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4755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心理应激和应对探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应激和应对探究述评 【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了心理应激的发展背景、内涵及与心身疾病的关系问题。其次,对应激的应对方式的内涵与分类进行简要阐释。再次,分别从大学生与地震灾区两个方面对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应激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总结心理应激与应对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应激应对研究未来进行展望。【关键词】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心身疾病应激源1引言关于应激的研究,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医学领域,由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开创。他在早期著作中将应激现象定义为”一般适应综合征”,之后才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他最初认为,应激是指
2、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金怡,姚本先,2007)。在Selye之后,有很多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应激重新进行界定。Lazarus把应激定义为是内部需要或环境超过个体的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52心理应激2.1心理应激的内涵心理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并将这种反应划分为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张宁,孙越异,2006)。警觉阶段,是个体遭遇
3、应激源冲击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出现生理症状,之后个体会调动资源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度与警戒水平、调动自我控制力、评价事件等。抵抗阶段,个体试图找寻应对方法,增强自身认识和处理能力,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恢复心理内稳态,防止犀利崩溃,此时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也显著增加。衰竭阶段,个体应对手段失败,心理防御机制夸大不恰当,出现心理代偿表现,若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会出现全面崩溃反应,出现暴力、淡漠或木僵等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进入衰竭是一个逐渐长期的过程。2.2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2.2.1心理应激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它发病的起因有很大一部
4、分与心理因素有关。沈贵林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健康人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二者在生活事件单位、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生活事件单位、消极应对方式以及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神经质一项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5 在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研究中发现,有15.9%的学生处于高应激状态,所面临的生活应激及产生的应激反应较大;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说明很多学生面临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各种应激源及其产生的应激反应(吴善玉,赵红姬,2009)。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心理应激,掌握合适的应对策略,增加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身的心理
5、健康水平。首先,树立积极的应激态度,端正合理的社会认知;其次,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营造健康的学校氛围,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最后,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大学生心理应激预警系统(董凌波,2009)。4.2地震灾区心理应激与应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其结果具有双重性:一是心理应激会消耗精力与体力,二是在维持稳态过程中增长与发展应对能力。前者消耗能力储备、增加机体负担,过度时形成消极应激;后者提高适应及作业能力,构成积极应激(龚咏梅,2010)。此时人们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应激,会造成内环境紊乱与机体
6、抗病能力下降,引发心身疾病。5地震过后,人们容易患上地震后遗症,如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对它的心理干预与应对主要有: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人们顺利度过危机;对个体进行认知干预,检查人们关于灾难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迅速组建心理救援队伍,对人群进行心理评估,根据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马俊,胡静姿,陆铮,2009)。5启示与展望近年来,一些研究倾向于将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称为消极应对方式,将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称为积极应对方式。但实际上,问题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并不固定地与应激后果相联系(张宁,孙越异,2006
7、)。有研究者发现,绝望感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显著相关,而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实际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即问题指向的应对、情绪加工与情绪表达都能够有效缓解被试的应激水平,这说明部分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90年历史,如今它从固定式研究走向了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更能够反映应激本质的研究。尽管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相信,随着复原力的研究及情绪应对研究等诸多新方向的崛起,应激应对研究将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张宁,孙越异,2006)。5在心理应激领域中,正发生着与当前积极心理
8、学的学科背景相互呼应,共同形成着医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