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ID:76367676

大小:2.49 MB

页数:65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6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7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8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9页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D模型研究生王梦琳工商管理专业指导教师张宁教授完成日期2018年2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智慧水务系统中的公众参与式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D模型研究生:王梦琳指导教师:张宁教授2018年2月 DissertationSubmittedtoHangzhouDianzi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ThestudyofpublicparticipationinSmartWaterSystemanditsinfluencingfactorsbasedontheSDmodelCandidate:WangMenglinSupervisor:Prof.ZhangNingFebruary,201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独立进行研: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一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签名:曰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g卩本人完全了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关于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杭州电子科技,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3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曰期:>识年J月>曰 摘要水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贯彻落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群体对用水管理的需求也随着增加,要求在开发、建设水务项目的时,也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问题。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把“智慧城市”当做其中一项重要应用,目的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实现城智能化发展。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下应运而生,是体现城市智能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水务事业发展、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关系着城市运作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项指标能否顺利完成。然而从目前智慧水务建设来看,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等现象,使得智慧水务建设无法落地。在此情况下,有效的智慧水务管理方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首先,根据选题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研究智慧水务建设的管理问题,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以及理论基础,明确了智慧水务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强调了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采用定性研究阶梯理论方法,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处在第二阶段即象征性参与阶段,并且对阶梯上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子系统在内的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再次,以浙江省为例,在“五水共治”和“网络强省”背景下,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的公众参与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参与智慧水务进行定量研究,建立智慧水务公众参与要素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研究发现,一味的进行技术研发、增加技术投入,虽然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如果想要提升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对智慧水务建设的认同感,还是要重点从社会层面进行投入。最后,从宏观规划角度,根据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对策建议,为解决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字: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系统动力学I AbstractWaterresourcesisanimportantbasisfortheformation,developmentandprogressofthecity.Itisanaturalresourceandeconomicresource.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economy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thedemandforwatermanagementisincreasing.In2008,IBMputforwardtheconceptofsmartearthforthefirsttime,andregardedsmartcityasanimportantapplication.Thepurposeistomakefulluseofallkindsofadvancedintelligentinformationtechnologytorealizethedevelopmentofintelligentcity.AnimportantpartoftheSmartWaterastheSmartCity,cameintobeinginthesmartcityconstructionenvironment,isoneofthemainindextoreflecttheintelligencelevelofthecity,isanimportantguaranteeofwaterconservancydevelopment,managementandserviceleve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ityintheoperationofthe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improvepublicservicesandotherindicatorscanbecompletedsuccessfully.However,fromtheperspectiveofcurrentsmartwaterconstruction,therearewidespreadphenomenasuchasheavyhardware,lightsoftware,heavyconstructionandlightmanagement.Inthiscase,theeffectivewayofintelligentwatermanagementisveryimportant.Firstofall,accordingto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managementproblemsoftheclearwaterconstructionwisdomfromtheangleofpublicparticipation,summarizesthedomesticandforeignrelatedresearchliteratureandtheoreticalbasis,clearlythewisdomofwaterconstructiongoalandprinciple,emphasizedtheimportanceofpublicparticipationinthewisdomofwaterconstruction,laysthetheoreticalfoundationforfurtherstudy.Secondly,usingthe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ofladdertheory,analysisofChina'scurrentpublicparticipationisstillinthesecondstageisthesymbolicparticipationstage,andfactorsofladderrisingwereanalyzedtodeterminethesysteminvolvedinpolitics,economyandsociety,scienceandtechnologyoffoursubsystems,thewisdomoftheconstructionofthepublicwater.Again,takingZhejiangProvinceasanexample,aquantitativestudyonpublicparticipationinthewisdomofwater,buildsmartwaterpublicparticipationelementsofthesystemdynamicsmodel,simulationresearch,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constantlyincreasingtechnologyinvestment,II althoughthetechnologyhasmadeabreakthroughbutifyouwanttoimprovethelevelofpublicparticipation,improvethepublicacceptanceofthewisdomofwatertheconstructionofsense,ortofocusoninvestmentfromthesociety.Finally,fromtheperspectiveofmacroplanning,basedontheresearchofthispaper,we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improvingthepublicparticipationinintelligentwateraffairsconstruction,soastoprovidesomereferencesforsolvingthemanagementproblemsintheprocessofintelligentwateraffairsconstruction.Keywords:smartwater;publicparticipation,staircasetheory,systemdynamics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31.2.1基本概念..............................................................................................31.2.2相关理论..............................................................................................41.3研究方法、范围及研究内容.........................................................................61.3.1研究方法..............................................................................................61.3.2研究范围..............................................................................................61.3.3研究内容..............................................................................................71.4创新点与不足.................................................................................................91.4.1创新点..................................................................................................91.4.2不足......................................................................................................9第2章文献综述........................................................................................................102.1有关城市水务管理研究综述.......................................................................102.2有关智慧水务建设研究综述.......................................................................102.3公众参与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综述...........................................................122.4国内外研究述评...........................................................................................14第3章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及其公众参与管理现状........................................163.1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163.1.1智慧水务系统框架............................................................................163.1.2智慧水务建设理念............................................................................173.2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环境及其发展概况...................................................193.2.1政策环境加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193.2.2经济环境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多样化商业环境............................193.2.3社会环境中公众参与提高了智慧水务管理效率............................203.2.4技术环境发展提供了智慧水务的公众服务水平............................203.3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213.3.1公众参与能保障公民权利................................................................213.3.2公众参与有利于水务资源合理配置................................................213.3.3公众参与提升政府管理效能............................................................223.4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23.4.1重建设,轻应用,智慧技术与公众接合不足................................223.4.2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公众使用效率较低....................................233.4.3公众参与积极意识淡薄,社区积极性较低....................................233.4.4公众参与方式有限,缺乏有效激励................................................233.5本章小结.......................................................................................................23第4章基于阶梯理论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系统........................................25IV 