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53931
大小:53.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1-08
《sns平台在促进深度学习方面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SNS平台在促进深度学习方面比较探究[摘要]SNS技术及SNS网站作为一项迅速发展的基于Web2.0网络平台的用户创造类媒体,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它们为学习者进行有效交流与互动协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服务。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选择目前可用于深度学习的五类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从知识维度、技术维度、交互维度、学习维度四个方面对SNS平台促进深度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SNS平台能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最大帮助,基础技术功能和交互方式完善,多采用内外链接结合的交互链接结构,基本支持各
2、类学习工具和实现深度学习的认知方式。但部分SNS平台缺乏深层次知识和反映知识框架的形式,且技术支持和交互效能仍有待提高:认知效果也和设想不完全一致,部分网络学习者仍处于浅层学习的阶段。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SNS平台:深度学习;Web2.0:高阶思维: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26-09一、研究背景Web292.0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新型的技术和网络形态,丰富的服务和应用也接踵而至。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互联
3、网的认识,交互频率和范围也因此增大,其重要应用之一——SNS服务及SNS软件为用户的有效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最大程度地拓展了个体之间互动的领域和层次,改变了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式。网络学习的推广和普及,为发展SNS平台将个性化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带来了重要启示。SNS的全称为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其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
4、任何一个陌生人”,创立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并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人脉的平台,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网络软件和网站,这个内涵也是全文所支持的观点。如今的SNS平台比较普遍,它既包括各类SNS工具,又包括综合性较强的SNS网站。SNS工具如:Blog、Wiki、Tag、Podcast、Google、SocialBookmark、RSS等,而SNS网站如国外的Myspace、Facebook、Cyword、Mixi、Twitter、Graasp;国内的如开心网、人人网、QQ校友录、搜狐白社会、5i.com、5
5、G等都属于大型综合性SNS平台。29SNS平台支持多种学习类型,其中学习科学领域较多关注的是SNS平台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间进行分析和联系,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与深度学习对应的是浅层学习,即没有深刻领会概念原理。只是对知识不断地重复和记忆。无法形成高阶思维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高水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Lewis和Smith在1993年给出了“高水平的思维”的详
6、细定义。“高水平思维是指人将新信息和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或在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找到可能的答案的过程”。从对高水平思维的界定可以看出,高水平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Jan29Herrington和Ronoliver指出。高水平思维中存在大量的意义单元,这些意义单元被分为不确定、活动路线、判断、多种视角、赋予意义或元认知类别。钟志贤在《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一文中提到。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7、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高阶思维的定义可以发现,高阶思维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不难发现,高阶思维和高水平思维本质上并不存在区别。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两个概念可以互换。因此。后文提到高水平思维时也指代高阶思维,反之亦如此。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和观察法。一方面。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08至2011年间关于“SNS支持下的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比较和分析,共找到了79篇文献资料,并对其中最为重要
8、的34篇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法,将长期使用SNS平台后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归类汇总,在前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结论核实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得到研究成果。基于对文献数据普适性和有效性的考虑,选取的文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选择标准如下:(1)文献的语言分为中、英文两类。中文文献源自于中国知网(CNK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