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

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

ID:73635787

大小:1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12-24

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_第1页
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_第2页
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工照明与晚清外交当来自外洋的新式光源闪烁在大清帝国阴森而威严的皇宫时,国家秩序和他们自己的夜生活,就此发生重大变化。光绪二十四年(1898),17岁的浙江回族少年马寅初自沪上归来不久,便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写道:"电灯好,工业革命好","有朝一日我国自己的工业发达了,城市和农村都能用上电,那就更好了!"马寅初的感叹,不仅仅止于上海这一殖民地城市的照明,还包含着晚清士子在目睹工业文明的技术优势之后的焦虑。1901年,马寅初负笈北上,迈过庚子国变留下的断壁残垣,走进了天津北洋大学矿冶专业的课堂。事实上,在他的那篇观后感落笔

2、之前,大清已经在外力逼迫下且战且走了一个甲子。上海的灯光,透过大清帝国千疮百孔的窗棂,映出了数十年来晚清外交与国运斑斑驳驳的面影。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炮舰逼近中国东海岸之前,大清帝国的照明材料多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在松明、蜡烛和植物油灯摇曳不定的光影里,中国人或在村舍里缝补清苦而单调的生活,或在宫廷和官衙里上演着权谋与交易。即便在城市雕梁画栋的戏楼下,夜晚也很难看到演出和观众。因为只有上流阶层才有足够多的蜡烛和灯笼,在小范围的场所内举办堂会,普通公众只是在白天才能到戏园子看戏,何况还有"夜禁"的约束。在传统知识搭就的历史舞台上,大清慵懒而孤独地做着&

3、;quot;天朝上国"的梦,直到来自西方的炫目炮火,照亮农业帝国的夜空。被炮火照亮的,还有西方相对于中国的技术优势。包括人工照明在内的西方器物,对于一贯"严昏晓之节"的大清帝国而言,不啻是一种危及固有体制和生活习惯的强大力量。尽管国人在判断这些舶来品是福是祸的问题上分歧严重,但没有人否认的是,大清帝国的国家秩序和他们自己的夜生活,将就此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似乎永远不可逆转了。有些人因此感到欣喜,并以颇显诗意的文笔描述被译成"兰墩"的伦敦夜景,称其"夜市人喧店,冬寒雪积涂:晚灯悬路际,

4、火烛灿星如"。清人林缄对美国之行的记述也专门谈到当地的夜晚照明,称其博物馆内"有一院集天下珍奇,任人游玩,楼上悬灯,运用机括,变幻可观"。林则徐的好友魏源也在著作《海国图志》里特别提到"自来火",并把它作为值得国人师法的"夷之长技"之一。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复制西方器物以自强的期望。但是,更多的人则对洋人洋物侧目而视。鸦片战争的兵燹,仅限于东南沿海一隅,英国人也仅仅取得了在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和游历的权利。即便内地官绅可以从邸报上获知战况,也全然没有类似魏源的

5、观感和体味。"夷"字作为天朝对于外洋的贬称,直到1860年才被英法联军以条约名义从中国官方文牍里剔除。洋人对这一称谓近乎偏执的仇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