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形态渐渐趋于多元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教育现象已较普遍。笔者以闽东地区为例,通过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美术课堂结合的现状分析,理性客观地把握结合的优势,找准未能深度有效结合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希望探讨一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小学美术课程有效衔接的路径,并就此路径的具体实施提出可参考的建设性意见。关键词:闽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III
1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educationreformandcurriculumreform,theteachingcontentsandlearningactivitiesofart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tendtobediversifiedgradually,andthephenomenonoftak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jectsaslocalartcurriculumresourceshasbecomemorecomm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ombin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campusartclassroominEastFujian,theauthorrationallyandobjectivelygraspstheadvantagesofthecombination,findsouttheproblemsthatcannotbecombinedindepthandeffectively,andmakesadeeperanalysisoftheproblems.Keywords:EastFujia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rtEducationIII
2目录引言…………………………………………………………………………………………1一、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1(一)闽东地缘……………………………………………………………………………1(二)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1.闽东非遗种类……………………………………………………………………22.闽东推进非遗发展在行动……………………………………………………43.闽东非遗在“后非遗时代”所面临的考验………………………………4二、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现象分析……………………………5(一)闽东非遗进校园现状……………………………………………………………5(二)非遗与美术教育相融的意义…………………………………………………71.对美术教育改革的意义………………………………………………………72.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0(二)非遗进校园过程中的主要矛盾………………………………………………101.闽东非遗和美术教育的主次矛盾…………………………………………102.闽东非遗的专业性与美术教育的普及性之间的矛盾…………………113.闽东非遗的传承保护需求与当前美术教育创新力度不足的矛盾…124.闽东非遗的动态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学习活动形态之间的矛盾………12三、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育的推动力量………………………………13(一)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13(二)要调动学校群体力量…………………………………………………………14(三)要呼吁社会积极参与…………………………………………………………15四、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育的实施建议…………………………………16(一)加强师资力量……………………………………………………………………16(二)组织有特色的的非遗美术社团………………………………………………17(三)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17(四)筛选合适的非遗项目…………………………………………………………18(五)充分利用各方面教学资源……………………………………………………19四、结论………………………………………………………………………………………19致谢………………………………………………………………………………………20参考文献………………………………………………………………………………20III
3引言悠悠华夏五千年,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长河中的常青树,虽经过岁月变迁,但仍然沿承至今。随着现代社会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接受许多新颖的事物,千百年留传下来的非遗项目却渐渐隐没。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社会对文化的反思与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非遗进校园”现象也日益普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未来传承发展非遗的中坚力量,“非遗进校园”的确不失为当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非遗里包含传统美术,美术又具有教化、感召人的教育功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既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术课程体验,又能积极有效地传承非遗文化。一、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一)闽东地缘闽东地区物产丰富,幅员辽阔,广义的闽东是指福建东部地区,包括福州、宁德两市,而本文中阐述的是狭义的“闽东”,即福建省宁德市。它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省会福州,北接浙江温州,西邻南平,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闽东地区现辖蕉城、福安、福鼎三市和柘荣、霞浦、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宁德地理编写组.宁德地理[M].第一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在这里居住的人口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另一个民族——畲族。聚居此处的畲族(以下简称“闽东畲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元、明、清时期,畲族先辈们陆续从中原迁来此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文化成为闽东非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许多优秀的闽东非遗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指的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10-17.]20
4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人类生产生活的种种需要,历经时代传承发展,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家族文化承传与子孙兴旺发达的教育教化和精神寄托。非遗文化的诞生与其所在地区的地理优势、地形、地貌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闽东地区地势陡峻,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因此而诞生了白茶种植产业以及廊桥营造技艺等。闽东虽然地形地貌荒僻险恶,但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其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逶迤蜿蜒、海岛棋布,盛产鱼虾,缘于这种独特条件,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应运而生。闽东畲族人口数量居于全国第一,所创造的非遗文化种类丰富,且保护的相对完整,除前文所述的廊桥营造技艺和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外,还有柘荣剪纸、霍童线狮、寿宁北路戏、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等。(二)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闽东非遗种类闽东地区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截止2018年底,共有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16项进入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中,2019年3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6批省级非遗项目,闽东非遗更是多达49项。(如图表1-1)表1-2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级别数量种类世界级3项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剪纸、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16项20
