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ID:62067731

大小:1.62 MB

页数:104页

时间:2021-04-14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c寄生虫学阿米巴教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寄生虫学阿米巴阿米巴原虫生物学地位属肉足鞭毛门叶足纲(Loposea),是原虫中最多的一类,绝大多数营自由生活。营寄生生活的虫种约100余种,皆属于内阿米巴科(Entamoebidea),可寄生或共栖于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消化道内。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体内的阿米巴原虫约7-8种,分属于内阿米巴科的三个属内阿米巴属(Entamoeba)嗜碘属(Iodamoeba)内蜒属(Endolimax)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滋养体(trophozoite)组织型滋养体(大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小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包囊(cyst)单核包

2、囊双核包囊四核包囊拟染色体糖原泡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基本生活史过程包囊肠腔型滋养体包囊感染期:四核包囊寄生部位: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二分裂法增殖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四核包囊肠腔型小滋养体肠腔型小滋养体组织型大滋养体组织型大滋养体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经口感染在小肠下段脱囊(结肠下段)侵入组织二分裂增殖二分裂增殖随稀水样便排出体外(死亡)随脓血便排出体外(死亡)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生活史特点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致

3、病致病虫期:组织型大滋养体致病机制与虫株毒力有关细菌的协同作用宿主的机体抵抗力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临床类型无症状带虫者(90%)肠阿米巴病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死亡率70%)急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阿米巴性结肠炎结肠阿米巴肿阿米巴性阑尾炎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临床类型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肺脓肿阿米巴性脑脓肿皮肤阿米巴溃疡其他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诊断病原检查粪便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碘液染色——查包囊(直接涂片法、浓集法)需与非致病阿米巴和脓血便内白细胞相鉴别活组织检查(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免疫学检查

4、(主要用于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血清学检查粪抗体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流行流行特征多流行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人群中经济状况、卫生及饮食习惯等有关我国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平均感染率0.93%,河南0.67%。目前带虫者多,病人很少流行因素传染源:包囊排出者传播方式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蝇、蟑螂等昆虫携带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防治防治原则及措施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治病人及带虫者的治疗甲硝唑(灭滴灵)——杀灭各期原虫氯喹、吐根素——杀灭肠外组织型滋养体双碘喹啉——杀灭肠腔内包囊抗生素——杀灭肠腔内细菌,间接作用于阿米巴溶组织内阿

5、米巴滋养体(trophozoite)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组织型大滋养体肠腔型小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大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单核包囊(铁苏木素染色)双核包囊(铁苏木素染色)四核包囊(碘液染色)结肠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包囊(cyst)布氏嗜碘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滋养体与包囊阿米巴核型在虫种鉴定中的作用齿龈内阿米巴活滋养体(生理盐水涂片)滋养体(铁苏木素染色)齿龈组织切片(示组织内滋养体)(食物泡的形成)阿米巴滋养体的吞噬过程耐格里阿米巴滋养体脑脊液内耐格里阿

6、米巴滋养体耐格里属阿米巴(脑组织切片)脑组织内棘阿米巴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肠壁阿米巴溃疡示肠粘组织水肿与溃疡膜阿米巴性肠组织溃疡阿米巴性肠组织溃疡阿米巴性肠组织溃疡肠粘膜下阿米巴脓肿肠壁组织内可见阿米巴滋养体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示脓肿腔阿米巴肝脓肿组织切片阿米巴肝脓肿CT检查示肝右叶单个脓肿小滋养体在肠腔内生长的条件低氧环境pH近中性(6.6-7.3之间)丰富的糖类和其他必需营养物与细菌并存作为阿米巴的食物提供阿米巴必需的因子,协助建立酶系统为阿米巴生存创造有利的理化条件(pH、O2)小滋养体侵

7、入肠壁组织的诱因宿主抵抗力下降肠腔内环境紊乱肠粘膜局部受损宿主的饮食因素低糖饮食高胆固醇饮食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虫株毒力株(致病株)非毒力株(非致病株)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disparBrumpt,1925)小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动力外分泌酶学说“膜结合酶—触杀”学说Eaton(1970)发现“表膜溶酶体”,Knight(1975)体外证明“触杀”作用分子水平的致病因子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介导的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阿米巴穿孔素(amoebapores)对宿主细胞形成的孔状破坏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宿主组织

8、的溶解齿龈内阿米巴的致病性与牙周病的关系福建医科大学刘光英(2001)研究资料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调查:正常人39.0%,口腔科门诊病人59.6%,牙周病人67.1%牙周病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齿龈内阿米巴诱导组牙周病发生率94.0%共生菌诱导组牙周病发生率56.2%生理盐水对照组牙周病发生率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