4.1阶梯理论.......................................................................................................254.1.1理论概述............................................................................................254.1.2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阶梯上升............................................................264.2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阶梯上升及其影响因素...............................................264.2.1政治系统因素....................................................................................284.2.2经济系统因素....................................................................................284.2.3社会系统因素....................................................................................294.2.4科技系统因素....................................................................................294.3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中的利益主体分类...............................................304.3.1政府....................................................................................................304.3.2水务企业............................................................................................304.3.3社会公众............................................................................................304.3.4第三方科技机构................................................................................314.4“五水共治”背景下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314.4.1“五水共治”简介及其管理现状.........................................................314.4.2“网络强省”的浙江信息化发展特色.................................................324.4.3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的公众参与模式及其理论模式....................324.5本章小结........................................................................................................33第5章基于SD模型的浙江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系统仿真........................345.1系统动力学(SD)简介.............................................................................345.1.1系统动力学来源................................................................................345.1.2系统动力学基本工具........................................................................345.1.3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图....................................................................365.2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SD模型构建及其影响因素...................365.2.1系统边界与基本假设........................................................................375.2.2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影响因素分析............................375.2.3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模型............................................405.2.4模型的参数值及主要动力学方程....................................................405.2.5模型检验............................................................................................425.3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的SD模型仿真....................................435.3.1单个子因素投入变化模拟................................................................435.3.2主要因素的灵敏度分析....................................................................445.3.3社会资本投入因素模拟....................................................................465.4本章小结.......................................................................................................46第6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476.1主要结论.......................................................................................................476.2政策建议........................................................................................................476.2.1明确智慧水务建设目标,满足社会公众需求................................486.2.2完善公众平台建设,提高电子政务服务........................................486.2.3加强智慧水务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496.2.4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社会监督机制........................................49第7章总结与展望....................................................................................................507.1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507.2研究展望.......................................................................................................50V 致谢..............................................................................................................................51参考文献......................................................................................................................52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55VI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镇人口数也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这一概念,并把“智慧城市”当作“智慧地球”的一项重要应用,尝试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更好地去理解、管理城市,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智慧城市包含教育、[1]医疗、交通、资源、环保、社区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图1.1世界主要国家人均水资源量情况图水资源是城市形成、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部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水务建设是国民经近年来,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我国多数地区均遭受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据联合国2008年数据统计,我国拥有世界21%的人口,而水资源总量只有6%,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大概只有世界水平的1/4左右(图1.1)。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贯彻落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3]基。而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水务问题也愈加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水资源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体的注意。2015年4月16日,《水污染防治计划》发布,这预示着未来5年、10年中国水务市场将出现[4]火爆格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群体对用水管理的需求也随着增加,要求在开发、建设水务项目的时,也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问题。从之前单一的水量管理,到包括水质、水环境、水量、水安全等在内的全面管理,水务管理复杂程度明显提高,在利用科技信息化这个有力的智1 慧管理手段,管理制度设与新信息技术结合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下,“智慧水务”应运而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普遍应用,智慧水务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的有效载体,成为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模式。但是从当前智慧水务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硬件,[5]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很多地区都投身于智慧水务的建设热潮,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使得智慧水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在此情况下,有效的智慧水务管理方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尽管我国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已充分认识到了智慧水务建设对于城市水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意义,但对于如何进行智慧水务建设管理仍不清晰。公众参与是社会公众参与政治决策、影响公共生活等活动的总称,是公众最求自身利益诉求以及监督政府管理的重要方式。公共设施建设最初来自于北美地区,这是由于公众需求多样、追求自身权益、利益群体介入等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调解方法,来增强公众参与管理,同时有效地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从而寻求公[6]共政策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已逐步凸显出来,并且高效的水务管理同样也离不开公众参与。从世界角度看,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水资源管理时所考虑的不可或缺的部分。1.1.2研究意义智慧水务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难点研究课题,既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智慧水务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分隔的一分基础部分,但目前智慧水务建设问题仍然是一个探索性话题,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需要不停的探索实践。1、理论意义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建设是众多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公众参与,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在智慧水务中探讨公众参与问题,对丰富公众参与管理有一定的理论补充。本文提出的管理问题,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丰富智慧水务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务管理、智慧化服务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同时有效提升城市的智慧水平和宜居能力。智慧水务建设,能推进水务系统智慧化、信息化进程,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对水务信息的实时监控,实现统筹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保证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如何更好的进行智慧水务建设,如何更好的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探索如何更有效的对智慧水务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冷静、严谨2 地对待我国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建设热潮,以及对智慧水务建设的未来预期有更全面、清醒的认识;为智慧水务建设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将对智慧水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智慧城市管理中,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根据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从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即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和公众参与进行阐述,以及所涉及到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1.2.1基本概念1.2.1.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理念最初是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引申出来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实现城智能化发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内涵表述不一,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IBM公司定义“智慧城市”概念是,能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检测、监控、整合城市运作重要系统的各项信息,进而能对包含公共安全、城市服务、民生、环保、工商业活动等的各社会[7]需求采取快速、智能化的应对措施,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数字城市之中,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用简单的公式可表示为:智慧城市=[8]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后来,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硬件的建设,开始更加重视人文与环境建设,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想要达[9]到可持续发展,人文、教育等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1.2.1.2智慧水务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体现城市智能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水务事业发展、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关系着城市运作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项指标能否顺利完成。目前,对智慧水务建设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杨明祥认为,智慧水务是以新信息技术带动水务信息化[9]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智慧化水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张世滨认为,智慧水务是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水务信息系统结合连接起来,共同搭[10]建全面智能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本文观点认为智慧水务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充分应用于城市水务综合管理中,使得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便捷、智能。1.2.1.3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涵义在各学者中的理解不尽相同,目前研究人员对公众参与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世界银行认为“参与”是一个动作过程,由此过程,利益[11]相关者可以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引导其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关于3 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和管理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和表达趋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公众参与题。Doive等人从公正的视角来定义公众参与是不分种族、贫富[12]差距、性别等歧视,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的参与权、参与方式及评价结果。阿姆[13]斯特尼的观点:公众参与其实是再次分配传统政府权力,使其更加分散。盖森等人定义公众参与是在政策制定以及管理方面,公众与政府应该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为公众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提供更多的机会。我国的学者早期界定公众参与的内涵是认为,公众通过平等的、合理合法的途径与政府协商、沟通关于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等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公众参与是作为主体的群众、团体组织、单位以及个人,根据其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有目标地参与到社会活[14]动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的含义也在不断更新。