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56982
大小:60.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浅谈日语中教委婉语的认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日语中教委婉语的认知分析■中教数据论文浅谈日语中教委婉语的认知分析赵向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委婉语是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它的使用和人的心理认知密切相关。本文运用原型理论和转喻理论分析了日语委婉语的认知理据,阐释其委婉、含蓄表达效果的实现机制,深入理解委婉语的本质。关键词:日语;委婉语;原型理论;转喻理论中教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10.055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24
2、—02基金项目: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13zztsl26I收稿日期:2015-03—20作者简介:赵向华(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一、委婉语的定义『国語学大辞(1984)将委婉语定义为「断走的(二直接的匚求尢露骨(二言50^避疗T、遠表現本語F事典』(1997)将委婉语定义为「表現主体(話J手•書吉手於、基本的口丈相手:表現意図壬表現素材•内容总直接的表总避吉怎用t%間接的诊表現」。可见,委婉语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是用一种
3、温和愉悦的表达代替那些露骨直接、令人不悦的说法。其目的是岀于忌讳、维护面子或者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快等。二委婉语研究概述委婉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前人在日语委婉语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颇多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委婉语表达形式的硏究。侧重于对委婉表达进行形态上的归纳及分析。(二)对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硏究。侧重于对委婉语交际中语用功能的分析。(三)对委婉语社会文化背景的硏究。重点考察委婉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特征。从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委婉语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语义学、语用学及社会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的,
4、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委婉语的很少。三、委婉和认知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使用反映了社会文化特征和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意识到表达同一个意思,比起露骨的直接表达,采用一种更为含蓄、模糊的间接表达能够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快,有时候也能够维护自己的面子。可见,委婉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的内心活动,而人的心理又与认知息息相关,人类对现实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和把握,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所以,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委婉语的委婉效果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就不能忽视认知角度的探索。四、
5、委婉语的原型理论分析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范畴的原型义项与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模糊性等一系列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委婉语委婉表达效果的生成原因。委婉语与其所替代的直接语构成一个语义范畴,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直接语具有该范畴最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因而被视为原型成员,具备该范畴所有的消极特征,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快的联想;而委婉语属于该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家族相似性程度降低,其语义特征不显著,因而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减轻给人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例1:護憲①巨星、土井比力'子•
6、元社民党首,逝O/Co(朝日新闻,2015/10/15)〃逝<(F0<),z是死的委婉语。在人们思维模式中,〃逝<(^<)〃是死的意思,它们属于一个语义范畴,但是为什么〃逝<(^<)/#会比直接说死更能让人接受呢?我们先看一下〃逝<()〃的语义特征,〃逝〈()"因为与〃行<〃同源,所以其也具有〃行的部分语义特征:(1)遠<7亍。T、再(去远方,再也不回来);(2)死力(死亡L图1中在死亡这个语义范畴中,原型「死」(用粗线表示)会给听者带来很强的刺激,容易引起听者不愉快的心理,而当用非原型〃逝〈()〃代替〃
7、死〃表示死亡意义时,表示〃死〃的意义被弱化了(用虚线的圆圈表示),而其他语义特征被突显了。可见,正是由于〃逝<(④<)〃有了〃远行〃的这个语义特征,分散了人们产生不好联想的注意力,原本会让人产生不快心理的消极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被掩藏了,从而达到了委婉效果。除了〃逝<(④<)"之外,日语中还有很多可以表达死的委婉语,如「眠剖「力〈壮切「犠牲」等。五、委婉语的转喻理论分析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转喻是生成委婉语的重要手段。转喻的特点是而代体的相关特征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转喻
8、手段构成的委婉语替代直接语时,转喻弱化或掩藏了直接语作为范畴原型的典型的家族相似性,破坏了其完形结构,直接语的消极语义特征被弱化和掩藏,而委婉语的积极语义特征被突显,从而达到了委婉的目的。Lakoff指岀:“转喻映射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发生的z即同一概念域中的_个范畴被用来替代另一范畴。〃也就是说,在转喻认知模式中,〃两个认知域是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中的。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例如,常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