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7525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6
《浅议基层维稳工作中误区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基层维稳工作中误区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利益诉求方式也趋向多样化,呈现出数量激增、规模变大、诱发点多、行为激烈、涉及面广、对抗性强等特点。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准确把握大局,谨防“重典治乱”“怕乱求稳”“大包大揽”“花钱买平安”等误区,不断提升维稳工作科学化水平。一、基层维稳工作中的误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压力下,各级都将维稳作为政绩考核硬性指标,因此,基层在维稳工作中习惯采取高压手段,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预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导致维稳成本不断攀高,最终陷入以金钱买平安的怪圈。这种
2、维稳方式,不但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一)重典治乱。治乱世用重典,已成为古今社会治理通用的法则。重典治乱确实能够起到预防和惩治效果,但一味地重典治乱容易导致重管制轻管理的被动局面。高压而僵化的维稳方式,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矛盾的深层因素,反而容易把具体的稳定问题扩大化甚至泛化,将公众正常的利益诉求视为不稳定因素,将公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6(二)求稳怕乱。在很多情况下,因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够充分,基层不得不选择应急性维稳甚至暴力维稳。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对社会矛盾纠纷的
3、恐惧心理,见了矛盾绕着走,甚至心存侥幸,视矛盾而不见。然而激烈的社会矛盾是由细微的利益冲突不断集聚而成的,许多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前都有苗头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往往会导致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致使干群关系愈来愈疏远,群众心中的积怨也愈来愈深,小摩擦最终演变为大冲突。(三)大包大揽。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做好维稳工作,政府责无旁贷。在具体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合力分工,明确职责,实行分级、分层管理,这是确保维稳工作体系正常运转的保障,但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什么都去管”。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
4、社会管理体制,维稳工作不仅要依靠政府,还需要社会组织、公民和企业的有序参与。否则,就会导致维稳权力的过度使用,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6(四)花钱买平安。维稳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是社会管理的必需成本。但在实践中,面对矛盾纠纷,一些地方、部门不去认真研究,仍然运用传统惯性思维,不惜成本和代价,采取超常规的投入来摆平民众各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诉求。比如,为了化解信访排名问责所带来的维稳压力,基层政府不惜将相当比例的办公经费花在“接访”“消好”“除名”等方面,这样不惜成本的“摆平式”维稳模式短期内或许会有一些效果,但其高昂的
5、维稳成本将成为基层政府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从长远来看,这种“花钱买平安”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合理的。二、对策和建议(一)树立正确的维稳观念。要想民心稳,必须让人民群众生活有着落。因此,要把维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千方百计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着力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劳动力服务市场,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6、,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总之,要树立正确的维稳观念,真正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6(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维稳体系。在现代社会,民众诉求表达的渠道越多样、越畅通,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越广泛,维稳工作的成本就越低,效果就会越好。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的维稳体系。借助民
7、间组织等社会力量,有效整合群众分散的利益诉求,去除非理性的诉求成分,消除表达渠道的栓塞现象,实现对群众诉求的快速准确回应。要肯定社会组织作为疏导矛盾冲突的“减压阀”作用,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维稳提供有效空间,合理引导社会组织介入维稳工作。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农民工维权组织、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安全评估中心等评估机构的力量开展维稳,社会组织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协助政府参与维稳工作。6(三)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的目的是提高决策的质量,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减少决策失误等不稳定因素。
8、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全局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强决策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