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5615
大小:812.5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员工福利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员工福利管理学习目的1.了解福利对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的不同影响。2.说明员工在福利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3.叙述员工福利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4.掌握员工福利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5.熟悉弹性福利计划的特点及其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6.阐述福利规划的内容及其决策。7.了解福利沟通的重要性。一、福利概念的界定米尔科维奇在《薪酬管理》一书中将员工福利界定为“总报酬的一部分,它不是按工作时间给付的,是支付给全体或一部分员工的报酬。仇雨临: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其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
2、托,向员工提供的、用于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4.有目的地吸引和保留员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物价管制,福利成为吸引员工的重要手段区别吸引,有利的报酬形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健康、医疗、教育、住房、托儿服务5.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提高企业成本支出的有效性。现金报酬~免税待遇,但是社会保险费用上升福利成本~免税待遇对企业的不利影响1.增加管理成本。2.激励效果有限。3.弱化员工工作动机。(二)员工福利对员工的影响1.税收的优惠,或远期纳税。2.集体购买的优惠
3、或规模经济效应。3.员工的偏好。4.平等和归属的需要。对员工的不利影响1.剥夺了员工选择的机会。2.对不同的员工价值不一样。三、员工福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一)在企业员工福利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1.企业和员工在对福利的认识上存在的一些混乱。2.福利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可能存在福利总成本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企业的福利成本增长过快的问题。3.福利的低回报性。4.福利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二)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1.弹性福利计划大行其道并且日趋完善。全部自选部分自选小范围自选福利保险模式转变为真正的薪酬管理
4、模式优点:1.满足员工对福利计划灵活性的要求;2.提高了组织福利成本的投资回报率;3.控制福利成本,可以增加绩效奖励的力度,从而增加对员工的激励。4.促进沟通、强化信任、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不足:1.增加福利管理方面的难度。2.遭遇员工逆向选择问题。3.让员工承担了不恰当的风险。2.组织开始寻求与其战略目标、组织文化和员工类型相匹配的福利模式。第二节员工福利的种类一、法定福利(一)法定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针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
5、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现代养老保险模式国家统筹的养老模式投保自助型的养老模式自我保障模式国家统筹模式工薪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均可享受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劳动者本人不需缴纳保险费国家财政拨款自我保障模式保险基金来自企业和劳动者两个方面;国家不进行投保资助,仅仅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适合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水平较高的国家投保自助型是一种社会共同负担、社会共享的保险模式受保对象:工薪劳动者和为在职的普通公民在职员工按工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在职的社会成员也必须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企业必
6、须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定期缴纳保险费。个人账户: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帐户不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帐户组成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是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2.失业保险对象: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劳动者。单位:工资总额2%个人:工资1%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享受条件: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7、,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给付期限:缴费1~5年:给付期最长为12个月5~10年:给付期最长为18个月10年以上:给付期最长为24个月对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农民合同工,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3.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用人单位:工资总额6%,其中30%进个人账户个人:工资收入2%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针对那些最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工作人群的一种特殊社会保险。工伤保险费完全由企业负担,按照本企业职工工资总
8、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体现了社会调剂、分散风险、工伤预防、减少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体现企业责任等原则。行业差别费率浮动费率5.生育保险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由女职工所在单位作为保险责任主体的做法,即由女职工所在的单位承担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由于生育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保险办法。对女性就业极为不利。199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