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

ID:73753149

大小: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12-25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_第1页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_第2页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_第3页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浅析拈链型系统的机制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摘要】本文分析了拥有众多业务、逻辑模块的信息系统需要满足的几项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为软件系统开发提供了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需求上的保障,保证了软件系统中各个模块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运行整体,而非一团散沙。为基于网络环境或多线程环境的商务应用提供了简要的技术参考,帮助系统设计者实现不同业务流程的优化。【关键词】模块链/树;设计模式;机制系统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在

2、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以系统模块化思想为基础,模仿现在运营管理中供应链的做法,结合软件设计中ChainofResposibility设计模式,又可以构造出模块链的思想。一、模块链运行机制实现模块链或模块树型的软件系统需要解决多个问题,例如:如何引导模块链(树)运行;模块链(树)中众多模块如何连接起来的;如何定位模块链(树)系统的运行方位;如果处理模块链(树)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等。下面将讨论模块链

3、(树)的关键实现技术的元素:1、两种驱动模式一个事件的发生将导致出这个事件的结果。而在一个系统中,用户的行为(点击按钮,按回车键等动作)触发了模块的运行,这种方式成为“被动驱动”,之所以成为被动,是因为相对于模块所在的系统来说,系统被动地接受了外部给予其的动力,这种驱动方式是最常见的。而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过自动的逻辑判断而由一个或多个事件触发了新模块的运行,这种方式称为“主动驱动”。两种驱动模式结合,可以共同引导、控制模块链(树)系统按照设计者的意志有序地运行。2、模块间的连接模块化思想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需要

4、模块之间具有最低的耦合度,模块的连接可以借助一些成熟的映射框架工具,例如在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的时候,可以使用Spring框架。不同语言平台实现模块的连接运用的都是相似的原理:将各个模块以类的形式编写出来,在配置文件中声明,应用映射机制实例化,然后注入到系统中。这样就不需要在系统的代码中固定的声明某个模块或者组件的实例了,而由系统根据配置文件的声明,按照次序地调用模块实例。配置文件和代码文件是相互独立的,且容易编辑,而将模块声明到配置文件中,保证了模块间的低耦合的同时,又实现了模块的连接。3、模块链(树)的反馈机

5、制模块链(树)使用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