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

ID:63410318

大小:1.48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3-10-10

上传者:U-145318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1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2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3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4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5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6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7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8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9页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15秋国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扬大附中东部分校鲁东海QQ:847084871扬州大学“国培计划”(2015秋) 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与意识教学设计的最佳路径:历史逻辑与认知逻辑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预设与生成第一部分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与意识怀特海: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历史意识:对历史的感觉或悟性,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历史的智慧与价值,并拿来理解今天的生活,例如:求真意识、法制意识、全球意识、生态意识,等等。知识是意识培养的途径,意识是知识教学的归宿。如何引导学生从知识到意识提升呢?第一,抓住重点知识,在细节上下功夫。第二,引导发散思维,在联系上下功夫。第三,分析心理特征,在操作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的最佳路径:历史逻辑与认知逻辑教师面前有两个要素: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对象——学生。做教学设计时,究竟依据哪一个要素或逻辑呢?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认知逻辑当然是教学设计的必然路径,不过,同时教师心中也得明白:历史发展逻辑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必须帮助学生完成历史逻辑的建构。(《夏商周更迭》等3例)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教与学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就像夫妻关系,没有“夫”就没有“妻”,不管哪位专家怎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出场就不能形成“课堂教学”的概念。课堂教学活动无外乎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两种活动,两者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其为课堂。说哪一种活动是重点,哪一种活动是非重点,并以教师讲话时长来判断是否做到了“以生为本”,显然是个伪命题。本人认为,教师讲授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学生探究是目的也是途径,教师讲授引起了学生探究就是有效讲授,学生有效探究了才是实现了“学生为本”。 有些话是教师必须要讲的。从教学目的看,在课堂开头和新知识点的起步阶段,教师必须运用包括语言渲染在内的各种手段,营造情境氛围,否则,学生的探究很难找到兴趣和源头。从教学内容看,背景知识、方法策略、核心概念、重要理论等,也是教师必须讲授的,否则,学生的探究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从教学评价看,对学生的回答必须进行恰当地点评,对其中的误差必须进行纠正,并把学习引向更高境界,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是自娱自乐,探究只能草草收场。总之,教师讲授是必须的,但必须有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指导性、激励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倡导教师要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劳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自己。”(《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例)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持久推进,教学设计中已不乏“体验”、“探究”等理念和形式,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实和有效。 四、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预设与生成有时候自己对教学设计洋洋得意,可走进教室后,情况却变得非常糟糕,学生好像很不接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煜教授通过深入比较,认为教学设计:(1)文本事先无法完全预设,是在动态中生成;(2)关注点主要瞄准学生的活动;(3)上课不是贯彻文本,根据课堂情境不断进行调整;(4)可以是书面的东西,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广泛的拓展阅读,理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抓住重点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学习活动进行串联,就可以把注意力从教师施展授业技巧中解放出来,给课堂结合具体情境生成发挥提供空间。(《夏商周更迭》例)规划教学事件,设置问题链条,以表格方式书写简明的教案文本。初中历史教学中应重点设计好“引起注意”、“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促进记忆与迁移”五大事件,并充分预设好有针对性的问题。(《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例)整体拟定教学目标,以一定的价值主题和教学主线将三维目标统整起来,给课堂的生成设置边界和线路。(《近代工业的兴起》例) 第二部分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一、什么是认知逻辑?二、什么是历史逻辑?三、怎样做两个逻辑结合的教学? 历史教学的原点与终点1、教师教的起点——学生学的原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善之者3、历史教学:从学生认知逻辑出发,教会学生理解历史逻辑。2、教师教的终点——学生学的终点: 一、什么是认知逻辑?1、口头语中,人们喜欢把事物中的因果关系称为逻辑。2、认知指个体感知外界事物与现象,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实现自我意义的心理过程。3、这一过程以思维、想象、语言等智力活动为主要内容(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要素同时发生巨大的作用,这就是认知的基本逻辑。 教学应该循循善诱,“诱”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规律和特性。1、基础性。2、趣味性。3、整体性。4、社会性。 1、基础性在人类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历史信息无处不在。沙漠中的一段胡杨树干保存了曾经的桑田与沧海,荒野里石碑上的几行文字记载着前人的奋斗和叹息。在当代社会里,书籍、影视、网络飞快地传播着各类历史信息。初中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他们历史的画布早已被涂上了各种色彩。高中生经过初中三年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头脑中已经贮存了无数个概念和结论。不论先前的知识信息正确还是错误,清晰还是模糊,具体还是笼统,后续的历史教育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成与建构。 2、趣味性儿童是极其单纯的,开始学习时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动机,大多出于一种好奇心。好奇心理是儿童观察外部世界的直接动力,也是维持学习持久性的重要心理因素,还是培养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学呈现出充足的趣味性,是刺激儿童学习好奇心的重要策略。历史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必须通过趣味性和好奇心的包装进行诱导。 3、整体性知觉具有整体性和理解性,人们总是喜欢把感知到的个别的、孤立的要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合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在社会认知中,人们也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个方面的特征联系在一起,加以规则化、结构化和整体化。历史教学应该利用认知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尽可能探究知识的不同侧面和发展变迁,由此建立清晰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构。 4、社会性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及其中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的关系。中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民族(国家)理解的意识和水平均有很大的发展。