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导学案(生用)

九上导学案(生用)

ID:63368591

大小:520.50 KB

页数:98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U-145318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1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2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3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4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5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6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7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8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9页
九上导学案(生用)_第10页
资源描述:

《九上导学案(生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四、 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5、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7、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98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五、 教学重点、难点: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七、教学进度98     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课时教学进度    第1周------ 第4周24课时1、沁园春雪2课时2、雨说2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2课时  出师表3课时5、乐业与敬业  3课时  6、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课时词五首  3课时    7、傅雷家书两则2课时  8、致女儿的信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第5周------ 第8周15课时   9、故乡3课时  10、孤独之旅1课时  11、我的叔叔于勒3课时12、心声1课时  写作、一二单元综合复习测验3课时21、陈涉世家4课时、月考2课时    第9周------  第12周15课时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  15、短文两篇2课时  16、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3课时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月考2课时    第13周--------    第8周28课时     综合复习2课时  17、智取生辰纲  3课时  18、杨修之死1课时    19、范进之举3课时  20香菱学诗  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22、唐睢不辱使命3课时  23、隆中对  2课时  中段考试2课时   1、沁园春雪----毛泽东学习目标:1、会说出诗歌大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重难点: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决措施98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流程预设:预习导学1.正音:分外()妖娆()竞折腰()稍逊()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解词:惟余折腰红装素裹风骚3、题解: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派和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4、写作背景: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整体感知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精读品析上阕: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98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5、“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探究质疑下阕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2.逐层理解下阕: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98 拓展延伸: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用《沁园春雪》中名句填写)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毛泽东漫天皆白,此行何去?雪里行军情更迫。赣江风雪弥漫处。头上高山,命令昨颁,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2、雨说---郑愁予学习目标:98 1、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2、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3、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的合作,细致交流评价作者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评价设计:1、通过朗读完成学习目标1、2(95%)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3(93%)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情境导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是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请同学们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春雨”代表着希望、欢乐、美好。今天我们就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2、作者及背景介绍。本文的作者是原名,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现旅居美国,为“”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也被称为“”。《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98 3、读准下列字的音: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蓑衣()斗笠()襁褓()润如油膏()1、朗读课文,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4.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请试着划出句子的重读和停顿。(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2)谈谈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2、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合作探究1-5节1.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2.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3.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4、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98 精读品析6-8节1.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2.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教你们勇敢地笑”的含义是什么?3.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探究质疑1.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3.讲解诗歌的寓意:4.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5.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6、仿照划线句子,补写:(1)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她。(2)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98 秋天的风,;冬天的雪,。教与学反思:3、星星变奏曲---郭沫若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2.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98 二、预习检测。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说说你对朦胧诗派的了解。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以、、等为先驱者的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查资料解决)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学习研讨。1、请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精读品析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98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拓展延伸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教与学反思: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教学过程:自主预习98 一、情景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二、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字的音:,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学习研讨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精读品析朗读课文《夜》,思考: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98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合作探究《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2、《夜》一诗表达了。(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美丽的。《夜》中的景物有、、、、、98 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静夜》中的景物有、、、、等,有写景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六、教与学反思:5、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分析、交流“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查找相关资料中的经典语句、格言。3、交流“举例论证”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方法。4、分析总结演讲和口语特色。学习重难点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感教学法教学过程:预习导学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运动领袖之一。