综合以上观点,本文研究的公众参与强调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包括公民个体、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群体。这些公众参与主体,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决策制定或是实施过程中,从而影响决策方案,以维护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公众参与是社会民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2相关理论1.2.2.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ST)源于管理学,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最开始表达的是“协作”的含义,主要是关于利益相关者如[15]何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该理论最开始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之后该术语开始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经济学家费里曼Freeman(1984)是最早在美国应用这一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指的是能对一[16]个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者能受到目标影响的个体或是群体。这个定义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含义。在国内,该理论首先应用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之后逐渐用来对旅游业和三农等问题的研究。JRodneyTumer(2004)的观点是在实施之前项目标准须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同,并且规定项目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即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公众的满意度应该是判断智慧水务建设项目成功与否必须考虑的标[17]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每个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同时在进行利益角逐的时候又会受到来自其他不同利益主体的制约,因此需要各利益主体相互合作协调各自利益,并且防止某一方利益主体权益扩张而制约了其他利益主体的[15]合法权益。有学者认为,公共项目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根据各自的利益需求,[18]共同享受项目资源从而约定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所以,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并且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4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对政府工作的指引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政府管理智慧水务公共事务中提供良好的框架,可以听取更多的公众意见,从而与公众利益实现一种良好的平衡关系,达到共赢的目的。政府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在倾听公众的想法和意见之后,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会更加完善,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对于公众而言,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研究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情况比较合适,既能够确保民意、民声的充分表达,同时能够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16]化、科学化进程。1.2.2.2参与模式理论参与模式理论又称为公众参与理论,最初来自于丹麦的公共管理改革经验总结,之后又经过了托马斯教授的系统阐述和论证,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知识。托马斯不仅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做了充分解释,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其优缺点。在公众接受度方面,托马斯依据参与的深度,把公众参与分为三类,分别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以强化政策理解为目的以及以建立起伙伴关系为目的的[19]公众参与。公共参与理论提倡公政府和公众群体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兴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学者卡罗尔·佩特曼对该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认为公民应该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决策进行参与,并与发起者共同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20]她认为,公民应从政策的制定到项目的实施整个过程都参与进来。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也强调,通过积极的公共决策参与,削弱公众对权力的疏远感、畏惧感[21]。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许多学者学习公众参与理论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不断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法,在水务管理方面,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有利于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1.2.2.3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最初是由Ajzen(1975)提出的,是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研究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是个体对于某种行为的认知以及是否愿意执行该行为的一种反应;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在实施某种行为时会受到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的影响,受到外界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执行某种行为感知到的如个人能力、外部资源、机会等控制条件的感知。这三个概念有区别但是共同作用于行为意志:个体态度越积极,得到外界的支持越大且相控制认知越强的话,行为意志就会越大,反正则会越小。行为意向可以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即行为的发生受个人意志力的影响。实际情况下,个人意志力也会受到外部的时间、环境、资源等的影响。同时,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会影响行为信念从而间接的影响行为意向的三个因素,从而影响行为的产生。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如图:5 行为信念行为态度规范信念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控制信念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图1.2计划行为理论模型1.3研究方法、范围及研究内容1.3.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以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进行检索,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学术专著和调研报告等了解了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理论、阶梯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对国内外智慧水务建设状况、水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水务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整理,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2)调查研究法:在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台州、丽水、宁波等地的智慧水务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分析我国智慧水务建设现状以及公众参与现状,分析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智慧水务的内涵、智慧水务建设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基于智慧水务建设的特点,提出公众参与管理的模式。借助阶梯理论对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定量的研究。整个过程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系统方法: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问题,由于公众参与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把研究的对象看成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始终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出发,明确系统边界,界定研究范围,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1.3.2研究范围本文针对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建设理念以及提供高质量水源、实时监控水质、方便公众生活等建设需求,首先对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环境及其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公众参与的必要性。然后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基于阶梯理论分析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并构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分析系统中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子系统以及政府、水务企业、社6 会公众、第三方科技机构四个利益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浙江省“五水共治”和“网络强省”的背景下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的公众参与理论模型。再此分析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模型,重点研究四个子系统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以及利益主体在公众参与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充分实现智慧水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模式的一些建议。1.3.3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讨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根据此研究目标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作为开篇,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等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参与模式理论进行说明,接着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对城市水务管理、智慧水务相关研究以及公众参与公共管理问题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作者的文献研究述评。第三章是对智慧水务建设概况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智慧水务系统框架和建设理念,并分析了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大环境支持,又进一步分析了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为第四、第五章做好理论基础。第四章为定性研究,采用阶梯理论方法分析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首先论述了阶梯理论,公众参与的程度被划分为8级阶梯,构建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分析智慧水务建设中公众参与阶梯上升的因素,以及界定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中的利益主体分类,并基于浙江省“五水共治”和“网络强省”的背景下构建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理论模型,为第五章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五章在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对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进行分析,基于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模型,构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流图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四个子系统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以及系统中主要因素的灵敏度分析。第六章是基于第五章的仿真分析,提出智慧水务建设中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建议,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的方向,使智慧水务建设价值最大化确保智慧水务建设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第七章为结论及展望。这部分主要用来说明本研究的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7 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准备绪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范围、内容文献综述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及述评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研究基础与现状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及其公众参与现状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环境及其发展概况智慧水务中公众参与现状及存在问题阶梯理论概述理论分析基于阶梯理论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公众参与与阶梯上升及其影响因素系统“五水共治”背景下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系统动力学定量研究系统动力学(SD)简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浙江智慧水务公众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SD模参与式管理系统仿真型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的SD模型仿真研究结论对策及建议总结与展望图1.3本文技术路线图8 1.4创新点与不足1.4.1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的公众参与研究大多集中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等方面,本文研究跳出传统的视角,运用阶梯理论、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并进一步对系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子系统以及政府、水务企业、社会公众、第三方科技机构四个利益主体进行分析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首先采用阶梯理论研究公众参与的八个不同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以及其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再借助系统动力学这一动态研究方法,建立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模型,构建系统流图,分析系统中因素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情况,一方面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1.4.2不足在研究时,虽尽力保证研究的完整性、严谨性,但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加上自己的学识有限等影响,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由于自身对公众参与相关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以及研究文献不够丰富,使得本文在概念界定和剖析方面不够深入。2、由于智慧水务建设相关数据有限,对数据的利用有限,使得在构建智慧水务公众参与模型时只能分析数据变动趋势,而不能看到准确的数据信息。