5畲族小说歌、畲族婚俗、畲族民歌、马仙信俗、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平讲戏(屏南、福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寿宁、屏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陈靖姑信俗、抬阁(霍童铁枝、屏南双溪铁枝、福鼎沙埕铁枝)、柘荣剪纸、白茶制作技艺、瑞云四月八、银饰锻制技艺(福安、宁德)省级49项霞浦畲族小说歌、柘荣剪纸、畲族民歌、畲族奶娘催罡巫舞、柘荣布袋戏、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鼎饼花工艺、闽东畲族婚俗、畲族三月三节俗、古田陈靖姑信俗、屏南平讲戏、屏南杖头木偶戏、屏南乱弹戏、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红曲黄酒酿造技艺、宁德铁枝传统表演技艺、屏南双溪元宵灯会、霍童“二月二”20
6灯会、甘国宝传说故事、提线木偶戏、畲族武术--盘柴槌、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古田红曲制作技艺、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坦洋功夫茶制作技艺、马仙信俗、福建畲族歌会、竹马、根雕、平讲戏、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古田曲醋制作技艺、畲族医药、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银饰锻造技艺新增保护单位--宁德市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畲族民间舞蹈、畲族斗笠制作技艺、黄山公信俗、游氏仙姑信俗、龙桩拳、传统水碓制作技艺、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张元记红茶制作技艺、闽东林公祈福习俗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相信随着国家、社会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会有更多的非遗文化涌现出来,不断为大众所认知、保护,并得到有效传承。2.闽东推进非遗发展在行动随着越来越多闽东非遗项目被收入各级保护名录,宁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本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努力开拓新路径,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近年来,政府文化部门持续关注着非遗保护工作,结合开展多种形式履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保护的监管。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开展非遗法执法检查,赴各县市实地察看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情况,也曾赴温州市、丽水市考察学习国内先进的非遗保护方法。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非遗宣传展示、传承人队伍建设,优化非遗项目,合理开发利用一系列建设性非遗保护意见。2018年8月16至17日,寿宁县举办了为期2天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暨志愿者培训。这次项目吸引了许多对廊桥感兴趣的年轻人。活动邀请廊桥传承人和高校教授莅临授学,择优选拔有资质的学员重点培养,以期在未来参与廊桥工程的建设。这一奖励机制通过口口相传,又进一步激励了许多人投入到木拱廊桥的学习行列中。除了开展保护传承活动以外,许多人大代表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保护中来为社会大众做好表率。黄振键既是蕉城区人大代表,又是“霍童线狮”技艺的传承人,他不但一直致力于线狮传承人的授学,而且积极协助霍童政府进一步加强线狮对外推广,曾多次带领线狮团队登上央视节目甚至是春晚舞台。古语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政府相关部门群策群力与社会大众形成合力,闽东非遗的保护发展工作正不断取得重大进步。3.闽东非遗在“后非遗时代”所面临的考验什么是“后非遗时代”?2011年6月25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
7申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申遗成功后的工作重心问题的思考和争论。这表明我国非遗工作从以往的“重申报”转为“重保护”,也正式昭示着我国进入“后非遗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进新阶段。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先前工作进行反思,进一步开拓创新、务实,科学推进传统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纲要》指出:(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四)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五)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17-05-07.]随着后非遗时代的来临,国家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步伐不断迈进,进程不断深入。现如今闽东申遗热潮褪去后,闽东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也渐渐从“重申报”转为“重保护”和“重创新”,如何保持持久有效的非遗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当前已经申报成功的闽东非遗项目,后续的保护传承工作普遍存在问题和漏洞,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也有诸多共同点。其一,因传承人保护规划不够完善,以及传承门槛的限制而导致青黄不接的窘境;其二,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农村人口流动较为普遍,许多依靠乡村文化空间流传的非遗项目,纵然受到政策保护,仍然呈现后劲不足趋势;其三,随着机器化、智能化生产时代来临,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非遗项目中一些费时力的传统技艺开始被机器生产所取代,如同用隔夜油炒饭,失去了非遗的原汁原味的真善美的味道。基于上述问题,闽东各地域从政府到文化教育部门也都在探讨建设性对策,解决当下“保护难”的问题。二、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现象分析(一)闽东非遗进校园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非遗文化进校园是我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2017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文化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这是一项铸魂工程;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
