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

ID:6610966

大小:10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20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_第1页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_第2页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_第3页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_第4页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08备考经验介绍及09备考建议2008年高考中,我校历史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54.7%的达A率与89.8%的达B率,较好地实现了我校08年高考的预期目标,也是对08新高考历史复习较成功的一次实践。回顾一年的复习,面对09年高考,我们主要的体会就是“整合教材,注重方法,细化说明,提高实效”。一、整合教材,形成知识结构。随着新的高考形势与历史高考要求的变化,高三历史复习必然地与传统的历史复习在内容、方法、训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2008年高三历史复习而言,研究复习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

2、建立学生认知结构,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则成为了2008年高三历史复习的研究的重要内容。下面主要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对教材整合谈一些想法。1、整合的依据。(1)教材体例变化。新课程历史教材以主题形式选择性地组织教材内容,中外历史的混编特点,使教材在训练学生历史学习的角度与高度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也使教材缺乏显性的联系,时空的大跨度很难使学生对于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在高三教学中,能对教材进行较为合理的整合,挖掘教材内在隐性联系,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结构,由此进一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结构。

3、(2)历史考试说明。以时间为线索、中外历史分述的2008年新课程高考说明,要求在高三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3)学生历史学习规律。高中学生对于历史认知,需要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总复习时,没有有效整合的知识作为复习的依托,学生很难能在零散的知识中对历史进行有效地学习。2、整合的主要策略。现有教材以主题体例出现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了某一主题的系统性与主干性。对于学生认知某一重点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体例也人为分割了历史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对

4、于学生理解某一专题知识来说,需要能从各个角度去综合认识,如高考中的历史试题也是从多角度去要求学生分析把握历史知识,2007年山东卷中第29题:“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2007广东卷第27题“欧洲的十四10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第29题中“评价辛亥革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2007宁夏卷中第41题“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08年江苏卷第23题“美、苏、中经济发展模式题”;08山东家庭观念转变的因素等;因此,在平时高三教学中,教师

5、对教材进行教材内部与相互之间的整合,是新课程高三教学的必然要求。(1)教材内部的整合。教材内部的整合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第一,宏观整合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进行的整合。整合时可以用教材目录为主,对学生进行宏观层面的整合。并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对教材知识的概括与建构。如必修2“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专题中,通过对目录的整合,可以从纵向概括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三种经济类型一个生活变迁”;世界经济生活概括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一种变化趋势”。从横向可以得出中外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具体的知识

6、结构可以用下列表格概括:时间中国经济生活世界经济生活三种经济类型一个生活变迁两种经济模式一种变化趋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14、15世纪以前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结构及特点略14、15至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调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与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新变化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与失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结论1、中国经济发展是

7、中国经济内在结构变化与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与世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2、世界经济中两种经济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在调整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第二,微观整合。微观整合主要是指对于教材中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进行的整合,其对于新课教学与单元复习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在处理这些微观知识的时候,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有效地处理。如关于必修3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就可以用下表概括。(纵向知识知识整合)10时间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要影响春秋战国思想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略略西汉时期成为正

8、统时期董仲舒等略略宋明时期形成新体系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略略明清时期批判继承时期李贽、黄宗羲等略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目的:为了维系与稳定帝国统治。2、概况:共和国时期,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