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

ID:8152223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7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_第1页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_第2页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_第3页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_第4页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古代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刘安邦(乡宁县第三中学)摘要:“死”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用一系列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个黑色的词语。这些委婉语除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得体原则外,还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禁忌、文化观、生死观和认知方式等。委婉语在语言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语言运用更加丰富。关键词:死;委婉语;文化因素;语言交际一、引言委婉又叫“委曲”“曲折”“婉转”“曲指”,是汉语修辞的一种,它可以使人们的话语更得体、表达更含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这样给“委婉”下定义的:“在封建社会

2、里人们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灾祸,所以说话时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季绍德在谈到委婉语时说:“在一定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委婉辞。”二、关于“死”的委婉语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因而成为人们最大的恐惧,尽管如此,在生活中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寿,甚至长生不老,很忌讳说“死”这个词语,于是便用各种各样的委婉语来代替。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中

3、搜集的从古至今表达“死”禁忌的委婉语竟达四百多条。仔细研究这些委婉语就会发现它们与汉民族的心理禁忌、民族文化观、生死观、认知方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与汉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有关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国古代人民用“死”来表示。“死”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歹”,象人跪拜垂首于枯骨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解释:“死之言澌也,澌,尽也。是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人所离也。形体与魂魄相离也。”6但是死亡毕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又是一个人们不愿提及的话题,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也正符合人们趋吉避

4、凶的心理要求。如果一个人享尽天年、寿终正寝而死,人们就会说这是喜事(白喜事)古人把寿、福、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称为“五福”。《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谓之福”死亡本是不吉利的,人们却将寿终称为福,这其实是为了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抚慰人们不安的心灵,是汉民族人民趋吉避凶的心理表现。如“仙逝”是说死者只是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在另一个世界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自由自在。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在生者或死者家属听来也是一种精神安慰。(二)与汉民族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委婉语作为汉语修辞的一种,其背后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1.与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5、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早在周代就将人分为十等,为体现这种社会等级,就形成了不同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所用的词语也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如《楚策·考列王无子》:“后十七日,楚考列王崩。”《春秋谷梁传·隐公元年》中记载“三月庚辰,天王崩。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民在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说文解字·山部》:“崩,山坏也。崩者,自上颠坏之名。崩,坏之形也。”古人用山体崩塌的雄伟气势来比拟帝王的死是很形象的

6、。因为帝王历来被人们称为九五之尊、天子,代表了上天的意志,是受了上天的旨意来统治世间百姓的,他就像天地之间的支柱,一旦死去,就像天崩地坼一般。在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专用于帝王之死的委婉语有28个,带“崩”的有:驾崩、崩殂、暴崩、崩逝、山棱崩等。值得注意的是与皇帝关系很亲近的皇太后、皇后之死也可以称“崩”,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棱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薨”是用山体崩塌的响声来表示诸侯之死,也是很形象的。《释名·释丧制》:“诸侯死曰薨。薨,山坏之声也。”如《汉书·高五王传》:“是岁,齐哀王薨,子文王则嗣。”《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

7、而东门遂杀嫡立庶”。“卒”,终竟也。死亡是人生命历程的结束,所以用来称士大夫的死,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后汉书·灵思何皇后纪》:“病卒,赠前将军印绶。”《资治通鉴》:“鲁肃问刘表卒”。“不禄”,郑玄《礼记》注“不禄,不终其禄。”如《国语·晋语》:“又重之以君之不禄,丧乱并臻。”庶人即平民百姓,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地位,死就死了,对社会对他人也没太大影响,无需避讳,直言便可。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礼不下庶人”6的说法,符合封建等级制度。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但是平民百姓也是人,也害怕死,也有忌讳死的心理。于是在不

8、触犯封建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