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091731
大小:42.4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05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一、对教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
2、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较成功,第一个实验对于第7页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刚到平面时速度相等这一现象演示不成功。二、对学法的反思: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
3、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
4、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第7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
5、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二: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
6、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第7页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
7、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三:整体性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源于知识生命呈现的整体性。具体到一堂课的知识内容,也应当体现整体性。在这节课中,我多次引用警察的故事进行过渡。教学结构清晰化,是线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师授课形式,有利于讲解和传授。也有利于学生串起来记忆知识点。这样,好象无形中有一条线贯穿到底,利于学生对
8、知识的整体感知。体现了课堂内容的整体性,也符合学生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