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59581
大小:2.74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8-10-07
《创伤和心理应激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灾难和心理应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万行军健康WHO: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功能良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精神健康是经历灾难者良好状态的一个必要组成成分,也是重要评判标准。精神健康是个体了解其自身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和能够为其社区作出贡献的良好状态。何为灾难指一组由自然、技术或人为因素等造成的迅疾而具毁灭破坏性后果的事件灾难的发生极大地超出了受累人群应对能力,可带来严重的生态学和心理社会学破坏灾难分类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复杂紧急情况灾难所致的创伤遭遇
2、毁灭、生命威胁和伤残破坏突然失去亲人丧失个人财物其他一些后果:撤离和丧失社区、失去住所;与家人离散;道德冲突和责任性创伤等。灾难引发心理危机和应激障碍,影响了健康灾难带来的心理冲击向心性错觉利他主义者休克麻木状态分离状态幸存者综合症居丧反应正常的应激反应阶段痛苦期否认期侵入期修复期结束期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作战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全身适应综合征(GAS)警戒期:动员抵抗期:动员和消耗耗竭期:耗竭和死亡应激的心理反应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多
3、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心理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社会支持认知评估应对方式精神创伤刺激精神障碍: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个体素质—应激假说示意图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易激惹愤怒和敌意攻击:埋怨政府、责怪家人抑郁:悲伤、绝望、自责、丧失、无助和生存无意义感悲观与悲哀是与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丧失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追求的东西,影响健康。行为反应逃避:远离应激原(包括回忆)社交退缩滞纳与木僵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失控、歇斯底里发作拒食、自伤、要求赔偿、反复告状酗酒与成
4、瘾认知反应侵入性思维认知歪曲与错误、自动负性思维危险判断、决策能力下降、时间感失真分离症状:梦境、漫游心理防御反应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在心理上进行自我保护,犹如生理上具有的免疫功能一样。否认与遗忘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否认丧失阶段性遗忘和选择性遗忘潜抑和压抑潜意识层面: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意识层面退行当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早年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去应付,以回避心理上面临的
5、困难。表达忠诚与寻求保护转换与转移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愤怒的转移隔离有丧失的病人医护人员利他与补偿某些英雄行为耗竭产生防御机制是正常人或精神病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使用。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防御机制运用不当、过分,以致破坏了心理活动的平衡原则,防碍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这视为病态。由于建立在虚幻基础上,防御机制防碍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灾难的精神应激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居丧反应重度抑郁广泛性焦虑物质滥用急性
6、应激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症其忧伤的情感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在谈到伤心事时,则常哭泣、叹息、悔恨,有时自责,但经安慰劝说、心理疏导后情绪好转。反应性偏执状态妄想内容与精神创伤后情感体验有关,接近现实。因此,妄想较固定,不泛化,不荒谬。创伤后应激障碍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大于3月)的精神障碍,如美国9.11以及汶川地震。常在创伤事件后3-6个月内发生,有时更久。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情景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闪回),专注于创伤事件与创伤性情景和再体验威胁。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指向威胁
7、,细察警觉(如暴露于可提示创伤事件的情境)惊弓之鸟,如临大敌持续的回避:回避可提示创伤事件的线索,谈体验不谈人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注意及记忆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核心症状反复出现创伤经历(闪回)警觉性增高回避和情绪木讷与PTSD有关问题惊恐发作回避行为抑郁和消极观念愤怒、易激惹、烦躁不安怀疑和不信任感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日常功能受损居丧反应不同于PTSD与怀念与渴望有关,专注于逝者及美好画面怀念逝者分离痛苦、焦虑寻找有价值物品、熟悉场所(有时激越的搜寻行为导致危险)愤怒:指向逝者以及导致死亡有关的人谈论丧失回避
8、亲人不再存在线索,否认灾后心理急救在生命救援之后,服从统一管理。不伤害是首要原则非侵扰、富于同情心要维护生命、增大安全感和生存机会、安慰使放心,并提供保护、支持性环境帮助建立联系和家庭团聚适当提供实际信息早期心理干预确定目标人群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地震灾难幸存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