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ID:65046980

大小:3.35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4-08-29

上传者:U-145848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1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2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3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4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5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6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7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8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9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_第10页
资源描述: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黄安飞 第一部分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知识 1973年Steinman和Cohn发现一群外形奇特的细胞,为其表面有很多树突状突起,故命名它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后发现这种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力,且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通过对抗原的吞噬消化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将抗原提呈至细胞表面而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活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一.树突状细胞的简要特征除了上述的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以外,此类细胞的细胞质内无溶酶体,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也很少有其他细胞器。树突状细胞的共同标志是Flt3受体,还表达抗原提呈分子MHC类、黏附分子(CD80、CD86等)、细胞因子受体(IL-7R、GM-CSFR等)、与吞噬相关的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TLR等)。二.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体内树突状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由骨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在体内,骨髓样前体细胞有分化为巨噬细胞、粒细胞以及在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转化为DC的潜能。体外可以GM-CSF、TNF-α等不同因子的组合诱导下产生DC。 三.DC迁移过程及机制1.DC由造血组织迁移至外周非淋巴组织在外伤或者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单核细胞系统释放趋化因子诱导骨髓等CD34+前体细胞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流。此时的DC具有强的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是抗原提呈能力极弱。同时,在血流种的DC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从而对受损部位表达的各种CC产生趋化活性穿过血管壁进入外周组织并在组织局部捕获抗原。2.DC由非淋巴组织迁移至淋巴结在外周非淋巴组织中捕获抗原的DC表达各种CCR而进入淋巴组织。 3.进入淋巴结(LN)的DC定居于T细胞区进入LN的DC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对T细胞区高浓度CXC亚类趋化因子反应性明显增强,使得DC向T细胞区迁移。DC完成迁移并定居于LN后便停止合成MHCⅡ类分子。成熟DC(mDC)在CD40L的作用下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从而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并产生免疫应答。 四.DC的分类产生I型IFN的浆细胞样DC(pDC)存在于身体各组织中常分为常规DC(cDC)髓样DC(MDC):源于骨髓髓样干细胞的DC,又称DC1据来源分淋巴干细胞的DC(LDC):又称浆细胞样DC,又称DC2DC滤泡状DC(FDC):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并指状DC(IDC):存在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据分布位置胸腺DC:即胸腺并指状DC朗格汉斯细胞(LC):表皮和胃肠上皮未成熟DC循环树突状细胞:循环于外周血及迁移形式的DC未成熟DC:大多数的DC为此类,强处理Ag弱提呈能力据成熟程度成熟DC(MDC):高表达提呈和细胞黏附分子 五.DC的生物学功能DC的功能Ag提呈DC捕获抗原途径受体接到的内吞作用巨吞饮作用吞噬作用DC对抗原的处理通过MHCⅡ提呈并激活CD4+Tcells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cells通过CD1途径被加工和提呈激活初始TcellS:DC提供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还提供共刺激信号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参与T细胞的胸腺内发育参与外周T细胞的分化参与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诱导免疫耐受和参与免疫调节参与B细胞的发育分化及激活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第二部分DC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前体细胞的分选 Stemcell(Lin-,c-Kit+,CD34+,Sca-1+)pro-DC(Lin-,Iab-,Flt3+,CD11c-c-Kit+)pre-DC(Lin-,IAb-,Flt3+,Sirp-α+CD11c+)CD8-(CD11b+)DC(IAb+,CD11b+,CD11c-Sirp-α+,CD45RA+)CD8+DC(Iab+,CD11b-CD11c+,Sirp-α-,CD45RA-)DC的分化发育过程 谢谢! α α α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DC借助膜表面不同受体可有效捕获低浓度抗原。例如:借助Fc受体捕获免疫复合物性抗原;借助甘露糖受体捕获甘露糖化得抗原。此途径据高效性、选择性及饱和性等特点,在DC的成熟过程中,各类受体表达下调导致DC的抗原摄取能力下降,相反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其抗原的提呈能力增强。 MHCII类提呈的分子机制 MHCII类分子途径APC摄取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在内体被降解与来自Golgi的(αβIi)3九聚体形成MHCII类分子腔室(MIIC)Ii被降解在MHCII的抗原结合槽中留下一个小片段称二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IP)HLA-DM辅助是CLIP离开MHCII分子并使抗原肽结合到抗原结合槽转运至细胞膜激活CD4+TcellMHCII在ER中合成且与Ia相关很定链结合成九聚体 MHCI类提呈的分子机制 MHCI类分子分子途径MHCI在ER中合成组装病毒等合成病毒蛋白抗原肽在ER中与MHEI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病毒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肽抗原肽与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结合而使由TAP二聚体组成的ER通道打开抗原肽-MHCI复合物经Golgi等转运至细胞膜激活CD8+Tcells CD1分子提呈机制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新合成的CD1分子与细胞内的脂质结合后转运至细胞表面进行内化,或者CD1在内体或者溶酶体与外源性脂质抗原结合CD与脂类抗原复合物再被转运至细胞膜表面参与抗原提呈 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1.未成熟的DC不表达或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抗原提呈时因缺乏共刺激分子信号而诱导T细胞无能。2.接受自身抗原刺激的未成熟DC可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Treg可分泌具有负调节作用的IL-10,从而参与外周耐受的建立。 DC调节Th0向Th1分化:DC1分泌IL-2诱导Th0向Th1分化介导细胞免疫应答DC调节Th0向Th2分化DC2分泌IL-4诱导Th0向Th2分化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晚期的调节Th2细胞分泌高水平IL-4反馈性诱导DC2凋亡间接促进DC1成熟此外DC还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的B细胞依赖区的FDC课参与B细胞的分化、发育、激活及记忆性B细胞形成和维持。其主要作用为:1.促进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2.参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表达和V区基因重排3.高表达FcR、CR等受体,有利于附着一定量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性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4.促进B细胞表达B7分子,并发挥抗原提呈功能5.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直接调节B细胞生长于分化6.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B细胞生长与分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