律开始逐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及国家法律的习惯。
86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常规要求一旦提出后就训练执行,长期坚持下去,逐步提高要求;对违反行为规则的现象,要正确对待,防止急躁,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用遵守纪律的典型,形象鲜明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对于常规要求,要反复训练,严格执行,教师要苦口婆心反复讲,耐心细致地做示范。
873.教师要以身作则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意志行动也时刻影响着儿童,他们的工作态度、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今后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儿童善于模仿,因此必须要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榜样是教科书中的典型人物。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学生意志行动的榜样。例如,要求学生写字端正,教师自己的字要写端正。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应坚持早上班、晚下班,上课铃响时准时上课等。
88(三)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耐挫力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贫乏,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常不能正确地对待行动过程中的挫折,有时会寻找不正当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推诿自己应负的责任,甚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使一个人减少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和思想负担。
89教师要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耐挫力。其次,要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或惩罚的方法来制止某些不良的表现,但最好是具体指导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引导儿童从成功的体验中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尽量避免或减少挫折。最后,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
90(四)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体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更要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来磨炼意志。教师在学校的各学科学习中,在课外学科小组、公益活动、体育锻炼和日常规范中都可以为儿童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为其意志品质的发展提供机会。
91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等。对小学儿童来说,这些要求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他们能够做到的。要求过高,超出小学儿童的可能性,则不利于意志的锻炼。第一,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92例如,当儿童在社会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儿重克服困难的信心。第二,当儿童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
93第三,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而异。对于容易盲从、轻率行事的学生应多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多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94自觉性品质在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有下降趋势,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坚持性品质在小学低年级比较薄弱,自制力品质在二年级到四年级这个时期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应加强相应的锻炼和培养,可以使儿童的各种良好意志品质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起来。
9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学提供的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锤炼小学儿童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儿童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栋梁之材。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