字98 ,号,别号。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教诲()解剖()骈进()佝偻()层累()拣择()2、根据拼音写汉字旁wù()断zhāng取义()全fù精神()xiè渎()gōngdé圆满()强guō不舍()3、解释下列词语。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征引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合作探究1-5段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98 精读品析6-7段(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研读揣摩8-9段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4、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习目标1、会简介伏尔泰和雨果。2、识记文中“陨落”、“诅咒”、“弥留”、“灵柩”等词语。3、能以“热爱”的感情朗读本文。学习重难点:98 积累词语解决措施通过自主学习、提问默写解决流程预设:自主预习一、导入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他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二、作家作品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族。主要作品有小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他许多戏剧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伏尔泰,国作家、家、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三、基础积累。1、识记下列字词的音和形陨落()诅咒()弥留()灵柩()诉讼()无聊()凌()驾深邃()睿()智蕴()涵怜悯()恪()尽职守污蔑()鞠躬()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陨落:。 蕴涵:。 凌驾:。 媚上欺下:。 弥留之际:。 黎民百姓:。 98 孤军奋战:。 恼羞成怒:。 登峰造极:。 肃然起敬:。 恪尽职守:。 经久不息:。 合作研讨⑴、在第一段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⑵、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⑶、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精读品析(一)、分析分析“斗士”的形象。  思考讨论:1、斗争的原因是什么?2、对象是谁?3、以何种方式?4、具体的表现是什么?5、结果怎样?   (二)分析“智者”的形象。1、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2、师生共同朗读第12段,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98      3、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整体感知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3、这篇演讲是文坛泰斗对思想大师的崇高礼赞,也是对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是演讲中的精品。什么是演讲?怎样写好演讲稿?(课本52页)理解品味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7、傅雷家书两则98 一、学习目标:1.积累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2.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3.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书信。二、学习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解决措施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三、流程预设:自主预习11、作者介绍傅雷,我国著名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傅聪——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2、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庸碌()谀()词扶掖()枘()凿相契()廓()然无累灰烬()涕泗()横流羲()皇上人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 4、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整体感知《傅雷家书两则》(1)、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98 (3)、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4)、“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合作探究《傅雷家书两则》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2. 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3.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4. 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像表现了什么内容?5.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8、《致女儿的信》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98 2. 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3.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详细说出自己的爱情观。教学重点: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过程:自主预习2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二、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卓越的、、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三、预习导学1.重点字识记繁(  )yǎnchà(  )那间麦(  )suì一抔(  )tǎntè(  )zhù(  )立bó(  )然大怒迷huò(  )不解怒不可è(  )98 无与lún(  )比伫(  )立níng(  )视shǔ(  )光2.重点词语掌握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勃然大怒:精读品析《致女儿的信》1.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却说道了少年时祖母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98 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4、环境:A: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二、预习检查。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是老二.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散文集《》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98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瓦楞()胯()下秕()谷髀()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潺潺()五行()阴晦()萧索()愕然()wǎng()然bǐ()夷chī()笑zìsuī()()4、初读课文,思考: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3、“故乡”这一题目怎眼理解?合作交流(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98 1、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2、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5、精彩句子赏析。(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探究质疑—分析人物形象(闰土)1、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2、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98 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3、文中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态时,先后用了多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98 5、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探究质疑—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1.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年轻、中年)2、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3、“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如何?4、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1、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结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作者知道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吗?98 (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6)“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双重含义是什么?(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2、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一是。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的象征,也是。3、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教与学反思10、孤独之旅98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3、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4、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情境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2、语言积累。(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整体感知98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本文讲了故事,表达了一个主题。(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研讨(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可完成在书上)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98 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2、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出发时:P70----------到达芦苇荡时:P72--------安顿之后:P73----------时间久了:P74----------那天雨后天晴:P76----------4、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形象?