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

ID:6206903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6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_第1页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_第2页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_第3页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_第4页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与通径研究  摘要:为了解高产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河南省2007~2012年冬水组区试前3名共57个小麦新品种(系)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单位面积(666.7m2,下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且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的数值较大且接近,说明它们已在较高水平上

2、达到协调。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生态条件,小麦(半冬性品种)高产育种以选育多穗兼大穗型品种为主,同时稳定千粒重。关键词:小麦;品种;产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河南中图分类号:S512.03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26-04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470×1046hm2,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0%,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且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1]。我国粮食增产因素中良种贡献率超过40%[2],培育高产新品种能够有效缓解人口持续增加和土地减少的矛盾。前人对此进行过较多研究,结

3、果也不尽相同[3~15]。本研究以2007~2012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前3名共5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产量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以期为河南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2007~2012年6年度河南省冬水组小麦区试前3名共57个小麦品种(系),数据资料源于《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汇总》。1.2试验方法河南省冬水组小麦区试地块要求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常年公顷产量8250.0kg。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

4、区四周设不少于1个小区的保护行。参试品种(系)公顷基本苗210.0万~240.0万株,对照种2007年前为豫麦49,2008年以后为周麦18。1.3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用Excel、DPSv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2.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6由表1可知: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各育种单位在现阶段选育小麦新品系时,首先考虑到2.2产量三要素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2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y2=0.3532**),且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次之(ry1=

5、0.2181),千粒重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小(ry3=0.2057)。这说明穗粒数是这些高产品种(系)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推断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下,要实现新品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增加穗粒数较易获得,而依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因为千粒重已经达到(X3av=45.13g,X3max=53.2g)高水平。由表2还可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互相制约,其中,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对穗粒数(r12=-0.4532**)和千粒重(r13=-0.4432**)限制较大,说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会严重降低

6、穗粒数和千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较小负相关(r23=-0.1604)。这说明,在河南省目前种植条件下,小麦高产育种很大程度上要注重选育一定群体上(X1min=30.6)的大穗型新品系,即多穗兼大穗型品系。2.3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偏相关分析6表3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的偏相关程度最高(ry2=0.8075**),单位面积穗数次之(ry1=0.7983**),千粒重最小(ry3=0.7618**);三者数值比较接近,特别是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这说明河南省近年育成的高产小麦品系已在较高水平

7、上协调了产量三因素的关系。从表3中还可看出:单位面积穗数对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极显著,且为负,说明选择合适的单位面积穗数在高产品系中至关重要。2.4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说明它们对产量都有直接的正效应;如果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提高其中任何一个均对产量起到积极作用。其中,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最大(Py1=0.9917),穗粒数作用次之(Py3=0.9300),千粒重的作用最小(Py2=0.7944)。从间接通径系数看,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其中以穗粒

8、数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次之,单位面积穗数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大,穗粒数通过千粒重和千粒重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小。这说明,若小麦群体过大,会影响穗粒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继而影响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