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15105
大小:18.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29
《人教版《借生日》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借生日》教案 《借生日》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借生日》教案,希望能帮到您! 人教版《借生日》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不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故事中感受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读文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从故事中感受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思考: (一)识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1、读文前正音。 2、在读文中
2、熟悉。 3、读文后通过扩词加深印象,并学习运用。 (二)朗读课文: 1、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探究发现的习惯。 2、要有从读正确到读懂的过程。第7页 (三)写字:注重老师的范写和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板书:借生日 二、学文识字,朗读感悟。 (一)读准字音。 1、大声、自由地读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 3、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正音。并引导齐读一次。 (二)读懂课文。 1、自由读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检测:逐段读课文,指导读正
3、确。 3、自由读书,看看能从课文里发现什么。 4、学生交流:我从课文里发现……(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小云和妈妈之间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拓展:你打算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课间律动——《好妈妈》 (三)生字再现 1、去掉拼音读生字。 2、交换生字位置再读。第7页 3、认识新偏旁:食字旁、牛字旁 4、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5、比赛:看谁说得多 ⑴学习小伙伴扩词 ⑵在四人小组里一人选一个字扩词,看谁组的词最多。 ⑶请个别学生说。 三、学习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 1、请
4、学生观察要写的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关键笔画。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评讲。 人教版《借生日》教案二 教材分析: 《借生日》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学生分析:第7页 班内的大多数学生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在家里是听话的好孩子,同时又都上过学前班,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对父母充满着依
5、赖和感激。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
6、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第7页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
7、得到生日礼物。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2、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
8、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交流识字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