9 第2章文献综述根据所要研究的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管理问题,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城市水务管理到智慧水务建设相关研究以及公众参与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研究述评,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1有关城市水务管理研究综述各国都对城市水务的研究非常重视。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导致水务系统缺少[22]整体性筹划,水务工作效率低下。如今水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向一体化、信息化、市场化建设。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一书中,MiguelA.Marifio、SlobodanP.Simonovic提出正是由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没有从大局出发协调统筹去管理水资源,才使得管理效率低,效果不明显,而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他们认为现代水资源管理应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公众参与水资源管[23]理等方面。Ostrom认为解决公有资源时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搭便车现象等,此时私有化、商业化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他认为通过集体分配管理以及相互[24]监督的制度也可以让资源达到较好的配置。吕一河的观点为,水资源管理应当将水看做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应该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25]出发,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邵益生的观点是应该依据水资源的脆弱性、可再生[26]性、可更新性等特点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管理。冯尚友认为依据水资源的特性,水资源管理应包含水资源统筹规划等一系列内容。刘玉龙的观点是,最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应该将流域作为单位来统一管理,而不是人为按行政区划来管理[27]。陈文关于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观点是应该把统筹协调所有涉水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即取得水资源的供需平衡、[28]技术经济社会综合平衡以及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这三个方面的平衡。马明认为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制定便捷高效的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强调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体现了水务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是社会进步、公民意识提高的标志,[29]也是突破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必要手段。李东从探究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现状出发,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强调加强和确保实施公众参与是突破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关键要素,并且通过研究提出了促进公[30]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建议。2.2有关智慧水务建设研究综述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设的基础部分之一。对智慧水务的研究需要从最初的水务信息化开始关注。国外学者在智慧城市低碳、绿色、环保的相关理论文献中涉及到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Nicos10 Komninos(2008)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应该是在该区域居民的创造力、[31]知识创造和为通信管理服务的数字、电子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WashburnD.&SindhuU.(2010)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快实现信息化与水务事业的融合[32]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智慧水务的产业体系;Gregory.Yovan&GeorgeN.Hazapis(2009)分析了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提出要通过智慧管理[33]连接本地区的水污染及供水能力美化城市环境等手段。还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融入科学管理的概念,认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也将会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带来创新,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井然有序和环境友好(2001);认为智慧城市[34]应含有“终身学习”、“公众参与”、“灵活”、“创造力”等要素(2002)。我国智慧水务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人们对智慧水务的核心概念以及重要因素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理论研究相对比较缺乏。针对当前智慧水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顶层设计缺位,企业盲目跟风、吸引投资”等问题的研究,国内实践工作(管理)者及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为:智慧水务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程大章(2017)提到支撑技术与社会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关系、和公众信息化环境及生存能力的关系,就是要搞清楚与低碳城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35]各类“智慧项目”建设不能出现盲目跟随现象;张世滨(2014)认为智慧水务与水务信息化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传感器、计算机网络以及移动系统等与水务信息系统结合起来,除了进行技术开发以外,还要重视其市场应用,搭建一个全方[10]位的智慧化水务管理系统;张晓健(2015)认为智慧水务应由政府主导、水务企业负责提供专业的供水体制、产业政策以及对新信息技术的运用,重点改善水务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以及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杨明祥(2014)认为智慧水务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务综合管理之中,构建更加精细化、智慧化的城[9]市水务政务管理、业务经营、民生服务系统。观点二: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缺乏科学论证,信息共享数据滞后、更新速度慢。张晓娟等人(2014)认为现阶段智慧水务还只是个概念,在智慧水务实践中的社会及市场效应,数据少而分散,关联度低,导致智慧水务效果只发挥了30~50%;虽然谭劲松(2004)和(2015)王峥等人分别提出了水务公共服务的互动嵌入型关系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共建问题;观点三:智慧水务建设中的评价与管理。杨明祥(2014)结合当前水务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现有基础、新技术和社会认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应该从明确落实顶层设计、完善智慧水务建设评价[9]体系入手;田雨(2014)构建了智慧化依赖程度的智慧水务建设分析模型,该模型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了一个进程规划的分析工具,并且以大连市智慧水务为[36]例,对水务信息智慧度的依赖性做出评价。11 2.3公众参与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综述公众参与的思想,最早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雅典,古希腊雅典公民大会上提倡的直接民主制模式开创了在立法上公众参与的先河,也构成了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民参与理论就是由当时的民主模式不断演化而来的[37]。史上对于公众参与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新自由主义兴起,公众也开始重视自身利益,尝试通过自身力量去争取一定的权益,而政府为了防止出现社会问题,开始逐渐重视公众的意见。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强调除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也应该参与进来进行社会管理,之后这个概念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多公众参与的研究开始兴起。各个国家开始普遍认识到让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二个阶段是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开始负责的公共建设项目逐渐增加,使得财政紧张,在此环境下“社会化”政策开始推广开来,倡导让公众和政府一起承担社会公共服务,随着社会各类群体参与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公众参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自此,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其中相当一部分关注的焦点是公众参与部分[38,39]。图2.1公众参与发展轨迹与影响领域范围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公众参与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在资源环境、公共基础建设、社会管理问题、政府交通运输等方面,总体来看,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公共建设方面的管理,更好的解决公众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公众参与城市水务建设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外的一些学者Browderd等人(2012)将水务市场化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对企业参与制度和提高居民用水治水的关心程度。他们认为(2009)公众能够参[40]与进水资源立法以及管理问题,将会进一步提高水务管理的总效率、效果;并12 且加强社会群体对水务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实施激励措施,提升公众对水务发展事业的了解和关心;对于社会利益主体如何共同参与水务管理,使其逐渐形成产[41]业化和市场化,法国、德国、新加坡已开展试点工作,摸索经验。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特别指出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应当包含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以及社会参与水资源管理决策等问题。MiguelA.Marino&SlobodanR.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一书中指出,人类进行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以及具体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模式[42]早已不能和新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然而新的管理方法还仍然在探索的过程中。针对水资源管理方面,国外对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要早一些。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参与理念形成,把公众参与引进到环境管理过程,倡导世界各国个体及群体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之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在这一期间,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广泛的发展起来。当时研究的主要方面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管理更有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也包括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水资源管理当中。MargaretA.House(2013)对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问题做了深入探究,认为水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必须引入公众参与水管理过程才能最终解决。E.W.Dungumaro(2009)对坦桑尼亚地区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进行案例研究。从二十世界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专家学者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专家以及政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公众在政策制定时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公众参与对于政策实施有明显的促进性。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文中提到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戴维、奥斯本等人针对公众参与的方式上面,认为应采用尽可能多样的方法,促使公众参与到管理党当中。我国对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较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曲格平(2005)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及社会调节一文提到:采用强制手段保护环境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目前,亟需采取以公众参与与社会调解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方法。我国对于社会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的研究,大多是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一部分是通过国外的案例分析进行介绍,对我国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借鉴用。从1999年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偏低。杜鹏、徐中民等人(2007)通过对国外公众参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对我国公众参与的研究方向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39]给出了有我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发展方向。马明(2014)研究了公众[29]参与水资源管理方式以及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公众参与度评价体系。杜鹏等人研究了公众参与在水资源集成管理方面的应用,展望公众参与的研究方向及领域,13 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李东(2009)从研究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现状出发,对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强调加强和确保实施公众参与是突破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关键要素,并且通过研究提出了[30]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建议。对于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从管理理念和途径方面进行研究。张有亮、赵龙(2011)的观点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应通过让政[43]府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增加公众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吕志奎(2011)观点认为,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重点不是加强对政府的监管,而是充分发挥社会的[44]自我管理,给予公众的自我管理权利,尽量为公众参与建设提供多种路径。对于参与管理的主体,吴玉敏(2011)提出,现代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应涵盖政府以及能有效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的每一个公民以及社会组织,[45]不是政府全权负责。李程伟(2005)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分析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分别从制度、组织以及机制三个方面研究社会管理制度。朱德米(2008)的观点是,目前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就是公众参与问题。