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

ID:6424835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13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2页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3页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4页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信是近两年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体问题,主要分析微信的属性、传播特征等;二是功能问题,主要探索微信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三是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微信在商业上、政务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等。我国的微信研究具有实践导向性、多层面性、多学科性等特点,但也存在肤浅性、功利性和滞后性等问题与不足。未来的微信研究需要重点从微信与公民表达、微信与舆论、微信犯罪与治理,以及国外微信发展等方面进行拓展与深入。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文丨王勇李怀苍《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

2、传播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1]。“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

3、2]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微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微信也成为了近两年我国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CNKI期刊”检索,以“微信”为主题的学术论文,2011年有31篇,2012年增长到190篇,2013年猛增到1526篇,数量惊人。综合起来看,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一、微信的本体研究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兴起,人们首先都会关注它的属性、传播特征等本体问题,对微信也不例外。我国学界对微信的

4、研究首先是从“微信是什么?”“它有什么传播特征?”等问题展开的。(一)微信的属性有关微信的概念,学者们的界定大同小异。一般认为,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推出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跨运营商、跨平台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可以单聊、群聊,以及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和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并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分享到朋友圈,以及提供公众平台和消息推送等功能服务,基于流量无通讯费用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但从本质上来看,微信是什么或者说微信的属性是什么?目前在我国传媒界和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传媒界,有不少人已经把微信当作

5、新媒体,并已经当作‘假想敌’。而学术界,也有不少人将微信划归新媒体。如何给微信确定一个合适的身份,是媒体还是非媒体?它具有的是社交属性还是传播属性?”“外界还一直对此类问题存有争议”[3]。有人直接称微信为“新媒体”,如“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4];“2011年我们迎来了‘微信年’,2012年微信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人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5]与之相反,微信研发团队认为,微信本身“不具备媒体属性”,“微信和微博是定位完全不同的两个产品。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微博可以被认为是大众式媒体……相反,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微信是一

6、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工具。”[3]还有人直言:“很多研究者把微信称为‘新媒体’,这一称呼是否恰当,值得商榷”;“关于对微信是‘新媒体’的说法,则值得探讨”;“如果把微信直接称为‘新媒体’还是略显偏颇。”[6]总体来看,我国学界倾向于认为微信的本质是一种社交工具(或社交媒介或社交平台或社交网络等)。谢新洲、安静等明确指出:“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7];聂磊、傅翠晓、程丹等则认为:“微信本身不仅是网络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社交平台”[8];王欢、祝阳等则称:“与微博相较,微信尚不具备大众媒体的形态,可将其界定为私人化的交流通信工具

7、。”[9]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等也称:“与微博相比,微信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是一条具有私密性的沟通纽带。”[2]谭震则认为:“微信就是这样一个依靠社会软件联结、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湿’关系、营造一个‘湿’环境的社交网络。”[10]究其原因,不但是微信从一开始就是被作为一款社交工具来开发的,“微信仅仅是他们模仿现实社会的交往方式,把现实版的交往放到了网络世界。更确切地说,是放到了移动终端,他们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网络版的社交工具”[3];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大多认为微信传播

8、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不强,大众媒介属性比较弱,甚至“不具备媒介属性”。方兴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