8。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非遗文化往往源自于一方民众的日常,不仅承载着前世祖先生产生活的历史兴衰,更蕴含着地域文化的基本精神,蕴含着祖辈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后世子孙学习它们,不仅为继承与保护祖辈技艺,更是为传承其所蕴含的为人处事的精气神,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的角度讲,《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美术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应“关注文化与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归属感,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之心。以上两种角度虽然看似出发点不同,仔细思量,却是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的传承。因此,将非遗文化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相结合,实现二者平衡与优势互补,是符合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发展需求的时代工程。诚然,基于非遗文化种类与内涵的丰富性,非遗文化进校园并非仅限于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将地方非遗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创设非遗文化学习氛围,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吸纳更多师生参与,调动学习非遗的积极性,使非遗文化能够代代相承,已成为近年来中小学教学的综合性任务,且已初见成效。宁德市寿宁县政府鼓励学校引进并推行戏曲,2014年寿宁县实验小学成立北路戏社团,每周二下午进行排演,经过多年的传承培育,北路戏常常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响起。2016年5月,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组织热爱线狮的学生们成立了一支线狮队,利用学校社团活动以及周末时间组织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线狮的传承方式由此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观念,秉持新时代“开放、共享”理念,昔日这项日渐落寞的非遗文化又重新焕发新的活力。随后,柘荣剪纸也进入各个学校与学生们见面,尤其在柘荣当地每一个中小学都有剪纸课。不仅如此,2019年3月25日,柘荣剪纸还进入霞浦县第四小学,孔春霞应邀到校授课。她从传授简单的剪纸技法开始,由浅入深的为同学们讲解剪纸的故事与技艺,给学生带去不同寻常的体验。自此,该校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权为“福建优秀传统民间剪纸示范基地”,增强了进一步推广柘荣剪纸的信心。虽然闽东各地“非遗进入校园”的举措初见成效,却难以避免貌合神离之感,远未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体”、“相”、“用”20
9一致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非遗文化的普及教育有赖于常规学科教学,且不论其与义务教育主要学科(语、数、英等)间的契合性远不及美术,仅就非遗与美术课程的结合而言,也未见切实而深远的成效。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许多学校,从校方到教师、家长,主副科课程之偏见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美术这类学而不考或评价体系不完备的科目并不重视,美术课程教学也因此难以避免由客观原因引发的习惯惰性或形式主义的诟病。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在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全社会“唯成绩”的教育思想影响之下,学生对于美术这类公共艺术课程也丧失了热忱之心,在这种形势下,将非遗融入到小学美术课程似乎是天方夜谭。虽然推动非遗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面临多重困境,但不得不说这项措施是颇具可行性的。以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为例,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畲族元素,将畲族民歌、舞蹈、文学、武术等多种多样的文化,与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有机结合,编写地方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富有创意的课程活动。不得不说在打破学科边界,加强文化关联性方面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也为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宗旨为“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之道,一方面要顺应二者各自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集国家、社会、个人传承真善美的初心和不懈努力为一体,且不计得失,同舟共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对切入点,那就是“游于艺”的问题。非遗可以凭借着独一无二的教育功能,将其与艺术类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二者或多者的优势互补,不仅能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能为艺术类学科基础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其与美术教学的结合而言,便可加强美术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美术教育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等功能。(二)非遗与美术教育相融的意义1.对美术教育改革的意义首先,非遗融入美术教学,可以使美术课程类型更加丰富。20世纪80年代前,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美术教学往往都受限于美术课本上的知识和活动,教材编写也不够完善,这种情况大概始于1979年10月,中国编写第一套统编教材。但不得不说这套教材与当时的美术教育现状相适应,对当时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对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统编教材的弊端显现出来。1983年开始进行教材改革,到1988年彻底改变“统编教材”,实行“一纲多本”,进入21世纪就更自由了,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已经颠覆了传统教材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也渐渐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20
10,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充足,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怀疑精神。现如今教材改革日益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较为突出的是:当前普及版教材缺乏现在与过去、未来的内在关联,人文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将非遗引入美术教学,利用非遗文化中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正好可以改善当前教材运用过程中的这些不适应性。非遗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融入到美术课程中可以助力美术教育,更好地实现美术四大领域均衡发展。当然,每一个美术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掌握和理解都不一样,他们将非遗文化导入课堂中想要达到的教学意图也都不尽相同。以柘荣剪纸为例,它与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都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首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媒材工具,感受造型变化,逐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柘荣剪纸造型丰富、手段多样,很好地契合该领域学习目标的要求。