Cotton(2009)从企业角度分析,参与式管理指的是让员工参与到管理决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通过与[46]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反馈,影响管理行为的整一个过程。冯全普(2011)认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使利益主体的经济、政治诉求得到平衡,最终达到社[47]会和谐。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促进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4国内外研究述评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智慧水务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关于智慧水务建设现状、实施路径、建设框架、国内外研究以及技术等方面,这些研究整体上描述了智慧水务的核心特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理论框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涉及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主要强调公众参与的方式、优势以及参与途径;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研究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等,对水资源管理公共参与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国内外学术界都对智慧城市的水务内涵及其信息化管理制度做了相应的研究,并探讨了智慧水务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但对智慧水务管理问题、公众参与问题没有过多涉及。政府更加注重宏观方面的研究,而对水务企业、社会公众的作用没有过多的关注,对智慧水务的市场需求没有认真把握。上述研究梳理文献揭示,国外学术领域对水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关注比国内要早,国内外水务信息化管理研究的论文近年来具有剧增的特点,其研究已成为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对智慧水务技术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对智慧水务建设下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在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随着建设过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在引入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并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14 智慧水务建设。因此,完善智慧水务建设的管理模式,解决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或参与度不高等的一系列问题,全面发挥智慧水务建设的功效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人们突破现有的智慧思路,将新信息技术应与水务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有效地把社会各利益主体用水、治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设计一个真正的能够给公众、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在文献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智慧水务在政府供给驱动模式下的建设,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缺乏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导致智慧水务建设投资过热而无用武之地。目前适合我国智慧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尚无成熟的方法、经验,尤其对智慧水务中涉及的社会利益主体如何有效参与问题,还需要突破现有的研究思路,对智慧水务中的社会参与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开展量化分析,以丰富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及方法,这对探讨和解决我国智慧城市下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其他城市管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从微观层面分析智慧水务中社会公众有效参与的市场因素,探索智慧水务建设的内在机理,将对促使城市水务产业的良性运行以及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本文以当前最热门的智慧水务建设为主体,研究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通过对阶梯理论的研究,构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阶梯上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社会公众对智慧水务市场中的线上线下参与作为直接产出,采用整个地区的GDP的增长来间接反应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的宏观经济效果,建立智慧水务社会动力参与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有效地把社会各利益主体用水、治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探索和建立一个与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方向相一致的智慧水务建设中的社会参与管理模式。15 第3章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及其公众参与管理现状3.1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概况3.1.1智慧水务系统框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水务不但是水务信息化、市场化的新趋势,而且是一种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新模式。通过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依靠社会公众、水务企业、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参与,实现更加自动的控制、管理,更加全面的感知、更加实时的监测、更加民主高效的管理、更加主动的服务等,从而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智慧水务体系框架,依照传统物联网上中的四个层次原理,主要包含4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存储层、应用层[48],如图3.1所示。标准规范保障体系用户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应用层应急指挥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存储层数据处理中心IDC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传输层移动通讯物联网互联网感知层雨水情采集水质采集工情采集污水监控等基础构架城市空间地理信息GIS系统图3.1我国智慧水务框架结构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来最基础的感知层包括了水质、水量、水压、水雨情、工情、视频监控的全方位数据采集,之后通过物联网、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存储层中,再通过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的管理、分析、挖掘,控制,再上传到应用层,通过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应急指挥平台等展现出来。便于用户实时了解相关的水务信息,政府以及企业可以快速作出决策等[49]。16 3.1.2智慧水务建设理念目前,我国智慧水务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全国各地依据当地水资源特点以及建设需求侧重点不同,构建各自的智慧水务、水利或是水网,因此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各地区智慧水务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表现在建设理念、目标、路径等。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主要目的是想要处理好水资源调度管理,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上海市建设则主要是为了能够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水务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无锡市建设的重点是为了实现太湖生态治理目标,尽管不同地区智慧水务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建设理念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0]并在我国智慧水务建设框架结构中体现出来(图3.2):(1)管理协同建立一体化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市供水、排水、水利设施、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等业务能够统筹协调、协作化管理。不仅是部门间的管理协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也需要与气象、交通、水务、环保、农业等部门联合起来,实现跨领域间的管理服务协同,从而能够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运行。因此,管理协同主要体现在存储层和应用层,将水务信息集中管理,而不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并将这些数据信息反馈到各个服务平台中,促进管理协同。(2)业务智能智慧水务建设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等新信息技术在城市各处大量设置传感器,对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质、洪涝预警等水文、水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搜集中心,管理部门获得更加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并且通过对数据整合,社会公众了解更多水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管理部门能够实施更加及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业务职能主要体现在感知层和传输层,智能化的获取所需水务信息,并通过物联网、移动通讯设备将这些数据高效的传输到应用端,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3)服务一体智慧水务建设基于信息技术,利用网站和移动终端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水务业务的所有公共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务。公众可以随时查阅水务公共信息、了解水质状况及水质投诉、查看水表信息、网上支付水费、相关业务的网上办理等功能,以社会公众为核心,充分满足公众需求,提升办事效率以及服务水平。服务一体化体现在应用层各平台的建设,为公众、水务企业、政府等相关群体提供水务信息。(4)公众参与17 在智慧水务建设平台上,社会公众除了可以共享信息,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之外,还可以通过智慧水务建设平台参与到水务管理工作中。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发布的水务信息水务,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活动以及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成果反过来可以促进水务管理和水务服务,从而实现政府管理机构、水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三方共赢。公众可以享受到更加快捷、高质量的服务,管理部门也可以减少相应的投入。公众参与主要是用户中的社会公共对整个智慧水务建设的参与和监督,公众主要通过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来获取水务信息的第一手资料。(5)信息共享智慧水务建设的一个核心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管理协同、服务一体以及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开发一套统一的数据信息处理体系、实现数据统一集中管理,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确保数据信息的规范化及权威性,并且提供统一的信息交换及应用服务,支持各部门以及跨领域间的管理协同以及数据同步机制。信息共享是对以上建设理念的一个重要补充,体现在4个层次中,强调所以的信息统一起来,不仅要共享各个地区的水务信息,更要与公众共享这些水务信息,只有完善共享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他建设理念。标准规范保障体系用户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服务一体公众参与应用层应急指挥平业务管理平公众信息服务平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息存储层共数据处理中心海量数据存储技数据挖掘享管理协同传输层移动通讯物联网互联网感知层雨水情采集水质采工情采污水监控等业务智能基础构架城市空间地理信息GIS系GIS基础框架图3.2智慧水务建设理念在建设框架中的体现18 3.2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环境及其发展概况3.2.1政策环境加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从2008年“智慧地球”理念被提出来之后,智慧城市建设就得到了全球范围关注。2012年7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及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战[51]略。水务建设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52]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中,把智慧水务列为智慧城市专项建设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五位一体发展,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且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增强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对人口、地理、税收、金融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前瞻性提出: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2012年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台州市智慧水务列入13个智慧正式建设试点项目。智慧供水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生的作用早已达成统一,国家[53]对TD等3G、4G发展的支持同样为智慧水务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以及环境帮助。3.2.2经济环境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多样化商业环境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稳步高速增长趋势,居民收入在“十一五”末基础上大幅度上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我国正在为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提高家庭收入占GDP的份额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减速增长,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加快双边、多边自贸区建设,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图3.3)。19 图3.32000年-2014年我国GDP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及《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整理而得由图3.1看出,这样稳步增长的经济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智慧水务的建设。首先,我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资金基础可以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相对稳定的建设环境;其次,这样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建设模式,更加有利于智慧水务的建设。当然,智慧水务建设由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也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带来更多的机遇。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也逐步完善起来。3.2.3社会环境中公众参与提高了智慧水务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城市的污水排放、水质质量、城市水环境、公众生活等社会因素都是智慧水务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应以社会公众为核心,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办事效率以及服务水平,使公众可以享受到更加快捷、高质量的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水务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增加联系与合作,增加了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性。