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3723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三维软件在中职类机械制图课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维软件在中职类机械制图课中应用 摘要: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学生抄图、画图,到了读零件图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图,学生看图。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图形看起来更加烦琐,图形轮廓不清晰,而且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理想效果。三维教学法是采用某种三维软件作图,图形更加有立体感、清晰,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更具有立体感,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关键词:传统教学;三维教学法;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一、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1)传统教学法的优点。传统教学对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要求更高,即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技巧、板书、绘图以及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学
2、习好的教学方法,吃透课本专业知识,将课本的内容转换成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教授。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学习、总结、钻研能力,而且锻炼了教师的书写、绘图、思考、组织和应变能力。这些方面,是用多媒体无法达到的。4(2)传统教学法的缺点。①传统教学法是教师现场作图,不管这个图形有多复杂,只有教师把图形画到黑板,学生才能学习作图。不仅要作图,还要讲解,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很大。②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缺陷。(a)以教定学。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而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这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b)以本为本。参照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
3、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极大降低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c)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木偶,长此以往,教师剥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二、三维软件教学的优缺点(1)三维软件教学的优点。三维软件可以呈现不同角度的形态,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木质模型中的呆板生硬、直观性差、立体感不强的缺点。同时,传统模型每年要进行维护,维修、生产费用较高。而三维软件虚拟模型维护极低并且不会因为尺寸的大小而受限制,三维软件随时随地可以生产。(2)三维软件教学的缺点。三维软件所需的硬件平台要求比较高,大部分职业学校虽
4、然有多媒体教室,但还没有装有三维软件的设备。同时,职业类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三维软件的应用需要教师对所教的软件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三、三维软件的应用4三维软件在零件的造型、装配以及工程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到中职机械制图课中,会带来不小的收获。(1)两个基本体相贯。利用三维软件可以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相贯线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两圆柱相贯的造型过程,使学生很直观、很清晰地观看两形体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还可根据投影的方向引导学生画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相贯线是机械制图课程很重要的一个章节,此时借助三维软件可将3D模型自动转换成工程图,还可动态显示相贯线,这样学生既能形象地
5、了解相贯线的形成过程,还能充分理解相贯线的性质及特征。(2)三维软件在组合体中应用。组合体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章节。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主要有叠加型和切割型两种形式,组合体考核的题型主要是补第三面视图和补画所缺的图线。学生拿到题型往往是先想象立体形状,想出来题就能做出来,而大部分学生看到组合体就会有畏难的情绪不愿去想,另一部分学生即使想象出大体形状,但仅凭脑子里模糊的印象很难正确完整地画出三视图。在教学中借助三维软件进行实体造型,逐步显示组合体的形成过程,并利用三维软件形成工程图,让学生观察三视图的形成过程,逐步增加学生对三视图中线框的感性认识,建立起立
6、体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4(3)三维软件剖视图中的应用。剖视图是表达物体内部结构形状的一种表达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挂图或者模型给学生讲解剖视图的形成过程,而机械制图图形繁多,职业学校资源资金有限,把所有的图形都制成挂图或实体模型是很不现实的。另外,利用挂图,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剖切方法,剖切的位置,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在讲解不同形状的机件剖视图教学中,可利用三维软件造型,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出内部形状。总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软件越来越普及,将三维软件应用到机械制图课中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教
7、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就业或者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加轻松达到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参考文献:[1]陈建招.机械制图、AUTOCAD和pro-e三结合教学探讨[J].教学研究,2010(8).[2]赵波,龚勉.UGCAD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江苏省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