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ID:7049400

大小:10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02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_第1页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_第2页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_第3页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_第4页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管仲列传》同步练习(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2、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

3、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

4、,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包,裹束。茅,青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

5、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

6、,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

7、,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1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4分)三、11.D(“次”意为“编次、编列”)1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

8、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13.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