智慧水务建设对于政府管理机构、水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都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政府的管理可以更科学、快捷;企业能够更高效、更快速的获得收益;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便捷服务以及更加透明的水务信息。3.2.4技术环境发展提供了智慧水务的公众服务水平智慧水务实质上是在水务信息化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信息系统结合结合起来,高度整合水务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利用20 及开发,从而达到水务信息共享、智慧化管理水平。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促进了对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研究的不断加深。水务建设随着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之前的传统水务到水务一体化、信息化,再到现在的智慧水务,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促进水务建设不断智能化的重要支撑。如今,人们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应用这些技术实现政府的高效、科学的管理、企业获得更高效的收益以及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3.3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水务建设对公众的基本生活影响非常大,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也逐渐强烈。在水务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地方政府习惯了“政府主导”的做事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水务理念的提出,不仅要在水务建设技术上有提升,更是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如今,公众对信息的获取程度大大提升,公众思想正处于快速觉醒时期,公众利益诉求日益增强,因策必须在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3.3.1公众参与能保障公民权利水务建设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公众参与的深入与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城市用水浪费、污水严重、水质得不到保障、排水、供水等问题频发,不同程度的损害了公众利益。管理者在进行智慧水务建设决策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这样在兼顾多方利益时,所制定的决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颇。因此,就需要适度的引入公众与,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既保障了公众权益,又可以使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考虑更佳全面。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立法明确要求公众参与其中。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智慧水务建设的具体需求也会有所差异,公众权益的保护机制不完善,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管理者在进行智慧水务建设时,除了技术指标外,公众的满意程度以及可接受性能够更好的反应公众对一些决策、政策的看法。公众满意度越高,可接受性越高,从某种程[54]度上也就说明能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因此公众参与必不可少。3.3.2公众参与有利于水务资源合理配置水务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存在着资源有限的问题。传统的水务建设项目是由政府出资负责整个管理过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浪费严重、管理效率低下、水质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和政府有者截然不同的方法,市场机制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管理则是“看得见的手”,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管理21 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以政府为主导,以获得公众认同为判断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提升生产效率更佳有利于我国智慧水务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公众,作为智慧水务建设的直接消费者,保证其在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参与,监督水务企业和政府行为,有利于实现有效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公众参与有利于水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弥补单一政府和市场管理的不足。3.3.3公众参与提升政府管理效能智慧水务建设需包括水文、水质、供水、排水、水资源、防汛防涝等与水相关的各方面在内的一个庞大的水管理系统。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建设规模上都要比一般的水务管理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公众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管理不足,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用市场机制提升水务服务的品质、提高效率,从而缓解资金紧张问题。从传统的水务管理到水务信息化、水务市场化再到现在的水务智慧化(即智慧水务),水务不断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效可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安全、高品质的水务服务[55],而公众是水务服务的主要对象,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及时的表达自己需求信息,同时做到监督、约束政府以及水务企业行为,对所提供的水务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56],所以分析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非常重要。智慧水务的绝大多数的用户是社会公众群体,公众对于智慧水务建设的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参与可以有效的弥补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不足,起到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的作用,通过公众参与反馈意见,可以更快更好的完善智慧水务建设,真正实现其建设目标。3.4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浙江省台州市、宁波市、丽水市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目前台州市三门县智慧水务项目已经通过竣工验收,温岭市智慧水务(水利部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宁波奉化市也搭建三大平台建设智慧水务,从而推动“五水共治”建设等。发现尽管各地区开始不同程度的智慧水务建设,但是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3.4.1重建设,轻应用,智慧技术与公众接合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把智慧水务当做是“政绩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购买信息基础设备方面,以体现建设成效,而忽略的智慧水务建设理念中公众参与,不注重落实到市民的公众平台的开发以及普及推广,导致智慧水务系统功能与市场需求相差很大,公众对智慧水务的了解、感知、接触甚少。这些设备昂贵且更新速度快,如果没有使智慧项目落地,贴近公众生活,那必然是一种资源浪费。22 3.4.2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公众使用效率较低智慧水务建设的一个重心就是整合水务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及时获取供水、排水、污水、水资源、水涝、水质、水文等信息,涉及各个相关部门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智慧水务系统”。而且,经过调查发现,很大地方出现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从技术上来说,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信息收集,还有待进一步攻克,从建设方面来说,之前长期积累的信息存在在各自独立的系统中,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这样不利于智慧水务基本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对智慧水务平台的感知较低,使用频率也较低。因为数据共享问题以及信息透明度问题的存在,使得公众很难参与到智慧水务建设当中,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务数据和知识的了解,使得公众难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参与积极性不高。3.4.3公众参与积极意识淡薄,社区积极性较低调研结果发现,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普遍较低。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众对水务信息的了解甚少,对于水质、水务企业的经营成本等方面不了解,对于水务公私合营方面的知识不清晰,就使得公众的发言权较少,处于弱势地位。(2)公众参与就一定会有信息反馈,但是介于成本问题,政府和企业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的机制去及时与参与者沟通反馈,这大大减弱了公众的参与热情。(3)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在用水方面形成了依赖政府,不管不问的状态,所以很少去考虑用水方面的问题,习惯性的接受政府执行的一切。总的来说,还是由于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重视度不够高,没有积极反馈公众意见,从而减弱了参与的积极性。3.4.4公众参与方式有限,缺乏有效激励之前的公众参与方式大多是听证会,访谈,社区会议等形式,但是公民都是间接参与其中。很多时候,听证会等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了协商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掌握听证会的实质。听证制度停留在形式,而且公民对水务企业的成本信息不了解,进而使得公民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参与力度几乎为零。而智慧水务建设之后,参与形式从单纯的线下参与转移到了线上与线下并行参与形式,智慧水务公众平台建设虽然已经完成,但是还没有形成多种有效的参与方式来引导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度还不够高。3.5本章小结首先了解智慧水务建设的系统构架以及建设理念,然后进行PEST模型分析,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对智慧水务建设的支持和影响,之后重点说明智慧水务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公众参与传统水务建设现状等问题。智慧水务建设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更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来带动这23 种技术的变化,使智慧水务建设成果最大化。国家已经大力倡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到水务建设中来,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智慧水务在建设理念中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公众是智慧水务建设的主要受益人,公众通过实时了解水务信息,切实的感受到这些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参与其中,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和水务企业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借助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因为智慧水务与之前的水务建设相比较,除了技术上的巨大飞跃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公众群体感知到智慧水务建设带来的诸多优势,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24 第4章基于阶梯理论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系统4.1阶梯理论4.1.1理论概述1969年美国规划师莎莉·阿尔斯坦SherryArnstein发表的《市民参与的阶梯》(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将公众参与的程度比为梯子上不同的阶梯,提出公众参与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参与的程度也有不同,提出将公众参与分为3种层次,8级阶梯的公众参与类型模式[57]。详细划分见表4.1。表4.1公众参与阶梯划分表3种层次8级阶梯含义操纵是政府按自己的制定好的规划组织并操纵公众参与的过无公众参与程。引导政府调教公众态度以公众参与的形式达到目的,并没有真正听取意见。告知政府把信息告知公众,使公众了解情况,并没有真正开启参与通道。象征性的参咨询政府提供信息,获取公众意见,但并不能保证对公众的反与馈意见会落实。安抚政府对公众参与采取有限容忍或开明态度,对于某些要求予以退让。合作与前面参与类型最大的区别是,此阶段参与者在知情权得市民权利授权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全程参与公众项目建设,发表观点。公众控制资料来源:参考文献《系统观下的阶梯理论——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特征解读》其中,操纵、引导是彻底的假参与行为;告知、咨询是信息从政府到公众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公众没有任何渠道去反馈自己的意见,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对规划产生多少影响,这种程度只是表面参与;安抚,包含着政府的妥协精神,政府对于公众的要求、建议采取一定的让步政策,考虑公众的看法;而合作、授权、公众控制是深入公众参与阶段,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并且可以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发表看法。Arnstein的市民参与阶梯理论,是对美国公众参与的一种总结与展望,无论是对当时的时代还是现在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观的划分了公众参与的不同程度,从阶梯角度认识公众参与过程,对公众参与的方法、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公众参与的尺度。25 4.1.2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阶梯上升阶梯理论是评价公众参与的尺度,判断公众参与所处层级的指标,阶梯越高,说明公众参与的程度越深。公众参与行为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参与水平和参与层次。参与层次按照阶梯理论可以划分为3种层次,8级阶梯:分别是无公众参与层次的操作和引导,象征性参与层次的告知、咨询和安抚,以及市民权利层次的合作、授权及公众控制。公众参与水平则需要根据公众参与的方式、参与的频率、参与的贡献等来反映。而公众参与水平,参与程度会影响整个公众参与的层次,经过分析知道,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还处在象征性参与阶段,如果想要促进公众参与,就必须使公众参与阶梯上升,同时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公众参与。4.2智慧水务公众参与阶梯上升及其影响因素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的一种体现。智慧水务建设是关系普通百姓生活的项目,对项目的选择、建设意见、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特别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即公众的参与,这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公众参与并不在“真空”情况下发生的,许多外界因素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高低。结合“阶梯理论”,发现每一级阶梯的上升都受内外界因素的影响,都有着几个关键因素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四点。第一,与公众参与有关的制度准则,比如与法律、法规、条例等完善程度有关。这是公众参与智慧水务所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为阶梯上升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第二,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居民收入、通讯设备、基础公共建设等都是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经济基础,为阶梯上升提供经济、物质保障。第三,对公众参与的态度,比如参与的意愿、积极性、能力等方面为阶梯上升提供参与素质条件。第四,科学技术的投入,如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和推广等为阶梯上升提供技术支持。公众参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若用系统观的方法来分析,把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作为是一个系统来研究,则其影响该系统的因素就是子系统[58]。通过以上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依次定义为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分别对四个子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并分析四个子系统所包含的要素,见表4.2。