拓展延伸1、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独之旅》主要对人物杜小康进行心理刻画来表现他的性格。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练,终于变得坚强,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心理。D整个故事的起因是杜小康失学。3、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3)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用一段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98 感受孤独 孤独的时候,拿起生花的梦笔,将一座空落失修的雾朦朦的心房簪补,于那斑驳破旧之处缀满朵朵粲然而潮湿的凄美鲜艳,然后以一双温情而柔素的手天女散花般地将她们放飞,散落在一张张没有负担而洁白无暇的纸上,留下那馨香美丽一瓣瓣……    孤独地时候,伫立在漆黑的窗前,一任夜幕层层覆盖,而我却只是目不转睛地呆视着窗外,将一双含泪凝情的眼眸投向那夜空的深邃与苍茫,辉映着遥遥天际那颗最靓的星子……    孤独的时候,痴迷地对着天上的一轮孤冷徘徊与遐想,一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天人合一的浩淼情怀则会溢满心头,而怀想最多的便是今生终成遗憾月上柳梢永无约期的皂影……    孤独的时候,将一颗桔心浸泡在音乐恣肆的汪洋中,让泰坦尼克号神秘而带有悲剧感的旋律驮着情感共振的羽翼穿越时空,让邓丽君加了咖啡的美酒麻醉消损着精神与意志,让那平沙上落燕的伶仃哀鸣盘旋在心头愁闷着一腔难解难释的情愫……    孤独的时候,心树烂漫而张扬的花叶于露冷霜重的更深夜阑伴着呜咽的北风无边萧萧摇落而下,抖瑟着万般亘古的无助与叹息,苦思冥想着梦破清醒之时依依挥手互道珍重的昨日,心不禁断裂般疼痛不已……    孤独的时候,一盏微黄下,情不自禁地拿出亲朋故知的照片一遍遍仔细端详,让记忆的美好与一腔思念的怅惘一股脑倾泻在一张张鲜活而肃然的面容上,一任颗颗冰冷的晶莹顺着苍白的脸颊悄然无声地落下……    孤独的时候,想像着驾上飞车,约上人生之际遇相知,一任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于不起尘埃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般的竞技比翼,直奔那春光满透、诗意盎然的山原,让今生已被缠绵濡湿的身心全然融合、酩酊在美丽而没有时空的断层中……    孤独的时候,满眼皆是当年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然悲怆以及杜甫“艰难苦恨”、“浊酒新停”的落魄潦倒,独自高台登临,满目山河,凭栏眺远,让四流的涕泪凄迷着心眼,将一腔亘古的心音无眠与民族大我的祈愿铸溶于茫茫沉沉的天地间……98     孤独的时候,将自己的一颗心深深地埋在故纸堆里,让飘洒梦中的万点飞絮落花尽情而伤感地追逐着那永不可复的东流逝水,将一腔思念与痛楚的情绪泼墨在纸上,婉约在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里,只待有情的人儿用那心火的温暖来烘干上面点点泪血的潮湿……教后反思:11、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通过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教学难点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评价设计:1、通过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8%。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目标二的内容,达成率95%。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目标三的内容,达成率95%。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好坏都离不开“钱”,由此,人类对“钱”的占有欲也就显而易见,围绕它会引发很多故事。下面我想请一、二位同学就你周边已发生的关于“钱”的故事,到讲台上跟大家说一说。(注意表意清晰,观点明确)98 过渡:(简评讲述情况)大家已熟悉了周边的某些人围绕“钱”而发生的或喜或悲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近19世纪的法国,看看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故事。二、预习导学1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俄国的、美国的。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2、给加点字注音。别墅()阔绰()撬开()栈桥()褴褛()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与日俱增莫名其妙狼狈不堪全力以赴悬崖勒马不速之客三、学习研讨(一)梳理故事情节:“一字千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于勒--------于勒------于勒(二)理解小说的主题1、画出文中全家对于勒不同的称呼词语。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2、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4、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关系。(三)人物形象分析1、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98 2、我眼中的若瑟夫、于勒(四)环境描写及作用本文有几处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五)深入探究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四、拓展延伸1、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开头为: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五、评价样题莎士比亚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请同学们在“莎翁”的名言上加入一句,使之既符合名言中的句式要求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  ;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   ;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12、心声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复述故事情节,说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98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李京京和程老师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写法。评价交流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3、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读本文受到的感触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评价设计:1、通过放录音、美读感染法、学生自主阅读等方法完成目标一。(98%)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问交流等方法完成目标二。(95%)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提问交流、自己感悟等方法完成目标三。(90%)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感教学法学法指导:首先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通过阅读课文,想一想李京京坚持要朗读《万卡》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一下文章主要是如何刻画李京京的,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弄懂意思。沙哑()发窘()抽噎()恍惚()()窸窸窣窣()()妒忌()簪子()撒娇()2、作家作品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98 3、背景资料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二、学习研讨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3、程老师是个好老师吗?请依据课文简述理由。4、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对主题的理解与把握)5、总结归纳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三、延伸拓展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回答问题。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四、评价样题1、回顾字词98 沙哑()发窘()抽噎()恍惚()()窸窸窣窣()()妒忌()簪子()撒娇()2、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故事情节。3、以“心声”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1、内容真实可信。2、字数在200字左右。五、教与学反思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些词的意思。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评价设计:1、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目标达成率95%)2、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目标达成率98%)3、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90%)4、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五。(90%)学习重点:98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学习方法: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维。学习过程:一、导入。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预习检测。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不言而喻持之以恒轻而易举2、口述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这些词的意思。汲(jí)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3、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98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四、问题探讨。浏览课文,分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4、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1、见课本。2、A 有渊博的知识;B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补充:这三个要素在5、6两段中就已呈现,那么是否能删去7、8两节呢?为什么?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98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五、拓展延伸。1、思维游戏:玩24点扑克牌的游戏:用5、6、3、3、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2、观看图片,谈谈你的收获。(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六。)3、了解名人。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爱因斯坦,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98 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六、问题辨析。