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069194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4
《管仲列传一,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临清三中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编者:刘博时间:2013/3/18课题《管仲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学习重难点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一、预习认知:(一)、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实词含义(1)任政相齐:(2)与俗同好恶:(3)故其称曰:(4)上服度而六亲固:(5)四维不张:(6)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2、7)富国强兵:(8)贵轻重,慎权衡:(9)管仲因而信之:(10)孔子小之:(11)而不勉之至王:(1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2、指出虚词含义和用法(1)以区区之齐在海滨:(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3)南袭蔡:(4)管仲因而信之:(5)岂管仲之谓乎:(二)判断句式并翻译1、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岂管仲之谓乎。(三)史实了解(1)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来号召诸侯。“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当
3、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2)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3)桓公伐燕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
4、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4)曹沫之约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二、教师精讲:1、诵读第3段,了解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才能(1)执政政绩:(2)执政理念:2、诵读第4段,了解管仲在
5、外交方面的才能(1)概述其才能:(2)简述管仲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3)管仲在外交方面的执政理念:3、诵读第5段,了解司马迁的赞词。司马迁对管仲是什么态度?4、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三、训练巩固: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
6、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
7、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
8、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四、小结提升:司马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