26 表4.2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及其子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子系统含义及作用主要构成要素是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最主要因素,它的健全性、合理性直接相关法律法规、组织政治子系统决定了社会子系统的强弱,影响机构、电子政务发展技术子系统的发展,并对经济子等系统有反作用。是系统的基础条件,决定了其他居民收入水平、城市智慧水务建设经济子系统子系统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众参与系统资本投入等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同时对它参与意愿、积极性、社会子系统们具有反作用,其中对政治系统能力等的影响最直接。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其中经济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子系统子系统的影响最直接,同时对这公众平台建设等些子系统有促进和支持作用。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自身发展也依赖经济的发展。我国公众参与水务建设较好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可以看出四个子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子系统,同时政治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缺一不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子系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为其他子系统创造更多的条件,四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公众参与。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发展才可以一起推动公众参与这一系统的阶梯上升。(图4.1)相关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发展政治系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本投入促进促进决定促进决定决定经济系统决定决定促进促进技术系统促进社会系统决定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公众平台建设公众参与意愿强度公众参与能力图4.1子系统间影响关系示意图27 4.2.1政治系统因素在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中,多采用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使得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和项目管理者对整个项目全权负责,很少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很少引导公众群体参与到项目中来,使得信息了解不全面,而且公众也没有主动去了解,大多时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政治文化也会对公众参与的程度、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也会对现代化提倡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带来一定的挑战。公众知情权相关法律颁布以后,对政治子系统影响很大,新法确立了知情权为基本权利,明确公众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善政治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为公众参与创造有力的大环境。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通过政务平台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水务信息的公开、公众意见的反馈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以及群众的意见得到了及时反馈。通过研究电子政务的文献发现,尽管不同的主体、研究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的理解不太一致,但同样强调了政府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且都还有三个目标:“更高效的政府管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民主建设”[58]。本文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供政府服务,鼓励公众参与,促进高效治理[59]。4.2.2经济系统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可以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建设项目做的比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公众参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4.3):(1)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参与的资源比如时间、资金、意识都会增加;(2)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公众会通过更多中方式获得相关信息进行参与;(3)经济条件好,政府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智慧水务建设,减少政府部门财务压力,还可以[60]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表4.3经济条件对参与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经济条件差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少参与的机会多(可以投入资金或物质)少发言机会多少对项目的影响力大少参与意识强弱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来28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在公共建设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降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带来企业前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同时有助于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完善市场反馈渠道。4.2.3社会系统因素人是社会性群体,社会大环境以及大多数的选择对个体的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基本上都有从众倾向即别人都公认的个人也可以接受,如果大家都同意,那自己也愿意跟从。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传统的封建思想制约着公众参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我国从上到下长期的中央集权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传统的文化逐渐形成的社会环境与现在所提倡的公众参与是不相容的,在传统文化暗示下,有很多人则不想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怕承担一定的风险。(2)搭便车现象影响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想法由他人提出,他人付出一定成本,而自己更希望直接享受所带来的利益。这就造成,如果人人都想搭便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主动付出成本参与。(3)从众心理的影响。即个体服从群体压力的心理,面对习惯以及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见解,它直接干扰决策的优化。当然,从众心理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可以创造适合于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那么从众心理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增加公众参与意愿,以及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都可以有效的促进公众参与。如果大家都习惯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通过手机进行支付、浏览资讯、沟通等日常活动,智慧水务建设项目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公众平台建设,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方便公众了解水务情况,以及可以更加方便的反馈自己的意见。4.2.4科技系统因素智慧水务建设就是在水务信息化基础上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水务管理。从水务各项信息数据的采集,到数据传输,数据挖掘与处理,以及到最后到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发展,一改之前的公众参与方式,如听证会,信息通知,社区会议等方式,更多的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电子政务平台等发布与水务相关的内容,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反馈意见收集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公众参与水务建设的方式。现如今,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开发的重视,尤其对于智慧水务建设,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29 4.3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中的利益主体分类利益相关者指任何可以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是能被目标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可以说人人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成为智慧水务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然而,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智慧水务建设的利益主体,即能够对一个组织目标产生较大影响的群体。具体来说,利益主体涉及智慧水务建设的创造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享用者等,因此,本文所述和认定的智慧水务建设的利益主体有政府、水务企业、社会公众、第三方科技机构四类。4.3.1政府广义上的政府是涵盖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在内的。狭义上的政府只指行政机关,是公众行政权力的象征,是公共物品以及服务的提供者。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而且政府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且具有高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及权威性。政府主要通过提供相关制度及环境来进行支持、引导、协调和服务,并对公共事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政府是水务行业的监管者,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智慧水务建设氛围、引导公众参与等方式,为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提供适宜的宏观环境,对于智慧水务建设而言,政府不是高于其他各利益主体的操纵者,而是系统的参与者身份。在智慧水务系统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因此政府必须在明确智慧水务建设理念基础上,统筹兼顾,注重长远利益和综合效益,促进公众参与过程。4.3.2水务企业水务企业包括制水公司、供水公司、污水处理公司等,是指为城市提供水务服务、统一管理所负责区域的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负责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管理本市的河道、湖泊、堤防等并收取相关费用的企业。水务企业成本较高,盈利水平较低,但作为关系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需要与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快智慧化管理步伐,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水务产品。本文所指的水务企业是指参与智慧水务的企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系列水务服务的企业,是水务产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水务信息化的决策、投资和收益的主体。4.3.3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智慧水务建设相关利益主体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广泛的群体。按照上文所界定的社会公众,包括公民个体、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群体。作为智慧水务建设最广泛的“用户”,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体现在关心水务建设和相应成果等方面,关心这些建设是否符合生活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发展的可持续要求等。社会公众是智慧水务建设成果的直接享用者、是监督政府及企业行为的主体。如今,公众素质不断提高,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水务建设情30 况,水价、水质、水文等,可见公众会督促智慧水务建设尽量满足自身需求,并且是保障公众利益实现的直接捍卫者和监督者。4.3.4第三方科技机构第三方科技机构是智慧水务建设的技术提供方、是独立专业的评估监督机构,为政府和水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专业评估等服务。这个机构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评估技术,在推动智慧水务发展中,第三方科技机构作为应用研究,技术支持,开发等环节的技术提供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的科研优势,在利益诉求方面,直接的需要是企业使用该机构提供的平台建设技术,并且让平台运作起来,使科技成果实现真正价值,反过来,这些成果又可以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下图为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四类利益主体之间的良性关系示意图。社会公众受制服务监督监督第三方科技机构水务企业服从政府管理图4.2四类利益主体良性关系示意图4.4“五水共治”背景下的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浙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既是网络强省,又从2013年开始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更加有利于智慧水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在“五水共治”背景下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模式。4.4.1“五水共治”简介及其管理现状浙江省的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同时水资源、水环境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总量多,人均占有率少;二是春夏季多,秋冬季少,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三是污染严重,水质较差。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2013年11月,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把治水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五水共治,即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31 五水统筹管理,这就需要浙江省社会各界从政府到水务企业再到社会公众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四年来,治水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五水共治”的管理理念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治理”转变。浙江省对“五水共治”建设从最开始就在顶层设计、社会参与、明确部门责任等方面做了明确安排,并把政协民主监督、公众监督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政府、企业、民众共同治水的“三重奏”;现在“五水共治”的实施,体现了从之前的“单一主体”到现在的“复合主体”,在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政府给予市场和公众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和机会,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水的积极性。4.4.2“网络强省”的浙江信息化发展特色在“网络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出建设“建设网络强省”的战略计划,深入落实“互联网+”和“宽带中国”行动,强化电信市场管控以及互联网行业的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信息安全得到保障,从而推动全省信息通信业转型升级以及其平稳发展。浙江信息化发展,建设“网络强省”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省内各基础电信运营商有效结合,落实电信广泛服务宗旨;二是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力度,为规范服务体系和流程,加强管控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协作,创造一个绿色的电信环境;三是大力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大力倡导“互联网+”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并且加强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管控以及网络环境的治理水平。