其次将其作为“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此一说依据有三:一,柘荣剪纸没有固定样式,需要艺人们发挥想象力自行创作设计,并在裁剪过程中感受其刀味和纸感;二,剪纸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是过年过节办喜事时讨好彩头的必备之物,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柘荣剪纸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更加凸显应用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柘荣剪纸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背后的意蕴内涵也十分丰富,比如,石榴、蝙蝠的结合代表“多子多福”,鱼寄托了人们对“年年有余”的期盼,可以提升设计产品的内涵;再次,将其作为“欣赏·评述”领域的教材内容,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欣赏剪纸作品,发展基本审美能力,学会表达感受和认识,还可以增强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最后,柘荣剪纸在“综合探究”领域更是可以广泛运用,这一学习领域是融其他三大领域为一体,要求教师改变思维定势,以学生为主体。柘荣剪纸作为该领域课程内容,不只停留于对剪纸造型和技法的研究,更要求学生懂得联系生活和其他领域,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展览会策划,展示学生优秀的剪纸作品,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总而言之,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具有创新性的一项举措,这进一步地促进课程类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非遗融入美术教学可以凸显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视觉性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美术课程性质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关注文化现象,涵养人文精神。[4]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非遗文化,即是出于这一特性。比如向学生介绍福鼎提线木偶,即“嘉礼”20
11戏,它是一种传统戏剧剧种,表演内容是传统“五礼”中涉及领域最广的一种礼。木偶戏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演出形式与现阶段艺术表演大相径庭,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呈现这种传统艺术,一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用开放包容的心去感受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借助美术教学的激活,促进了木偶戏这一传统技艺的精神古木再开新花。美术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利用不同媒介创造作品。将非遗文化作为新型教学媒介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福鼎提线木偶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在教授这节课时,可以适当降低材料和制作技术的要求,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线木偶,通过课堂模拟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丝线一提一拉中木偶艺术的魅力,回味木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让新时代的学生领略到祖辈留下的这些璀璨文化的魅力,同是也能够打破原有美术教育沉闷的局面,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体验。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视觉性位居美术课程性质之首。闽东非遗与美术课程的有效结合能带给学生更丰富的视觉体验。比如,可以有效利用非遗项目或其衍生产品作为典型性“实物教具”可观、可感、可触摸的鲜活性,以弥补图片和视频仅具有“可观”的局限性。以福鼎饼花为例,它是闽东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画种,是八月十五中秋月饼的包装绘画。饼花绘画图案十分丰富,不同的图案所表达的故事也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像“百子花”色彩鲜艳,人物活泼可爱;“美人式”则是饼花创新的一种体现,将美人与武将形成鲜明的对比。饼花经历了“百子花”、“团花”、“泥金饼花”、“木刻饼花”这几阶段,不同材质、不同时期的饼花带来的视觉冲击也不一样。将福鼎饼花的实物或衍生产品在课堂中展现,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饼花的绘画形式以及色彩布局的魅力,更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促进美术教育的开展。最后,闽东非遗融入美术教育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非遗作为新型的教学内容融入美术教育,不但要求学生用更开阔的视角接纳,而且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老师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教学知识,也要不断学习相关非遗文化知识和技艺,深度领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非遗文化精神,研究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由此而言,非遗美术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2.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宝贵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它的传承保护工作应先建立在“活态”的传承形式之上,然后是静态的资料存档。[20
12[]聂冰心.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们所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背后精湛的技艺以及这些技艺所传达的“大国工匠”精神内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非遗的保护工作要与无功利且具有活态性的传承方式结合,才能将非遗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教育,尤其是与非遗关系最紧密的美术教学无疑将会成为非遗传播发展的优质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宣扬非遗文化,改善非遗“保护难”的窘境。其次,随着现代化社会的来临,文化类型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非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若不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笃定而创新的前行,必定难以站定脚跟。许多非遗传承已经出现技艺萎缩现象,在这种局势下,找到一个适合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显得尤为必要。国家和地方意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学校教育对非遗发展保护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因此许多地方出台相关法律条文,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一系列政策保障。2019年1月2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该条例明确指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实现有法可依,并通过财政拨款形式对校园非遗推广工作进行补贴。由此可见,在这种“大文化观”的推动下,非遗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融合,将迎来新的契机。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立足于当下,更重要的是要展望未来,做到科学健康、可持续。非遗如今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传承人的选拔。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是一个长期工程。将非遗引入美术教育,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小接触非遗文化的熏陶,激发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将动态的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使其成为集体教育的内容,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为培养未来非遗传承人奠定基础。(二)非遗进校园过程中的主要矛盾1.闽东非遗和美术教育的主次矛盾20
