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

ID:62548955

大小:66.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12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_第1页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_第2页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_第3页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采莲曲原文

2、翻译及赏析创作背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在唐天宝七年,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文学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

3、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般的心灵。娇艳的1芙蓉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乱入池中看不见,

4、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4]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

5、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2名家点评明代瞿佑《归田诗话》: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辩。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清代黄叔灿《笺注》: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5]钟惺: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

6、之远矣。(《唐诗归》)杨士弘、顾璘: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批点唐音》)周敬、周珽: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6]刘永济:首二句一言裙与荷叶同色,一言脸与荷花共美,故第三句有乱入池中不能分别之句。元杨载谓绝句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其理不但此诗可证明,唐绝佳者大都如此写法。(《唐人绝句精华》)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