1、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才具有的,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吗?2、9~12段,圈划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富有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不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进行自我压制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3、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补充: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五。)七、课堂小结: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八、评价样题:1、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头另写一个语段。98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骄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辩证看压力邵景均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2分)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98 5、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通过习题检测完成目标四、六)教与学的反思: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1、2(90%)2、通过讨论、分析完成学习目标3(90%)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98 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3、《四书》指:、、、。《五经》指:、、、、。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学习研讨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1)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明确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三、延伸拓展1、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如何改进?98 2、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四、训练拔高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98 ,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1.读完全文,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中心论点概括恰当的一项()(2分)A.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读书求知。B.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C.读书要有选择,必须读好书。D.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2.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2分)3.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选出引号内加粗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C.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6.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连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道理论证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98 3.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4.略5.C6.例:汪精卫充当汉奸;李洪志邪教害人;或成克杰贪污受贿;张启杀人抢劫等五、评价样题1、填空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和。⑵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和。一般来说,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能过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是对的结果。⑶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组织起来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2、写出有关青春的人生格言,激励自己或同学:3、下面这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改正。课外阅读是培养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的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中学生要养成良好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左右。改正:(1)改正:(2)改正:(3)六、教与学反思15短文两篇(一)《谈读书》学习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98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评价设计: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完成目标1。2、通过背诵、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3、通过激发兴趣完成目标3。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名人论读书: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苏舜钦以书下酒、毛泽东与书同床共枕、闻一多醉书忘婚等。二、简介作者98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读一读,记一记: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肾阐证吹毛求疵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4)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98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并背给大家听。六、延伸迁移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七、评价样题: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2、默写词语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肾阐证吹毛求疵3、培根:国家、家。98 板书设计:目的怡情、傅彩、长才谈读书方法选读、浏览、精读、摘要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学教反思:第二课时(二)《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评价设计:1、通过查资料完成目标1。2、通过朗读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3、通过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二、作者简介:98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三、预习检测。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四、研讨课文,思考讨论: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五、课堂小结。《不求甚解》一文批驳了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六、辩一辩,析一析,谈一谈。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98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2、本文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明确:(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3、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七、评价样题。才能来自勤奋学习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98 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5.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7.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98 八、教学反思: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评价设计: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读重点语句,品味文章思想内涵和写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2、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0%。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预习导学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走近鲁迅98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3、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4、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三、学习研讨(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98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2)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三)欣赏品味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98 (四)课堂训练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四、延伸拓展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金钱是万能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五、评价样题辩证看压力邵景均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④98 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5、.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6、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2分)7、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8、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9、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教学反思17、智取生辰纲学习目标1、运用直读法、跳读法、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全文,会复述主要内容。