13近年来,倡导将非遗文化引入到美术教育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是非遗的传承真的仅靠美术课堂就能实现吗?答案恐怕难遂人愿。以闽东非遗水密隔舱制造技艺为例子,古往今来都要求传男不传女,而且一般学习这个技艺都是以师徒结对子形式进行教学,想要获得炉火纯青的技术还需要日复一日的勤勉练习。然而现在的美术教育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一师多生的形式很难实现传统的教授方式,同时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是否有必要熟练掌握非遗技艺并没有硬性要求。因此大班教学时,在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时要适当的降低要求,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新课标课程理念中强调美术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基于这一点,现代教学和非遗师徒结对的传承模式又可以有效衔接。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亲缘”为纽带的“父子相传”模式,当时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家庭为根、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思想观念,因此这种非遗传承传里不传外,固守家族内部相传。另一种非遗传承模式是以“拟亲缘”为纽带的“师徒相传”,该模式是非血缘关系的二人结成对子进行技艺授受,正所谓“师徒如父子”,长期以往的师徒相授,使得徒弟的技术风格深受师父影响,因此传承模式效果不输“父子相传”,甚至更能觅得有天赋的学生,打破内部相传的狭隘。[[]吴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以海上书家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现如今美术教学也可以借助“师徒相传”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打破以往陈旧局面,比如可以在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组成教学团队合作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和竞赛;另外,虽然是以美术教学为主,但首要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循序渐进地实现非遗文化的真善美的魅力以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紧迫性”,进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非遗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也就是更重视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先让学生体验“好玩”,而这一点在以往美术教学中往往只做口号之用,不受重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寓教于乐,在非遗美术教学中要着重体现游戏性,让学生在做中玩,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对非遗文化由内而外的热爱。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越往高年级越强调技能和方法过程目标。因此非遗融入美术教育,要寻求二者的平衡,既要使非遗适应现存的教学模式,为美术教育服务,又要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以促进非遗更好地借助教学课堂进行传承发扬。2.闽东非遗的专业性与美术教育的普及性之间的矛盾将非遗引进美术课堂,是近几年来随着非遗传承热的到来,才渐渐衍生出来的新观念,是新时代对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由于非遗文化的高专业性和长期以来的门槛之限,一线美术教师往往面临内在缺乏专业认知,外在缺乏非遗美术教学资源和专业指导的双重困境。如果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必然导致美术课程设置不严谨,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丰富,重知识技能而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审美体验”等深层次的教育问题。20
14非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久经磨练而历久弥新的产物,除了精湛技艺的传承,更了不起的是技艺背后的精神内涵。比如霍童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霍童线狮,这项表演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线狮在舞者的操纵下能够巧妙地展现生动的表情,并且能灵活地进行高难度动作,这是线狮“武”的体现,而线狮的“文”是进行腾空跳跃的刹那间从嘴中拉出一幅工整对联,秉文兼武,恰到好处。狮舞与人舞相长,百姓借此祈求好运。线狮的厉害之处在于舞者,透过表演,就如同看到技艺者在生活中也正像手中的线狮那样能文能武、勇敢果断。因此,霍童线狮已经超越了外在形式,而成为霍童人的生活,它代表着霍童文化,只有精通其文化的人才能详细的阐述。因此美术教育要把这样的非遗文化很全面的展示于课堂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矛盾不仅存在于闽东地区,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屡见不鲜。3.闽东非遗的传承保护需求与当前美术教育创新力度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以及课程改革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推陈出新,美术教育方式日趋多样化。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方面打破传统的枷锁,不断推陈出新,使得美术课堂妙趣横生。因此在这基础上有美术教育者打破陈旧的观念,冲破美术教科书的束缚,教材教辅都趋向于多样化,在这种日渐宽松的美术教育背景下,将非遗元素融入到美术课堂,也成为深化美术教学改革举措中重要的一步。虽然非遗元素的引入可以使美术教学资源丰富起来,但是仍然没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往往因教师个人素养局限和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而难以实现创新性的突破,教学内容也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组织形式缺乏新意,非遗的超强体验性无法实现,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只能因收效甚微而告终。4.闽东非遗的动态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学习活动形态之间的矛盾20
15艺术源于生活,闽东非遗文化正是是先祖们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经验累积所得,是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动态文化,所以它的门类也很多,囊括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将闽东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实则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生活中点滴智慧的结晶,当前的美术教育显然有其局限性。虽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美术教学在不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艺术感悟的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但仍不能像非遗文化与生活的联系那般密切。