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

ID:6711900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23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_第1页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_第2页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_第3页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_第4页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 -----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追寻“科学味”的科学课堂-----基于《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思考【摘要】:教育家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因此,科学课堂要追寻科学的本质,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科学味”。而在实际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仍然普遍存在,把科学等同于科学知识,科学课堂的“科学味”不浓。本文针对《物质的构成》一课的案例呈现,主要从细微之处,尽显教学理念;精心预设,成

2、就精彩生成;搭“脚手架”,以问题驱动教学和以探究为核心,主动建构知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讨如何追寻科学本质,让科学课更具“科学味”。【关键词】:科学课、科学味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家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因此,科学课堂要追寻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注重预设和生成、为学生搭“脚手架”,以问题驱动教学等等,努力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科学味”。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

3、学仍普遍存在,把科学等同于科学知识,授之以鱼的现象十分严重,科学课堂的“科学味”不浓。“物质的构成”一课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因为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历来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不少教师将本节课作为向外展示的窗口和舞台。本人也经常听到这节课的公开课,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大体上会听到以下两种设计方法:

4、第一种:教师导入主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师演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同时讲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水和酒精混合→8液面下降了(体积减小了)?→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空隙。然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来模拟这个实验以加深对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理解。这种教学只是在传授知识上做文章,虽然表面上演示实验是在学生参与下进行的,但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安排的,学生是被动的,唯恐学生不理解,再安排模拟实验,至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则全然没有顾及,新课

5、程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与发现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总感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科学味不浓。第二种:教师导入主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个量筒,下方装黄豆,上方装芝麻(明显分层)。对学生说:“这量筒里装了黄豆和芝麻,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读数,看看他们的总体积是多少?”两位同学上来凑到量筒前读数,读得体积,其他同学记录数据于课本中。如果我们要研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水和酒精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我们是

6、否也可以仿照做实验呢?生:可以!师:那我们就用水和酒精来做类似的实验。演示实验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减小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种教学传授知识痕迹明显,学生的参与缺乏自主性,仍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得出结论,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过程与方法、学生质疑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符合逻辑的思考与大胆提出怀疑的质疑精神则更是缺乏,总感觉课堂上关注教师“怎么教”的多,关注学生“怎么学”的不够,还是缺乏“科学味”。今年我校青年教师比武时,一位青年教师也选

7、择了这一课,我校教研组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教学尝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教师提供学习的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使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需求。2.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用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活动中,以问题驱动教学,突出探究性。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实验现象与结论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来总结与归纳,强调发现学习。4.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二、《物质的构成》案例呈现师:虽然分子很小,小到光学

8、显微镜都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科学家对分子的研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你还想对分子进行哪方面的研究?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把想了解的问题记录在纸上。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问题进行了整理,将学生想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