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376734
大小:2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9-27
《传道授业解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意味着什么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教育的现代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网络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对教师传统角色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几何性增长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特别是网络在知识传播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弱化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人类的总体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后,认识成果以几何级数地增长,这意味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老化周期缩短。“知识有没有用”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提及。17世纪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19世纪斯宾塞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口号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号召力。网络与知识的结合,使知识的传播更为快捷,老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角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有人认为,在网络条件下,老师的功能可以完全由计算机网络来承担。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读者可以问问题、印课文、在屏幕上读它,甚至用他选择的声音让计算机把文章读出来。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①。二是信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使教师作为道德典范的榜样作用被淡化。一直以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不同时代人们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甚至在语言习惯等各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经常的情况是被教育者“压而不服”、“说而不服”,他们不再全盘认同上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不愿再单纯地做继承者而力求成为创新者,不再愿意让上一辈设计他们的未来而要探索自己的未来,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成人偶像”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再以“道德偶像”、“道德典范”5 自居,就非常不合时宜。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网络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被日渐完善的网络取代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毋庸置疑,网络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新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必须被解构,被消除和更换,整合为新的角色。但“发展问题少意味着大量排除陈旧的模式和价值观,而是较多意味着发现传统如何能够促成而不是阻碍当前……目标的实现”②。笔者认为,即便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作用并不应被简单地抛弃而应批判地继承,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网络条件下,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传道”的教化作用,实现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学习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完成政治社会化以及为社会选拔培养政治人才,为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先在规定性,而人的社会性并非与生俱来,它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正常的人,都要有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取向和道德取向,这些取向与观点要从社会中习得并最终回归于社会。社会的价值观无论如何的多元化,都会有自己的主流,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大多数人认同并身体力行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则更需要自外而内的引导、选择乃至灌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几乎没有任何管制的信息通道,由于网络传播的个人5 化和隐蔽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一样承担责任,这无疑给某些居心叵测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诸如色情、暴力、迷信等信息在网上泛滥;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复制,令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从意识形态而言,某些国家会借助网络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而且在网络世界里,还散布着各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信息,不断向青少年涌来,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是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又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冒险、刺激,很容易被这些文化所影响,从而使心灵受到污染,最终背弃社会正常的伦理道德,形成扭曲的人格。可见,网络时代,更需要教师凭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进行敏锐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识别网络中的真假、美丑与善恶,起到选择、纠正的作用,使学生免受那不良的、消极文化的影响,在大多数社会成员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种认为在网络条件下,可以让学生自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看法,不仅是不科学的,无疑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当然,教师也应该十分敏锐地认识到,网络条件下德育的手段、方法、途径乃至目标都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应该从“道德偶像”拓展为“道德医生”,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二、网络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授业”的承传、选择、创新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人是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创造者,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文化化”,培养和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应否定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它更多地是以载体的方式而存在。更何况任何文化都包容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文雅与粗野的成份,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如果没有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往往只是被作为生活、娱乐和一般消息消费掉,不能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更不能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中发挥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5 劳动。而教师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师撷取文化的精华,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总会融进个人的认识、见解、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文化素养通过自己的人格气质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是一种熏陶和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更是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可见,文化的传承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和创新。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更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选择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中外文化交流渗透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三、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人的“解惑”作用,才能消解现代文明造成的“人”的系列问题。许多科学事实已经证明,离开了他人,人成不了人,即使成了人,也很难生存下去。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文明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个人生存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问题表现为由三大危机引起的个人精神困扰问题。这三大危机一是人与人之间隔膜、人对人冷漠的人际关系危机,二是孤独感和焦虑的心理危机,三是理想和信念缺失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及其所引起的精神困扰问题又导致了两大社会问题:心理疾病(如精神病、变态等)流行和反社会行为(如性乱、吸毒、自杀等)频繁发生。所有这些危机和问题之所以存在和产生,其重要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发展,反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际交往被冰冷的工具所分隔,人的情感需要严重地得不到满足,既没有成为爱的对象,也没有可以爱的对象。情感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十分强烈的和必须得到满足的,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既使有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也会感到痛苦,感到精神困扰,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会由求渲泻而发生越轨行为。而教师与学生是人与人的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教学5 活动中,师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还可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加以疏导和解决。技术发展所造成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只有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才能弥补。何清涟曾指出:“转型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类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⑧。在我们可以想见的将来,教师的教育活动,都将以其独有的情感交流而发挥网络等技术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存在和发展下去。教师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问题进行过专题讨论,并明确指出,“无论教育体制中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同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因此更好地预备教育工作人员,是构成教育发展的本职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④。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准确把握新时代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坚持辩证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