历史教学可以更多地运用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来组织和推进,从人自身的社会性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普遍的人性,千万不能把历史教学变成机械的知识记忆和单调的习题训练。 二、什么是历史逻辑?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决定其发展路径、走势和面貌的就是其中的因果逻辑。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1、历史轨迹。2、社会结构。3、历史概念。4、世事人情。 1、历史轨迹轨迹指事物运动的完整路径,历史轨迹就是人类历史走过的印迹。人类历史已经过去,无法重演,即使有再详细的文献资料也不可能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借鉴数学打点连线的方法,抓住重大事件进行讲授,让学生在点与点之间进行推理和想象,努力建构历史发展的完整路径,形成清晰的专题史线索。 2、社会结构一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整体状况即社会结构。从历史发展的横截面来看,社会结构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需要引领学生从共时性分析各领域社会发展要素的关系。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社会结构虽然具有持久性,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还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其变迁的内在逻辑。 3、历史概念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现象和主观理解的高度概括,比如:国家、新文化运动。历史学的概念很多,掌握部分核心概念是中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基础。如果把历史逻辑比作神经纤维的话,历史概念就相当于其中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活性决定着神经系统的工作质态。可以说,中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知,决定着其理解历史逻辑的水平。 4、世事人情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千万年,为什么会不断地进步和繁荣,一条原因在于人类对于自己先祖往事的记忆和情感的传承。司马迁强调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代读书人普遍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学习和生活的最高境界。中学历史教学如果能够从普遍的人性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那就把历史逻辑的理解提到了最高的境界。 三、怎样做两个逻辑结合的教学?马克思在早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就深刻地批判过教条主义的方法论。(房例子)当代学者张之沧:“方法不应是某种抽象的、形式化的、翱翔于一门科学的具体内容之上的程序。”中学历史教学当然也应该把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方法与内容两个逻辑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1、借好奇心理追溯历史轨迹《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导入:仔细观察这些陶器,概括说出自己的观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美来源于生活,现在我们要通过这些精美的陶器,学习中国原始社会的那一段人类先祖的历史生活。)学习:(1)分别推想四件陶器的用处,并逐条写出。(2)概括母系氏族生产、生活特征。(3)比较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时期与北京人时期、大汶口时期原始人类社会发展的差异,由此概要介绍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的变迁历程。 历史时期北京人半坡、河姆渡氏族大汶口原始居民获取食物的手段采集、狩猎原始农业、畜牧业农耕生活盛放食物的工具未发现各类陶器,开始追求审美社会组织与私有观念小群体、无母系氏族、无父系氏族、有男性中心的家庭和私有观念,为更高形式的社会组织——国家奠定了基础。 2、凭已有基础建构历史概念第一步:在民主平等、自由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知道的知识。第二步:教师对学生所呈现的知识进行纠错、补充和分析。第三步:教师对学生写在黑板上的发明创造进行拓展追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思维能力。第四步: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自由绘制概念的思维导图。《第二次工业革命》 3、以整体联系理解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明末清初等是中国历史上的时代特色鲜明,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时期,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些特殊时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先秦“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这些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整体观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结构”的教学策略新授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事件组事件(现象)甲事件(现象)乙发散性问题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描述第一组诸侯争霸战争商鞅等变法1、为什么在西周时没有诸侯争霸战争?2、如果诸侯想在争霸中获胜,会做什么呢?3、各国变法会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社会动荡,政治变革,新制度在形成中。大发展、大变动、大变革第二组铁犁牛耕个体农耕1、春秋战国时还需要多人在一起集体劳动吗?2、小农经济对于生产发展和国家政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产工具得到革命性的改进,小农经济确立。第三组社会结构大变动百家争鸣1、经过几百年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推想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哪些角色或身份的人群?2、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想法可能有什么不同?哪些思想家代表了他们的想法?社会阶层巨大调整,代表各自利益的思想家相互辩难,促进了学术大发展。第X组…………………… 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变化材料组对比材料一对比材料二结论第一组明人于慎行《谷山笔麈》记载:“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坚强地维护着小农经济。第二组明人李贽说:“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清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六是知道名落孙山后面如死灰,像叮了药饵的苍蝇;七是大骂考官有眼无珠,然后心灰意冷,但过了一段时间,气也平了,又想再考一次,像刚破壳的小鸡。少数思想家开始批判孔子和儒家思想,厌恶科举制度,但是人们无法从根本上思考和反对它们。 4、从古今观照通达世事人情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开始迅速发展,独处的时候,会问一些对自我反思性的问题,如:我是谁?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不是独立存在的,并由自我逐渐推想到他人、民族和人类,逐渐感受到人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这种心理意识和认知水平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理解世事人情的基础。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文革时,理工科的学生闹得凶,为什么呢?人文情商 三代以来家族谱系问题1:说出谱系中每个人的名字及与“我”的具体关系(如我与伯父的儿子是堂兄弟,与姑妈的女儿是表兄妹,等等)。问题2:说一件关于自己家族成员的杰出故事,告诉同学们自己为什么以此为自豪?问题3:概括一下自己的家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谈谈自己将来准备如何传承和光大这些传统? 历史学习绝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结论,而应该潜入到历史的情境氛围中,神入历史人物的心中,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然后再跳到现实中来,思考古人的处事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对美国南北战争最后双方和解一事,需要充分挖掘价值意义。1865年4月9日,南北方军队的最高将领在小镇阿波马托克斯,举行投降与受降仪式。教科书“美国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人心的和解、人权的平等才是政治统一的基础。 帮助学生追根溯源,寻找当下时事热点的历史源由,或者参悟历史问题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是历史理解的两个方向。古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和事,但是古今一定有相通的情和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历史课堂里,只有经常性地从现实反思历史,从历史观照现实,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世事变迁、古今人情的深层逻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