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25169
大小:3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27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摘要:小麦的单产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1],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不同。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佳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在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穗数对穗粒数和粒重处于支配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则处于接受影响的地位,而这三因素的组合又受栽培方式、播种密度、播期等因素有关,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2]。关键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增产1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穗数的形成是分蘖发生和两极分化的
2、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定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
3、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3]。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产量是三因素的乘积,所以只注重穗数的增加而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减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由于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4]发现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
4、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5]。 2产量构成因素的调节2.1栽培方式的影响西南麦区是继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之后的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涵盖、、、4省市,地形均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近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hm2,其中约占65%[6]。但自1997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下滑,2004年达到最低仅为127万hm2,产量水平低和种植效益差是该区小麦生产的突出问题[7]。小麦播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丘陵,以套作为主,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及复杂的种植制度致使其机械化水平低。
5、农民以传统的挖窝点播(即稀大窝)为主,种植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因此,丘区套作小麦产量的提高急需在播种环节上下功夫,既要提高播种功效,又要保证播种质量,确保构建优势群体,力求高产高效。有关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北方[8-9],且大多研究表明土壤耕作方式和播深是关系播种质量和群体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10-11]。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为改善以上的情况,设置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三种配套农艺措施对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者发现不同的栽培方式对小麦群体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体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贡献、小麦产量及产量构
6、成因素等均有不同的影响。免耕产量显著高于翻耕,且有效穗较翻耕提高9.86%,穗粒数和千粒重却低于翻耕,但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播深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深5cm的产量较8cm、2cm的分别提高5.89%、11.57%,同时播深5cm的有效穗也显著高于其于两个播深处理;而穗粒数以2cm播深最高,千粒重则以8cm播深最高,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覆土处理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可显著提高产量,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基本无影响。三因子的交互作用方面,免耕+播深5cm+覆土的处理产量最高,产量三因素构成协调;翻耕+播深5cm+不覆土的处
7、理表现其次。三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且三者的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因此,西南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配套的农艺措施应选择“免耕+播深5cm+覆土”。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农艺措施配合后,机播小麦后期群体干物质积累多,花后有效绿叶面积提高,光合能力加强,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良好,免耕+播深5cm+覆土处理下的产量达到3718.9kg/hm2,较传统稀大窝栽培(3000kg/hm2)增产25%[12]。2.2播种密度的影响对于有效穗数,随耕作密度增大有效穗数越多。说明增加密度对增加有效穗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低密度下有
8、效穗数增加明显,高密度下有效穗数增加的幅度却有所降低,所以通过耕作密度增加有效穗数是有限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