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01287
大小:76.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诸暨市岭北镇中吴妙芳 一、设计思想:本着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由生活中的实例切入 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完成物理探究实验,领略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物理现象。并学会尝试运用已获取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安全意识、物理素养、和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动能和势能》是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
2、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课内容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对整个初中关于能量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品质和创新精神,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2、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 2)难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3)关
3、键:探究方案的设计和指导。三、学生分析: 1、在前一段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这是学生 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科学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 基础; 3、学生已具备了科学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 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4、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分组探究时要注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好分工与合作。
4、 四、教学策略设计: 本着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接受”为“探究”、变“结论”为“过程”原则,结合上述学生特征,本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 2、过创设物理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思考与感悟,主动获得相关知识;3、过小组动手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感悟;4、过教师的点拨、讲解和归纳,使学生在学法和理论上有所提升。 五、教学资源: 教材、斜面(带凹槽)大玻璃球、小玻璃球、与大玻璃球等体积的塑料球、圆珠笔、塑料方盒
5、、细纱、平板。六、教学过程: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门户网站。@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门户网站。@21世纪教育网 《动能势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成功之处: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动能和势能这两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
6、取之处。 不足之处: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对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有点困难,学生很可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混淆概念 改进之处: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优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继续发扬,对于教学教程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我都会认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有些实验先 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方案给那些没有方法的学生以提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
7、验目的。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
8、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