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78159
大小:3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2-26
《大班额在高效课堂中展示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班额环境下创建新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堂建设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班额已经成为县城中小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班额过大,不仅增加教师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而且学生的上课纪律,听课效果以及在课堂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组织新课堂建设,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
2、了广大县城学校教师和校长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二、问题的概念界定所谓大班额,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学校46—56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根据我校教学班的数据显示,我校各年级均属于“特大班额”。这种“特大班额”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谓新课堂,就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交流合作等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3、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三、问题研究的目标研究该问题是为了解决大班额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使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有被老师同学关注或展示个性的机会,处理好大班额课堂纪律与教学的关系,探索大班额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方法,提高教师驾驭大班
4、额的能力与技巧,探索大班额教师授课模式与方法,探索大班额可操作性评价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四、问题解决的方法1、做好大班额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课堂管理。一线教师最清楚纪律的重要性,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很难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老师第一步就是探索建立一个大班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要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关联的,概括地讲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教师要修炼自身内功,提高师德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巧妙安排座位。“特大班额”的座位安排编排除了要遵循高后
5、矮前的原则,还应该把自制力差的学生和纪律性比较强的学生有机的搭配,并且给予自制力强的同学一定权力,让他监督旁边的学生;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成绩不同的学生进行搭配,这样以便让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与互助学习活动。(2)学生训练有素。老师要给学生规定好上课时的一些常用动作并且多加练习,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难时一定要养成举手的习惯,别的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应该认真聆听等。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作统一要求,教师或言语或手势做到令行禁止,不能让老师拍着桌子还停不下来。(3)抓住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把
6、课上得有趣,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愿意听和学,课堂纪律就好管理。老师课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就不会乱讲话、开小差、做小动作了。所以老师要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让本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枯燥的数学也变得有趣味了,这样课堂纪律就得到了保证。2、做好大班额课堂教学的第二步——分组教学。不少研究证明,分组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被众多学校和教师推崇使用,而且实践证明分组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这一新课堂理念,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知
7、识迅速内化,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大班额内进行分组教学是化“大班”为“小班”最有效的方法。在班内按一定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把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其组织小组学习,这样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达到平等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我认为大班额下进行分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就近分组,以3排2座(或2排3座)六人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对成员发言进行评议、质疑、讨论、补正,对每个成员
8、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将小组学习情况向老师反馈。另外,为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全组人人做“组长准备”,可尝试主持小组学习活动。这样的分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就近组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2)教师要参与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