现阶段非遗传承活动形态和美术教育活动形态的不同,导致非遗融入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闽东地区美术教学除了老旧观念的影响之外,教学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不够,而校本课程往往承载包含非遗美术在内的本土特色文化,因此,在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未得到有效推进的情况下,闽东非遗的动态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学习活动形态之间的矛盾可能会长期存在。三、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育的推动力量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既是促进非遗传承发展的一条新型路径,又是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的新渠道,二者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教育的融合,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帮助建立和谐关系。(一)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政府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定位是统筹管理,因此为帮助非遗融入美术教育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更好地统筹规划,部署好战略,减少走弯路。政府保护发展非遗要先立足非遗背后的文化,要挖掘非遗的“根”。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种类繁多的新业态和复杂而多元的新思想新观念冲击之下,人们对众多非遗项目的普遍认知渐趋浅薄,政府应统筹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切实可行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体制,让经典的非遗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重获新生,并打通非遗传承在全民普及文化教育道路上的障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财政投入。非遗进入美术教育除了需要建设新型课堂,还可以通过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校外美术教学资源种类丰富,比如美术馆、民俗博物馆、艺术作坊等。《“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国家大力提倡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鼓励民间文化社团的发展,支持规范性的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因此闽东政府可以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和推进此类场馆的建设和开办。通过这些校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与学生有更多途径开展教学,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非遗文化。政府部门要呼吁人们重视地方非遗的保护,推动非遗进校园,让非遗回归群众生活,再现当年的生机和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起到领导示范作用。20
16政府除了加大财政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还应该完善相关条例政策,明确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目标。2019年2月14日宁德市教育局出台了《宁德市中小学“书香墨香校园”实施方案》,从2019年起推进宁德地区“两香”校园建设,有望在2020年,有90%的学校达标。[[]宁德市教育局.宁德市中小学“书香墨香校园”实施方案[Z].2019-02-14.]这个方案的出台鼓励校园在教学中引进地方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当然也推动了闽东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建设。现阶段闽东非遗进校园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全面,相信未来政府部门还将不断推进相关保障性法律地完善、修订等工作,为非遗融入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司法保护。(一)要调动学校群体力量学校,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场所,是打造“教学共同体”的平台,在这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整合,教师优秀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可以得到分享、应用与推广,师生可以在积极有效的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继承性、探究性、自主性、创新性、团队合作精神等可以得到有效发展,真善美的人格修养可以得到培养……非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形态融入学校教育必将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多重裨益。以日本和食申遗为例子,在和食保护和传承措施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借鉴:校园和食供餐制推广,幼年时期是领悟文化的关键期,学校积极响应推广和食,不仅将学生的餐饭改成和食,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和食,并将制作完成的鲜美食物带回去与父母分享,以此为契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日本学生了解和食,而且使学生的父母、亲戚甚至更多人也加深了对和食文化的了解。日本对于和食文化推广的用心显而易见,在2015年对1万名日本群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3.1%的民众选择“了解”,28.1%没听过,将近30%为从别地方听过的被动型,主动了解的仅为16.8%,其中年轻层占比低,老师、父母为主要的传播源,由此可见通过学校教育能够有助于非遗更好的传承发扬。这一过程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学校、社会间建立起了解和食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家校平台,一起参与非遗的保护和宣传。学校对非遗传承起着重大影响,其中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美术教学更是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媒介。闽东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也可以借鉴像日本这样的国外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比如将柘荣剪纸引入美术课堂时,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动手感受其精湛技艺,以及技艺背后深厚的“孝德”20
17文化内涵,通过学校平台开展创新性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项精湛的艺术,不朽的文化,同时有助于“孝德”家风的传承,可谓一举多得。非遗进入学校教育是以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现象,它前方的路必将是鲜花与荆棘相伴。就闽东非遗与小学美术教育的结合而言,结合的过程的确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闽东多地多校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时数不足,且常常遭到主科的排挤不利于系统化非遗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在培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以及美术素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不清,资源统筹与相应的教学管理缺乏应有的力度。因此,若要持续有力推进非遗项目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势必要加强政府与文化教育部门的统筹引导,从学校到教师、家长,深化认识,更新观念,强化创新,加强“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执行者首先进行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培训,探究并形成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一体化的美术教学体系,继而实现有效的以闽东本地非遗传承为特色的美术教学。