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64983
大小:10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20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复习课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复习课主备人:付书杰审核人:王振强2013年10月28日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会根据方程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解方程。2、方程求解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导,特殊到一般、字母表示数、整体代入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根据不同的方程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使解题过程简单合理。2难点:通过揭示各种解法的本质联系,渗透降次化归的思想。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三位同学在作业中对方程(2x—1)2=3(2x—1)采用的不同解法如下:第一位同学:第三位
2、同学:解:移项:(2x-1)2-3(2x-1)=0解:整理:(2x—1)[(2x—1)—3]=0即2x—1=0或(2x-1)-3=0X=或x=2第二位同学:=解:方程两边除以(2x—1):(2x—1)=3X=2针对三位同学的解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1)他们的解法都正确吗?(2)哪一位同学的解法较简便呢?(二)复习提问:我们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练习一:按括号中的要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4(1+x)2=9(直接开平方法);(2)x2+4x+2=0(配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3x2+2x-1=0(公式法);(4)(2x+1)2=—3(2x+1)(因式分解法)概括
3、四种解法的特点及步骤:1。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就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是最基础的方法,与此前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降次时注意正负两个值)2.配方法:配方法就是把方程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再用直接开平法求解,配方时,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方法:先移项,再化二次项系数为一,然后配方,最后利用直接开平法求解。)3.公式法: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也就是ax2+bx+c=0的形式,然后才能做.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算b2—4ac的值。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所学过的分解因式的知识来求解。一般步骤:①
4、将方程右边化为零;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③令每个因式分别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练习二: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2(1-x)2—6=0(3)3(1-x)2=2-2x(2)(2x-1)+3(2x-1)+2=0;(4)(x+2)(x+3)=6交流讨论:1与同桌或邻桌同学比较,看谁的解法更简单。2你如何根据方程的特征选择解法?概括:1、当给定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适当变形可化为型时,可选用直接开平方法。2、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能分解因式时,用因式分解法比较简单。3、当一元二次方程中a,b,c不缺项且不易分解因式时,一般采用公式法。4、配方法也是一
5、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但步骤较为繁琐,所以只要没要求时,一般不采用此法.但对于一次项系数较小而常数项较大时,可选用此法5、四种方法中,优先选取顺序为: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三)、延伸拓展:1、阅读材料,解答问题:材料:为解方程(x-1)—5(x-1)+4=0,我们可以视(x—1)为一个整体,然后设x-1=y,原方程可化为y-5y+4=0①.解得y=1,y=4当y=1时x—1=1即x=2,x=.当y=4时x-1=4即x=5,x=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方程的解为x=1,x=-1,x=√5,x=-√5解答问题:(1)填空:在由原方程得到①的过程中利用_______法,
6、达到了降次的目的,体现_______数学思想。(2)解方程x4—x2—6=0。2、配方法应用举例:已知代数式x2–6x+10,(1)试说明无论x取何实数时,代数式的值都大于0。(2)求代数式的最小值。(四)课堂检测:1、填空:①x2-3x+1=0②3x2—1=0③—3t2+t=0 ④x2—4x=2⑤2x2-x=0⑥5(m+2)2=8 ⑦3y2-y—1=0⑧2x2+4x-1=0⑨(x-2)2=2(x-2)适合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适合运用因式分解法适合运用公式法 适合运用配方法 2、解方程:(1)14(x
7、-2)—(3x-1)=0(2)+ax-2=0;(x是未知数)3.已知代数式-5x+7,先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取何值,这个代数式的值总是正数;再求出当x取何值时,这个代数式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五)课堂小结:(1)说说你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感受:(2)四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