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

ID:6215646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_第1页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_第2页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_第3页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_第4页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探究综述  摘要: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概念、测量工具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研究现状进行综和分析,发现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关键词:挫折承受力大学生研究综述随着环境的变迁,在校大学生容易遭受各种挫折,其对挫折的承受力直接影响其对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情绪体验,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挫折承受力的概念界定挫折承受力(FrustrationTolerance),最早由美国心理测验专家RoeZweig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

2、挫折的能力,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国内挫折研究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沿用了该概念的内涵,如冯江平(1991)将挫折承受力解释为个体适应、抗拒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李海洲、边和平(1998)认为,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够经得起打击和压力,且有较好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能力。2.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测量5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编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王啸天(2004)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情境问卷”,探讨了大学生常遇到的10种挫折类

3、型。刘戍(2007)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共有25个题项,分为内在思维情绪维度和外在行为表现维度,问卷通过设置具体挫折情境测量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张丽萍等(2012)采用事实驱动的基本方法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包含积极抗挫因子、消极抗挫因子和抗挫特质因子三个维度,问卷具备良好的信效度。3.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3.1家庭因素刘戍(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的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优于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养育方式的大学生。此外,来自父母或家庭其他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越

4、多,越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还有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条件的高低,会使大学生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挫折情境时表现出不同的承受水平。3.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5首先是性格因素。戴爱萍(2000)具体指出了七种不良性格容易导致挫折承受力差,它们分别是依赖型、敏感脆弱型、偏执型、粗暴冲动型、抑郁型、嫉妒型和理想型性格。其次,大学生对事件的不同归因,也会导致其对挫折不同的承受力。郝炳辉(2009)研究发现,大学生越是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暂时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越是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

5、性和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低。此外,大学生的心态越乐观,情绪体验越积极,也能使其在应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3.3客观环境因素宏观层面上看,受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更、国际金融危机的残余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己成为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易发区和高发区。如果大学生未能快速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则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挫败。个人微观生活方面,负性生活事件则为诱发大学生挫折体验的直接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越大,个体的抗挫积极性会受到越大的负面冲击。如果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挫折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

6、长还会对个体的抗挫特质造成不良影响,如使人变得更加脆弱或者更加消极、悲观(张丽萍,2012)。4.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展望5纵观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研究现状,第一,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第二,挫折承受力的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研究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第三,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的探讨多从家庭的因素出发,对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学者吕春梅(2010)认为,“价值观、价值观体系和价值取向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而长期的生活经验表明,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其对事件的认识及行为反应模式,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未来

7、研究可试图探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其生活价值取向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7.[5]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9):779-781.[6]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埠师范大学,2008,4.[7]郝丙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4.5[8]周妍,蔡明.高校大学生

8、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学术探索[J].2013,7:149-152.[9]张丽萍,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