(一)要呼吁社会积极参与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因此非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调动社会力量促进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发挥社会中非遗传承人的作用,要秉承非遗特有文化属性,传承人起关键和核心作用。非遗传承人不但精通非遗技艺,更是了解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将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道路上,非遗传承人的鼎力支持必不可少。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也有赖于传承人技艺的娴熟与内心的笃定。反观目前许多传承人现状,的确令人堪忧。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手头的技艺活越来越没有信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依靠老手艺难以支撑日常生活需要,于是选择转业,有的更是面临取舍两难的境地。这就需要首先唤醒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稳定住传承人的心。在这一方面,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办法值得参考,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传统文化“持有者”身份,保障其特殊的权益。具体表现为:在日本,一旦被列为传承人,国家将会出资助其传习学艺,生活不会有后顾之忧,传承人甚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非遗的传承还必须从立法上下功夫。20
18其次要积极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包括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等。当今许多西方节日深受我国年轻人的追捧,反观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却门庭冷落,我们需要反思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洋节”在中国如此盛行的文化现象,主要由于其面向社会的营销手段做的好,它们利用商品促销、文艺表演吸引人们的注意,加强对社会大众生活的视觉刺激,营造和扩大节日前后的氛围,无形之中西方文化深入人心。闽东非遗在社会的推广和发展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手段引起当代年轻人的注意,将非遗教育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非遗文艺汇演,贴近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实现非遗教育全面进社区,让非遗文化在社会情境中演“主角”,提升出镜率和镜头感,让社会大众不断在这种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浸润。当全民开始重视地方非遗文化,这也会为非遗融入美术教育奠定民众基础。四、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育的实施建议(一)加强师资力量非遗是时间锤炼下的产物,它凝聚着世代人民的智慧,非遗融入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因此要建设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建设者和实施者,首先自身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因为前期没有相关的非遗授课经验,所以为了提高教师非遗美术的教育教学能力,除了要进行相关的在职培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闽东地域美术课程的研究,对非遗文化进行实地的深入考察和调研,收集相关文献,确保在与学生交流讨论中能够很清楚地传达非遗的内涵和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由于非遗的种类丰富,其中的门道也颇深,将非遗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单纯依靠在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很难挖掘出非遗深层次的内涵。在日本流行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协作教学”(Team20
19Teaching,简称TT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使用在英语课上,英语课除了拥有一名更了解日本学生学习水平和行为习惯的本土英语教师,学校还聘请了英语文化背景更好的外教作为课堂助教,在必要时为学生补充英语国家的乡土风情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语言,二者的同堂教学可以带来优势互补。非遗美术教学同样也可以沿用TT教学模式,向校外招聘非遗传承人作为学校特聘教师,以本职美术教师为主,特聘教师为辅,二者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非遗美术教学内容更加精深和专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单独让非遗传承人教学以及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的顾虑,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非遗美术课堂的建设。(二)组织有特色的的非遗美术社团随着教学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小学美术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许多学校纷纷设立社团群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这种社团群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的影响,是课堂教学有益的拓展,是学生美术学习的“第二课堂”。[[]谢晓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学美术社团分析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首先,美术课堂一般以大班形式授课,虽然普及性强、成本低,但是无法做到深度而有效的因材施教,而成立以非遗项目为主导的美术社团,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更有利于结合个体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需要满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硬性教育评价指标,但是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相比而言更自由,不受硬性教育指标束缚,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最重要的是,美术社团与课堂相比,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和时间更灵活,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拜访民间老艺人,拓展校外美术教育路径。因此以非遗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小学非遗美术社团为辅翼的传播途径,可以兼顾教育教学的普及性、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更有利于健康可持续非遗美术教育秩序的建立和运行。(三)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在促进非遗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保障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使学生有强烈的体验感。目前为止,闽东地区小学专门针对非遗而投入的建设还不是很全面,但是仍然有学校清晰的认识到非遗教学设备的重要性。就霍童中心小学而言,学校打造整套全新的线狮表演器材,在良好条件的支持下,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传统线狮在校园内发展有了新一轮的活力。除了教学设施需要完善,许多非遗教学需要专门的美术教室,比如陶瓷、书法,因此学校需要提供专门教室给学生上课和展览作品等,如此一来更有助于非遗校本课程开设,提升学生上课的观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第五条指出: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4]20
