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770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探究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与习惯、社会责任感、创新与实践等因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观念和体制,并能找出学生的优缺点,对优点给予激励性评价,缺点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引导。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11-02新课程改革是21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
2、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化、综合化、生活化四个方面的发展,以期促进学生个性和综合能力共同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以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的观念和体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需要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价效果较好,可以同时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因此,本文选取模糊评价模型来分析学生的综合素养。4一、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首先确定被评判
3、对象的因素(指标)集U=(x1,x2,…,xn)和评价集V=(v1,v2,…,vn)。其中x1为各单项指标,v1为对xi的评价等级层次,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V={优、良、中、较差、差}。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2]。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重集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评价综合结果。[3]二、评价指标及权重新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4],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过去只用成绩来度量学生,只由教师一方对学生进行分等的机制。为此,必须实施多元
4、化过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本文选取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次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学习成绩、态度与习惯、社会责任感、创新与实践。每个一级指标包含有具体的二级指标,比如学习成绩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课成绩、体育及身体素质、音乐及艺术修养三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因素重要程度系数,是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它既是指标本身物理属性的客观反映,又是决策者的主观评价,是主、客观综合量度的结果。确定因素重要程度系数的方法即确定权重系数,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综合赋权法等。4三、实例分析将学生综合
5、素养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优、良、中、较差、差。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以对某同学甲进行综合素养评价为例,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多角度,选择包括其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其本人在内共30人对其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价,以创新与实践指标U4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其模糊评判矩阵为R4=0.170.330.400.1000.400.470.13000.330.600.07000.270.400.270.060权重A4=(0
6、.25,0.35,0.15,0.25),作综合评判,则:B4=A4·R4(0.30,0.44,0.22,0.04,0)。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5],U4指标即创新与实践指标的评价结果为:良。同理可得:B1=(0.52,0.34,0.13,0.01,0);B2=(0.46,0.39,0.14,0.01,0);B3=(0.05,0.34,0.39,0.16,0.06)。然后,对一级因素集作综合评价,权重A=(0.4,0.15,0.25,0.2),计算过程如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同学甲的综合素养评价结果为:良。同时,各一级
7、因素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4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及一级因素评价结果可知:同学甲学习成绩优秀,态度与习惯好,这点应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但社会责任感缺失,需要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及教育,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良好,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四、结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把学生的态度与习惯、社会责任感等因素也考虑进去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以往的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度量标准的现象,同时利用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本人对其进行多方面评价,改变了以往只是由教师一方对学生进行分等的机制。参考文献:[1]林培民.新
8、课程理念浅论[J].宝鸡社会科学,200,(2).[2]李安贵,张志宏.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3]李振平,任铭.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4]王佩.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评价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06,(1).[5]陈水利,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