2、反复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会说出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重点:同目标2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评价设计:1、通过反复朗读完成目标1,达成率95%98 2、通过合作研讨完成目标2,达成率95%流程预设:一、预习导学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_________小说。 2、杨志简介在梁山好汉中,有一个好汉,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腮边微露些赤须,他就是青面兽——杨志,说起杨志呀,他可是名门之后,大家知道他是谁的后代吗?对,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做过殿司制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一心想光宗耀祖,可惜造化弄人,做殿司制使时因事而丢官,还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了泼皮牛二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看他武艺出色,提拔他做了管军提辖,后梁中书筹敛了十万贯金财贺蔡京六月十五的寿辰,杨志受梁中书重托押运这生辰纲上东京。3、自学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趱行(zhān) 怨怅(chàng) 虞侯(yú)  B 怄气(òu) 恁地(nèn) 罗唣(zào)  C 省得(shěng) 逞辩(chéng)气喘(chuǎi)D 聒噪(guā)还言语(huán) 吹嘘(xū)  (2)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干系须是俺的。(责任)  B 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牛)  C 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亡命之徒)  D 卖一桶与你不争。(不要紧)  二、学习研讨(一)情节把握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把文章分成两部分)2、“智取生辰纲”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具体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地“智取”生辰纲的。3、通过阅读,总结小说情节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二)人物形象分析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98 2、这篇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三)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有关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三、延伸拓展1、请用《水浒传》中人物的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___________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黑怪。(   )3、梁山好汉中,有三位女将,分别写出她们的绰号和姓名:4、请用一句话分别写出下列两个人的有关事迹:a、林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杨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  ①大闯五台山__________②误入白虎堂__________③风雪山神庙_________  ④大闯野猪林__________⑤醉打蒋门神__________⑥怒杀阎婆惜_________⑦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⑧智取生辰纲___________  ⑨浔阳楼题反诗_______⑩血溅鸳鸯楼___________6、《水浒传》中吴用绰号_____,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冈智取了_____。7、《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_______.8、《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___位.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_.主张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10、________小名他“铁牛”,与宋江交情最好,可是反对宋江接受招安最坚决。他性情急躁,刚直勇猛而又鲁莽。评价样题:1、名著阅读。  A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98 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文段中的A的姓名是;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A的另一个故事:。2、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课后反思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交流《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熟记罗贯中相关文学常识,交流课文内容和说出叙述顺序。   2.辨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细致评价文中的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   3.辨析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教学重难点:1.查找相关资料交流《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熟记罗贯中相关文学常识。2.辨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细致评价文中的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评价设计:1、通过查找资料完成学习目标1(96%)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2、3(95%)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者,名,字____,号,(朝代)小说家。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98 时间:公元219年夏。地点:阳平关外。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肋()沉吟()庖()夏侯惇()主簿()褒贬()酥()簏()伺()谮()佯()曹丕()邺城()麾()高阜()绰刀()4、翻译下列句子(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5、熟读课文,思考:杨修为什么事被杀?二、学习研讨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一个怎样的曹操?怎样的杨修?3、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三、拓展延伸阅读材料,结合纪晓岚的做法,谈一谈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的启示。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98 四、三国故事知多少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在三国鼎立、矛盾错综的环境中进行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搏击争斗,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慧化身。当时与他对垒的人物有英勇盖世的奸雄,妙计安天下的,老谋深算的,正是在和这些强手的交锋中,才显示了他那政治家的卓识,军事家的韬略。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帅,书中的舌战,三气、火烧等章节都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3、《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华容道义释、过五关、水淹、败走。5、《三国演义》中有一人被称为卧龙先生,他未出茅庐,便知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七擒、六出、空城计智退,挥泪等,该人即是蜀国丞相。6、《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铜的,使丈八蛇矛枪的,和使的关羽。五、评价样题1、根据意思填词语。①陷害、中伤。()②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2、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A、他惑乱军心。B、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C、他为曹植作答十余条,参与了曹氏内部斗争D、他聪明过人,引起曹操嫉妒。3、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98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六、教与学反思19、《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掌握带挚等词;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2、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朗读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评价设计:1、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完成目标1。2、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3、通过辨析,交流完成目标3。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旦中举,会怎样呢?98 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大家齐读一遍。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二、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星宿(Xiù斋公(zhāi醉醺醺(xūn)癞虾螟(làiháma)阎王(yán)攥(zuàn)带挚(qie)啐cùi)簇拥(cù)侥幸(jiǎo)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酌:商量斟酌。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2)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三、资料补充。1.作家简介。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98 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四、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五、人物形象分析(一)范进人物形象分析1、中举前98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2、中举后学生朗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学生再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二)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以胡屠户为例,学习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1、对比的运用。