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蜂胶提取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1蜂胶的提取方法3.1.1乙醇冷浸法:大规模的蜂胶提取一般采用乙醇冷浸法,将冷冻的蜂胶碾磨成细粉状,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冷浸或回流浸提。目前,所用的乙醇浓度最好是60%~70%,冷浸法就是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将蜂胶粉末浸入乙醇,并不定时地进行搅拌。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并用乙醇冲洗滤渣,冲洗液一起加入到过滤液中,再进行稀释或浓缩,最后用棕色瓶来贮存。而回流浸提法,就是用回流装置对其进行加热,其他操作与冷浸法相类似。程伟贤等[8]发现用70%的乙醇浸泡36h的提取率较高,而王启发等[9]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为:乙醇质量分数为80%,溶剂与蜂胶的质量配比(液固
2、比)为8∶1,搅拌下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6h,在此条件下,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可达21.5%。此方法较简单,并且温度不高,某些易挥发和失活的有效黄酮类不易失去,但是提取率受时间限制,一般在两周内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3.1.2水提取(AEP):该方法与乙醇提取法基本相同,只是溶剂变为水,也可用冷浸回流提取,提取率同样也受浸提时间和温度的影响[10]。胡福良等[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蜂胶水提液的抗炎和抗肿瘤效果与醇提液相比差异不大,甚至优于醇提液。由于水提蜂胶易被机体吸收,副作用小且容易调味,故极具开发潜力。3.1.3超声波提取法
3、:蜂胶中的功能性成分常以乙醇为溶剂,采用静置或加热回流的方法进行提取。但此法存在提取时间过长和温度过高等缺点,从而导致黄酮类醇溶功能性物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转向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超声波能有效破碎细胞壁或者包埋结构的外层,改变物质扩散,释放内容物,从而提高提取率。目前,超声波技术已在中药有效成分和功能因子提取中被广泛应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蜂胶黄酮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9.51%,提取时间19.31min,提取功率538.28w,液料比39.48∶1,此时,可获得最大的黄酮提取量为5.859%[12]。3.1.4
4、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法:将冷冻的蜂胶碾磨成细粉状投入萃取釜中。开启超临界CO2萃取装置,使其以超临界流体状态在萃取缸中对蜂胶进行萃取。萃取压力为36MPa,萃取温度为50℃;分离器1压力为6MPa,温度35℃;分离器2压力为3MPa之间选取,温度为25℃;萃取时间为6~8小时,获得粗提取物[13]。3.1.5乙酸乙酯法:将蜂胶用乙酸乙酯溶解成浸膏状,静置数小时后,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提取,得到蜂胶乙酸乙酯提取物(I)和蜂胶酸性物质,再将蜂胶酸性物质用盐酸酸化,先乙醚提取(II),再用乙酸乙酯提取(III),最后用正丁醇提取,可得到正丁醇提取物(IV)。
5、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蜂胶有效物浸膏的质量分数可达57.8%,正丁醇提取物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可达22.5%。3.1.6其他方法:日本采用硼高分子电解质法提取蜂胶。将阴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硼的电解物的稀释精制水溶液与含有蜂胶的纤维素充分混溶,高分子电解物的稀释精制水溶液可不断分解蜂胶,然后加入乙醇和以海藻为原料的纤维素,从而可提取出含有有效成分的亲水性凝胶体,经提炼后的结晶具有很强的除菌力,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活性。3.2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目前采用最多的是乙醇冷浸法,但提取物在抗菌性上有很大损失,而用超声波、超临界CO2流体、乙酸乙酯提取法可以较好地
6、保存有效抗菌成分。水提法的提取率比乙醇提取率要低,但是已证实水提法也具有较好的抗菌性。乙醇冷浸提取工艺有利于提取蜂胶中的黄酮类物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工艺有利于蜂胶中化学成分的分析。超声波提取工艺所需时间短,且在室温下进行,都有利于那些对热不稳定的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在乙酸乙酯法的4种提取物中,组分I占浸膏的质量分数为57.8%,组分II次之,组分III质量分数较低,但总黄酮的质量分数组分III、IV最高。组分I主要是蜂胶中的芳香挥发油、萜类化合物和部分黄酮甙元,4种提取物中只有组分I香气与蜂胶相近,具有止咳、平喘、镇痛等作用。组分I、III、IV是蜂胶酸化后的提取
7、物,主要是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组分II中总黄酮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但含有香豆素和部分酸性物质,如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等,具有抗菌、消炎、防腐作用。组分III、IV是蜂胶中相对极性较大的提取物,其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较高,主要是黄酮甙类,目前蜂胶中已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20多种,包括芦丁等,具有防高血压、降血脂等作用[14]。4蜂胶的功能应用[15]4.1治疗心血管疾病4.2治疗糖尿病4.3治疗皮肤病4.4抑制肿瘤4.5治疗胃肠病4.6保护肝脏,防止肝硬化参考文献[1]王贻节,蜜蜂产品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83-89.[2]王忠壮,胡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