20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多元文化时代,通过网络渠道可以汲取到更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将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过程也需要通过网络更快捷的收集到所需材料。因此需要配备多功能教学平台,促进信息交流的体验性和频率。闽东非遗文化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了解更多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交流见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传统与现实文化艺术情境的理解。(四)筛选合适的非遗项目闽东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融入教学需要深度和广泛的了解和调查,继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判断的选择。宋胜宜认为,“资源的第一要义要考虑清楚非遗文化进入美术课堂的可行性。”[[]宋胜宜.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7):99-100.]这一要义促使课程资源开发时既要凸出闽东非遗文化的特点,又要体现美术教学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切实地符合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因此教育者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考察,选择合适的非遗教学资源。首先,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方面来说,小学美术教育有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因此非遗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动手实践能力弱、思维活动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该阶段美术课堂要注重引入趣味性和游戏性强的非遗,比如福鼎木偶,福鼎木偶不仅外形生动,而且随丝线的拉扯木偶能灵活自如地运动,富有生气活力,容易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且具备一定的思考力。在非遗美术课中可以教授实践性相对强的学习内容,比如像柘荣剪纸,柘荣剪纸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契合该阶段学生美术学习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学生不但能够有意识的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也能够运用多年美术学习所累积的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所以可以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文学插图创作或者传统手工艺,比如:福鼎饼花技艺,福鼎饼花不仅重在图案绘画,而且每一幅图背后的民间故事也值得人回味,与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步。20
21其次,非遗融入美术教学,除了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也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许多闽东传统非遗文化涉及宗教信仰,存在是否适合融入美术教育的争议,因此在筛选非遗教学内容过程中要秉持适应性和科学性原则,正确地理解和看待其中的各类文化因子,养成尊重传统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学习非遗,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感。(五)充分地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其实就是一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当地的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需要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编写校本教材。”[4]因此闽东非遗文化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前期需要有很充分的调研,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挖掘可利用的非遗美术教学资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编著适合本地区或本校的特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密切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小学美术课程共分为三学段,每一学段的学习都设定相对明确的目标,并且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阶段目标相适应,确保教学效果。这个过程中,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学校要为受教育者创设“走出去”的条件。“走出去”即是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民俗博物馆、拜访非遗传承人等,充分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即社会资源。传统的美术课程资源选择面十分狭隘,大多以教材为主,随着将非遗文化作为新型教学资源进入课堂,要开辟更多获取资源的途径。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更是可以抓住地区优势,挖掘当地特有的非遗文化,开展地方性教学活动。除了可以实地了解闽东非遗文化,拓展校外教学资源,学校内部也要注重把非遗传承人和优质非遗文化资源“引进来”,丰富校内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闽东非遗与美术教育更好的衔接融合,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能促进美术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四、结论将闽东非遗引入美术课堂现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找到二者的“适切点”20
22,寻找合适的契机开发优秀的美术课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从非遗进入美术教育层面而言,要积极调动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群体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群众工作,改变人们的思想,让大众了解非遗、重视非遗。在美术教育接纳非遗层面来说,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活动形态和学习方式,注重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尝试。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加强校企、校社、校家合作,开辟多条教学渠道,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因此,各方教育力量要重视非遗和美术课堂的力量,一方面助力打造有质量的美术课程,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唤起新一代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传承发扬的热情,在全国确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构建一条适合非遗与美术教育衔接的路径。致谢首先我要感谢指导老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在设计初始孟明磊老师就在选题、使用语言等方面给我了方向性的指导,引导我设计与自己工作最接近的内容,让我少走不少弯路。在设计过程中,孟明磊老师不断的耐心的指导及对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都让我受益非浅。再次感谢孟明磊老师!其次要感谢我的几个朋友,他们在选题、语言以及帮助解决一些程序上的问题给予指导及帮助。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他们表示最由衷的谢意!参考文献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