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1)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98 (2)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3)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4)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小结: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夸张的运用。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3、直接写实。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4、课堂小结。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5、主题理解。本文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六、拓展延伸。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98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七、评价样题。1、默写词语。作揖带挈唯唯连声腆着万贯家私鞭挞商酌桑梓侥幸轩敞拙病细丝锭子不省人事2、形近字组词。湍()踹()喘()揣()3、填空《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4、朗读第5段,完成下面问题。(1)把选文分成五层,并概括层意。(每层层意不超过六个字)(2)给选文加个小标题。(3)“噫!好了!我中了!”这几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理呢?请简要说明。(4)众乡邻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答案参考:(1)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众人反应(2)喜极而疯(3)欣喜至极。这宣告他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4)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趋炎附势的世风。5、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98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板书设计范进中举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乡邻冷遇、丈人辱骂中举后——喜极而疯、地位显贵、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范进醉心功名神魂颠倒学与教反思:20、香菱学诗学习目标:1、简述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的故事情节。2、概括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神态、细节描写。3、感悟香菱学诗,谈学习语文的启示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读课文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完成目标二的内容,达成率90%。3、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目标三的内容,达成率95%。4、通过交流,完成目标四的内容,达成率95%。学习重难点:学习人物神态、细节描写。教学过程:98 一、情景导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但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与一位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二、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积累:作者:(约1715~1763)名,字,号、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2、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王摩诘应玚颦儿诲人不倦抠土藕香榭鳏鳏沁芳亭画缯3、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三、学习研讨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提示:香菱在哪儿学诗?跟谁学?怎样学?结果如何?)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是如何描写香菱如痴如醉地学诗的?四、延伸拓展香菱学诗成功的经验对你学习语文有何启发?五、评价样题请你接着“他一下子呆住了……”续写一段话,注意学习借鉴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98 六、红楼梦知识链接: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1、《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2、《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_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后四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____________。3、《红楼梦》一书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4、写出课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黛玉葬花;薛宝钗:_进贾府扑蝶、出闺成大礼;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挨打。5、贾府中的“四春”是指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各自的丫环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6、请写出下列人物在海棠诗社中的别名。A、林黛玉:潇湘妃子B、薛宝钗:蘅芜君C、贾宝玉:怡红公子D、李纨:稻香老农7、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秦可卿、史湘云、妙玉、李纨、巧姐。8、“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王熙凤,《红楼梦》对她的评语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9、《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指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金玉良缘指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21、《陈涉世家》学习目标:98 1、会简介《史记》。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陈涉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动作描写,会说出人物个性化特点以及作者对待历史人物陈胜的态度。学习重难点:同目标2。流程预设: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2.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阳夏人()辍耕()点缀()掇()啜泣()怅恨()苟富贵()嗟乎()鸿鹄之志()闾左()谪戍()戊()戌()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故()罾()丛祠()篝火()陈胜王()忿恚()佐()毋斩()鞭笞()袒右()攻蕲()询()徇()殉()社稷()谯()憔()樵()又间令吴广()行收兵()车六七百乘()3、作家作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著名家、家和家。字,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98 ,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合作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者……也()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若为佣耕()太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段意。(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3)“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精读品析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闾左()谪戍()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度已失期()法皆斩()举大计()等()死,死国()天下苦秦久矣()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指意()念鬼()威众()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罾(),固()以()怪之矣()间令()之次所旁丛祠中()98 狐鸣()旦日()往往语()指目()戍死者固十六七()3、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段意。(2)学生齐读第二段。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3)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根本原因:(4)陈涉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5)从一、二段看,怎样认识陈涉?(6)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理解品味1、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笞()尉剑挺()佐之()并杀()徒属()第借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受命()从民欲()袒右()为坛而盟()蕲下()将兵徇蕲以东()比至陈()与皆来会计事()将军身被坚执锐()社稷()刑其长吏()3、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段意。(2)说说起义的步骤是怎样的?起义的步骤是: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3)起义的性质是什么?98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什么?(5)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并说说作用。“”“”“”“”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拓展延伸一、学习研讨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写了哪些内容?请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文章扣住起义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文章这样剪裁取舍的好处是什么?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文段一:陈胜者,阳城人也。……杀之以应陈涉。(全文)文段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比至陈:()(2)或说陈王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鸿鹄”比喻4、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98 ⑤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⑥、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课后反思: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学习重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过程:预习导学一、情境导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98 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末年编写的一本以为主的史书,是一部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  雎()怫()跣()抢()  祲()缟()傀()挠()三、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合作交流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98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 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⑤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探究质疑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精读品析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3.