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04525
大小:7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23
《生物学科《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总听到教师们感叹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实际上对学习失去兴趣,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惹的祸,高考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让学生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然而,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而被强迫着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教师不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一难题,必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只有生命化的课堂,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体会。【关键词】困惑生命化课堂三维目标策略1
2、.困惑与现状:课程改革大刀阔斧的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被灌输,浙科版生物教材的编写也很鲜明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肆虐的今天,广大的一线教师普遍还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脱离了学习的本源,被打造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教育也成为了“高考训练”的代名词。困惑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实在无力改变当前的教育考核体制,那么,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如何找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完美契合方式呢?困惑二:在诸多教学资源还相对匮乏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合理利用手头上的有限资源来构建生命化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3、?这些问题也有过一些同行进行了探讨,笔者最近拜读了孙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沁润生命》一书,深受启发,并结合自身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有效的尝试,粗略的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2.理论依据:北师大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说过:“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和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尤其是因考试难以涉及而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它反而是生命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打开学生心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
4、径。《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定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从《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对各知识模块的阐述也可见一斑:必修1《分子与细胞》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必修2《遗传与进化》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必修3《稳态与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选修1、2、3则分别侧重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见,生物学科更应该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追求生命教
5、育的先驱。笔者从工作到现在已经经历过好几代生物教材的更替,尽管每次都有些许的不适应,但是却欣喜的发现,教材一次比一次更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本源,更尊重教师的“教”,更尊重学生的“学”。如何利用这更加人文的新教材有效的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3.解决策略:3.1把“生命”还给生物,教学生“活”的知识8“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神经调节。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问题,神经元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兴奋如何在神经元上产生,......,接下来我们研究第三个问题,兴奋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6、这是我们传统的生物课常见的操作程序,尽管听下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没听到第三个问题就开始犯困了。这不是“生物”课,这是“死物”课,没有把神经系统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原本生动鲜活的生物知识被肢解的枯燥、乏味、毫无美感,长此以往,让学生如何热爱这个学科,如何喜爱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成绩提高也只能是镜花水月。要想使生物课成为生物课,就先要把生命还给生物,传授学生有生命的知识。(1)把知识还原到生活。我们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脱离生活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学生只能机械的、死板的被动接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其实我们只要稍微
7、进行还原,知识的生命力就立刻体现出来。比如我在讲《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乘某同学不备用棉签戳了一下他的胳膊,结果他瞬间缩手,乘全班同学惊愕我的用意之时,我引入要讲的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他是靠什么察觉到的?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再比如,我在讲“性别决定”时抛出的问题:东方不败是男是女?宫廷太监呢?当我们把知识和学生生活中所闻所见联系在一起时,知识就不再是教材上冰冷的文字,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了,于是整节课都朝气蓬勃。(2)不要空着手来教室。这是很多生物学教育界的前辈的忠告。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提到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3植物和C4
8、植物,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讲解他们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学生难以把握,即便当时记住也容易忘记。如果我们课前准备几条它们的枝条,让学生观察比较,产生认知冲突之后再结合实物进行探究、讲解,学生便更容易记忆,也比较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