4.4.3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的公众参与模式及其理论模式基于上述研究及课题组对浙江省丽水、宁波及台州三个智慧水务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文所研究的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主体包括政府、水务企业、社会公众、第三方科技机构这四类,以及四个子系统,分别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共同构成了公众参与系统边界,浙江省“五水共治”和“网络强省”的实施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环境。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模型,如图5.5所示。32 政治子系统政府科技投入公众参与意愿社会公众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发展网络强省五水共治社会子智慧水务建设技术子系统公众参与系统系统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平台建设城市经济发展水社会资本投入水务企业第三方科技机构经济子系统图4.3浙江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理论模型4.5本章小结本章采用定性的方法即阶梯理论对公众参与进行分析,将公众参与程度分为三种层次,八级阶梯,基于第三章我国公众参与现状,得出我国当前的公众参与只是在第二层即象征性参与。紧接着从系统观角度,分析公众参与阶梯上升因素,得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子系统及其要素,并得出该系统中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各系统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水务公众参与所涉及到的四类利益主体,基于以上分析构建浙江省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模型。本章是定性研究,为第五章进一步研究做准备。33 第5章基于SD模型的浙江智慧水务公众参与式管理系统仿真在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观将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划分为四个影响因素子系统,而进一步分析这四个子系统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以及社会利益主体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分析,就必须借助一个可以模拟管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就是将研究中重要因素通过仿真来反映智慧水务系统中各参与因素间非线性关系,从而建立动态因果关系图来分析系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动态发展及关系变化,获得辅助智慧水务建设的公众参与模型的一种科学决策方法。5.1系统动力学(SD)简介5.1.1系统动力学来源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SD)作为一门基于系统论、控制论、模拟仿真等学科的综合学科,主要对社会、经济、生态等复杂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它是系统科学理论和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反馈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一门科学。系统动力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ayW.Forrester)教授1956年创立的,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仿真技术为手段,研究复杂社会、[61]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王其藩,2009)福瑞斯特教授在1956年创立了系统动力学之后,许多有代表性的研究都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1958年,福瑞斯特教授又发表了《工业动力学》一文,继续对SD的基本原理、理论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在1961年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用系统动力学研讨了涉及了经济、管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1980年,Lyneis等人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动态研究特点,创建动态模型,研究不同情况下的政策执行情况。1998年,Ford和Sterman教授用SD方法构建了项目开发模型,想研究项目任务中的各种动态联系。2006年,张新兵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研人力资源管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结合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在水资源项目方面,一些学者用SD方法进行研究。如,西部水资源可再生使用情况;水资源循环系统设计、水资源优化[62]设计等方面。5.1.2系统动力学基本工具1.四个基本元素34 系统动力学模型含有积累、信息、流速以及流四个基本元素,这四个元素通[63]过组合组成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从而用来表示复杂系统的运作情况。任何系统都是由这4个元素构成的。(1)积累:是系统中的一种状态变量、堆积量,比如人口总数、库存量、人们满意度等。计算公式是:某时间间隔内积累变动量等于该时间间隔与流入流速与流出流速差的积。积累是用来描述系统的核心状态,系统的动态行为就是积累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流速:是对于系统活动自身的一种描述,表示是单位时间流量。积累同时保留着系统的原来和现在的状态信息,流速则仅仅表示现在的信息状态。(3)流:用来表示系统中的变化、活动,SD模型就是通过控制流进而控制系统的方法来建立的一种模型。(4)信息:即对客观事物部分属性的一种描述。2.因果关系与反馈环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单元,在进行系统仿真前,必须要先分析系统的因果关系。如图5.1所示,由箭头连接两个变量A、B,该箭头是因果关系键,若键旁标有“+”,则表示A、B变动方向一致,表示是正因果关系。反之,[62]若键旁标有“-”,则表示A、B变动方向不一致,表示是负因果关系。AAB+-B图5.1因果关系键由两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键首尾串联就构成了因果关系环,即为反馈环。在反馈环中,无法判断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在反馈环中又分为正反馈环、负反馈环。如图5.2所示,若A增加,则B增加,使得C减少,从而A增加,那么最终使得任一变量同方向变动趋势增强,即为正因果反馈环,表示具有自我增强效果。反之,若最终使得任一变量反方向变动增强即为负因果反馈环,表示具有自我削弱效果。35 -+AA++CBCB--图5.2因果反馈环5.1.3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图系统动力学有其特有的工具、方法进行模拟仿真,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主要步骤如图5.3所示:明确系统研究目的系统的结构分析提高某些参数的精度确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因素、对象确定反馈环、因果图建立系统流图建立Vensim语言结果分析和有效性检验重复试验、是否满意政策分析、提出建议图5.3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图5.2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SD模型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在第四章得出的浙江省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做进一步分析。36 5.2.1系统边界与基本假设系统动力学认为管理系统的内因和外因有着明显区别,内因决定了系统的行为,而外因起不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选择合理的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边界是本文建模的关键步骤,而本研究的系统边界即为浙江省智慧水务公众参与系统模型边界。根据系统动力学、公众参与理论及相关文献整理[64],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存在几个基本假设条件:(1)智慧水务的发展是连接政府、水务企业、社会公众和第三方科技机构合作的一个连续、渐进的智慧平台;(2)不考虑由于政策的重大变革和非正常状态下所导致的智慧水务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崩溃;(3)社会参与效果可由智慧水务市场应用的互联网线上、线下参与数以及当地经济指标来体现;(4)公众参与因素主要包括公众信任度、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社会资本投入及智慧水务基础设施的科技投入。5.2.2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动力模型因果关系图的建立是智慧水务建设社会参与系统模型构建的关键。它是用一种客观逻辑的科学方法,通过简明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系统中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该模型下一步的定量化表达变量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在图4.3浙江省智慧水务公众参与模式基础上,即四个子系统及社会公众、政府、水务企业及第三方科技机构共同构成的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由上述分析,确定影响各个子系统的指标及其因果关系,借助VENSIMPLE软件构建了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图5.4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如图5.4所示,因果关系图通过因果回路具体反映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的作用方式。以下是因果关系图的主要回路:(1)政府支持政策投入-政府R&D投入-水务企业R&D投入-智慧水务公众37 平台建设投入-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机会-公众满意度-市场需求-智慧水务建设收益-宏观经济效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支持政策投入。(2)社会资本投入-水务企业R&D投入-水务企业与第三方合作力度-智慧水务公众平台建设投入-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机会-公众满意度-市场需求-智慧水务建设收益-企业智慧水务建设意愿-社会资本投入。(3)智慧水务公众平台建设投入-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机会-公众参与意愿-公众参与积极性-公众线上参与数-智慧水务建设价值-智慧水务企业竞争力-公众满意度-市场需求-智慧水务建设收益-企业收益-社会资本投入-水务企业R&D投入-企业智慧水务建设意愿-智慧水务公众平台建设投入。(4)政府R&D投入-第三方科技机构R&D投入-水务企业与第三方合作力度-智慧水务公众平台建设投入-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机会-公众满意度-市场需求-智慧水务建设收益-宏观经济效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支持政策投入。由上述主要回路及因果关系图可知,四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进一步对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的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各模块参与要素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如图5.5所示。模块1:政治子系统电子政务投入相关法律法规政府R&D投入公众参与意愿公众参与机会公众参与满意度模块2:经济子系统共赢38 模块3:社会子系统模块4:科技子系统智慧水务企智慧水务公众平业竞争机制台建设投入促进增加增加促进促进电子政务投入公众参与意愿政府R&D投入增加增加促进智慧水务企业第三方机构智慧水务公R&D投入促进R&D投入众平台建设图5.5四个子系统模块分析上图中从左往右依次是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如下:(1)政治子系统表明,政府对智慧水务建设的支持作用主要从R&D经费投入和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政策及政府工作方式的投入两个方面。而电子政务及法律法规的投入对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意愿、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有利于增强公众信任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R&D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智慧水务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积极投身于智慧水务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获得收益,并且向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提高公众满意度。(2)经济子系统表明,社会资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众参与的效度,市场反馈渠道越完善,智慧水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也越明显。公众及企业通过平台建设的数据得到有用的水务数据,进行科研或者实践活动,反过来促进政府、企业的水管理及服务,以此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共赢,这种模式通过社会资本投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对水务企业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3)社会子系统表明,公众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共享机制越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和水务企业的信任度就会增加,智慧水务软件应用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竞争机制越明显,公众支持并参与智慧水务建设的意愿也随之增加,智慧水务建设的市场价值落地并得以凸显。(4)科技子系统表明,政府对智慧水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越大,使得水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其传感技术等开发投入力度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实现跨业务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智慧水务平台,增加用户体验感,提高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应用的途径及其参与程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而将进一步吸引技术投入。39 5.2.3智慧水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系统模型基于浙江省水利厅颁发的“智慧水务”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原则及目标和以上因果关系分析,可进一步对浙江省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的因果关系图进行总结,导出智慧水务建设公众参与系统流图(见图5.6)。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图5.6智慧水务公众参与要素的系统流图5.2.4模型的参数值及主要动力学方程由于智慧水务公众参与主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智慧水务建设的相关数据不健全以及公众信任等变量的赋值很难采用以现实数据为背景的实际赋值法。如果对模型中各要素的流率变量赋相对基准初始值,虽然无法获得实际定量值,但是通过模型的模拟分析趋势是具有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并且系统模型能够起到预测作用[65]。这种赋值方法虽然不具备历史数据的支撑却可以用来分析智慧水务建设中各子系统对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的影响,对参数前后变化的效果进行对比。在该模型中,模拟仿真用到的宏观数据主要选取2011-2015年浙江省工业生产总值、政府R&D经费投入、政府财政支出等智慧水务相关指标。其他模拟数据,本文设定初值1、2统一为10(不含单位),初值3为1000(不含单位)。各变量之间的单位并不统一,也缺少实际数据的赋值,因此在模拟过程中对所有变量均实行无量纲化处理。此外,对于无法定量的描述性的辅助变量,取值范围设定在[0,1]之间[66]。对于主要关系式的权重通过排序法确定,即根据选取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请相关专家依次排序计算出权重[67]。40 假设有n个因素,m位专家,则可以得到n×m的数表,每个因素的得分序号是该因素的秩,将m位专家对该因素评定的秩相加起来即为该因素的秩和,用R表示,则权重的计算公式为2[(1mnR+−)]jd=(5.1)jmn(1+n)其中,R表示第j个因素的秩和,dj表示第j个因素的权重。j在计算得到权重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方法如下:(1)假设H0。m个专家认为n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2)计算统计量。公式为2X=−mn(1)W(5.2)其中:W计算公式是12S(5.3)w=23mnn()−S的计算公式为2222SRR=++()12⋅⋅⋅+−++RRRnn()12⋅⋅⋅+Rn/(5.4)(3)由显著性α和自由度df=−n1,查X2值表,找到临界值X2()dfa22(4)若X≥Xdfa(),则否定H0,即表示m个专家看法显著性一致,若22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