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4.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98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学习研讨1.小组范读课文第四段。’ 2.学生速译第四段。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5、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3)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3、隆中对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学习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难点: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98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字,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合称《》。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3、文言积累。(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98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君与俱来()句4、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研讨第一、二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3、问题探究。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时人莫之许”从面衬托,说明;“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埋下伏笔。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1、概括段意。第一段:。第二段:。学习研讨第三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98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3、问题探究。“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4、概括段意。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一、范读课文的。二、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三、问题探究。1.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98 3.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5.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6.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四、概括段意。学习研讨第五、六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3、问题探究。(1)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 备:是一个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的谋臣形象4、写法探究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诸葛亮隐居(面描写)徐庶举荐(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面描写)关张不悦(面描写)5、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98 教与学反思24出师表------诸葛亮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自主预习一、对联导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1、表,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98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殂()  恢弘()忠谏() 菲薄()()陟() 臧否()()以遗()陛下裨补()猥()自夙()   庶()竭驽()钝咎()    咨诹()()  三、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本文中的古义。(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合作交流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98 (7)概括段意。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4、问题探究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②如何具体执行?③提出怎样的劝诫?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1.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2、问题探究(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5)小结:本段述说。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精读品析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98 2、问题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3、请同学翻译第七段。4、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拓展延伸1.请同学翻译第八段。2、问题探究。(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1.2.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什么感情?5、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6.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98 25、词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望江南》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望江南》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字。太原祁人。是派的重要作家。和齐名,并称为“”。“望江南”,词牌名,又名“”“”。(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4、概括本词的主题思想。98 《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女词人。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4、思考:(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5、总结:《望江南》《武陵春》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6、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渔家傲秋思》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范仲淹(980--1052),字,政治家、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98 4、思考(1)词中“”字直接点明了季节,“”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1>;<2>;<3>;写出了边塞的景色。(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句。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对《渔家傲·秋思》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8)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宁夏中考题)《江城子•密州出猎》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苏轼,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弟合称“”。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4、思考(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98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中考链接,当堂测试】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2题。(2007四川资阳市)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自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3、(2008四川眉山)面对失意,李白吟出“  , ”来表达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面对强敌,苏轼直抒“,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决心;面对生死,文天祥高呼“,”以表达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字,号,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98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4、思考(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沙场秋点兵”暗示。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的气氛,暗示战斗即将开始。(3)赏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修辞手法,从觉和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上阕“,”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的悲愤。(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从语言风格上看,意境开阔,豪迈激越。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在这五首词中,和也属于“壮词”。【知识迁移】1、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98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2、《破阵子》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3、下边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